探秘廿八都隆兴社大钟去向

知足常乐.金冬炎

<p class="ql-block">探秘廿八都隆兴社大钟去向</p><p class="ql-block"> 金冬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廿八都隆兴社是廿八都三大社公庙之一(浔里黄䄠社、花桥隆兴社、枫溪新兴社)。隆兴社位于花桥头下,枫溪街3号,解放后分给了二户邱姓人家,一户:邱华仔、一户:邱金水也叫善妮。隆兴社也叫社公庙,庙内供俸着许多十殿阎罗菩萨,判官小鬼,黑白无常,牛头马面,真正供的还是社公社婆吧,都是泥塑的,栩栩如生。小时候进去玩总感觉阴生生的,黑白无常那又长又尖的手指似乎抓住了你的衣领,那吐着长长的舌头、那阴司的判官朱红大笔、小鬼拿着铁锁链,水火棒(一头红的一头绿的棒子)呼呼向你招来,赶紧跳过此地。不过邱家的小孩似乎也习惯了也就不吓了。</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时,红卫兵破四旧,扫除牛鬼蛇神,立新风、不迷信。红卫兵小将们冲进了隆兴社庙,将里面中堂佛坎上的那些"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阎罗判官"全部打了个四脚朝天,断头断腿断手,肚中的小红包包五色彩线,五谷袋,茶叶米撒满一地,还有不知那一个菩萨肚中藏有十几个比拳头大的小菩萨,非常逼真可爱,邱户人家的女儿就抱了六七个出来放在邻居家的房子沟上,偶尔拿出来玩。</p><p class="ql-block"> 红卫兵把庙里的佛像破坏后,就去另外地方破四旧了,给隆兴社留下了一口大钟,也许这钟不那么显眼,或者是铸铁的他们抬不动吧。</p><p class="ql-block"> 到了80年代,这口刻有"廿八都隆兴社、大清嘉庆十三年冬月(公元1808年)…等字样的大钟还摆在隆兴社的大门进去左手边的厢房里,这厢房分为邱善妮的,大家都叫他善妮叔,手工业社做篾匠的。据邱长根回忆说:后来浦城九牧五显岭庙得知隆兴社有口大钟闲置,就托枫溪一个叫毛凤友的人来与邱家洽谈,以150元的价格卖给了五显岭庙,还写了字条,如要把钟要回凭字条把钱还回就行。</p><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日月如梭,隆兴社经历了风风雨雨,原貌己不再是,前堂中堂拆了已做新泥墙瓦房,只有后堂原貌。</p><p class="ql-block"> 今忽然想起隆兴社古钟一事,又去问了现户主邱长根,他说字条早在做屋前就被他父亲弄没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午饭后,小戴打来电话,我们就马不停蹄驱车赶往福建浦城九牧五显岭找寻古钟的答案去了。</p><p class="ql-block"> 五显岭也叫梨岭,又叫折桂岭,九牧五显岭庙,也称为五显岭关帝庙,位于浦城县九牧镇高步亭自然村,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寺庙。</p><p class="ql-block"> 该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因山产梨而被称为梨岭。唐贞元初,林藻与其弟林蕴联袂进京(长安)赶考,过梨岭,在岭头题下姓名,后兄弟俩登第归来,在岭上题《折桂诗》一首。有句云:“弟兄各折一枝桂,还向岭头联影飞。”于是,梨岭也叫折桂岭。岭上有五显庙,俗称五显岭庙。明洪武元年,浦城知县张鹏举在岭畔树立华表,并题匾“梨关”,正德七年重立关门,清嘉庆十五年重建关楼,2009年被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显庙最初是纪念关羽和其兄弟而成,后来发展成为十方庙宇,供奉王元帅和天符大帝等神祇。</p><p class="ql-block"> 五显岭庙承载着当地人们的信仰和文化传承。每年的重要节日,这里都会举行放炮仗烟火、舞狮子等传统活动,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众和游客。尽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五显庙曾遭受破坏,但之后得到了修复,香火未曾间断,依然保持着旺盛的人间烟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五显岭庙,礼貌地问寻庙里的人,是否看见过有口这样的大钟,(其实他不知我们的来意),辛好这个叔叔也客气,带我们去寻了,在庙里的大厅右边厢房搂上摆放着,也很显眼的。我搬来了又长又重的梯子,架了起来,小戴迫不及待地爬上梯子上楼,当然我扶住梯子的,因地面很滑,安全还是第一的。</p><p class="ql-block"> 小戴上去看着那钟,第一就是要找出廿八都的印记,她用手指将钟身又厚又重的灰尘扣去,终于看见钟身刻有廿八都隆兴社等字样,这才如释重负。</p><p class="ql-block"> 这时我把梯子架好我也爬上楼去,搂上温度起码在40度以上,因离瓦面很低,下面又有信徒香客在焚香烧纸。温度不高才怪。我也赶紧察看钟身,确实如我儿时看见的一样,就是钟身有一个四指见方的洞,可能是他们转运时磨损了的。我们象考古一样,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钟身,擦试了灰土,顺着小戴的手指看去,被她抺去灰尘的地方字也清晰了,有大清嘉庆十三年冬月某日字样,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还有信男善女助捐银钱多少等字…。</p><p class="ql-block"> 汗流浃背,脸上汗水如雨,又不能用手擦,一个手拿手机,一个手全是灰尘,小戴蹲在钟边,小心翼翼地抄录着刻在钟身的每一行每一个字,我为她打着手机手电,有的字都是大写的楷书,光线又暗,楼板又薄又旧,踩在楼上有点提心吊胆,可小戴认真起来似乎忘记了在楼上,全心心都在这口古钟上,我提醒了一次又一次:注意安全!化了将近一个小时左右,流了一身汗水,用1.5的眼神把这口钟全身扫描了个尽透,不遗漏一丝一缕,小戴用笔记在了本子上,前后左右_上上下下拍了照片才划上了句号,二人小心的下了楼,我把笨重的梯子搬回原处,向庙堂的叔叔道了谢,庙堂叔叔问了楼上钟的事,(其实他也不知我们来意)我们只说这钟是那个年间的,原来在那的,其它保密。这庙堂叔叔还热情地介绍了堂前的鼓和大木鱼,讲了它的年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听他讲完,拍了几张照片,找水洗了手,我们就冒着高温炎热打道回廿八都府了。我要记着、今天是2024年7月18日,晴,气温39度。</p><p class="ql-block"> 这口钟,也叫助缘功德钟,把各人的助的钱两都铸刻在了上面。</p><p class="ql-block"> 庙钟有多种含义,铸钟的功德利益 钟声在佛门中具有断烦恼、长智慧、离苦海、增福寿和脱轮回的功效。 </p><p class="ql-block"> 《增一阿含经》云:“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p><p class="ql-block">《佛祖统纪》曰:“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增其正念。”钟声,震醒长夜,警觉昏迷,引生善心,停息诸苦。</p><p class="ql-block">《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九:“为度亡,撞幽冥钟,须昼夜响声连接,不紧不缓。亦须念佛,或念菩萨,或诵经呪,随诵随叩,其利甚大。故钟头为度生妙执也。”</p><p class="ql-block"> 隆兴社,要是有朝一日将会恢复,也是一种乡愁,那口大钟经历了二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在堂社庙看贯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理会着冥冥中的十殿阎罗丶判官小鬼,黑白无常。</p><p class="ql-block"> 廿八都隆兴社的钟,一定想办法把你接回,让廿八都桑梓百姓,风调雨顺,社稷平安!</p><p class="ql-block"> 2024.7.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