盏脉绵延

虫甬

<br><br>(这是一篇两年前采访孙建兴老师的文章)<br><br><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盏脉绵延</h1><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崇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九年前,我在编辑大型画册《武夷文化之旅》“建窑建盏”部分,选取展示当代建盏制作技艺的图片时,有一张拉坯的合影照特别引人注目:一个简陋的车间里,橘黄色的灯光从低处照射到摆放在一块木板上的盏、壶、钵、盖碗上,也照射到正全神贯注地拉坯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孙建兴手和额头上,他左边坐着满脸关切的夫人栗云,右边稍远一点坐着满头白发的岳父栗金旺,身后站着交手注视的女儿孙莉,氛围暖暖的。这一幅生动而温馨的建盏制作照片,被编排成书中的跨页大图。三年前,因工作单位由延平搬迁到建阳这个建盏的故乡,有了天时地利之便,于是我开始创作《“盏”于天地间》(系列)。随着对建盏文化认知的深入,逾发想拜访孙建兴这位现代建盏产业发展历史全程的经历者与见证人,以及了解那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23日早晨,阳光明媚,我如约来到武夷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福建南平市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拜访孙建兴老师。一会,满头白发的孙建兴匆匆赶来,才坐下,开口的第一句就说,让你久等了。没有一点架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话题从研究所后面空地上的建盏釉矿开始。</p> <p class="ql-block">  孙建兴说,五年前,研究所落地武夷新区时,他向市领导反映,希望能够保留武夷新区南林村中那片难得的建盏釉矿区,但地已经卖给了开发商。好在釉矿形成的小山丘要挖平填路,于是他自己花运费,把8000吨的建盏釉矿石运来,填入研究所空地的大坑里,储备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林建盏釉矿的发现,还要从1979年的“恢复宋瓷‘兔毫盏’试制”说起。对于已经断烧700多年的建盏而言,恢复,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当时人们查阅《建阳县志》,找不到有关建盏的只言片语。想到宋代水吉属“建州”(今建瓯),于是查《建瓯县志》,找到了相关记载。但具体烧制技术方面的记载却是一片空白,实验只好在摸索中进行,困难重重,单在寻找烧制建盏的釉矿方面就走了近一年的弯路。建盏的坯土、燃料都在水吉,而釉矿在哪里呢?找遍了水吉周围的许多地方,都没有发现,最后在建阳童游的南林找到了釉矿。南林当年还是部队的打靶场,釉矿只可少量取用。有国外的专家闻讯而来,想购买这批釉矿,我们不能卖,要永续利用。现在研究所存储的建盏釉矿够用到100年,是百年传承的物质基础……</p> <p class="ql-block">  聊到恢复宋瓷“兔毫盏”试制小组的人事安排,以及建盏恢复成功后所面临的困境等方面话题时,我从包中取出网上下载的恢复宋瓷“兔毫盏”试制小组成员名单,以及《光明日报》1981年6月14日头版刊登的《宋瓷建窑免毫釉失传六百年获再生》简讯中所说的“参加研制的十一位科技人员”等相关问题,向孙建兴老师请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建兴若有所思。20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梅健鹰是国内最早提出要恢复烧制建窑兔毫釉的专家之一,他带领研究生来到建阳县瓷厂,拉开了建盏烧制恢复的序幕。1979年3月,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建阳县瓷厂联合成立恢复宋瓷“兔毫盏”试制小组。原先在瓷厂已经掌握陶瓷原料配方、雕塑和烧制工艺,后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现陕西科技大学)的孙建兴,被借调到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来建阳参加试制小组工作,在名单“组员”中排名第二,是技术骨干……</p> 1981年初,经过一年多上百次试验,试制小组研究出的兔毫盏送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研究所进行产品技术鉴定,在坯、釉分析结果上均与宋代建窑兔毫盏基本相同,具备宋代建窑兔毫釉的风格。5月,福建省科委组织召开“恢复宋代建窑兔毫釉产品鉴定会”。参加鉴定会的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轻工部陶瓷研究所、景德镇陶瓷学院等41个单位的56名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代表。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也应邀到会采访报导。<br><br>  这是恢复宋瓷“兔毫盏”试制小组的高光时刻,如同夜空中绽放的璀璨烟花,一闪而逝。