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邪祖孙三代闽南慢慢游(五)南靖土楼

黄老邪

<p class="ql-block">  友,周五喜乐,夏日顺遂!</p><p class="ql-block"> 人生历程,止于生死之间,若将生死看淡了,人生也就高尚通达了。</p><p class="ql-block"> 从生到死,百年之间。人生岁月,何其短暂?岁月长短,就让它去吧!</p> <p class="ql-block">  南靖田螺坑土楼位于福建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上坂,是一个土楼村落,由一座居中的方形、3座圆形和一座椭圆形共5座土楼组成,形成规模厐大的土楼群,是山区民居中最富有东方神秘色彩的神话般建筑模式。门票20元/人(观景台)</p><p class="ql-block"> 田螺坑村山峦连绵,山间地带狭窄不适宜建筑大型居民点,而且下坂村早在田螺村兴建之前已占据了空间有限的山间地带(南靖县内现存最古老的建于元期中期的裕昌楼就保存在该村,可见在元朝的土楼兴建就有了相当的规模)下坂村土楼规模一般较小。</p><p class="ql-block"> 田螺坑土楼群中,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和昌楼”均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至今238年了,以后陆续修建了圆形或椭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文昌楼。</p> <p class="ql-block">  南靖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p><p class="ql-block">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p><p class="ql-block"> 风格奇异土楼民宅散布在闽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的南靖,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大多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p><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分别在田螺坑和初溪土楼群,田螺坑下版寨村的直径66米的裕昌楼巳届700年“高龄”,直径31米的初溪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福建南靖土楼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盆土和盆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板夯筑而而墙体(少数也以土坯砖砌墙),柱鿄等构架全采用木料的二层以上的楼屋。2000年4月福建省政府正式确定由永定、南清华安三县的“六群四楼”共46座以“福建土楼”的名义正式向联合国“申遗”。2008年南靖土楼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南靖土楼为客家智慧的代表,还是中国最美的村庄,被誉为“活着的千古诗”。</p><p class="ql-block"> 福建土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每个院落均是一幅美丽的风景图,远看像一座小山,近看又像一个个调皮的娃娃,在微风中摆弄着自己美雨的衣裳。</p> <p class="ql-block">  南靖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要求。这类建筑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形成了一种自成体系又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的特点,同时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模式。南靖土楼的营建技艺独具风格,颇富美感,历经数百年日晒风吹雨淋,仍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 最初在博平岭一带广袤的深山丛林地区,由于地势险要,流窜土匪与野兽经常出没,人居群体形成规模,一姓或多姓的族人聚族而居,修筑圆楼型堡垒用以扺侨匪兽,形成了土楼居住方式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  清康乾年间,南靖土楼建造迎来了黄金时代,大量土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新中国成立后,土楼的营造达到了又一高峰,尤其是极简的圆形楼形态延续了当地的建筑方式,更适合当时集体所有制的生产与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南靖土楼有独特的特点与功能:</p><p class="ql-block"> 南靖土楼基本上都是通廊式的建设,高为三屋至五层,一层厨房,二层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一座土楼小的可容纳一、二百人,大的可容纳三百多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潮,通风采光和冬暖夏凉等特点。