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老地标红照壁故事

中叔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照壁是成都古老的地名,是成都人最熟知的地标,位于老成都皇城南门前广场南沿。</p><p class="ql-block">明藩王府(俗称皇城)金水桥南的空地,是当时文武百官到皇城朝拜藩王时停轿驻马的地方。这里立有一面赭红照壁,奉为皇族标志,每年都要漆上赭泥以示吉庆。其旁的街道因此得名“红照壁街”。</p><p class="ql-block">红照壁于民国时期的1927年拆除,而街名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清末成都贡院(皇城)布局示意图。图中:橘黄色方框为明蜀王府萧蔷、蓝色框内为三桥、红色方块为明代“照壁”(示意)。</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时成都贡院(皇城)前的红照壁,大概位置在现人民南路陕西街口与红照壁街口之间。</p> <p class="ql-block">红照壁长20余丈, 高3丈,厚度约4尺。在明末虽经战火但未全毁,墙体在清代还保留着, 不过逐渐被周围的房屋所遮掩。</p><p class="ql-block">照壁往北,即广场地带是一组呈品字形分布的牌坊、牌楼,其正中的一座是书写有“为国求贤”的牌坊,牌坊上左右两侧还写有“会昌”、“建福”。东西两侧的辕门牌楼形制完全相同。被后世认为是“巴蜀文胆之所在”。</p><p class="ql-block">▼由北向南拍摄的牌坊和照壁。</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贡院前的皇城坝沦为三教九流聚集的“扯谎坝“。而皇城坝中间的三桥,有贩卖斗雀的市场,成为旧时市民常去的一个非常热闹的赶场之地。</p><p class="ql-block">▼红照壁广场中心区域,杂乱无章的小贩摊点和周边浸延的民房。</p> <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成都皇城前“为国求贤”牌坊近景。(〔日〕山川旱水摄于1905年)</p> <p class="ql-block">▼由南向北拍摄的牌坊,上书“为国求贤”四个大字,北面(即牌坊后)是皇城城门。</p> <p class="ql-block">▼清末时期的成都皇城城门。</p> <p class="ql-block">▼清末成都皇城门前的街道。(罗琳·张柏林摄于1909年4月)</p> <p class="ql-block">1951年开始了“皇城坝”的清理整治工程,拆除了原清贡院大门(蜀王府端礼门)以南的 “为国求贤”牌坊、东、西辕门、照壁等建筑,并拆除了原贡院街、三桥各街等破旧房屋,形成了从端礼门至红照壁的人民南路广场。</p><p class="ql-block">▼1951年刚刚清场拓宽的人民南路广场。</p> <p class="ql-block">1964年,成都人民政府对人民南路广场进行了扩建和翻修。</p><p class="ql-block">▼施工处为红照壁路口,远端右侧的高大建筑是百货大楼,左侧是新华书店。(陈德龙摄)</p> <p class="ql-block">▼原简易的人民南路广场进行翻修后的新貌。当时皇城还耸立在修葺一新的广场北端人民东路北侧。(陈德龙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红照壁而得名的红照壁街,是老成都餐饮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成都皇城文化汇集地。</p> <p class="ql-block">红照壁街不长,只有187米。是一条东西走向的短街,东头接三桥南街(现人民南路)与光华街、状元街隔街相望,西头接上南大街 。</p><p class="ql-block">▼四十年代成都市区图上红照壁街地理位置。</p> <p class="ql-block">在清代,这条街北侧有成都府所辖的理事同知府,是当时专门处理满汉军民诉讼事件的衙门。</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衙门地改建为成都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p><p class="ql-block">在这张1948年地图上可见红照壁街北面的“女师附小”位置,这个学校解放后仍然存在。</p><p class="ql-block">女师附小后来迁移到染房街,更名为成都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简称一师附小)。现在己改成了“成师附小”,</p><p class="ql-block">这所小学迁走后成了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办公、排练场地和宿舍。</p><p class="ql-block">▼红照壁街34号,原一师附小处改建为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驻地。</p> <p class="ql-block">红照壁街东口北侧的人屁南路上,于1954年修建了当时西南地区规格最高的四川剧场,有1000多个舒适的软座。</p><p class="ql-block">1958年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从重庆迁来成都以后,就长期以此作为自己演出话剧的场所,涌现出了刘莲池、高群、孙滨、张国立等全国知名的表演艺术家。</p><p class="ql-block">从此以后,四川剧场成为了成都话剧的重要表演阵地,也成为了西南地区话剧的一张名片。</p><p class="ql-block">▼1954年,刚落成的四川剧场。</p> <p class="ql-block">▼1958年的四川剧场,其侧已新建成了芙蓉餐厅。(杨永琼摄)</p> <p class="ql-block">芙蓉餐厅为两楼一底的仿西式建筑,在当时与传统川菜老字号的中式建筑相比,可谓别树一帜。</p><p class="ql-block">芙蓉餐厅建筑虽不合传统,但它却拢聚了当时成都餐饮界一大批一流名厨,创制出品类繁多的名菜名点,可谓星光璀璨,声名显赫,续写了川味正宗之地位。</p><p class="ql-block">▼1960年的芙蓉餐厅外观,中间的建筑即为芙蓉餐厅。左边是四川剧场,右边是成都市机关公费医疗第一门诊部。</p> <p class="ql-block">芙蓉餐厅是一家具备外宾接待资质的外事服务餐厅。周恩来、贺龙曾在这里宴请过外国元首,许多国内外知名人士、社会名流也曾在此品尝过地道川味,如斯诺夫妇、韩素音、巴金等等,一批善吃善品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也常到此小聚。</p><p class="ql-block">▼芙蓉餐厅店招。</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是从四川剧场楼上往东方向拍摄的。