因为国家没有再拨经费,而且烧制成的建盏产品没有销路,只恢复了兔毫盏的“恢复小组”被迫解散,又如同风中的火苗,随时有熄灭的风险。后来,建阳县瓷厂也因为没有效益,养不起300多号人,被迫解散,成为当时一个很大的事件,也很敏感,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建阳没有人敢再提建盏。 (在谢松青的福建省春盏建窑文化博物馆中收藏,梅健鹰暗款的梅瓶,以及落款为“一九七八年梅健鹰作”的《竹鹊图》,另一幅落款为“己未(1979)梅健鹰作”的《翠竹红梅图》。) <p class="ql-block">  回到省轻工研究所的孙建兴也面临着选择,是在自己已经较熟练掌握的德化瓷器烧制技艺方面努力,按部就班取得成果?还是在“建盏烧制”这个充满诱惑,但风险很大的领域,成就一番事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人”的指点是孙建兴之所以能数十年坚持烧制建盏的重要动力。孙建兴清楚记得当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梅健鹰教授送给他一本日本人编著的《天目》和对他说的话:“如果你能把建窑兔毫盏恢复起来,对国家将是很大贡献;如果能把油滴盏恢复起来,对国家将是重大贡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陈显求教授,也对他说过,不要放弃烧制建盏,别人不会做,也没有条件做,你要坚持做,而且要专心致志。不离不弃做建盏是孙建兴人生的转折点。为闽北,为建盏,也为自己的才华有用武之地。其中还有一个插曲。20世纪90年代,南平闽航电子有限公司聘请孙建兴担任总经理。他带人去中国科学院要项目时,曾经的老同学罗宏杰所长对孙建兴说,上市公司在他们眼里不算什么,做建盏就不一样,那才是真正的事业,他们都很羡慕。听了专家们的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孙建兴幡然醒悟。建盏,越高层次的人越重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来后,孙建兴辞去职务,专心烧制建盏。</p> 来到二楼收藏馆时,他将珍藏含有清华大学教授郑宁签名的签名簿拿给我看,还捧出和郑宁教授合作口径达20多厘米的联名款建盏。<br><br> 签名簿上的中外名人众多,挑几个我感兴趣的。 <p class="ql-block">郭福亭研究员的题字是:</p><p class="ql-block"> 癸酉孟夏来南平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p><p class="ql-block"> 观罢建兴友在恢复建盏基础上,契而不舍,刻苦奋战十余年不缀,获得成果累累。殊为可贺。慰之欣之,情不可禁,授笔赠数言,以示敬贺之情怀:兔毫技艺成熟,油滴形神兼备,曜变光色陆离,尚须攻获神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冶陶居主郭福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一九九三年五月卅日于南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梅健鹰教授的学生、一期复兴小组组长的郭福亭,他对建盏复兴事业的关注,可以想见。而他对孙建兴数十年坚持烧制建盏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期待能够更上一层楼,攻克曜变建盏的难关。</p> <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郑宁题的是:“再现宋瓷光彩,弘扬中国文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郑宁2000.7.9。落款后,还按了一枚鲜红的指印,这是没有带印章情况下,表达情感的一种特殊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于孙建兴而言,梅健鹰教授有知遇之恩,郭福亭教授有同事之谊,郑宁教授有合作之举,这座由孙建兴与三代清华教授合作搭建起的“建盏”文化之桥,是一个值得传扬的佳话。</p> 签名簿上,还有南平地委原书记赵学敏的题字。历任南平市(地区)、建阳区(市)领导都十分重视建盏产业的发展,多次来孙建兴的建盏工作室视察、调研,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在2018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福建南平市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落户武夷新区时,市里专门批了20亩建设用地,才有了现在这座集研发、培训、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建窑建盏”体验基地。 在签名簿上,我还看到日本赖户烧传人长江秀利先生,通过中国科学院陈显求教授,找到孙建兴,在1997年11月18日,拜访孙建兴的日文题字。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斐西瓦乐大维德中国美术馆馆长苏玫瑰、韩国伽耶窑业大学李庆熙、台湾的吕嘉靖的题字……<br> <p class="ql-block">  烧盏就是烧钱,仅有热情还远远不够。