土楼择址充分考虑地质、水文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布局。</p><p class="ql-block"> 南靖土楼分布的地区多是客家人民聚族而居的地区,展示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团结友爱的传统。南靖土楼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与力量。(下图瑞云楼)</p> <p class="ql-block">  南靖土楼有书洋镇河坑自然村的方形土楼群(如朝水楼、阳照楼、永盛楼)和田螺坑圆形土楼群(如.文昌楼、瑞云楼、步云楼、振昌楼、和昌楼)等14座土楼组成,呈现出了形似双北斗七星阵的奇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建筑风格和规划思想的体现。 </p><p class="ql-block"> 2008年7月,南靖土楼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下图最年轻的文昌楼,1966年建造的)</p><p class="ql-block"> 这浓郁的大杂院气息,是数百年.前建造的土楼得以人持续的营养,没有了人,再坚固的房子也将破败不堪。</p> <p class="ql-block">  土楼的圆形屋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犹如一首无言的诗。</p><p class="ql-block"> 在晨曦的柔光中,土楼如同一座坚不可摧的古城堡,仿佛能抵御世间所有的风雨,又构成了一幅靓丽的山水风景画。(下图振昌楼)</p> <p class="ql-block">  五座土楼依山势错落有致的布局,在群山环抱之中,居高俯瞰,像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在大地上,又像是飞碟从天而降,构成人文造艺与自然环境巧妙天成的绝景,令人叹为观止,是民居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01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南靖田螺坑土楼群“四菜一汤”中的《步云楼》,也是唯一的非圆形土楼。所谓“四菜一汤”是指田螺坑的“四圆一方”土楼,4圆指的和昌楼、振昌楼、瑞云楼和文昌楼,一方即指步云楼,这五座恰似构成了桌上的“四菜一汤”而这五座两旁又还有两座长条形土楼,当地客家人称这两座长条形土楼为一双“筷子楼”。真有意思的比喻,是啊,桌上有了“四菜一汤”总得有筷子吃,不知当初总设计者是不是这么筹划的呢?</p><p class="ql-block"> 田螺坑村土楼群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至今有228年了,民国时期多次重修,由一方四圆组成,错落有致,与自然山势浑然一体,颇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步云楼位于田螺坑土楼群的中部,为方形土楼,系黄氏第十二世黄启鳊于清康熙年间(1662年-1672年)所建。1936年被匪烧毁,于1953年在原址修建,坐东北朝西南,占地1050平方米,建筑面积1193平方米,楼高三层(11.93米)每层26间,土木结构,内通廊式,承重墙以生土为主要原料。天井自外向内分三级台阶,取平步青云之意,体现了土楼人家的风水文化。</p> <p class="ql-block">  南靖田螺坑土楼外层层梯田又仿佛是一幅幅美丽的水墨画,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下图便是南靖“土楼王”一一裕昌楼,楼龄700年,又称“东倒西歪楼”。</p><p class="ql-block"> 裕昌楼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下坂村,始建于元朝中期(1308年-1338年)是目前南靖土楼群中最古老的圆土楼,该楼为两环结构,五行造型,原为刘、罗、张、唐、范五姓分一卦,找姓氏所需房间分配,大卦12间,小卦9间,楼高五层18.2米,单层54间共270间房,设有五部梯道,一个大门出入,楼顶层建有一个瞭望台,鼎盛时期土楼居住人口达500多人。各单元底层厨房均有水井,井深1米,水清冽甘甜,堪称一绝。土楼建成不久,楼内口廊柱子即向左右方向倾斜,最大倾斜度达15度,刘氏家族在此繁衍25代仍有惊无险,现有21户123人居在土楼里,其余都迁外自修建新房。