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皮影,又称灯影,以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皮影戏发源于汉,唐以后流传民间。在中国七大流派影系中,陕西皮影属秦晋影系。华县皮影是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与陕西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各流派皮影相比较,以其雕刻精美的艺术造型、奇妙精湛的演出技巧、委婉优美的音乐唱腔在众多的皮影流派中一枝独秀,享有"国宝"、"活化石"、"中华一绝"的美誉,在国内外颇负盛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县皮影成熟完备的体系在问世之初受巫术、图腾崇拜文化的影响,在发展传承过程中又受华州地区多样的地方文化的影响,融入了儒、释、道思想,在受到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关注后始成为民间艺术,最终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情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县皮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其造型严谨、考究,雕刻细腻、精致,唱腔委婉、典雅,演技奇妙、精湛而独树一帜,在世界皮影界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艺坛奇葩,工艺瑰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皮影戏的产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皮影戏源于中国古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士、道士的弄影术。在当时,弄影术属于方士、道士掌握的秘密。长期以来,他们只在帝王面前表演,利用梦、影、幻觉,使观者的想象与观察巧妙结合,从而相信生命可以无限继续,相信不死,结果使之相信了灵魂的存在,给弄影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此处所说的弄影术,后来即成为皮影戏的前身。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华县民间皮影艺人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汉妃抱子宫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入百姓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弄影术衍变而出现的影戏(还不能称皮影),只是一种简单的光影游戏,服务对象只限于帝王宫廷,一般平民百姓无缘得见。其影人制作、表演形式和真正的影戏还有很大差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促进了影戏的发展。据有关史料记载:中唐时期,科白类戏空前发展,歌舞类戏编制进步,历史戏形成,傀儡戏等杂技并作,民间更盛……傀儡戏(包括影戏﹣皮影戏)皆模仿弄影术而作,并衍生为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共同的一点就是配以说、唱、音乐,形成了民间新型的综合艺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皮影戏艺术的完善、发展,13 世纪初,随蒙古军队传到中亚细亚,14世纪传入波斯,明成化年间传入埃及,明万历年间传入土耳其。众多的史籍和资料证实: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陕西影戏源于华州。</p> <p class="ql-block">二、华县皮影戏的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奏的悲欢离合调,演的历代奸与恶。三尺生绢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这是华县皮影艺术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县皮影的雕镂制作,以上等牛皮为原料,经泡制、刮毛去脂、磨、刻、染、熨、缀等20余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影人的造型小玲珑,高约33厘米,体型夸张大胆,变形巧妙。除个别书童、丑旦以半侧面的双目出现外,其大部分以侧面单目为主。"公忠者雕以正貌,奸佞者刻以丑形。"正生正旦人物,鼻尖口小,朱红点唇,若有若无,秀婉妩媚。人物性格以平眉和立眉区分:平眉表现文人雅士的清秀文静;立眉表现武生将帅的英武强悍,前额突出(名曰:岩颅)更显神飞眉宇,气概非凡。