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越山云居禅寺(越山寺)碑刻 </b></p><p class="ql-block">越山寺历史悠久,越山寺最重要的碑刻是捐舍赎产田地碑和放生会碑。碑文记录了越山寺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越山云居禅院捐舍赎产田地碑” 位于云居禅寺右廊。1992年义乌施宅村、下沿村施孟祥后裔补刻(原碑文革中被毁)。一级二块。单块高215厘米,宽70厘米。青石质。</p><p class="ql-block">碑记释文:</p><p class="ql-block"> <b>越山云居禅院捐舍赎产田地碑记(额)</b></p><p class="ql-block"> 自古名山巨刹必藉创业高贤,爰四方企慕,捐舍福田,至有帝主尊祟,赐存国产。历朝颁谕钦典,僧有常产,寺有额田,俾衲子骈臻,滋养慧命,潜心向道,祝圣焚修,襄成世守。其国产传存,虽鼎革沧桑,固不可得而泯者迄今。越山云居禅院系唐时鉴真祖师之道场,越州暨邑之名刹也。师常熟唐氏子,生于唐宜宗大中十三年(859)正月十九日子时,龆龄离尘,依年受具,遍参名宿,得法于六祖清源下递六世峰存禅师处。后辞峰云游至此,惟兄[见]丹环翠拱,怪石,即结茅于此。师灵迹显异,遂感义乌施驸马号孟祥,舍庄为寺,洎田地山塘,遂成招隐,大振宗风。吴越钱镠王与闽王皆向道德,尊以师礼,钦赐额田九十三亩并紫衣宝钵,一时隆重至右。晋开运四年(947)十二月十一日,辞众说偈,曰:“眼光随色尽,耳识逐声消。了得还源旨,今日与明朝。”遂跏趺而寂。师春秋八十有九,腊七十有八。至今真身不坏,且乡民祷雨、祈男或驱螟蝗蟊蟹,无求不应。猗欤!递经千载,丛林兴废不常,不萧[肖]间出,尽将寺田废弛,以致四壁萧条。</p><p class="ql-block">逮皇清,十方檀信创大殿、山门。于康熙己酉(1669),记知寺僧零替,失监守于寇。允之甲寅(1674),逾年复睹清宁,但寺中僧舍寥廖,鞫为衰营茂草,观者莫不叹息。于是十递檀波虔请法兄弁林和尚住持,徘徊观览,惟炉有寒灰,廪无斗粟,叹曰:“祖师法席,不可一日无僧,有僧,不可一日无产,产废,则僧众待哺嗷嗷,不克一朝居矣!”施檀越一棠等与君平周护法十递檀信佥云:“师言是也。”多以向典寺田,仍舍入寺。弁林和尚与徒词章等罄洗囊资,赎置寺田若干亩,即与诸檀盟誓给照,以弭后人侵渔盗卖之端。且朝夕拮据,苦积劳神,维图创就之心。不数年间野无荟土,仓有余粮,衲子振振,僧仪楚楚。绀宇梵宫,严饰玉毫金相;霜晨雨夕,时闻松磬云钟。丕振宗猷,光扬祖道,故云丛林不可一日无僧,亦不可一日无产,且钦赐额田常产讵可废弛者哉?</p><p class="ql-block">唐时檀越权察使讳施将同弟孟祥公</p> <p class="ql-block"><b> 云居寺放生会碑 </b>此碑在寺大门右侧壁间。高223cm,宽85cm。青石质,角,有座。局部漫漶不清。</p><p class="ql-block">放生会碑释文:</p><p class="ql-block"> <b>云居寺放生会碑(额)</b></p><p class="ql-block"> 余邑之南有越山焉,东周末越王逃难至此得脱,遂封其山为越山。或越王之冢在焉,山之后有越王殿,故其山得以越名也。山中之寺,是所谓云居寺者也,寺前数十武,有池一顷,碑勒放生,以蓄鳞介。洎年湮代远,人往风微,而放生之事遂废,幸郭君荣泉、禅师兰舫,念遗迹之犹存,思欲振兴提倡,仰体天地好生之德,爰集同志十人,共成一会,名“放生会”,每人兜钱二千文,收其生息,以作放生之资,其会期每年四月初八日,于越山云居寺聚集同人。是日也,乃佛祖之诞辰,吾侪体佛祖之慈悲,继放生之事业,想亦仁人君子所首肯者耶。