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游记】坎特伯雷大教堂:历史悠远凝重

游者吟

你可能看过英王查尔斯三世在伦敦西敏寺大教堂举行的加冕典礼,也可能注意到那位主持登基大典、为英王戴上皇冠的主教。他,就是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大主教。追溯近一千年的英国皇家历史,大多君王加冕典礼都是由坎特伯雷大主教主持,其中包括前不久过世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1953年)及其父亲乔治六世(1937年)的登基大典。坎特伯雷大主教在皇家政治历史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此可窥见一斑。(网图)<br><br> 说到坎特伯雷大主教,必须提及坎特伯雷大教堂。<br><br> 坎特伯雷大教堂是坎特伯雷大主教的所在地,又是英国国教——圣公会的主教堂,全世界圣公会的象征性领袖。在英国众多大教堂中,坎特伯雷大教堂享有至高知名度及影响力。1170年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Thomas Becket)在大教堂被刺杀后,四方角落的基督教圣徒纷至沓来参拜他的圣坛。因此,坎特伯雷大教堂成了著名的朝圣之地。14世纪,著名英国诗人乔叟所著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与这段历史有关。 最近在伦敦,我们特意留出一天,坐火车一日游去了坎特伯雷。 <div><br></div><div> 位于伦敦东南90公里外的坎特伯雷小镇已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依然保留了中世纪风格的建筑及街道格局。 </div> 我们穿过狭窄的鹅卵石小巷,沿着昔日朝圣者的足迹,来到坎特伯雷大教堂。<div><br><div> 坎特伯雷大教堂外围的城门。此城门建于1520年左右,以都铎哥特式著称。城门上的纹章盾雕刻非常鲜艳精巧,引人注目。</div></div> 走近细看,城门中央是耶稣基督铜像,周围是鲜艳色彩的纹章盾及天使、神兽、动植物等精美雕刻。 通过城门,便见规模宏大的坎特伯雷大教堂。这座哥特式大教堂部分正在维修,脚手架林立,有点煞风景。<div><br><div> 坎特伯雷大教堂起始于597年,可以说是英国最古老的大教堂了。当时受罗马教皇派遣的传教士圣奥古斯丁,来到坎特伯雷传教布道。他在罗马城墙内建起了坎特伯雷大教堂,导引盎格鲁撒克逊人皈依基督教。至诺曼人征服英格兰(1066年),坎特伯雷大教堂已形成社区,建立了本笃会修道院。后来的数世纪中,坎特伯雷大教堂几经火灾地震毁坏,不断重建、修复、扩建,最后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英国哥特式风格建筑。而圣奥古斯丁原建的教堂遗址仍保留在中殿下方。 </div></div> 这张网络图清楚地展现了坎特伯雷大教堂的雄姿。 大教堂钟楼,典型的英国哥特式,高拔挺立。坎特伯雷大教堂又以巨幅彩绘窗出名。<br> 大教堂外墙的精美雕刻,刻有圣人、皇家君主、历代大主教等雕像。 很多雕像被脚手架遮挡,不过我们还是看到了已故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位期1953-2023)及其丈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的雕像。 还有伊丽莎白一世雕像(在位期1558-1603)。 走入大教堂中殿,便被其大气宏伟的气势所震撼,高耸的列柱延伸到拱顶。坎特伯雷大教堂内殿与西敏寺大教堂、温莎圣乔治教堂、剑桥国王学院教堂很相似,都具有典型的英国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高大的八角列柱,弧形肋拱,以及巨幅彩绘玻璃。 大教堂西端色彩绚丽的彩绘窗(部分在维修)。根据讲解员介绍,其中有些彩窗绘制于12世纪,是英国现存最古老的彩绘玻璃。彩绘窗描绘的大多是基督使徒、圣人或君王。但有一幅是描绘亚当被逐出伊甸园后,在农田劳作耕种的场景(最底层左起第四幅),代表了中世纪农民的写照。 精致的大理石洗礼盆。 大理石洗礼盆上端刻有福音传教士和使徒雕像。 往前,注意到中殿祭坛前地上的黄铜罗盘玫瑰,此为坎特伯雷大教堂及全世界圣公会的象征符号。 黄铜罗盘玫瑰上用希腊语刻写:真理使人自由。 哥特式复兴风格的布道讲坛,精致华丽,刻画了基督殉难及圣经故事。 转过布道讲坛,下了台阶,进入西北横厅,便是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殉难堂。1170年12月29日傍晚时分,大主教正准备晚祷时,亨利二世国王的四名骑士手持利剑,冲进教堂,在这里活活刺死了大主教。