</p><p class="ql-block"> 怎样才能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在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自从宋代建盏文化传入之后,一直没有终断过,他们对建盏有着持续而稳定的需求,也是早期国内生产建盏的主要销售对象。日本人找到孙建兴,口头约定,每月提供一笔经费,回收几只建盏,解决了建盏的研究经费问题。</p> <p class="ql-block">  通过建盏,孙建兴结识了许多海内外著名的陶瓷艺术家,并通过他们把建盏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二十一世纪初,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幻的名碗——曜变天目茶碗》和韩国KBS电视台拍摄的《陶瓷之路》都记录了孙建兴烧制建盏的影像,在全世界播放,为建盏的宣传起到很好的作用。2017年,孙建兴更是推出国礼系列产品,将建盏与茶结合,在厦门金砖会议期间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带动了整个建盏产业的繁荣……</p> 建盏系的三个窑口(包括浦城的大口窑等),最辉煌的时期都是宋代,而北苑贡茶,点茶兴盛也在宋代。宋代烧黑胎,主要是满足皇室大臣们的高端需求,普通人用不起。建盏精品是高端的点茶瓷器,而茶洋窑、遇林亭窑的瓷器多是日用品,用于出口外销,是实用器。<br><br><div> 闽北的十县(市、区)都有茶,也有瓷(古窑址),南平市的茶、盏产业的1000亿规划,也需要将它们打造成一个整体。闽北的瓷器可以成为虚拟的共同体,互有借鉴、交流,在宋代时建盏是起到引领的作用,而今天一样可以如此……聊到此,我联想起拙作《“盏”于天地间》提出的虚拟“建州”就是一个以宋代闽北社会、文化为基础,构建的虚拟世界,来尝试解决,尝试探索“建盏文化”这样地域性的中华文化遗存,如何融入中华文化整体复兴的宏大命题。<br><br></div><div> 政府的茶、盏产业的1000亿规划,是从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着手;孙建兴的闽北瓷窑总体、携同发展构思,是从专业的角度思考、把握;我的“虚拟建州”构思,是从文化理想的综合提升方面探索;三者是在三个不同层面的综合思路,在从总体思路上都有相通之处。</div> <p class="ql-block">  我把先前发过给孙老师的“盏”字以及《“盏”于天地间》创作大纲的打印稿递给他。他对这个“盏”字颇感兴趣。我将自己来建阳三年来,一直困惑的关于宋朝的朱熹、潭阳七子等本地文人墨客与点茶、建盏相关的内容为何如此稀缺的问题?向孙建兴请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此前,我曾向多位朱子文化专家请教过,关于宋朝的朱熹、潭阳七子等的诗文中是否有与点茶、建盏相关的内容?对这个问题我比较困惑,按理说,点茶、建盏就在当地,天时地利都有,就差人和了。专家们说,说没有发现。理学家们关注的是形而上的“理”,对形而下的“物”关注的较少。再说北宋末年的宋徽宗,因玩物丧志而亡国,南宋的文人对此颇有排斥。加上朱熹当年已经落魄,可能玩不起那些奢侈品。建盏只是现在宣传得很利害。有人还劝我不如研究朱熹的1000多首诗文,更容易出成果。不要涉及这些几乎很边缘的事物,钻到牛角尖。)</p> <p class="ql-block">  孙老师说,现在政府很关注朱子文化问题,其实在建盏方面也有朱子文化的体现。说完他起身到橱柜里拿出一本《中国金彩瓷器》,翻到34页遇林亭窑描银“朱熹《九曲棹歌》诗文盏”(一曲);36页(八曲 );38页(五曲 );39、(九曲);47、遇林亭窑描银“朱熹《九曲棹歌》诗文盏”;57、遇林亭窑描银“朱熹《九曲棹歌》诗文盏”等,书中的排序有点乱,并没有排在一处,按顺序,而是有前后颠倒等问题。我问了句,为什么不按顺序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还说在武夷山某位收藏家手里曾经看到3只朱熹《九曲棹歌》诗文盏,开价要卖400万,太贵了,他没买。很遗憾!这些盏大部分都流失到日本等国外了。遇林亭窑的黑盏上描银的朱熹九曲棹歌,可以说明朱子文化在宋代的影响。也是武夷山世界双遗产组成的一部分。现在政府组织收集有关朱子文化的遗物,也可以关注一下这方面文物的去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为建盏而生!要一辈子做下去,在有生之年做下去,这才是我的使命,现在最大的心愿是烧成柴烧曜变。孙建兴说。</p> <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孙建兴老师留我吃饭。在饭桌上,我不仅看到了晚上要进行直播销售的年轻抖音主播,也看到了照片中交手站立的孙建兴女儿孙莉。她施薄粉淡妆,形象依然清秀,只是感觉有点疲惫。她自顾自地低头吃饭,吃完后收拾碗筷走了。下午,我采访孙建兴夫人栗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兴,建兴,建盏复兴。连他的名字似乎都在冥冥之中与建盏关联。的确,现代建盏的复兴,和孙建兴的一家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前期。