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夏季之旅──黑河篇

赵雪

黑河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小兴安岭北麓,是黑龙江省辖地级市,市区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为界,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两国文化与生活方式相互交流融合的氛围、历史的积淀等,都在这里有集中的体现,这也是我们这次旅居活动想要初探的目标。 一、两个博物馆,两段历史印迹 瑷珲,对那些关注历史,尤其是中俄关系史的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心结。正是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签订,使中国失去了大面积的领土和相关权益。黑河市爱辉区在这里建立并开放了“瑷珲历史陈列馆”,将这段历史展示给国人,做了一件大好事。我们在黑河的行程也由此开始 <i><font color="#167efb">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字的蜡像。这是中俄间第一个界约,签订于1689年,谈判地位和过程相对比较平等。该条约确定两国以外兴安岭为界,黑龙江至外兴安岭之间的土地皆为中国领土。蜡像的排布也体现出这种平等。</font></i> <i><font color="#167efb">瑷珲新城就是在尼布楚条约和瑷珲条约之间的近200年间逐渐发展成型的。其中最高的楼就是魁星阁。</font></i> <i><font color="#167efb">在原址基础上重建的魁星阁,陈列馆的主体建筑就在其旁边。</font></i> <i><font color="#167efb">中俄瑷珲条约签字(1858年)的蜡像。作为背景的是俄人为此事做的油画。从二者中都可看出此时谈判的地位俄方更加咄咄逼人。</font></i> <i><font color="#167efb">中俄瑷珲条约及两年后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共割走约10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此图来源于网络)</font></i> <i><font color="#167efb">瑷珲条约对在与黑河相对的黑龙江左岸几十个村屯中的中国人,允许其永远居住,并由瑷珲的中国官府管理,史称“江东六十四屯”。</font></i> <i><font color="#167efb">1900年,日俄战争爆发,双方竞都以中国东北作为战场,俄军要从远东进入东北,侵入黑河后向南,被认为是最快路线,而包括海兰泡在内的江东六十四屯被俄认为是入侵的障碍,引发了“海兰泡大屠杀”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font></i> <i><font color="#167efb">惨案中,俄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不仅在陆地杀人,还将成批中国普通民众多人一组,把辫子绑在一起,然后赶入江中溺亡。惨案让江北的中国居民消失殆尽。</font></i> <i><font color="#167efb">博物馆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再现了当年惨案的情景</font></i> <i><font color="#167efb">哭诉那个惨痛事件的民谣《推黑河》</font></i> <i><font color="#167efb">部分清军抵抗俄军的蜡像</font></i> <i><font color="#167efb">陈列馆院内主干道两侧松树,隔株树下摆放一石</font></i> <i><font color="#167efb">每块石头上写着“江东六十四屯”中一屯的名称</font></i> <i><font color="#167efb">瑷珲后期历史沿革和演变</font></i> <i><font color="#167efb">陈列馆外,悬挂着1858个风铃,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一八五八”这个年份及那年发生的事情。</font></i> 黑龙江省有着大面积优质的黑土地资源,地广人稀,上世纪五十~七十年代,它被开发成了北方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开发者中,包含有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群体──知青(包括直接到农村插队和参加生产建设兵团)。面积广袤的黑河地区当年亦接收过大量城市知青,即使知青全部离开了也有着各种影响。在此基础上,黑河于2005年率先建立了知青博物馆,目前也是全国最大的知青博物馆。 正如前言所说,上世纪中期发生的知识青年下乡运动,过程近30年,涉及1700多万全国青年,牵动十几亿人心,影响深远。黑河知青博物馆不局限于黑河和黑龙江省,而是从全国范围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展示真实的照片、实物,用平和客观的语汇让参观者尽可能地了解从整体到个体的丰富而真实的事件过程,从而产生各自的共鸣。 <i><font color="#167efb">我们也是当年知青群体中的一员,来到这里自是感触万千。</font></i> 知青运动的开始、发展、变化到终止,既有其自身因素的驱动,也受国内政治风云波动的影响。博物馆的展出对此有着线索明晰的反映。 <i><font color="#167efb">知青运动起始于1955年,至1966年文革发生前这十年间,每年都有少量城市青年上山下乡,形成知青中的第一大群体─文革前老知青。