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铁十师罕东铁路建设往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左西宁</b></p> <p class="ql-block">一九八四年元月一日,是一个令人永远难以忘怀且十分失落和伤感的日子,这一天,铁道兵部队全体指战员含泪脱下了军装,告别了军旗。一支英雄的部队从此永远消失,惊天地 泣鬼神的壮举也将永远成为了历史。</p><p class="ql-block"> 铁道兵部队在解放战争的战火中诞生,做到了"野战军打到那里,就把铁路修到那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祖国建设的和平年代,先后修建了黎湛、鹰厦、成昆、嫩林、襄渝、南疆、青藏等战略铁路,12590多公里铁路主干线的建成,促进了祖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修建的清绿、二二一工程等铁路专线,成为了二弹一星的开路先锋。</p> <p class="ql-block">铁道兵从建立到撒消的35年中,共有8314名烈士为国捐躯,59234名将士因公致残。先后有近百万将士经受住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超强的体力劳动以及生命禁区工作的严酷考验。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沐雨栉风、创造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每一段铁路都有铁道兵将士的鲜血、汗水和泪水,真可谓是一寸铁路一寸血呀!</p><p class="ql-block"> 铁道兵第十师,也是一支能打善战的钢铁部队,曾经三上高原,三上风火山,修建了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脱下军装以后,四上高原,在堪称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修通了举世公认的天路工程。在高寒缺氧、生活困难、气候恶劣、条件艰苦的环境下,付出了具大的牺牲,创造了人间奇迹,实现了几代人把铁路修到拉萨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一九八三年,可以说是铁道兵的"生死之年",人心惶惶、动荡不安,前路茫茫,去留两难。干部求转业,回故乡与家人团聚。战士盼转正,能够端上铁饭碗。</p><p class="ql-block"> 因为铁道兵属技术兵种、"特种兵",干部服役年限长,资格偏老,基本上都有着十多年、甚至数十年的军旅生涯,长期钻山沟、战荒漠,四海为家、居无定所、亲人分离、吃苦受累⋯⋯。但铁血军魂、为国效力,虽苦犹荣,尚可接受。如果一旦脱下了军装,再无精神支柱,而且还要终身漂泊,所以,无条件转业就成了大家的唯一要求。</p><p class="ql-block"> 而兵龄较短的战士们,大部分都来自于农村,能够转为正式工人,端上铁饭碗,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良好愿望。所以,"干部流眼泪、战士喊万岁"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但是从旱涝保收的计划经济,转战到找米下锅求生存的市场变化,也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严酷考验。</p> <p class="ql-block">由铁十师施工的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根据铁道兵命令,大部分兵力转战至陕西省境内的罕(井)东(坡)运煤专线铁路开展施工。师机关及各团也分别到咸阳、渭南、兴平等地建立基地,安家落户。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也给予了部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征地拆迁进行的平稳顺利,基本上没有遇到任何阻碍,也体现了军民团结一家亲的良好氛围。</p><p class="ql-block"> 而继续留守高原,完善青藏铁路收尾配套工作的人员则叫苦不迭,虽然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高寒地区对人健康的危害依然巨大,有人心脏偏移,有人慢病频发。所以人人都有"尽快完成任务,永远离开此地"的想法。有人还提出了:"让我回内地吸几口新鲜空气可以吗?"的呼声。回到陕西的人竟然感慨的说到:" 又喝到家乡的水啦,内地的空气真好!"。有人欢欣鼓舞、有人痛哭流涕,兵改工前的乱局和命运安排搅动着每个人的心。</p><p class="ql-block"> 年底的最后一天,铁十师以四十七团为主,集中罕东铁路沿线千余人,举行了送别军旗仪式,最后一任师长陶学慈,在该团团长邵青海、政委吴风仪的陪同下,从咸阳赶到了会场,他也最后一次检阅了部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陶师长检阅部队)</p> <p class="ql-block">在寒冷的天气下、在悲凉的气氛中,主持人政治处主任刘绵俊宣布仪式开始。迎军旗、升军旗、向军旗敬礼,机械般地进行着,最后一个军礼许多人久久不愿放下。邵团长宣读《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实施方案的批复》,又象针一样刺痛着每个人的心。陶师长和吴政委所讲的"大道理",虽说是安慰、鼓励、开导,但又有几个人能够听得进去,况且他们的心情可能比大家更为难受。</p><p class="ql-block"> 当刘主任用颤抖的声音喊出"送军旗"三个字,随后又命令自行摘下领章帽徽时,指战员们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哽咽声、哭泣声、哀叹声此起彼伏、感天动地。铁道兵战士的豪言壮语:"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也早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魂已丢失,岂能不哭。</p> <p class="ql-block">军旅生涯就此结束、当兵光荣已成历史,犹如变成了没娘的孩子。即使是82年最后一批入伍的战士,也已经有了两年的军龄,他们在这面军旗下经风雨见世面,经考验铸辉煌,深感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兵政工后,虽然能够端上铁饭碗,但脱下军装也是他们的切腹之痛,泪流满面也是每个人的正常反应。