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家住哪里?——王根生读唐诗(四)《长干曲》

少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干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崔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美的作品,往往不是靠华美的言辞粘住读者,而是靠内涵,靠意蕴。世上美丽的花太多了,可真正让你流连忘返的,是花中外泄的精神内涵。《长干曲》既是这样的诗作。</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字面太简单了,可要真正读懂这首诗,还得将简单的字面复原成凄美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茫茫江上,碧波荡漾,一个女子,也许是商人妇,也许是弃妇,也许是天涯客女,漂泊在江中的一条小船上。忽然听到不远处的一条船上有人说话,这让她马上有一种他乡遇老乡的亲切感、于是情不自禁,内心蹦出一句“君家住何处?”还没想象到对方回答,自己却急切地告诉对方,自己“妾住在横塘”。简单的两句话,把他乡遇老乡的那种无以名状的激动感、亲切感写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一个女子,冒昧地有一种冲动,想与另一条小船上的男子打招呼,而且打招呼的愿望是如此强烈,直接想蹦出“妾住在横塘”,那一定觉得那人就是老乡了,否则就是轻佻,那是女人一大忌。那么,这个女子凭什么就认定小船上的人就是老乡呢?只有一种可能性,对方的方言吸引自己的关注。诗不是叙事文学,没必要像冯梦龙的拟话本小说一样,把故事交代得清清楚楚,诗讲究虚实美、空白美,诗中没有说,我们可以展开想象,于是明白只有一种可能——对方说家乡话!一声熟悉的乡音,让一个女子不顾矜持,想与人家攀谈,这乡音该有多大的魔力啊!你在本地,无法感知这一魔力,但当你身处他乡异国,一定会有这种冲动的。这是诗歌虚实结合的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往下聊。可这聊天的冲动没有付诸行动,而是在心里。当这位女子真的要问的时候,却闭口而立,因为担心对方真的是同乡。这又是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探究为什么“或恐是同乡”?诗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些,而是给我们留下想象的余地,让我们二度创作,感受作品魅力。诗歌的美,这就是诗歌含蓄蕴藉的魅力所在。他乡遇老乡,为什么却感情来了一个大转弯呢?我常常给学生们说:“什么样的人爱思乡?什么样的人爱伤感?都是一些混的很背的人。你看看那些羁旅诗、思乡诗大都是这样的人。司马迁说:人穷则反本。那就是说,人处境困顿的时候,就想念自己的父母。反过来说,春风得意的人哪怕千里之外,可能不会思乡,不会抒发羁旅情怀。”这位女子因为混的太背——也许堕入风尘,也许“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也许整日“梦啼妆泪红阑干”,反正没有脸面不好意思认老乡,所以尽管很想认老乡,但还是不认为好,且把这份复杂的情感压在心底吧。这是诗歌的第二处空白美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古代以女人视角写的诗,往往不是女人写的,而是男人写的;也不一定是同情女性,而可能抒发自己情感压抑的特殊感受。这首诗当属后者。</p><p class="ql-block"> 诗歌是来抒情的,泛义上说,七情都可以来抒发,但作品不是闺房写作,她需要见人的。所以感情要真,还要美,要经得起大众的审美挑剔。但有些不得不说的私密情感就会含蓄的表达出来。这首诗就表达出了这种难言之隐。</p><p class="ql-block"> 能背出唐诗没有什么稀奇的,稀奇的是当我们有一天在外面混得不如意的时候,这首《长干曲》会像老朋友一样,一下子扑入我们的胸怀,化作两汪清泪,冲洗我们寂寞而受伤的灵魂。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该是何等的感觉?苦难,也成了一种很美的享受。看来,生活真的离不开文学。她让你在失意的时候,也能感受到美来。</p><p class="ql-block"> 有那么一天,如果我们在外漂泊,处境不顺,而偶遇亲切乡音,或者遇到发迹的老同学、发小,再想起这首诗,你会泪流满面,偷偷在帘底下,听人笑语。在你的内心中,自己的处境,自己的巧遇,自己的人生经历,已经升华为美了。如果你提起笔来,你的文字一定会与读者共鸣,文学作品就是这样悄悄诞生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