</p> <p class="ql-block">  虽然现在建盏产业已经成为建阳区的文化支柱产业,有注册企业和个体 7405 家(企业 1571 家、个体 5834 家),规上企业 12 家,从业人员 3 万多人,产值 50.8亿元。但如果将现代建盏的历史上溯10年,全建阳的建盏作坊不过数十家,从业人员不过数百人;上溯20年,建盏作坊不到(10)家,烧的多是仿古建盏;上溯30年,就只有寥寥数人。也就是说,如果要想了解建盏产业20、30年前的状况,只有孙建兴等极少数工匠的事迹和研究成果被正规的报刊电视等媒体宣传、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1年,离休了5年,曾担任南平市(现延平区)书记的孙建兴岳父栗金旺,领头创办民营科研机构——福建南平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并担任所长。他利用自己享有抗战建房300多平方的小院和人脉资源,为孙建兴烧制建盏研究提供条件,也是在那种特殊阶段,为建盏技艺得以保存与发扬光大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最先是出生于建阳当年在省轻工研究所工作的栗云,慧眼识珠,看上了痴迷于建盏研发的孙建兴,两人恋爱结婚,并在老丈人的帮助下,先后调回闽北工作,继续研发建盏釉色,恢复建盏烧制技艺。这只是体现了栗金旺爱女心切,爱屋及乌的行为,而开办天目陶瓷研究所,则体现了栗金旺的建盏情怀。要知道,栗金旺是担任过市委书记的离休干部,完全可以含饴弄孙,过着很舒适的晚年生活。就连孙建兴、栗云也是体制内人员,原本并不一定非要干玩泥巴、烧建盏这样的脏活、累活。他们为何会如此痴迷于此数十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栗云说,老人家(栗金旺)刚开始时,只是被孙建兴热爱烧制建盏的精神所感动,心疼我们,帮助我们。后来在接触了北京来的专家学者,与古陶瓷专家交流,陪日本专家考察建窑遗址,知道建盏的重要性。加上,上世纪六十代在水吉,在任期间,又到过很多国家地区,在香港看过建盏拍卖,在美国看过异毫盏,到日本看过曜变盏,打开了眼界,对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对为什么要去做烧制建盏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老人家曾说过:“我们研究恢复失传的建盏技艺,不是为了赚钱,为的是一种成就感、荣誉感。日本名古屋大学化学博士山崎一雄在理论上研究建窑建盏40年,他一辈子的心愿就是站在建窑遗址上几分钟。在我们的陪同下,他终于站在他们‘濑户天目’的发源地上,遂了心愿。日本人对从我国传承过去的茶盏文化这样重视,我们闽北人更要永远站在建窑上自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栗云说:父亲栗金旺离休打报告时,组织问有什么需求时,他一心想做建盏事业,没有呆在干休所,而是提出要延平城东一条深巷里的一座栋朴实无华的楼院,作为研发建盏的基地。因为当过领导干部,老人家对建盏事业所具有的大局观,比我们高。比如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传承人这个问题上,原本认为我们都在体制内,除了孙建兴,其他家人未必要申报。因我只负责做事,不好列入非遗项目传承人申报,而老人家有眼光,看得远,坚持申报时让都加上名字。现在证明他是对的,孙建兴成为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栗金旺、孙莉、栗云也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是名符其实的“建盏世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走的前几天,把电柴烧曜变盏放在胸口说:“要烧出全柴烧曜变,相信你们一定能成功!’我的眼泪流下来。这是他对我们最后的希望。”说到此,栗云的眼圈红了,声音开始哽咽!</p> <p class="ql-block">  我们很注重对女儿孙莉的培养。孙莉在南平一中学习时有外语特长,我们又送她到私立学校培养,在学英语的基础上,加学日语,一边读书一边接触茶道,了解日本文化,增长建盏文化知识。上大学的本科毕业学位论文标题都是《从宋代黑釉茶盏谈日本天目茶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世纪初,孙建兴从日本考察建盏回来后,重病一场,孙莉心疼不已。从那次开始,她对建盏的态度有了彻底的改变:次从前面的逼着学,转向自发学,并写下了《从日本茶道看建盏》一文,还为市政府领导翻译过有关建盏的日语文章。孙莉“为建盏而生”,很不容易。亲戚都说,我们把女儿当男孩用,让女儿去玩泥巴,什么活都干。在传承的道路上,孙莉和孙老师一样,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2012年我们烧制成功曜变建盏(电烧)时,就是由孙莉主编的佐证材料。</p> <p class="ql-block">  栗云说,为了学习建盏文化,去过日本4次。第一次是孙建兴老师,在2005年11月,受日本邀请,算公派考察;第二次是在2009年2月,去日本前,已经烧(电烧)出了七彩曜变,再看日本的曜变时,我们烧制的曜变变化效果已经有部分超过。</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是在2012年4月,孙建兴带我和孙莉一同前往。