</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元旦,铁十师12616名军人分别在陕西、青海、河南、四川等地,向军旗告别,摘取领章帽徽,取消部队番号、代号,并入铁道部,并改名为铁道部第二十工程局,陶学慈出任第一任局长,各团团长改名为处长,兵改工结束。</p> <p class="ql-block">擦干眼泪、振作精神、从头再来,具有良好素质和久经考验的铁道兵战士,迅速做到"思想不乱、组织不散、纪律不松、干劲不减、交好青藏、突击罕东"。并迅速摆脱了"急转弯"的痛苦,走进风雨,走向市场,罕东铁路就是当时最大的考场。</p> <p class="ql-block">罕东铁路,是陕西省境内罕井镇至东坡的一条运煤专用线,全长34·2公里,位于渭北黄土高原的二级阶地,沟壑纵横、起伏较大、沟大谷深,地形复杂,均为湿陷性黄土,还有不少小煤窑采空区,施工难度极大。</p><p class="ql-block"> 坚强的铁兵战友们继续保持和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四特"精神。军旗不倒、军魂不散,铁兵精神长存。圆满地完成了兵改工后的首项任务。</p><p class="ql-block"> 经国家计委、铁道部、陕西省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国家验收委员会评定,设计和施工质量良好。其中的白水河一号大桥、杜康沟高填路堤、文中沟大桥、杜康车站、杜家河隧道,还有一座公路桥和一处V型构架桥,共七项被评为了优质工程。还创造了几个国内第一。</p> <p class="ql-block">白水河一号大桥是全线的重点工程,主墩高达75米,桥长413·34米,在当时是国内的最高桥梁,采用滑模施工的空心桥墩。由于施工难度大,地险沟深,风雪影响等,先后有两名战友在此牺牲。而屈居第二的文中沟大桥,其高度也达到了73米。两桥均被评为了优质工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为国内最高桥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水河一号大桥的架梁现场)</p> <p class="ql-block">杜康沟高填路堤也是全线的重点工程,在当时是国内最高填方路堤。近80万立方米的高填土方路堤,要分层碾压,以确保密实坚固。但湿陷性黄土,既怕干旱更怕水涝,因为只有最佳的含水量,才能达到碾压的最佳密实度。战友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时而排水,时而洒水,严格把关,精心施工,使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百。高达65米的大填方,连通深沟两岸,蔚为壮观。被评为了优质工程,还获得了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为刚刚竣工的杜康沟65米高填路堤)</p> <p class="ql-block">罕东线的铺架任务也全部由铁十师(二十局)新运处完成,他们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白水河一号高桥13孔钢筋混凝土梁的铺架任务,受到了表彰。用235天圆满完成了全部铺轨和架梁。此后还接管了线下土建的收尾配套工作,为罕东线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 该线在脱军装前后的施工期间,有八位战友壮烈牺牲或因公殉职,他们是:</p><p class="ql-block"> 班长王一高,24岁,共产党员,在隧道施工中牺牲;</p><p class="ql-block"> 副班长程立体,19岁,共产党员,在隧道施工中牺牲;</p><p class="ql-block"> 战士候振发,20岁,在隧道施工中牺牲;</p><p class="ql-block"> 副班长周景学,19岁,共青团员,在隧道施工中牺牲;</p><p class="ql-block"> 工人向永聪,22岁,在大桥施工中牺牲;</p><p class="ql-block"> 工人周玉成,29岁,在大桥施工中牺牲;</p><p class="ql-block"> 战士王安才,因交通事故轧亡;</p><p class="ql-block"> 财务科长王扬善,45岁,共产党员,在罕井镇为保护国家财产,被歹徒残酷杀害。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授予他"企业好管家"荣誉称号;铁道部、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他"全路先进会计工作者"荣誉称号;陕西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扬善烈士)</p> <p class="ql-block">按照原计划和以往的贯例,我们拟安排到烈士陵园去祭奠并送花,但了解的情况是,他们都已经被接回了故乡安葬,所以,原计划落空。</p><p class="ql-block"> 罕东铁路专线,近四十年以来,大大改善了当地的运输环境,对开发铜川矿区和蒲白矿区的煤炭运输和陕西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兵改工后的铁建人,为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p> <p class="ql-block">龙年七月十五日,入伏的第一天,我们一行四人在袁武学战友的带领下,冒雨并由他亲自驾车前往罕东线进行重走和回访。</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罕东铁路,由于运力不足,运营已经暂停一年之久,从而导致线路杂草丛生、多处坍塌、设施损毁、一片荒凉,但主体结构仍然完好无损、雄伟壮观。冷风冷雨也使我们犹如回到了四十年前的兵改工时期,深感悲凉和失落,突添遗憾和难过。难道罕东线已经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了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以上图片是部分杂草丛生或损毁的路段)</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蒲白矿务局和铁路公司,人员虽然热情好客,但早已更新换代,无人知晓往事。罕井车站也已经改名为罕井项目部,郭经理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介绍了有关情况。