<div> <br></div><div> 托马斯·贝克特为亨利二世任命的大主教,但不久他与国王发生了冲突,主因是大主教应听命于教会还是君王?亨利二世认为托马斯对君王有失效忠,在殿上大发雷霆:“谁给我干掉这个可恶的牧师?” 四名骑士误接国王指令,立即冲进大教堂,杀死了托马斯·贝克特。<br></div><div> <br></div><div> 殉难堂的剑尖祭坛(Altar of the Sword's Point)雕塑十分形像地记载了这一血淋淋的惨剧。十字架上的两把利剑及其背影,代表了四把利剑,上面似乎还流淌着托马斯·贝克特的鲜血, 还原了当时惨不忍睹的景象......。<br></div><div><br></div><div> 托马斯·贝克特的殉难成了坎特伯雷大教堂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刻。自那以后,殉难堂成了英国基督圣徒的朝圣地。来自四面八方的信徒们蜂拥而至,敬拜祈祷祈福托马斯·贝克特。1173年,托马斯·贝克特被罗马教皇封为圣人。 </div> 殉难堂右侧墙上挂有一块石匾,上面刻写着:1982年5月29日,约翰·保罗二世教皇和坎特伯雷大主教罗伯特·伦西一起在此神圣殉难堂,下跪祈祷,追思缅怀这位圣人。 圣托马斯画像。 大教堂不乏纪念这位圣人的彩绘玻璃。这面巨幅彩绘窗描绘了圣托马斯的故事,有的描绘了信徒到此朝圣后,经历了起死回生的“奇迹”。彩绘窗底部中央是圣托马斯。 圣托马斯头枕红色光晕,身着绿色大主教袍,为信徒祈福。 这一幅彩窗描绘了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与亨利二世争执一景,大主教手持十字戟,似乎对国王说:“我只效忠教会,而非君王!” 大堂地上的一支白色孤烛,标明这里曾置放了圣托马斯的圣坛,当时来自四方的朝圣之徒在圣坛前瞻仰朝拜祈求赐福。<div><br></div><div>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至尊法案》宣布亨利八世(在位1509-1547年)为英国国教最高领袖。亨利八世对圣托马斯圣坛耿耿于怀,他不能容忍这个曾经挑战王室权威的主教受到信徒们如此的崇敬。1538年,为巩固其作为教会唯一宗教领袖的地位,亨利八世下令拆除了圣坛,摧毁了圣托马斯的灵柩及遗骸。同时,他还宣布关闭大教堂的修道院,遣散所有的修道士。 </div> 从这里通往殉难堂,当时大教堂特为朝圣者们开辟的一条走道。 说起坎特伯雷大教堂朝圣,一定得提及英国诗人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在书里,乔叟描写了三十个朝圣者在一家小客栈邂逅,大家同往坎特伯雷大教堂,朝拜圣托马斯。临出发前,客栈老板提议在旅途中讲故事,互相娱乐解闷,每人在去的路上讲两个故事,回程再讲两个故事。到达终点时,由客栈老板评选谁讲的故事最精彩,得胜者由所有人掏腰包请客吃饭。(网图)<div><br></div><div> 乔叟(1343?-1400)于晚年开始写《坎特伯雷故事集》。《坎特伯雷故事集》汇集了24篇由每位朝圣者自叙的故事。(乔叟原计划写120篇故事,但完成了24篇以后,不幸去世)。乔叟笔下的朝圣者来自于中世纪社会的三教九流,有代表贵族、教会阶层的:如骑士、修道士、修女;有富裕的商人、律师、地主;有平民阶层的大厨、船夫、农民;还有道德败坏的无赖。每个朝圣者讲的故事反映了他/她的性格品行、社会背景及道德观,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世纪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透过每个朝圣者的故事叙述,乔叟赞颂了“骑士”(The Knight)忠诚勇敢的骑士精神,穷“牧师”(The Parson)的清廉,兢业传教;他鞭挞了贪婪无厌的“商人”(The Merchant),利用职权敲诈勒索的“赦罪官”(The Pardoner),粗俗淫秽的“磨坊主”米勒(The Miller); 还讽刺了虚伪装腔作势的“女修道院长”(The Prioress),五度嫁人聚敛钱财的“巴斯女人”(The Wife of Bath)......。<br></div><div><br></div><div> 乔叟以敏锐的观察力, 尖刻的讽刺幽默,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他的风格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大师,如莎士比亚、萨克雷、狄更斯等。</div> 乔叟并非职业诗人,他生前从事多门职业,从王室侍从、士兵,至外交官和王室书记官等。参观伦敦塔时,我们曾看到他当时为理查二世国王监管伦敦塔码头修建的记录。