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雷锋 全面认识雷锋 才能更好的学习雷锋

陈凤友

<p class="ql-block"> 深入了解雷锋 全面认识雷锋 </p><p class="ql-block"> 才能更好的学习雷锋</p><p class="ql-block"> 作者 陈凤友</p><p class="ql-block"> 我是1976年2月参军入伍,来到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被分配到工兵十二团,雷锋生前在工兵十团。在部队五年中接触到许多雷锋的领导和战友,还有采访宣传过雷锋、雷锋精神的作家、学者,了解了一些关于雷锋的情况,这对于进一步了解雷锋,学习雷锋,传播雷锋精神,提供了很多素材,筑牢了学雷锋的思想基础。</p><p class="ql-block"> 由于是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相对于其他部队学雷锋的氛围相对更浓一些。在服役这几年,我先后听取了当时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处主任赵明生、当时12团政治处主任管仲礼等做的报告。他们的报告都涉猎到学雷锋怎么学,学什么,雷锋精神的精髓是什么等等。后来又多次参加由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在丹东、大连、朝阳、西丰等地举办的新闻写作学习班,聆听了当时宣传处干事华东方(后转业到辽宁省作家协会为专职作家)、李革志、欧达龙的授课,接受新闻写作摄影知识。在授课中,华东方详细介绍了多年在雷锋团(工兵10团)蹲点采访的细节,后来又采访了曾在雷锋班担任过班长的近10位现役及退出现役人员,还有雷锋生前所辅导过的学生,形成了学雷锋精神,做传承雷锋精神的较好的舆论氛围。华东方还结合他所采写的通讯《杏花时节访鞍钢》,向学员们详细讲解了采访和写作过程、社会效果。稿件通过大量的素材再现了雷锋当时在鞍钢工作的许多生产工作及生活细节,使学员更加对雷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雷锋并不是他的原名。他还曾有两个名字,随着他的名字的变化,也可以看到雷锋的励志心路。雷锋原名叫雷正兴。1957年2月,雷锋入团后不久,就找到了时任县委书记的张兴玉。雷锋告诉张兴玉,自己想把名字改为单字。县委书记张兴玉沉思了一会,便说:要不叫雷峰吧,峰是山峰的峰,这样的话,一定会激励你奋发图强,勇登高峰的。雷锋听完之后,便将雷正兴改名为雷峰。1958年11月,雷锋从湖南望城来到了辽宁鞍山参加鞍钢建设。此时,他将雷峰的峰字改为了“锋”。此后,就一直以“雷锋”为名。</p><p class="ql-block"> 2005年春,华东方、乔安山(电影《离开雷锋的的日子》原型)应邀到吉林省敦化做学雷锋报告,我全程进行了陪同。在敦期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团市委的领导十分重视,先后在市影剧院、市实验中学举办了两场报告会。乔安山那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感人的战友之情,使听报告者为之感动,受到雷锋的传人近距离的教诲。尤其是中小学生更是受益匪浅,纷纷表示长大后要做雷锋那样的人,做乔爷爷那样的人,做社会有用的人。报告会结束后华东方还向各中小学校赠送了他编著的《学雷锋系列丛书》。</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小就受到雷锋精神的熏陶,学校也经常经常开展这方面的活动,但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学雷锋意义、雷锋精神的概念,还有一些雷锋的生平,对自己来说,还是参军及参加工作后逐渐形成的。原来,总认为雷锋是从湖南当兵入伍的,其实不是。雷锋是在湖南就参加工作,开过拖拉机,当过县委通讯员(当时曾叫公务员),罗丝钉的故事就发生在那时。雷锋不是在湖南参军入伍的,也不是在辽宁鞍山参军,当时雷锋虽然从湖南来到鞍钢工作,但不久就去了位于辽阳的弓长岭矿(归属鞍钢),所以他当兵是在辽阳武装部走的,同期在辽阳参军的战友有学雷锋标兵乔安山,工兵12团团长王炳宽等。</p> <p class="ql-block">  作者与雷锋同期入伍、同班战友、同开一辆车的乔安山(右)合影</p> <p class="ql-block">  作者与军旅作家、写过关于雷锋的多部纪实文学作品的著名作家华东方(左)合影</p> <p class="ql-block">  有许多人认为雷锋所在部队在辽宁抚顺。其实当时雷锋所在部队在营口(工兵10团),1962年8月雷锋牺牲时部队是在抚顺执行任务。当然后来他所在部队确实移防抚顺。再后来移防到吉林省集安。这期间,沈阳军区工程兵宣传处的张峻、王革心、华东方、李革志等宣传干部经常去该团采访,宣传雷锋精神。</p><p class="ql-block"> 雷锋的许多照片是摆拍的吗?其实情况是这样的,雷锋牺牲前就是沈阳军区模范人物,任多家少先大队辅导员,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其脚步走遍驻地附近机关学校,尤其是沈阳军区许多部队。