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旅居康养行(六)

修嘉

<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又坐了两个小时的大巴车前往天镇县,天镇县隶属于大同市,位于大同市东北端,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东临河北省怀安县,西接山西省阳高县,南毗河北省阳原县,北楔内蒙古兴和县,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称。这里的天镇长城是大同长城的重要点段,含三代之功,有百里之势,其景观雄奇峻伟,其传奇跌宕捭阖,其中尤以李二口“错长城”为最。</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年间修筑的李二口长城,是明代大同镇长城的一部分,其北临二郎山和桦门古堡,南望慈云古寺和洋河水域,南北为镇宁古堡与新平古堡之孔道,以“奇、伟、雄、绝”而闻名。该段长城东西因山势蜿蜒,南北沿山脊攀升,是全省保存最完整、建造最奇伟、最具观赏价值的一段土长城。</p> <p class="ql-block">古长城在李二口分为两道。一道沿着阴山山脉,向北攀升而上,走势蜿蜒,墩台烽堠相望。另一道则是东西向长城,与北向的长城同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长城依山势起伏,因山脉蜿蜒。经历近500年的风雨剥蚀和无数次的战火硝烟,已经残破斑驳。</p> <p class="ql-block">所谓李二口“错长城”实际是嘉靖年间,明长城往那里修的一个决策问题的反映。起初,主张放弃山后新平至西洋河等地面,从李二口、瓦窑口直修到永嘉堡。后来认为不妥,重新划定长城走向,将山后的也纳入长城之内,才往山上修到新平堡、新平尔直到宣化府桃沟。所以才出现误修一段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树龄有150年的旱柳。</p> <p class="ql-block">离开李二口古长城遗址,前往不远处的大同长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大同长城博物馆主要以大同市境内现存历代长城为主题,从地理地形、历史人文、军事战略、长城建筑、民族交融、商贸交流、地方风物、长城精神等方面,运用多媒体、声光电、交互式等手段,全方位、多元素展示长城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大同长城博物馆外形古朴刚毅,与群山和蜿蜒的长城古堡浑然一色。</p> <p class="ql-block">大同长城博物馆共有7个展厅,紧紧围绕长城元素,详尽介绍大同各个点段的墙体遗址、军堡情貌、长城保护以及长城研究,既满足文旅开发需求,又具长城研究学术价值,并兼顾各地风土人情与长城、边塞、民族融合关系。</p> <p class="ql-block">与大同密切相关的著名历史人物塑像。</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模形。</p> <p class="ql-block">烽火台的产生早于长城,《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事,表明烽火系统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具备通报敌情、调度军队的功能。</p><p class="ql-block">战国,烽燧报警系统使用普遍,《史记·魏公子传》载:“公子(无忌)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墨子·号令》记,"与城上烽燧相望,昼则举锋,夜则举火"。汉代,与匈奴相邻的北方边郡广置烽燧。《汉书·匈奴传》载:“建塞障,起亭前以罢外城、省亭障,今载足以谨烽侯望通烽火而矣”。</p><p class="ql-block">隋唐,唐杜佑《通典·拒守法》记载:“每晨及夜,平安举一火,闻警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p><p class="ql-block">两宋,与辽金西夏处于战和相间状态,烽火报警制度更详细,对烽燧设置、烽火种类、放烽火的方法、烽火报警规律、传警密号等均有具体规定。</p><p class="ql-block">明代,随着长城边墙的修筑,烽火台的长度密度、建筑样式、管理体系都较前代提升。“广积秆草,昼夜轮流看望,遇有警急,昼则举烟,夜则举火,接递通报”。</p> <p class="ql-block">烽火台的古代名称。</p> <p class="ql-block">大同长城,以其独特魅力,吸引世界目光。讲好长城故事、传播长城之美,大同长城文化之旅正开启新征程。科学规划、精心管护,以敬畏之心,发展之心,令长城文化哺育一方水土,长城精神滋养一方民风。</p> <p class="ql-block">长城,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他时刻向世人诠释着“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