街对面是市人委的家属院。</p> <p class="ql-block">清代红照壁街南侧是一处小衙门,清末的新政中成了很重要的四川省咨议局,民国后期的四川省参议会也设在这里。</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以后改建为红照壁礼堂,并把大门改到了北面的红照壁街。之后才迁至老南门大桥西侧的锦里东路,红照壁的原址则修建了现在的川信大厦。</p><p class="ql-block">▼现在红照壁街口的川信大厦。</p> <p class="ql-block">▼1991年的红照壁街。(〔法〕米歇尔•彼得林摄)</p> <p class="ql-block">▼因城市建设的发展,后来在红照壁街西头新建了金盾路。</p> <p class="ql-block">红照壁街西口向南直通老南门万里桥(老南门大桥)的一条道路叫"南大街″。南大街分为上南大街、中南大街、下南大街三段。</p><p class="ql-block">从清代至民国,南门大街是成都通往雅安直至西藏的必经之路,是旧成都四十八条大街之一,那时的南大街路面不宽,用青石板铺就。街上商铺鳞次栉比,是一条市井繁盛的商业大道。</p><p class="ql-block">▼图为清末民初的南大街。</p> <p class="ql-block">▼南大街上,摊点摆在街道两旁,人气旺盛,生意兴隆。</p> <p class="ql-block">▼南大街民居(韩国庆摄于1996年)</p> <p class="ql-block">▼八、九十年代的南大街旧貌。</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还可见南大街上有一家著名的餐馆“利宾筵″,以腌卤菜闻名,其当家莱是“香糟鸭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物资匮乏,这家店的"广式香肠”也格外引人。</p><p class="ql-block">全市第一家“棒棒鸡店",就开设在南大街。</p><p class="ql-block">1993年,良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老板李良丰从雅安学到了棒棒鸡手艺后,开始在成都售卖棒棒鸡。1995年,将第一家“棒棒鸡”选址于南大街,因其美味而闻名,目前在全国建立起多家连锁门店。</p><p class="ql-block">▼南大街上的全市第一家“棒棒鸡传奇”店。</p> <p class="ql-block">新世纪初,在红照壁街、金盾路、南大街三街交汇处新建的这座人行天桥,被称为“成都最复杂天桥”,在成都可有一定名气。</p><p class="ql-block">这座人行过街天桥建成于2011年9月5日,因为连接了三条城市主干道,光接地台阶就有6处,桥呈“H+Y”形,这种复杂的结构和造型,在成都的人行天桥中是独一无二的。</p> <p class="ql-block">▼1997年成都市红照壁街鸟瞰。(严永聪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照壁东头十字路口处,在上个世纪时还是五交叉路口:往南是人民南路,可以通往锦江宾馆;往西是红照壁街;往北也是人民南路,通往人民南路广场;往东北方向叫光华街,可以通往盐市口;往东南方向是状元街。</p> <p class="ql-block">▼红照壁街口五交叉地理位置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红照壁十字路口以东,是东西走向状元街。因街上有一座较为著名的护国寺,因护国寺一侧有明代文学家杨慎(即杨升庵)在成都城内的旧宅。杨慎曾为闻名的状元,所以此街名为状元街。</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的状元街。(严永聪摄)</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状元街33号状元府旧址。</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状元街就以经营家具和古董闻名成都。状元街上的货品最齐全,成都市民要买家具,大多数都要到这里挑选。。</p><p class="ql-block">到了改革开放的时期,这里发展成为了成都知名的家具一条街。</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状元街。(严永聪摄)</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状元街举办家具家用电器展销的广告宣传牌。</p> <p class="ql-block">▼状元街午间时分街景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状元街的早晨街景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拆除前的状元街居民日常生活,闲来元事在街边打麻将。</p> <p class="ql-block">状元街热闹,还因为这条街20号是老川剧院的宿舍驻地、排练室和演出舞台都在这里。茶余饭后总能听见有人在吊嗓子,逢年过节还有演出,那更是人山人海。</p><p class="ql-block">▼现在新建的四川省川剧院,位于原状元街旁烟袋巷。</p> <p class="ql-block">烟袋巷是南北走向的一条小街,南头是一个十字路口,东边是西丁字街,西边是状元街,往南是指挥街。在上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前期,这个烟袋巷80%的店面是布鞋店,1954年工商业改造,大多数布鞋业主进厂入社,很多布鞋店从此关门。</p> <p class="ql-block">▼烟袋巷旧貌。</p> <p class="ql-block">红照壁以东的光华街也因为红照壁而得名。光华街在明代原名叫地藏巷,因为巷内有供奉地藏菩萨的地藏庵。清代改名为光华街,是因为这里与红照壁相邻,而当阳光照射到红照壁上的时候,便有壁影生辉的效果。</p><p class="ql-block">老的光华街在盐市口的西南方,北起梨花街,向西南方向延伸到红照壁街,曾经是老成都从北到南的最主要通道之中的一段。</p><p class="ql-block">▼光华街旧貌。</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人民南路 、红照壁 街、光华街、状元街 五叉路口航拍 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O</p> <p class="ql-block">2000年前后,状元街被拆除,五交叉已不存。</p><p class="ql-block">▼图为现在的红照壁街口。</p> <p class="ql-block">▼远眺现在的红照壁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图片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