毫无疑问,丰富的人生阅历致使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创造出丰富饱满的人物性格。<br> <br> 乔叟对英国文学最大的贡献是他用中世纪英语创作了《坎特伯雷故事集》,而非使用当时在贵族社会盛行的法语,或教会使用的拉丁语。乔叟的这一创举确立了中世纪英语白话作为当时的主流语言,为莎士比亚等其他文学大师铺平了道路。所以乔叟被公认为英国文学诗歌之父。<br><br> 1400年乔叟去世后,被安葬在伦敦西敏寺大教堂,如图。为纪念他对英国语言文学所作的贡献,伦敦西敏寺大教堂建立了“诗人之角”,乔叟是第一位埋葬于此的英国诗人。几百年来,100多名已故英国作家和诗人,如莎士比亚、拜伦、雪莱、济慈、奥斯汀、勃朗特三姐妹、狄更斯、萨克雷、罗伯特·布朗宁、哈代等相继在此“诗人之角”被塑像立碑,受到殊荣,被后人永远瞻仰纪念。 <div> 这是我们参观伦敦大英图书馆时,看到的《坎特伯雷故事集》1476年版本,这是最早的印刷版本。此版本为威廉·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 印刷的第一批书籍之一,他是英国第一个使用印刷机印刷书籍的人。此版本现仅存10本,其中一本由大英图书馆珍藏。 </div> 再从乔叟回到坎特伯雷大教堂。<div><br></div><div> 眼前这道巨大的石屏风隔开了中殿与唱诗班席——典型的英国哥特式建筑特色。石屏风上的雕刻,缕空窗饰以及尖拱曲线十分精细。拱门两侧刻有六尊中世纪国王雕像,包括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埃塞尔伯特国王(550-616)、贝莎王后(560-601)、忏悔者爱德华(1003-1066)、至诺曼人征服后建立的王朝,包括亨利四世(1367-1413)、亨利五世(1386-1422)和亨利六世(1421-1471)。</div> 走过石屏风,便是建于12世纪的大教堂唱诗班席,经典高雅华而不俗的建筑风格。 大教堂的主祭坛。台阶顶端是圣奥古斯丁椅——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加冕座堂。 转到高坛后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加冕座堂——圣奥古斯丁椅。地中央的一支白色孤烛标明了昔日圣托马斯圣坛的位置。 这些精致的彩绘窗被称为“奇迹窗”,记录了1170年圣托马斯殉难后发生的奇迹故事。 彩绘窗是坎特伯雷大教堂的特色。但是彩绘窗并非只用来美化大教堂,教会通过彩绘窗向教徒、朝圣者布道宣教。殊不知,中世纪时唯有贵族、教会神职人员受过良好教育,大部分平民是文盲,岂能读懂圣经?因此彩绘窗起了看图讲故事学圣经的作用。 在这幅巨幅绘画前,我们试图看懂描绘的故事。一番努力,竟然看懂了。<div><br></div><div> 这幅画作于1480年,讲述了尤斯塔斯的殉道故事。尤斯塔斯是一名罗马异教将军,一天狩猎时,他在公鹿头角上看到了钉在十字架的耶稣幻象,受到启示,便皈依了基督教。但不得以与妻儿分离,逃亡埃及。后来,他又被召回指挥罗马军队。公元118年,因拒绝向罗马异教神灵献祭,尤斯塔斯及家人被哈德良皇帝下令关在铜牛里活活烤死。他们死了,但是发生了奇迹,他们的身体没有被火焰烧焦。又一个圣人的殉道故事。</div> <div> 爱德华陵墓是大教堂中最精美的中世纪陵墓之一。铜制雕像刻画了爱德华——头盔护手铠甲,全副武装,活脱一副中世纪骑士打扮。</div><div><br></div><div> 爱德华(1330-1376),又称“黑天子”,是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1312-1377)的长子。他年仅16岁就表现出军事天赋,率领英国军队在克雷西战役和普瓦捷战役中打败了法国军队。这是英国交战法国百年之战(1337–1453)的第一阶段,英国取得了胜利,为爱德华三世赢得领土和实力。</div><div><br></div><div> 爱德华先于父亲爱德华三世去世,因此他的儿子理查二世后来继承了王位。爱德华在百年战争期间建立的功勋功不可没,他被同时代的英国人视为骑士精神的典范,荣耀的“黑天子”!(注:战场上爱德华的铠甲盾牌为黑色,故被称之为“黑天子”。)</div> 圣迈克尔勇士教堂彩旗十分引人注目。这些彩旗代表布夫 (皇家东肯特军团)的功勋锦旗。布夫是英国陆军的一个步兵团,传统上在英国肯特郡组建,驻扎在坎特伯雷。1992年起又称为威尔士王妃皇家军团。<div><br></div><div> 圣迈克尔勇士教堂安葬了几位在英法百年之战(1337–1453)中建立了功勋的军官将领;还有海军上将乔治·鲁克爵士,他在攻占直布罗陀海战中建立了功勋(1704)。</div><div><br></div><div> 另外值得一提是埋葬于圣迈克尔勇士教堂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斯蒂芬·兰顿(Stephen Langton)。