1961年5月,雷锋作为所在部队候选人,被选为辽宁省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2月19日,雷锋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在大会上发言。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许多照片是记者采访时拍摄的,因为当时沈阳军区还搞过学习雷锋展览,补拍了一些照片,所以流传到现在许多经典照片(给他拍照最多的是原沈阳军区工程兵宣传处的张峻和欧达龙)。</p><p class="ql-block"> 有许多雷锋研究者认为沈阳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是有充分根据的。雷锋生前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辽宁沈阳、抚顺、辽阳、营口、鞍山、铁岭等,他做的大量好事,所作的很多报告也多半在这些地方,报告在沈阳作的最多,因为这里是沈阳军区和沈阳军区工程兵司令部所在地。许多学雷锋、纪念雷锋的重大活动都是在在沈阳举办的,都是在沈阳军区举办的。在公开发表的145篇《雷锋日记》中有121篇写于辽宁,大部分内容是雷锋在辽宁工作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从鞍山到辽阳再到抚顺,雷锋在辽宁的足迹,如今仍然闪耀着光芒。现在,有许多雷锋生前的老领导,老战友,辅导过的学生,大多还生活在这里,他们见证了六十年来在学雷锋做雷锋活动中历史进程。</p> <p class="ql-block">  图为2005年春乔安山、华东方来敦作学雷锋专题报告时与市委相关领导合影</p> <p class="ql-block">  作者在1978年春在丹东市锦江山公园与少年儿童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雷锋树”确实有,在铁岭市大甸子镇干沟村。后来有人误认为雷锋端冲锋枪照的像是在那棵松树前拍的。这一说法有误。为什么叫雷锋树?不是因为雷锋在那拍过照,而是因为雷锋曾在那里执行任务,住在老百姓家里,一有时间就为这棵树浇水,精心莳弄,使这棵树长势很好,后来驻地群众把此树称为雷锋树。那么雷锋端冲锋枪以松树为背景的照片是在哪拍的呢?原来是在沈阳军区司令部大院。1960年下半年,雷锋在军区大院参加会议,由于宣传需要,拍摄者周军选择一棵树形与干沟村差不多的松树,以此为背景,为雷锋拍摄了这张照片,身挎那支冲锋机也是从附近营区借用的。这张照片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目前位于铁岭大甸子干沟村的“雷锋树”也成为热点打卡之地,人们愿意在这里拍照纪念。我所在的12团一营的营房就处在干沟村附近的老边台村,距离“雷锋树”很近,外出时经常路过那里。</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己对学雷锋活动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但还是感觉到,学雷锋应发自内心,做到真学实做。雷锋做好事从来不张扬,而是用行动说话。如雷锋为战友乔安山患病老人寄钱,是在乔安山不知情的情况下做的,若不是后来乔安山父母提起,别人是根本不会知道的。学雷锋应自觉学,雷锋做好事是发自内心的,是骨子里固有的,在鞍钢期间一次雨中抢救散装水泥,由于眼看就要受到损失,情急之下,他找来自己的衣服,抱来自己的棉被遮盖水泥,这是源于他认为国家的财产是高于一切的。雷锋做好事充分利用出差、执行任务的闲暇机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到“出差千里路,好事做了一火车”。</p><p class="ql-block"> 在当下学雷锋活动中,也应结合实际采取个别学和集体学相结合,平常学和纪念日学相结合,避免“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弊端,力争做到全年活动不断,人人争做雷锋的良好社会风气。一是解决好真做和真学的问题,如果说雷锋做好事是真做的话,那么从乔安山身上体现的是真学。雷锋生前做了大量有益人民、有益国家的事情,虽然当初也曾受到过冷嘲热讽,但雷锋做好事并没有停步。全国学雷锋标兵乔安山顶住重重压力学雷锋,他开车路过一肇事地点,救下一位老人却被其家属讹诈,当真相大白后,群众都为乔安山的行为所感动。当人民群众和国家生命和财产即将受到损失时,如果没有真做真学的精神是很难挺身而出的。二是解决好学雷锋难找主题、无处下手问题,其实学雷锋的路就在脚下,在家庭团结友爱,孝敬老人、尊老爱幼也是是雷锋精神的体现,在社会上遵守社会公德、热心公益事业也是雷锋精神的体现。三是学雷锋要解决好轰轰烈烈学和默默无闻学的问题,雷锋在部队时诸如为战友代写家信、缝补衣服,在驾驶技术上传帮带,现在看来都是平常的,都是在默默去做,平凡中体现不平凡。我们认为,看学雷锋的效果不单单靠挂条幅、举旗帜、拍照片,营造氛围,更要看实际效果。</p> <p class="ql-block">1976年当时一营全体干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 图为原沈阳军区81816部队二连在1978年底欢送老兵时的合影(前排左四为时任团长王炳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