这些人中,除极少数被作为典型的以外,大多数人的命运、经历也极少被人关注。</font></i> <i><font color="#167efb">知青大规模集中上山下乡,是在1968-1969年,涉及的是本应在1966、1967、1968三年毕业的城市初高中生。由于文革动乱,各级学校停课、工厂停工,毕业生堆积,无法安置。在政治鼓动和强力加持下,将大部分毕业生一股脑送至乡下对缓解这方面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或者说他们用自己个人前途的牺牲为稳定局势、修补文革破洞做出巨大奉献。他们被统称为“老三届”,在之后的个人命运分化和差异极大,受到的关注和讨论最多,也给当代和后人留下了丰富多样的历史叙事。</font></i> <i><font color="#167efb">缺乏有序管理的大规模知青下乡几年后就发生了各种各样严重的问题,尤其是生活的困窘、人格和人身权利被侵害等更为集中。这些问题通过种种途径(包括李庆霖给毛泽东的信)反映到中央,1973年召开的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对知青工作进行了整顿,制定了更明晰、可行和相对更人性化的政策和程序。使包括我在内的1973年以后中学毕业生(被称为“小三届”或“小五届”)上山下乡有了比老三届更好的境遇。</font></i> <font color="#167efb"><i>到文革结束,国家急需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将城市中学毕业的青年都赶到农村去的做法已无可为继。在当时领导人和广大知青的共同推动下,这种做法终于被废止。</i></font> 博物馆更多地展示了知青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夸大,也不遮盖。这里只能列出很小一部分。 <i><font color="#167efb">老三届知青下乡时携带和发放的物品</font></i> <i><font color="#167efb">装行李的柳条箱</font></i>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反映那些到东北下乡的知青劳动与生活的雕塑</i></p> <i><font color="#167efb">从这些小故事可以看出那时知青生活环境状况</font></i> <i><font color="#167efb">在那种“文化荒漠”时期知青的业余生活片段</font></i> <p class="ql-block"><i><font color="#167efb">当时,也传唱着一些知青自己创作的、表达自己真情的歌曲,但都被打成“黑歌”,作者也受到迫害。其实这首《南京知青之歌》的歌词还是比较中性、平和的。</font></i></p> 还有很多知青将自己年轻的生命留在了下乡地。 <i><font color="#167efb">1972年3月,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发生大火,当时在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们凭着热血和激情义无反顾地冲上去灭火,但由于没有科学的灭火知识和训练,造成近百人在火场牺牲。那时我在呼和浩特读高中,有几位同学的哥哥姐姐就在锡盟兵团,他们以及聚集在邮电局打长途发电报的家长们焦急的表情都还历历在目。</font></i> <i><font color="#167efb">也有因营养和医疗条件差而殒命者。</font></i> <i><font color="#167efb">到文革结束前后,不仅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知青下乡运动也走到了知青本人、父母和接收地农民“三不满意”的地步。广大知青强烈希望予以彻底改变。1979年云南知青“回城风波”就是大家争取自身命运转折的开始。它导致了知青下乡的停止,每个人都走入了新的命运轨迹。</font></i> <i><font color="#167efb">恢复高考,为全国青年人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公平的途径。1977、1978、1979三年入学的大学生中,历届知青占有很大的比例。我也是其中之一。</font></i>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为具有各种潜质的国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返城后的广大知青积极投入到改革和发展中,经过几十年努力,也出现了很多在各行各业做出卓越成就的精英人物。</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很多人成为知名的企业家</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还有些人成为国家和重要机构的领导人</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知青作家群更是用多样的文学作品,将广大知青生活酸甜苦辣的悲喜剧和思考展现给世人、留传给后代。</i></p> “精英”或所谓“成功人士”毕竟在知青群体中居少数,不能因为出了这些人,就表明当初的决策和措施是正确的。我们被称作“知识青年”,实际上大多数人在上山下乡前所学到的知识以及能够安身立命的技能是极其有限的。无论何时返城,或留在乡村的人,几十年生活道路都不平坦,有着各种各样的艰辛。但忍耐、自强不也是这些人的共性和他们的奉献吗?如今,这些人都垂垂老矣,又要面对许多新的挑战。这是极特殊的一代人,他们不应当被遗忘。更值得探究的是如何让这样的过程不再被重演! <i><font color="#167efb">回忆知青年代的各种出版物,包括网络文章已有大量出版,为人们记住和探索那段历史提供了丰富的依据。