方面、大耳、宽肩、圆腰表现了男性生、净正面角色的男性阳刚之美。"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红一点",柳眉、凤目、纤腰、莲足表现的是旦角女性的妩媚阴柔,影人的服饰、图案花纹,精巧细致,技法成套,在大轮廓中充以菊、兰、梅、竹装饰,配以雪花、鱼鳞、星眼、松针等图案,充分折射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志趣。帝王的皇冠龙服、高官的乌纱蟒袍、后妃的凤冠霞帔、宫娥的彩袖垂裙、大家闺秀的雍华娇贵、小家碧玉的弓鞋翠簪、平民百姓的布衣麻衫、纨绔子弟的绫罗彩缎……凡此种种,都通过小小的雕刀,用平面雕镂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强烈的立体感。影人的着色采用传统绘画工笔重彩方法,以镂线分色,用固有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用大红大绿作强烈对比,自然调和,绚丽谐调,简洁明快,精致高雅。每件影人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堪称艺术珍</p><p class="ql-block">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县影人的造型和汉代画像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又吸收了唐宋时期寺庙壁画的风格,以元代杂剧中的人物分类雕刻。计有末、旦、净、外、杂当、驾、孤、细酸、邦老、孛老、卜儿、徕、刺、伴哥、拔禾、伴儿姑、禾旦、行首、乐人、乐探、魂子、魂探等类别。其"头茬"(人物脸谱)多达470余种,"桩子"(颈以下肢体)多至181种样式。在一副较齐全的皮影戏箱中,各式人物、刀枪剑戟、战马坐骑、金銮茅舍、山水庭堂、神妖鬼怪、花草虫鱼、云雾紫霞、烟火烈焰应有尽有,包罗了天上仙界、阳世人间、阴曹地府、鬼穴魔窟、古今中外的万幻之象,真可谓"一箱牛皮著五彩,万代人事藏九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县皮影班社一般由五人组成,分别称为"前声"、"签手"、"上档"、"下档"、"后槽"。 前声主唱,为总指挥,兼司月琴、手锣、大锣、堂鼓、扁鼓,兼帮签;签手操纵影人,配合音响效果,兼填白对话;上档拉二弦,司饶钹、唢呐、长号,兼填白帮腔;下档拉板胡,兼安拆影人;后槽司钩锣、碗碗、子、战锣、闪子、帮腔。五人分工精细,操纵17件乐器和影人,演出时配合默契,有相得益彰、异工同曲之妙。平时演出,每人一辆自行车就可携带全部道具,在巷道庭院、室内室外都可搭台演戏。室外搭台用料简单,有民谣曰:"两张方桌,九块木板,用八长九短,两条撇绳一挽,十二根绳串(细麻绳),五页芦席一卷,放一撅头,你就甭管。"艺人可在个把钟头内,搭起皮影戏台。室内搭台更为简单,只用几张桌子即可,这种简便灵活的演出形式,深受民众偏爱。华县的皮影班社,一般都能熟练演出150多出剧目,以丰富的历史传统剧为主,兼演现代戏和自编的新节目,演出经久不衰。清乾隆中期以前碗碗腔是说书的演唱形式,曲调声腔,粗犷单调(人们习惯称老腔,满台吼,又名拍板调)。嘉庆时期,皮影艺人们为了适应新的作品抒写的社会风情题材和皮影角色中生、旦悲欢离合的传奇特点,对原有的说唱形式的表演唱腔进行了大胆改革,其曲词采用昆曲演唱,经过艺人的创新,原来的唱腔由粗犷单调的说书形式转向细腻缠绵的曲调,把"北曲"的武夫鼓怒、马上杀伐之声和"南曲"的柔媚婉转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演唱艺术风格。改革后的碗碗腔,人们称之为"时腔",沿袭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县皮影的唱腔﹣﹣碗碗腔是陕西人民最喜爱最流行的皮影戏主要剧种之一,流行全陕及甘肃、青海等地。在陕西各路皮影中,因地区不同,人民风俗习惯各异,其腔调、乐器和组织都有所不同,但最细腻者莫过于东路的皮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县皮影戏的唱腔为陕西东路皮影的正宗,就其声腔而言,属于板腔体,主要板式有慢板、慢紧板、紧板、二六板、煽板、二八板、扬句子、滚板、三不齐、单句送等,其腔调分花音、平音、哭音,一般情绪用平音,表现高兴时用花音,表现激昂时用哭音。花脸戏吐字重、怒声如雷、震裂金石;生旦戏启口轻圆、柔情似水、转腔仄字收音,尖亮切响,如晴丝随微风上下起浮,一曲三折,荡气回肠,典雅飘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县皮影演出,影人全凭签手一人操作,奇妙而传神。皮影戏中影人的动作表演全靠签手。他们能使原本造型各异、情态神韵各有千秋的影人活灵活现,而且能表演出很多高难动作。影人具色具彩,有神有态,腕可伸,股可屈,手可指,步可移,坐立行走自如,实际演出中,灵活多变,轻盈多态。优秀的签手五指间可同时操纵三四件影人,且各有神态。影人的表情不能从僵凝的头面部表现,完全借助于整个形象的体态动作:如周仁在《悔路》中的矛盾心理;李清彦在《骂和尚》中的愤怒与激动;孟姜女的长城恸哭;卢克成中状元的春风得意等,无不惟妙惟肖。