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村里人什么都缺:肥沃平整的土地,粮食,钱,平坦宽阔的路……但最缺的是水。</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我10岁之前,村里根本不缺水,甚至以水为患。几乎每条沟里都有汨汨流水的冒眼,在冒眼处挖个坑,用土垫好踩实做好边,就成了山泉,不到一个小时,山泉里就装满了清冽香甜的水,冒眼的水不停注入山泉,多出的水顺泉边低处溢出,在山沟里流淌。村民都在离家最近的山泉挑水,水桶,水担是每家必须的日用品,开始是木桶,后来有了铁桶,塑料桶,但水担的样子一直没变:两米左右的木椽让木匠刨成两寸宽2公分左右厚,中间厚两边稍薄的扁平长木条,两头用刀刻一条渠,根据家里人的身高系一段长短合适的麻绳,麻绳下段装上铁水钩,挂两个水桶就可以去挑水了。那时吃水很方便,山泉是活水,清凉甘甜,村民干活口渴了,找个灯花(一种野生植物,叶子荷叶状,直径可达二三十公分,根可入药)叶子卷成漏斗状,直接山泉里舀水喝,非常解渴,而且完全不用担心喝坏肚子。人和牲口饮用的泉是分开的,背阴处的泉水往往清澈,自然供人吃,向阳处的泉总带一点浑浊,村里人把牲口赶到泉边,由着牲口喝饱喝足。山泉多吃水方便,但给小小的我们上下学带来不少麻烦,过沟的路上总有水流过,一不小心布鞋就湿了,或者陷进泥里面,鞋面都脏了,回家免不了挨骂。</p><p class="ql-block"> 而且那时雨水极多。夏秋季节,雨往往一口气下四五天,路面湿滑泥泞,牲口也去不了泉边,村民把所有的水桶脸盆都放在房檐下,在很有规律的叮叮咚咚响声里,男人安然睡觉,女人在窗前做针线活,给孩子补补衣服和鞋子,或者拧麻绳、掐麦编。桶子和脸盆的水满了就倒进水缸,用来洗衣服,饮牲口。但人吃的水只能去泉里挑。父亲在我三岁多时雨天去挑水,滑了一跤,木桶摔破了被山水冲走了,父亲只拿着水担和木桶的四个铁匝回来了。冬天的雪就更多了。往往早上起来院子落了厚厚的雪,跟着大人铁锹铲,扫竹扫,堆出两大堆雪,人都头上冒热气。下午用篮子担,用铁锹端,倒到外边地里,好不容易清理完了,第二天醒来推开窗户一看:又是满地雪!路上被风吹来的雪把上学的小路埋的严严实实,根本找不到路,往往一脚踩下去,雪没过了膝盖,于是往往就不去上学了,老师也不会责骂。山村的冬天几乎被大雪封住了所有去路,农民都心安理得的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老天爷放假,不是我懒!</p><p class="ql-block"> 但这种不缺水的日子在1988年以后发生了变化。</p><p class="ql-block"> 水泉沟里那眼我们以为一直会不停冒水的泉水越来越少,不久竟完全干涸了。山沟里没了流水。花沟湾的人不得不到水泉沟更低的两眼泉里去挑水。但那两眼泉水也维持了一两年之后也干涸了。整个村子里只剩下猫刺沟的一眼泉水了,水不清,也不甜,还有某种味道,以前村里人是看不上吃的水。但这个时候竟成了全村200多口人唯一的依靠:白天黑夜,泉边永远用水桶排着长长的队,晚上大人去泉边等水,白天大人上山干活孩子排队等水。冒眼的水越来越少,排队等水的时间越来越久,村里人不得不另想办法。会宁的水窖成了村里人唯一的选择。家家户户都开始打水窖,院子也硬化了。下雨时房顶上、院子的水都流进水窖。雨水经过一周左右的自然发酵后就可以吃了。至此,村里人告别了山泉吃水的日子,也告别了人畜分吃水的日子,都靠水窖养活。水窖的水自然无法与泉水比,但没有办法。</p><p class="ql-block"> 天也开始干旱,降雨急剧减少。往往春夏难见雨水,麦子拔节灌浆缺水,麦子只能长半尺高(约16公分左右),以前山风吹过,麦浪滚滚的情景再也看不到了,麦穗小的可怜,麦粒也是瘪的。麦子早早就干了,太短不能用镰刀割,只能用手拔。家家麦场里没了又高又大的出檐麦垛,也几乎用不着拖拉机碾麦子,一年的收成连本钱都收不回来,甚至留种子的麦子也没了。幸亏以前雨水多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存了很多的粮食,不然肯定就有了饥荒。冬天也难得见到雪了,对于我们孩子来说,没雪的冬天根本不是冬天。于是盼望日历上“大雪”那天的到来,结果“大雪”没落一片雪花。被干冷干冷的冬天,泥土都冻酥了,路面被车碾出了一两寸的虚土,车一过,尘土飞扬。</p><p class="ql-block"> 水在那个年月成了最珍贵的东西。尽管后来生态好了,气候也变好了许多了,村里人却不再种麦子,改种苹果树了。但在以后的岁月里,妻子批评我什么都不知道节约,但除了水。每次洗脸,水够洗湿毛巾就好,绝不多放。因为缺水的记忆真的太刻骨铭心了。而山泉,成了一个现代孩子不理解的词,江河湖海,自来水,山泉是什么东西?即使百度一下山泉,图片也是农夫山泉的瓶装水,或者是南方的溪流,绝没有老家那清澈甘甜的山泉了。但去年回老家,猫刺沟里的山泉奇迹般的还在,只是没人清理,周围长满了野草,山泉也只剩下一个小水坑。</p><p class="ql-block"> 山泉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村里人,见证了村子的时代变迁,承载了游子太多的记忆。即使有一天山泉彻底消失了,也永远流淌在每个花沟湾人的梦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