</p> <p class="ql-block">  裕昌土楼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仰面看天,土楼头顶的天空自带艺术气质,蓝天白云间回荡着历史的流年深情。</p> <p class="ql-block">  田螺坑土楼内的佛龛。</p><p class="ql-block"> 土楼王之称的裕昌楼内还有一个巨大的“观音堂”。</p> <p class="ql-block">  东倒西歪楼造型奇特,外号“围裙楼”、“围屋”,电视剧《围屋里的女人》便是从南靖圆形土楼取的崇,从“裕昌楼”内景可看到斜斜的木柱,看哒就令人担忧,却无比坚固,居然坚持了七百年之久仍然屹立于初,简直不可想像。我们现代的用钢筋水泥构造的楼房,不就是住过百把两百年便成了危房吗?繁华易逝,沧桑就变成了平淡,700年来,南靖裕昌土楼和深居其中的子孙们共同书写了无数传奇故事,而只要土楼还在,这一切还将继续下去……</p><p class="ql-block"> 南靖土楼的坚固完全得益于厚度一米多的墙壁,能挡刀枪炮火。</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和昌楼,我们在和昌这座有238年历史的土楼中,见到黄氏老祖宗,按照楼主的民约,凡是在土楼内摄影的客人都得拜黄氏老祖宗,会保佑客人平安。我跪拜老祖宗后仔细地观看墙上的“峭山黄公”、“尽孝歌”“和睦诗”“田螺坑黄氏源流简介”。</p> <p class="ql-block">  百十七世祖峭山公,字“仁静” ,讳岳,号“峭山”,又名黄峭。峭山黄公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四月十五日戍时,辛于公元953年十一月十七日巳时,享年八十二岁。峭公娶三妻:上官氏、吴氏、郑氏,均生七子,共二十一子,传下一百五十五孙。(田螺坑黄氏族系峭公,吴嫣所生次子化公的后裔。)</p><p class="ql-block"> 认祖诗</p><p class="ql-block"> 骏马堂堂往异乡,任从胜地立纲常。</p><p class="ql-block"> 年深外境须吾境,日久他乡认故乡。</p><p class="ql-block"> 朝夕莫忘親命语,春秋须敬祖宗香。</p><p class="ql-block"> 但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认和昌。</p> <p class="ql-block">  和睦诗和尽孝歌也是老黄家祖宗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田螺坑黄氏族系百十八世祖“化公”,字“维杭”,官至广州刺史,汀州宁化石壁村开基。</p><p class="ql-block"> 从百十九世祖至百三十三世祖期间,黄氏曾官至元帅、丞相。</p><p class="ql-block"> 百三十四世祖“百三郎”,于元末明初从汀州移居南靖上坂田螺坑建立基业,百三郎公为田螺坑黄氏开基始祖,其子千七郎。</p><p class="ql-block"> 田螺坑二世祖千七郎生有4子,万一郎名“积金”移居平和小溪,万二郎名“积玉”,镇守田螺坑,万三郎名“积财”,移居平和大坪,万四郎名“积宝”迁本地上坂坑头开基。</p><p class="ql-block"> 田螺坑黄氏亦是吾黄氏族人繁衍吉祥地之一,从第四代开始就有迁居他乡,迁居地分别为本县平和镇、福州、四川、广东、泰国、台湾、东南亚等地。田螺坑黄氏从百三郎公至今巳繁衍二十三代裔孙,历经将至七百个春秋。</p> <p class="ql-block">  田螺坑土楼也有两层的但是长条形的,分别位于于“四菜一汤”大土楼群的两侧,当地人习惯上称为“筷子楼”。</p><p class="ql-block"> 福建像南靖这样的土楼还在其他地区有更多更美的,等待游客去观赏,将会深深地吸引海内外更多的游人,作为一种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土楼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最美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们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相连,蜿蜒数十里,气势磅礴,展现了客家人土楼建筑群的壮观而又神秘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视频中的这口古水井,甘冽清澈,700年不干涸,至今仍然可以饮用。</p> <p class="ql-block">  川流不息的游客,让裕昌楼在喧嚣中维持着岁月带来的辉煌。有人租下土楼内的房间,在此卖画,材料全都是就地取材,竹片、木片均可用来画画,而土楼的子孙,客家人的后代在土楼中延续着土楼的血脉。</p><p class="ql-block"> 我们九人临时请的导游阿英便是裕昌楼内的一位客家女,她从游客接待中心上我们租用的车,行了比浏阳河的九道弯还要多十多个弯的路才到田螺坑土楼群景区,阿英是兼职导游,丈夫在田螺坑种地制茶,大儿读大三,小女读高中,公婆仍住裕昌楼并经营茶叶生意,阿英全家在镇上修了现代楼房,她讲现在是淡季,客人不是太多,每年的7月-11月为旺季,最旺的日流量达12万人之多。