如武打戏里的横戈勒马,马上擒贼,隔、挡、戳、挑,对打厮杀,刀起头落,还有那龙虎的翻腾跳跃,鬼怪的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变换异身,脱袍穿衣,盘发摔梢,都能表演得生动逼真。而小旦亭亭玉立的身段,婀娜轻盈的风姿,还有善感多思、羞涩文静、欢欣喜悦、悲伤抽泣、谨言慎行、纵情怒骂等情状,甚至打盹酣睡、挥笔弹墨的细小动作,都能表现得细致入微。其他戏剧中能够做到的表演技巧,皮影戏都能实现。而其他剧种做不到的表演方式,皮影戏表演也能实现。如骑马、坐船、乘轿,在大戏中只能用鞭、桨、幡所代替,而皮影戏里车、马、船、轿都有。尤其像神话戏里的"钢锯活人""倒下油锅""开膛剖腹"等情景,更是血淋淋活灵活现,让观众惊心动魄,也让其他剧种望尘莫及。武戏中影人的踢、打、杀、砍、上马、下马干净利落,极其生动,更有变脸、撑伞、吸烟、七十二变等绝活。其精湛的演技,令国内外专家、学者尚叹之不及,拍手叫绝。</p> <p class="ql-block">华县皮影戏在国内外的声誉首先是它一直坚持着原生态的演出形式,其次是优美的碗碗腔音乐和高超的表演绝技。当然,再好的舞台演出技艺和再优美动听的唱腔、若离开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皮影,这一切或许都会无所依附了。所以,皮影的雕刻虽然以往并没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但是它在"皮影"这个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同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三、华县皮影的造型特点</p><p class="ql-block">华县皮影的造型设计神兼备,惟妙惟肖,它经过千百年来无数民间能工巧匠和文人画家的提炼,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以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并吸收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砖、画像石和唐宋寺院壁画的风格,创造了极其生动的形象世界,包括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传奇人物、客观存在的自然万物,以及虚无缥缈的幻想世界,应有尽有。如传说中的《阴曹地府》《封神榜》《西游记》《聊斋》等故事中的各种形象,都能在华县皮影艺术中找到,至今使国内外的设计大师和艺术家们赞不绝口,感叹至极。</p><p class="ql-block">皮影人物的活动是横向移动,正面造型并不突出,称为"五分脸",和其他民间美术的造型截然不同,影人的头楂自有一套完整的艺术程序。华县皮影的头楂尤其精到讲究,特别细致人微,让人耐看。女性人物与其他地方皮影的通天鼻梁不同,而是高额直鼻,富有弹性和饱满的感觉,体现出智慧的神态。夸张而不失神态、变化却统一的人物头植面部设计,使戏剧情节中人物的神情变化基本体现在面部特征之中。如:小姐的凤目含春,丫环的机巧智慧,书生的温文尔雅,将军的雄才大略,奸臣的诡计多端,无不体现在人物的面貌神态之中。</p><p class="ql-block">从民间老艺人的口诀中,不难看出造型设计的细节特点:</p><p class="ql-block">正旦﹣﹣柳叶弯眉细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p><p class="ql-block">花旦﹣﹣刘海上翅细弯眉,脸贴花黄鼻尖细。</p><p class="ql-block">老旦﹣﹣双眉细弯低鼻梁,面带皱纹帽低垂。</p><p class="ql-block">武旦﹣﹣脸贴花黄头插翎,杏眼圆睁显怒容。</p><p class="ql-block">妖旦﹣﹣双眉颦蹙嘴大张,鼻眼歪斜下巴红,头插牛角显蛮横。</p> <p class="ql-block">四、华县皮影细节探幽</p><p class="ql-block">(一)头楂 </p><p class="ql-block">皮影人物的头部,当地艺人称头楂。头楂由脸部和头饰两部分组成。皮影脸部造型堪称经典,生动、夸张,纹饰细致华丽;头饰分发饰和帽饰,是皮影物最具性格特征的部分。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帽饰和发饰。帽饰有冠、帽、盔、巾等,用帽饰可以区分人物的身份、官阶。冠的种类很多,有皇冠、凤冠、都督冠、驸马冠、束发冠等;帽有王帽、</p><p class="ql-block">相帽、纱帽、雪帽、毡帽、红缨帽等;盔有高盔、帅盔、霸王盔、太子盔等;巾有包巾、硬扎巾、软包巾、员外巾、文生公子巾、丑公子巾等。头楂和身段虽然是分开的,但它的造型是与身段统一设计的,互生互补,组成了人物形象的完整性。</p><p class="ql-block">(二)身段 </p><p class="ql-block">皮影人物的头和身子是分开的,身子部分统称身段,当地艺人称"桩子"。身段是由胸部、臀部、左右腿、左右臂和手五大部分共十个部件组成。人物的每个关节用皮线连接,表演时活动自如。不同人物有不同的服饰,如蟒袍、靠、麾衣、道衣、宫装、花衣、箭衣、扎袍、囚衣、孝衣等。