在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第一次看曜变建盏时的感受特别深,从各个角度看,恨不得将建盏形象的每一个细节都印刻在脑海中带回。我们特别要求孙莉要边看,边描述,尽力完整记录、写文章,回来后,完成的文章发表在杭州的刊物上。写成的论文成果初见成效,处国内先进水平,为曜变研究打下基础。我们还在日本买了一大堆有关建盏的书籍,回来时每人增加一个箱子,日本在建盏文化宣传方面确实做得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9年3月,全世界仅剩的完整的三件“宋代传世曜变天目盏”在日本整齐亮相。由孙建兴带队,南平工艺美术协会考察团一行人,赴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日本美秀美术馆、藤田美术馆参观三只国宝曜变建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次去日本时,我们脱离团队,把宋代传世日本国宝建盏3件都看了一个遍。侧重对3只曜变建盏的同异进行了细致的对比,然后把相关记忆带回来,并在自己的烧制过程中,进行对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4次日本之行收获满满,数十年的时光也见证了我们建盏烧制技术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孙莉的成长,更是显著,从一个青涩的小姑娘,成长为在建盏烧制技术上独挡一面成熟工匠。</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个建盏世家,到三代孙莉也算成功了。她现在已经是省级非遗传承人,省三八红旗手、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都获得了!无论从硬件、软件,传承之路都得到专家、社会的认可。2009年杨江帆院士(当时任武夷学院院长)为她写下“建窑故里 后起之秀”题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所得,也就有所失。可能是我们给孙莉压力太大了,导致她很内向,有时信心不足。有一次,省轻工局点名让她参加德化的拉坯比赛,她连续加班拉了几晚的大瓶,最终还是因信心不足而放弃。当看到比赛上别人拉的作品时,又觉得不会比自己的好,有点后悔没参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莉的讲义都经栗云把关,外出授课时,帮她站台,遇到回答不出时,帮她解围,应对种种难关,像母鸡护雏一样。孙莉是福建师范大学毕业的,能够成为福建工程学院的客座教授,走上讲台,也算圆了她当老师的心愿。</p> <div><br></div><div><br></div><div> 栗云作为孙建兴的贤内助,也是研究所的“大总管”,陪同孙建兴经历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有操不完的心。</div><div><br> 她帮助孙建兴做“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整理,把建盏烧制技艺恢复到今日相对分成六个阶段:一是研发恢复;二是科技成果;三是技艺传承;四是申报非遗;五是品牌创建;六是走向发展。<br><br></div><div>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口述非遗史”国家立项、出资,我们配合,备份,系统梳理,已经初步完成。<br><br></div><div> 信任,荣誉,牌子。围绕建盏文化,现在的重点是传承,不单是自己,还要带徒,带动行业的发展,已经不像前期那么单纯,责任大了,任务重了,不一样的辛苦,感觉压力大了。情怀,同样是情怀,但责任和压力有所不同,要对得起各级领导对我们的关怀。工作重点在展评、创作、研发,承担非遗的任务,都要见人见物见实践,来源于一线成果。自己也觉得非常辛苦。<br><br><br> 栗云的困惑还很多!<br> 单位的网站建设不尽人意,品牌宣传力度不够,近年,建盏市场无序竞争,假冒高仿品牌冲击,影响非遗单位发展及建盏行业发展。</div><div><br> 如今整个建盏市场处在转型期,面对现状,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地探索适应市场的营运摸式。<br><br></div><div> 人生短暂,做事不易。我们靠情怀、精神走到现在。千万不能有侥幸心理。打好基础,是为今后的发展。同时要为孙莉打好基础,支撑这一份事业。使非遗项目单位及传承延续、永续。<br><br></div><div> 对栗云的采访,一直进行到晚上近6点。她一直在说,我一直在记录手指都有些僵硬,间或停笔伸张一下。(事后数了一下记录的笔记本页码有86页,每页以120字算,已经过万字了。这应该是我这辈子写字最多的一天)<br><br></div><div> 临别之时,栗云说今晚还有两场直播。<br> 我问,直播销售情况怎样?<br> 她说,那要看直播间的流量,和主播的带货能力。<br> 我说,孙大师自带流量,肯定能大卖。<br> 安排好司机,目送我离开之后,栗云又要开始忙碌晚上的两场直播了。<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