而东坡车站已经全部封闭,我们只能在站外远望。</p> <p class="ql-block">(左起:李如银、左西宁、袁武学、杨向晖在蒲白矿业有限公司门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铁路运输公司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航拍罕井车站及股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航拍已经封闭的东坡车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东坡车站外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罕井到东坡,34公里的线路,我们从头到尾全部重走,行车里程可能达到近百公里(西安到东坡往返路程更长)。年过七旬的袁教授,既是摄影师、无人机操控员,还是汽车驾驶员。14个小时的行程,他忍着腰疾疼痛,捆着厚厚的护腰带,虽然天气凉爽,他仍然汗水湿衣,顾不上吃饭和休息,也要完成重走心愿。</p><p class="ql-block"> 袁武学教授是青藏铁路关角隧道抢险的二等功荣立者,兵改工前调到了西安二炮工程学院(现改名为火箭军大学)。曾历任大学党委秘书,组织处处长,副教授等职务。此后还曾经四次荣立了三等功,经常受到各种嘉奖,被国家授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一生教书育人,一生当兵服役。现任铁道兵陕西文化联谊会副会长,他对铁道兵有着深厚的感情,立志要走完铁十师承建的所有工程。现已经成功组织了三次重走襄渝、两次重走青藏以及成昆、内蒙、金银滩等部队曾经苦战的地方。他曾经编写的《一连故事》,广受好评。他的下一个宏伟目标可能就是《十师故事》。罕东线的建设他虽然并未参加,但也早己列入到了他的重走计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航拍白水河一号大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在白水河一号大桥上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航拍高达65米的杜康沟高填方路基)</p> <p class="ql-block">(我们冒雨在杜康沟大填方路基上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寨隧道上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李如银战友曾经是罕东线施工时期的一位排长,他的愿望就是寻找故友,重走怀旧。可喜的是他找到了或者联系上了部分旧友,相谈甚欢,也知道了许多人已经做古,令人意外。</p><p class="ql-block"> 往日连队的旧房屋虽已被新房所替代,但地形清晰,尚有残留,他和爱人结婚时度蜜月的地方印象深刻,令他激动和感慨。尤其是旧墙上依稀可见的"向雷锋赖宁学习"的标语,使人仿佛又回到了当时那个火热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两位一连战友与房东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们在一连旧址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旧址围墙上尚存的宣传标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扬向晖战友,也亲自参加了罕东铁路的施工和新线运营管理的工作,故地重走,激动不已。他曾在局史志办工作,负责编写铁二十局及铁十师史志,是位资深专家。他对罕东线了解全面,感情深厚。</p><p class="ql-block"> 由于本人长期留守青藏铁路,并未参加罕东线的施工,但却参与过该线的概预算、计划等业务指导,还会同局王昭权总会计师,去北京参加了洪水损失等追加投资的汇报会,并得到了圆满的批复。</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走罕东线,虽然时间短促,还因暂时停运稍有遗憾,但终于了确心愿、感觉效果良好。老百姓对铁道兵仍然念念不忘,感情深厚。雄伟的建筑依然壮观,英姿挺拔。兵改工后的杰作仍然光彩照人、丰碑不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兵改工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英雄部队脱军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铁兵将士泪汪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参军报国心欢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刀山火海也敢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指令计划无保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找米下锅闯市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前途命运都失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送走军旗留悲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为了人民为了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走进风雨不彷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雄壮兵歌更嘹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军旗不倒走四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艰苦卓绝把业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铁血军魂铸辉煌。</p> <p class="ql-block">注:文中新图片为袁武学提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0二四年七月于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