蟒袍是帝王将相的官服;靠是将士的铠甲;麾衣是官员豪绅的便装。为了便于对服饰的带结、纽扣以及胸花和佩带的各种玉带、器物、刀剑的完整表现和刻画,艺人雕刻时对身段采取了"七分身子"的半侧面造型。这种设计既丰富了影人的表现力,又美化了人物造型。</p><p class="ql-block">(三)衬景 </p><p class="ql-block">皮影戏中的衬景和大戏舞台上的布景一样,起着装点环境、衬托人物和深化剧情的作用;不同的皮影戏剧目,有不同的衬景。它比舞台上的布景更为丰富,世间万象万物都可以设计雕刻成皮影戏衬景。世间没有的情景,只要人们能想象得到,都能被皮影雕刻艺人创造出所需要的故事情景,如神话故事中的《西游记》《阴曹地府》《封神榜》等,这是舞台大戏所不能及的。衬景景片面积大则有一米多高、两米多宽,是用多块牛皮刻制而成,当地艺人称"满亮子景片",如宫殿、绣楼、营帐、花园、水晶宫、天宫、皇帝出巡图及皮影班社的亮面子(即"招牌")等。衬景是皮影设计雕刻中最为复杂经典的艺术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四)旗牌、仪仗队 </p><p class="ql-block">皇帝出巡或元帅带兵出征,前边都有文武仪仗队开道,手掌旗幡和兵器。仪仗队出现在皮影亮子上显得十分隆重壮观,这一表演当地艺人称"摆亮子"。仪仗队也称"枪子",步行的称"步枪子",骑马的称"马枪子";大汉王权的称"正枪子",外国国王或少数民族王权的称"番枪子"。枪子也有文武枪子,走在队伍前边打旗撑伞的侍女差人,称"文枪子";在后边举兵器的,称"武枪子"。皇帝出巡时有各类兵器的仪仗队,但金瓜、钺斧、朝天镜、黄罗伞必不可少。这些仪仗队摆在皇帝象车前面,浩浩荡荡,威风凛凛,十分壮观。"摆亮子"不仅是剧情的需要,也是显示皮影班社戏箱实力的表现。</p><p class="ql-block">(五)血皮影 </p><p class="ql-block">血皮影是流血的皮影人物身段和头楂,当地称"血故事"。与民间血社火相似,是特定人物在特定场合的替身皮影。一般是在弃恶扬善的场景中使用,如一个恶人被正义者砍了头,表演时一刀下去,就要人头落地,鲜血四溅,血淋淋既真实又恐怖。尤其像神话戏里的"钢锯活人""倒下油锅""开膛剖腹"等情景,更是活灵活现,让观众惊心动魄,也让其他剧种望尘莫及。也正面人物遭人迫害或因自己不慎而弄得头破血流的,但这种头楂或身段在造型设计上都不会让观众感到恐怖,只能产生同情,增强捍卫正义的情绪。</p><p class="ql-block">血皮影是华州皮影的一大特点;尤其有的头楂在设计上就能变脸,当地叫"转脸子"头楂。如《杀船》中的女主人将害死自己丈夫的船夫老乜杀死后,鲜血溅了自己满脸,后又抱着侍女痛哭,瞬间侍女脸上也被抹上了血迹。这一巧妙的变化,让观众感到神奇,增添了皮影戏的艺术性和趣味性。</p><p class="ql-block">(七)神仙云朵子 </p><p class="ql-block">神仙云朵子,当地艺人称"行云朵子",是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皮影戏箱中除大衬景之外,最为价值连城的皮影。在皮影戏剧目中,宗教内容和神话传说故事占有相当的比重。宗教中的佛、菩萨、神鬼在皮影戏中都有所体现。如佛教中的如来佛、弥勒佛、普贤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四大天王、十八罗汉、韦陀、哪吒等,道教中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八仙、城隍、六丁六甲、文武财神、土地、灶君、关公、二郎神、龙王、雷神、风伯、电母,以及福神、禄神、寿神、喜神、魁星、刘海、麻姑、和合二仙等。这些神和佛的出现,几乎都是驾云而来,所以称神仙云朵子。神仙云朵子设计独特,雕刻精美,是皮影中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八)妖怪、动物 </p><p class="ql-block">皮影人物中,有许多鬼怪的形象,这些妖魔鬼怪、奇禽异兽在皮影造型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在宗教观念和民俗信仰中,人们认为妖怪有超自然的怪异本领,所以皮影中妖魔鬼怪及动物造型一般不拘比例,有的头大身子小,有的三头六臂,有的人身动物头;若脸谱也是人形的,在头部的装饰中就会刻有各种妖怪的原型,如老鼠精、蛇精、鱼精、蝙蝠精、羊精、狗精、水怪等。《封神演义》中孔雀精的尾羽是五道光华,可随时闪发光芒使对方消失,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人超前的科幻意识。在华州皮影中,艺人们把许多能变的动物或鬼怪称"变化",是因为妖魔鬼怪中有许多妖精常由各种动物如龟、蛇、鱼、龙修炼演变而成。《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七十二变是"变化"皮影的代表之作。这些妖怪动物的设计造型充分表现了民间皮影艺人惊人的想象力和伟大的创造精神。</p><p class="ql-block">(九)道具 </p><p class="ql-block">道具是皮影戏场景中烘托环境和强化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和衬景起着同样的作用外,还比衬景多一些动态功能,被戏中人物随需而挪动,或被角色灵活使用。