</font></i> 黑河地处边陲,自然和人文的旅游资源都较少。但黑河没有像一些同类型地区那样,投巨资造个“大佛”或“现代古迹”,再编一套故事说辞来吸引游客。黑河决策者找准了瑷珲条约和知青运动这两个既是全国性的,又能直接联系本地的历史事件,通过建立博物馆,收藏和展示真实文物、讲述真实故事的方式,融教化与旅游于一体,功在千秋,值得点赞! 二、中俄互通 黑河与俄罗斯隔江相望,两岸两国物资与人员交流频繁,文化与生活互相影响。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双方交流互通的标志性景物。 <i><font color="#167efb">建在黑龙江中方一侧岸边的“中俄民族风情园”,通过在河岸林中的特色建筑和物品,展示江两岸汉、俄罗斯、达斡尔、鄂伦春、赫哲等民族的建筑与生活方式。当然其中以俄罗斯的最多。</font></i> <i><font color="#167efb">鄂伦春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图解</font></i> <i><font color="#167efb">鄂伦春图腾柱</font></i> <i><font color="#167efb">早期鄂伦春猎民生活模拟屋</font></i> <i><font color="#167efb">仿建的俄式村庄,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在这里拍摄</font></i> “<i><font color="#167efb">村”内的小街</font></i> <i><font color="#167efb">电视剧中的飞机模型</font></i> <i><font color="#167efb">“村庄”的旁边就是俄罗斯风情街</font></i> <i><font color="#167efb">风情街内的契诃夫文化广场</font></i> <i><font color="#167efb">契诃夫塑像及其作品介绍</font></i> 黑龙江黑河段航道适合中型船舶通行,目前黑河与对岸布拉戈维申斯克间的人员往来也全靠船运。乘船沿江游览,可观赏两岸和江上风景。 <i><font color="#167efb">我们将乘坐的游船</font></i> <i><font color="#167efb">俄方船舶。虽说主航道中心线为国界,但两国关系正常时,游船偶发越过中心线若干分钟也不会造成纠纷。</font></i> <i><font color="#167efb">可以看到对岸人们在岸边休憩的场景</font></i> 为了更便利交流,两国共同出资兴建的黑河黑龙江大桥几年前就已建成,能够通车,但由于俄方的海关和边检设施迟迟未能建成启用,目前仅能通行货车,人员还只能靠船。大桥中方一侧作为公园供人们游览参观。 <i><font color="#167efb">大桥位置图</font></i> <i><font color="#167efb">大桥公园标志</font></i> <i><font color="#167efb">大桥公园远景</font></i> <i><font color="#167efb">这座大桥采用的是新型钢材和技术</font></i> <i><font color="#167efb">大桥整体外观</font></i> 可见到桥上有货车通行。 江中我方一侧的大黑河岛已开辟为中俄商贸特区,里面集中了商贸企业和管理部门。也是旅游团队经常光顾之地。 <i><font color="#167efb">中国黑河国际商贸中心是最大的俄货零售商店</font></i> <i><font color="#167efb">这里的俄罗斯商品种类繁多,供应充分品质(真)有保证。许多商品价格甚至比到俄境内购买还低。特别是在俄罗斯受国际制裁,中国企业并不能完全置之事外,俄境内中方电子支付和现金支付都很难使用情况下,在黑河这边购买俄货是适宜的选择。</font></i> 三、生态景观的集中表达──锦河大峡谷 黑河在植被地带上处于南寒温带针叶林区域与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的过渡区。经过长期的开发,区域内大面积平原和缓坡地基本已被农田占据,目前只在小兴安岭余脉延伸的锦河大峡谷景区可见到接近于地带性的生态景观。 <i><font color="#167efb">景区外连绵的农田及防护林系统</font></i> <i><font color="#167efb">峡谷入口,可乘电瓶车,但步行爬坡体验最好</font></i> <i><font color="#167efb">峡谷呈Ω状,谷底是清澈的小溪</font></i> 由于峡谷两侧边坡陡峭,不适合开垦,才保留下了森林生态系统。这里的地带性植被是以蒙古栎(民间称“柞树”)为主的落叶阔叶林。 <i><font color="#167efb">但这里的林地应是经受过采伐,目前最多的是以白桦、黑桦等为主的次生林。</font></i> <i><font color="#167efb">这里的人们非常喜欢白桦,还流传着“许愿神桦”的故事</font></i> <i><font color="#167efb">较粗的白桦树干上都绑着祈福的许愿条</font></i> <i><font color="#167efb">蒙古栎是当地原始的建群树种</font></i> <i><font color="#167efb">林下的下木和灌木层发育时间不算长,当年侵华日军为防范苏军挖的战壕还依稀可见。</font></i> <i><font color="#167efb">林下草本丰富多样、覆盖度高,以蕨类植物和禾本科、莎草科植物为主,还有如菖蒲科的玉蝉花等伴生种类。</font></i> 黑河的夏日,昼长夜短,凌晨3时左右天就大亮了,静谧的街道开始逐渐有人声,之后早市开张,交易的商品琳琅满目。人们喧而不闹,生活虽不一定有多富足,但看去都很轻松。交通、通讯、网络的极大便利使这里偏而不远,很有内涵,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