斯蒂芬·兰顿在担任大主教期间(1207-1228)为教会和英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今天全世界基督徒们所读的《圣经》由兰顿改编,他将《圣经》按标准章节有序排列;1215年他协助起草了《大宪章》。《大宪章》是英国第一部法律文献,以书面形式确立国王不可凌驾于法律之上。《大宪章》力图防止国王滥用权力,保障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并规定所有自由民享有司法权和公平审判权。毋庸置疑,574年后,即1789年通过的美国宪法和权利法案在很多方面受到《大宪章》的影响。意义非凡。</div><div><br></div><div> 伦敦大英图书馆珍藏馆收藏了1215年颁布的《大宪章》原版,并对外展览。可惜我们那天在大英图书馆未能亲眼目睹这部巨作。据馆员解释,数周前抗议示威者冲进珍藏馆,砸坏了展示柜。因此《大宪章》展览暂时不对外开放。很遗憾!留待下次吧。</div> 大教堂及其地下墓穴埋葬了君王(亨利四世)、圣人、大主教等。另外大教堂中殿还竖了纪念匾,祭悼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献身的军人,这些军人曾是肯特郡、坎特伯雷的居民、教民。 这块纪念碑祭悼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丧生的成千上万的盟军士兵。碑文上写道:为了他们的朋友,这些战士用自己的身躯换来了自由的欧洲。<div><br></div><div> 我们在坎特伯雷的那天是六月六日,正逢D-Day 80周年。大教堂举行了特别晚祷仪式,邀请了许多嘉宾,其中一些嘉宾的祖、父辈亲人在当年诺曼底战役中丧生。<br></div><div><br></div><div> 在坎特伯雷大教堂目睹了这一历史性的纪念日,令人感慨.....感恩今天的和平之日!<br></div> 走出大教堂,我们来到后面的回廊。16世纪中叶以前,这里的修道院规模相当。回廊的建造为修道士的起居、修道提供了方便。<div><div><div><br></div><div> 1534年的《至尊法案》宣布亨利八世为英国国教的最高领袖,赋予其解散修道院权利。之后,英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的天主教修道院统统解散,它们的财富资产被没收。坎特伯雷大教堂的修道院亦因此解散。 </div></div></div> <div> 回廊的肋拱顶部刻有当地重要历史人物的纹章盾。</div> <div> 回廊中央的绿地。自16世纪中叶修道院解散后,这片绿地成了墓地,安葬已故的大教堂神职人员。</div> 这个八角形的水塔建于1160年,具有复杂的系统。该系统从 一公里以外的地方引水,经过水箱过滤,以每小时10,000升的新鲜水供应给修道院。这在当时的中世纪实属先进。 这里是修道院医院的遗址。医院建于1120年,收容罹患疾病或年老体弱的修道士,由外面请来的医生看护治疗。1540年亨利八世解散了修道院,遣散了修道士后,医院逐渐沦为废墟。 下午了,饥肠咕噜,我们走进大教堂附设的咖啡馆,吃了简单的午餐。饭后在花园里休闲散步。花园里鲜花盛开,芬芳吐艳,清新滴绿,十分招人喜爱。 走出咖啡馆,我们绕大教堂走了一圈,从外观仔细欣赏这座哥特式大教堂,每一砖一石似乎都蕴含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历史传奇故事......。 精美的缕空雕刻彩绘窗。 在草地上发现了这块石碑,中央刻了一位肩背行囊、手持拐杖的朝圣者,周边圆圈写着:法兰契吉纳大道,从坎特伯雷至罗马。原来,中世纪时信徒来此朝圣后,继续徒步沿着这条朝圣之路,穿过英吉利海峡到达法国,再经过瑞士,最后到达罗马。<div><br></div><div> 不是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法兰契吉纳大道就是其中的一条!</div> 不远处又见另一块石碑,上面醒目地镌刻着世界遗产的标志。1988年,坎特伯雷大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离开大教堂时,下起了一阵雨,我们躲在城门下避雨。回头望去,雨中的大教堂显得更加雄伟苍劲壮观。虽然多处脚手架林立,但是大教堂仍显示其古典神圣之美:一座宗教圣殿,一座建筑丰碑,更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杰作!<div><br></div><div><br></div> June,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