它所表现的内容可以包括戏剧舞台的所有景物道具,而且还可以实现戏剧舞台难以实现的一切,如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等一切动物,各种植物及自然万物,如车、马、船、房屋建筑,山石云海、花瓶盆景,神龛牌位、供桌,旗幡、刀枪兵器,桌椅板凳等等。桌椅又分龙桌龙椅、相桌相椅、绣桌绣墩、佛桌仙桌、福寿桌椅等。同一类型的道具由于雕刻艺人的不同也有造型花纹的变化,但不同艺术风格的道具,都能让观众识别贫富贵贱的类型。道具的造型设计让人不难看出民间艺人们惊人的设计水平和准确掌握透视原理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五、华县皮影戏的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郝炳历(忙娃)是华县最有名的签手,也算得上是一位世界级的皮影表演大师。上世纪90年代初我录制了他和潘京乐、刘文信表演的"十大本",由于时间和经济条件的原因,一直没有编辑转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7年2月,华县人民政府命名潘京乐、汪天喜等人为华县皮影艺术传承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潘京乐,男,汉族,生于1929年,陕西省华县高塘镇南麦行政村潘塬村人。出身皮影世家,14岁即登台演出,艺术造诣颇高。现为华县光艺皮影社负责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著名民间艺术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吕崇德,男,汉族,生于 1944年,陕西省华县大明镇吕塬村人。1964年跟随潘京乐学艺。1965年始登台演出,有一定艺术造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正娃,男,汉族,陕西省华县大明镇吕塬村人。1963年从师吕思道学习皮影戏乐器﹣﹣二弦演奏,先后同王水龙、张智勇、潘京乐、李俊民、李五喜、吕崇德、姜建合等同台演出数十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郝兆斌,又名郝春安,男,汉族,生于1934年,陕西省华县高塘镇南麦行政村坪里村人。9岁学艺,14岁登台演出。1954年参中国人民解放军,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常表演皮影戏活跃部队文化生活。1961年复员回乡一直从事皮影演出,为华县光明皮影社演职人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振才,男,汉族,生于1927年,陕西省华县大明镇赵家行政村人。10余岁就从师学艺,在皮影舞台演出60余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董进水,男,汉族,生于1944年,陕西省华县高塘镇忠靳村人。1963年学习皮影戏,演出数十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华,男,汉族,生于1943年,陕西省华县大明镇吕家塬村人。从小热爱文艺,1959年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学习,主攻乐器演奏。1961年调入甘肃省戏曲学校华剧班演出。1963年回乡加入华县光艺皮影社,从艺 48年,熟练掌握板胡、二弦、后槽及表演多种演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平安,男,汉族,生于1944年,陕西省华县高塘镇铁里村人。1961年从师李凤学学艺,熟练章握板胡、二弦的演奏技艺,先后同李俊民、赵福才、魏振业、潘京乐等皮影大师同台演出40余年。</p><p class="ql-block">姜建合,男,汉族,生于1968年,陕西省华县下庙镇姜田村人1981年从师著名皮影艺人李俊民学艺,在传统唱法上大胆创新,自成一派。现为华县振华皮影社负责人,华县雨田皮影演出团团</p><p class="ql-block">长,渭南市皮影协会副主席,渭南市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金全,男,汉族,生于1964年,陕西省华县东阳乡江村人。出身于皮影世家,1981年高中毕业后即跟随其父兄学习皮影表演、雕刻技艺,是一个能唱、能挑(挑签)、能刻(皮影制作)的多能人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东耀,男,汉族,陕西省"县大明镇吕塬行政村刘塬村从小喜爱文艺,有一定专长。76年从师郝炳黎学习影戏,擅二弦。 曾于1986年在陕西省戏研究院深造,后长期与潘京乐、郝炳黎搭班华县光艺皮影社演出中皮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兴文、男、汉族、生于1950年,陕西省华县大明镇吕家塬村人。爱好文艺,有一定专长。