</p><p class="ql-block">爰缀数语,以志缘起云:</p><p class="ql-block">一蓬: 周梁、陈乾福、郭源深、周庆云、冯金洪、楼英如、 僧洪海</p><p class="ql-block">二蓬:边炳彩、僧永德、僧芝山、王兴聪、赵继定、楼际云 </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二年岁次昭阳作噩丙寅之月谷旦</p> <p class="ql-block">云居禅寺(越山寺)山门上原有一块石匾额,此石匾为古寺仅存的遗留,上刻有“<b>云居禅寺”</b>四个字。文革时曾被拆下抬到寺下的村庄作池塘边的洗衣石,1990年代越山寺重建山门时送上山重做山门匾额,后扩建寺庙拆卸时断裂。仅存的千年古寺遗物残缺了,痛惜啊!</p> <p class="ql-block"><b> 寺下张汪家汪益堃碑铭</b> </p><p class="ql-block"> 此碑铭立碑时间为1949年3月。碑高 156 ㎝,宽 69 ㎝,厚 4 ㎝。花岗岩石质。隶书。现此碑铭保存于越山寺下的寺下张自然村汪家汪氏族人堂屋中。为汪益堃撰文书写碑铭的张靖先生和寇遐先生是陕西省很有声望的金石书画大家。</p><p class="ql-block"> 汪益堃(1906—1943),浙江省诸暨市牌头镇越峰村寺下张自然村汪家人,其兄汪益增(后名汪维恒)长汪益堃十岁。汪益增早年毕业北洋政府北京军需军官学校,后进入国民党军需部门,历任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一军需局少将局长,补给区少将副司令兼台湾供应局局长等职。汪益堃1925年毕业于杭州安定中学,汪益堃是哥哥汪益增培养的,后随兄到军需部门,抗战时期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军需署人事科科长,军政部张掖办事处少将处长,国民政府驻新疆军需处少将处长。汪氏两兄弟是国民党军队的将军,其实是中共隐蔽战线上的两位杰出人物。两人先后于1924年、1925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同为开辟抗战后勤基地转战西北,为共产党提供很多重要的军事情报。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不怕牺牲,为国家民族作出过贡献,为党做了不少工作。可是特殊的使命让他们长久以来沉寂在历史的角落里。1943年6月1日,汪益堃是在西安参加关于抗日的工作会议后乘机返新疆途中,因气候突变,不幸在甘肃机坠身亡,年仅37岁汪益堃,是为抗战而死的。1946年10月,汪益增带领全家族辗转几千里将安放汪益堃遗体的柏木棺材运回诸暨牌头寺下张汪家老家。在汪家村庄北边建了三间平房做汪益堃的殡屋和纪念堂(俗称坟庄屋)。殡屋里安放汪益堃的柏木棺材,旁立一块碑銘,后柏木棺材和记载其生平的碑銘被移除。</p><p class="ql-block">汪君益堃碑铭释文:</p><p class="ql-block"> <b>汪君益堃碑铭</b></p><p class="ql-block"> 君讳益堃,浙之诸暨人,先世代有闻人。兄维恒先生精于军事计政,抗战期间勋绩烂然,对于西北补给建树尤宏。君小于兄十岁,幼即端重木讷,其天真处人或以为钝。长入杭州安定中学及文化大学,其肄习军需,从兄志也。君友于之爱甚笃,当维恒先生卧病洛阳也,君百方延医调治,复谓人曰:“吾兄若不起,誓以身殉!”其至性横溢类如此。君既委身军需,业务筹维备至,综核之才,冠绝一时,洊历各军军需正主任等职,民国三十年(1940)调任军需署人事科科长。