</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远处土楼顶的瓦片,半片叠加,消耗量极大,一块瓦片一块钱,因此土楼的建造与维修不是一家人、数家人的经济实力可以承受的,只有数十家或上百家抱团才能完成土楼的修造。</p> <p class="ql-block">  仰面看天,土楼头顶的天空自带艺术气质,蓝天白云间回荡着客家人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流年深情。</p> <p class="ql-block">  裕昌楼一年四季都像过节一样,楼门张灯结彩,楼内大红灯笼高高挂,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到来。</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田螺坑上、下坂村土楼群参观完后,在导游阿英的带领下又到了南靖县乃至漳州久负盛名的土楼《德远堂》景点。</p><p class="ql-block"> 德远堂位于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始建于明末清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至今有400多年了,占地面积400平米。德远堂后山古树参天,正澎前半圆池塘两边立有23杆高10多米的石龙旗与整个建筑浑然一体。石龙旗杆全用石雕,其结构分基座和主体旗身两大部分,基座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高出地面1米见方,10多块大小不一刻有花卉图案的石板组合而成。它紧抱旗身耸然挺立,主体旗身又分下中上三段,下段为方形主柱,高4米,面宽40cm,刻有竖旗年代、学衔、官阶、辈分、姓名。下中两段之间用方磐石凿榫紧相连接,中段高3米,镌有形态各异,再往上段即用圆磐石凿榫衔接直径20cm、高2米的圆柱。石柱顶端有的刻笔尖,有的镌坐狮。</p><p class="ql-block"> 2006年德远堂被列为中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这些小路小巷充满了新鲜感。</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德远堂。</p> <p class="ql-block">  德远堂石龙旗杆是明朝后期设立的,主要用于表彰和激励族人中精英。旗杆最初是作为功成名就、地位荣耀的象征。根据张氏德远堂族规,凡中举、中进士或取得一定官职的乡贤,可在祠堂前树立石龙旗杆,以激发人们努力向上的精神。此外这些旗杆的设计和结构也体现了客家文化的特色,包括台座、夹杆台和扞身三部分,每部分都有其特定的装饰和象征意义。这些石龙旗杆是德远堂的一个重要文化标志,也反映了张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旗杆上镌刻张姓族人中文官以“毛笔锋”为顶饰,武官以“坐狮”为顶饰,颇有特色。德远堂的牌楼式大门规格不大,却雕龙黏凤形成三川顶,颇有龙腾凤舞的华丽气势,当中以剪黏拼成“张氐家庙”四字。石龙旗杆是德远堂的历史文化标志,也成为中外华人、外国友人纷纷前来游览,更成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最近,旅泰华侨张扬先生为家乡设立了第二十四支石龙旗杆,这是他对家族荣誉的增添,更是对家乡教育和公益事业支持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目前德远堂是漳州市两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宗祠之一四海为家的张氏族裔们在遥远的他乡为了抚慰思乡情,早在清代,迁徒定居台南县的张氏族裔们就建造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德远堂。德远堂成为远离故土的乡人们寄托“人情似故乡”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  听导游讲,到了旺季,这儿是人山人海,尤其是遇到张家祠堂开族人大会,唱戏的、民间艺人、游客及海内外张氏族人荣归故里的子孙们挤满了整个广场。</p> <p class="ql-block">  两亲家在小桥流水人家的走廊上聊天。</p> <p class="ql-block">  为了振兴乡旅游,当地村民自筹资金把“德远河桥”修建,极大方便了德远河两岸的村民行走。</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德远堂附近的小桥流水餐馆品尝了生态环保菜和山里人自制的米酒。</p> <p class="ql-block">  从南靖土楼回漳州市,住绿色旅游饭店一一万达嘉华酒店。</p> <p class="ql-block">  友,谢谢您阅读!</p><p class="ql-block"> 步履量生涯,游摄度年华。山水蕴佳境,心安便是家。笠戴秦汉日,衣香隋唐花。时光追未央,朝暮杯中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