1966年初中毕业回乡,先后在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和大明公社(现为镇)文艺宣传队工作1976年以来从事皮影演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汪天喜,男,汉族,生于1959年,陕西省华县柳枝镇梁堡村人。20世纪70年代初从兄汪天稳学习皮影雕刻,技艺超群。许多作品被日本、德国、法国博物馆和文化部、深圳、陕西省美术馆收藏。现为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学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华县政协委员、陕西农村百名杰出人才﹣﹣旗帜工程省级党员致富带头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薛宏权,男,汉族,生于1968年,陕西省华县柳枝镇人。1983年跟随汪天稳、汪天喜学习皮影雕刻技艺,技艺尤精,大胆创新,成就非凡。创办薛宏权皮影艺术工作室,现为民间工艺美术家、中国西部专家库皮影设计雕刻专家、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民俗艺术学会理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百平,男,汉族,生于1963年,陕西省华县莲花寺镇罗纹行政村人。陕西著名皮影雕刻大师李占文之嫡传弟子。16岁从师学艺,独具匠心,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在继承传统和创新现代皮影艺术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成绩显著,创建了赵百平皮影艺术工作室,2003年4月,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乡约》栏目曾专题介绍了他的皮影雕刻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华州,又名张华骥,男,汉族,生于1970年,陕西省华县柳枝镇丰良村人。20世纪90年代起随汪天稳、刘步瑞、李占文、郝炳黎等皮影大师学习皮影文化,学习中注重皮影雕刻技艺,大胆创新,工艺独到,颇有建树。现为陕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艺术协会会员、陕西省民间美术协会会员、华县雨田社皮影雕刻艺术导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汪天兴,男,汉族,生于1963年,陕西省华县柳枝镇梁堡村人。1981年从师汪天稳、汪天喜学习皮影雕刻制作工艺,从艺20余年,在华县皮影雕刻界有一定影响。</p> <p class="ql-block">六、华县皮影的生存状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农村、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和各种视觉传媒的步步深人.华县皮影演出市场萎缩,观众断代、使华县皮影这个古老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p><p class="ql-block">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社会上"民俗热"、"寻根热"、"收藏热"的兴起,华县皮影曾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在省内省外,有各类精美的华县皮影出版物相</p><p class="ql-block">继出版;在德国、法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留下了华县皮影和皮影艺人的影子;以营利为目的的华县皮影雕刻业更是方兴未艾。但是危机仍然存在:其一是华县皮影表演后继无</p><p class="ql-block">人,目前艺人状况不容乐观,年龄最大者已逾古稀,最轻者也过了不惑之年,且演出队伍人数锐减;其二是华县皮影的表演艺术和雕刻艺术的发展呈本末倒置之势。须知脱离了表演艺术的皮影人儿、物件最终只能成为博物馆的陈列标本!这个危机将使华县皮影面临灭顶之灾。因此拯救和保护华县皮影戏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p> <p class="ql-block">注:本文辑录参考了《2007年第一批陕西非物质遗产图录》和《华县皮影档案》(作者:张韬)</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魏勇,笔名远鸿时有声。陕西渭南华州人,供职于农行陕西研修中心。中国金融作协和中国农业银行作协会员,书协会员。《金融文坛》杂志社书画院理事。立志于文学和书法,作品散见于《三贤文苑》《金融文坛》《西部文学》《中国风》等杂志及各大网络媒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