当是时,方采用军需独立制,新制推行又值百战艰难之际,君夙夜筹维,请于长官,亲历各军,详察其困难之所在,归而草拟方案,逐步实施,卒奠定新制之基。从此各部队统军作战负方面之责者,得以专一训练,士饱马腾,操最后之胜利,盖君之擘画又超乎智名勇功而上之矣。</p><p class="ql-block">抗战中,国家根本大计在巩固西北国防,经营天山南北,张掖军需监区长一职关系重要。君蒙犯艰危,驰驱亭障,卒膺斯职,赴任后即在沙漠中建立据点,融洽各民族情感,发展军需工业,补给线贯达宁、青,与天山南北远相衔接。事前人皆以艰窘为虑,而君深入不毛,举重若轻,兵车络绎,供储无间,上官僚佐无不叹服。君殉职前本以要公须速赴青海,旋又奉第八战区司令长官命令着先赴新疆,与彼中军事当局筹商要政,以专机未到,权乘军用机前进,行经乌鞘岭气候突变,折回兰州。君以事机不可贻误,而专机又不能久候,为急于争取时间,毅然于次晨仍乘军用机续飞,甫至乌鞘岭上空突遇暴风,机坠于泉阴山麓,君与驾驶员同殉,年三十有八,时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应为三十二年 1943年)六月一日也。</p><p class="ql-block">维恒先生在陕闻耗,驰赴失事地点寻抚遗骸,一恸几绝。呜呼!君居常以不辞劳怨,不避艰难,不顾生死,自朂有古名贤风度,名位虽未大显,而僚友服其精诚,上官倚若宾师,风云郁聿,天门折翼,知与不知,无不痛惜。君之卒也,西安、兰州、张掖各地均由当代贤豪撰述鸿文,表彰其事。</p><p class="ql-block">今维恒先生将葬君于故乡,以君之墓铭见嘱,谨综叙君之生平而系以铭。铭曰:负义而趍,迈往无前。雷声渊默,气薄云天。靡顶踵而无悔,视金石而弥坚。呜呼!君之风烈,懦立顽廉。大书镌石,不崩不骞。</p><p class="ql-block">咸阳张靖撰文 蒲城寇遐书丹 </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三十八年(1949)三月吉日立</p> <p class="ql-block"> 当年兄长汪益增为悼念纪念弟弟汪益堃,用治丧的捐款和奠礼金在汪益堃工作过的甘肃张掖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建了两所“益堃小学”。建造的费用和聘用教师工资由捐款和奠礼金支出。兄长汪益增以这方式悼念弟弟,这算是中国最早的“希望小学”。这两所学校至今一所还在,现改名为天祝县安远镇中心小学。天祝县的益堃小学于1944年建成。学校建有纪念堂一幢和一座纪念塔,可惜1949年后,汪益堃纪念堂、纪念塔都被拆被埋了。2004年,天祝藏族自治县安远镇中心小学在平整校园时,挖掘发现了汪氏的两块碑,现这两块碑由当地文物部门保管,一块刻有于右任先生印章的碑,经文物部门鉴定为于右任先生真迹。出土石碑为一纪念碑,碑上方刻有‘陆军军需监’二行小字,正中刻‘汪公益堃纪念碑’7个大字,左下方刻有‘于右任题’和于右任本人的印章,右下方刻着‘中华民国三十二年’8个小字。汪公益堃纪念碑由于右任先生题碑名,档次规格相当高。 一块刻有汪益堃先生遗像的石碑,石碑上部中间刻着汪益堃先生遗像,右边分别是其母、其哥汪益增(汪维恒)、其妻、其嫂、其妹的头像,左边刻有7个友人的头像。碑下部刻有李宗仁、杜唱初、何柱国、张继、萨镇冰、谷伦、蒋鼎文、陈良等国民政府高官和高级将领及汪益堃先生的妹妹及其子女等悼念词。字体包括行、楷、隶、草、篆,大小有别,错落有致,字迹清晰。这样的碑石是比较独特,可以说古往今来比较罕见的,遗像与生者头像一起,亲朋好友的悼念词都刻在一块碑石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