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m5aVopEF3wdIIOzW2eAmWA" target="_blank">梁茂春:人文情怀 人文交响——写在作曲家鲍元恺教授八十诞辰之际</a></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以上链接为《人民音乐》杂志公众号全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梁茂春:<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人文情怀 人文交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写在作曲家鲍元恺八十寿辰之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摘 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9年,鲍元恺转入附中的作曲专业。这一年发生的几件事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在上海诞生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是黎英海先生出版了他的《汉族调式及其和声》并附一册钢琴《民歌小曲五十首》。初涉作曲,他便确立了探索“民族化和声”的目标,尝试将自己感兴趣的中国民歌改编为钢琴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2年,他被保送到本科,随苏夏教授学习。在一年级考试的作品演奏会上,由鲍蕙荞演奏的钢琴变奏曲《女娃担水》便是他四年来民族化和声探索加上学习西方古典变奏曲的综合成果。27年后,鲍元恺将这首变奏曲配器后原封不动地用进了《炎黄风情》中。这些起始于1959年,借鉴格里格、德彪西、巴托克、哈恰图良的和声语言配置中国民歌旋律所积累的经验,成为他日后创作《炎黄风情》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大学期间,鲍元恺有幸遇到多位优秀的老师:作曲教师苏夏、江定仙,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老师杨儒怀,管弦乐配器老师陈培勋,复调老师段平泰等。这让他获益匪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79年,在许勇三教授的指导下,鲍元恺与天津音乐学院的几位作曲研究生一起用三年时间系统研究了巴托克的主要作品。巴托克的名言:“一首农民歌曲就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典范,它足以同巴赫的赋格曲或莫扎特的奏鸣曲乐章相媲美。”给了鲍元恺莫大的启示,让他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创作方向。</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91年,鲍元恺的《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在天津首演。1994年,在深圳演出时定名为《炎黄风情》。这套在“新潮音乐”如火如荼和传统文化断层期逆向而生的组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在海内外影响最深远的中国管弦乐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炎黄风情》早期的传播走了一条独特的路线——先绕道深圳(1994年)、香港(1995年),最后于1996年2月2日隆重举办了北京和台北的《炎黄风情》同步音乐会——谭利华指挥北京交响乐团在北京音乐厅,陈澄雄指挥台湾省立交响乐团在台北中正纪念堂音乐厅,于当晚七点半同时奏响《炎黄风情》。这场音乐会受到全球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盛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从1995年起,经国家教委审定,《炎黄风情》陆续进入全国中小学教材。近三十年来,几代中小学生在课堂上聆听了这些用西方音乐形式展现的中国古老民歌,领略了祖先留下的荡气回肠的旋律和背后那悲欢离合的故事。随着管弦乐器的普及和学校乐团的成长,近年来,《炎黄风情》更是成为国内许多城市中小学和少年宫学生乐团的保留曲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96年,芬兰西贝柳斯交响乐团分别在赫尔辛基和北京“紫禁城音乐节”演出了《炎黄风情》四首选曲;1997年,俄罗斯佛罗内斯交响乐团录制了全本《炎黄风情》的唱片。从此,这部作品迈开了走出国门的脚步。三十多年来,已经有欧洲、美洲、亚洲的几十家交响乐团演出过《炎黄风情》的选曲或全本。中国作曲家的管弦乐作品在世界上传播之广泛,《炎黄风情》真可谓是“一骑绝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些广受欢迎的音乐作品往往会衍生出许多改编版本。目前,仅《炎黄风情》的单曲改编版,就包括了弦乐四重奏及其他多种组合的室内乐重奏、小提琴独奏、长笛合奏、民族器乐独奏重奏、混声合唱、童声合唱等体裁,至于不同形式的全曲改编版更是层出不穷,显示出它的强大艺术生命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50年代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70年代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和90年代的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恰好构成了新中国三个时期代表性的音乐里程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94年,《炎黄风情》首演三年后,在《中国风——我的交响系列创作工程》一文中,鲍元恺写道:“我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分门别类地对中国原生状态的传统音乐——汉族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及歌舞曲、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各类器乐曲,择其精华,进行提炼和再创造,通过交响音乐的形式使之获得再生机能而存活于现实文化生活并进而跨入世界乐坛,以新的姿容展示中国音乐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神韵,表现中国文化的丰富形态和深刻智慧——这以交响音乐为形,以中国文化为神的跨世纪音乐工程,是我在1990年酝酿成熟并开始实施的。” 显然,这个宏大创作计划的公布,其底气来自《炎黄风情》初期获得的成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从1994年到2004年的十年间,鲍元恺几乎每年都要前往台湾参加研讨讲学活动。此间,他游览了宝岛美丽的自然风光,结识了淳朴真挚的各界朋友,收集了大量当地民间音乐,并由此孕育出了管弦乐组曲——《台湾音画》。这部由《玉山日出》《安平怀古》《宜兰童谣》《达邦节日》等8个乐章组成的作品,广泛采用了台湾汉族和泰雅族、邹族的民歌素材,是他在世纪末完成的又一部“中国风”的典范之作。作为《炎黄风情》的“姊妹篇”,《台湾音画》不仅延续了作曲家“雅俗共赏”的创作理念,更与江文也的管弦乐《台湾舞曲》(1934)、郭芝苑的钢琴与弦乐队《小协奏曲》(1972)、马水龙为管弦乐和梆笛所作的《梆笛协奏曲》(1981)一道,成为中国作曲家描写宝岛风情的代表性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鲍元恺说:“从我谱写交响曲的一开始,我就确定,每一部交响曲就是一个中华民族的人文历史课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一交响曲——纪念》(2004)是对20世纪百年中国苦难和奋斗历史的深刻思考。四个乐章贯穿着同一个主导动机,通过延伸、倒影、变奏等手法,形成各个乐章的音乐主题,分别表现“苦难——抗争——思索——胜利”,在最后全曲结尾处敲响了十下沉重的钟声——这是防止社会悲剧重演的警钟,给人们留下了深切的关于历史教训的思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三交响曲——京剧》(2006)以京剧的“生、旦、净、丑”四种行当为题,分为四个乐章。作曲家希望这部作品以京剧中不同角色不同性格的音乐为基础,以交响乐的恢宏气势和艺术手段,努力揭示中华民族深刻、丰富的精神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四交响曲——厦门》(2008)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梅》,通过厦门“市花”三角梅来展现厦门绚丽多彩的美。音乐以具有闽南特色的南音曲牌《梅花操》和古曲《梅花三弄》为主题。第二乐章《鹭》,特指厦门“市鸟”白鹭,刻画了白鹭凌空翱翔的英姿。第三乐章《楹》,指的是厦门“市树”凤凰木,音乐挺拔而雄伟,乐章结尾时以宏大气势再现了南音《梅花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五交响曲——禹王》(2009)是一部清唱剧,由交响乐团、混声合唱队、童声合唱队、女高、女低、男高、男低音独唱合作演出。分《洪水》《理水》《涂山》等七个乐章,表现了四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传说禹王“平水土,治九州”的故事。作品中象征“天”和“人”的两个音乐动机贯穿全曲并进行交响性展开,展现了“天人合一”的深刻哲理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由《易水悲歌》《蓟北烽烟》《山海遗篇》和《太行抒怀》四个乐章组成的《第六交响曲——燕赵》(2012),以杜甫、曹操、李白的名篇做标题,以浓厚的河北音乐风格和绚丽的管弦乐色彩描绘了燕赵大地四方风土人情,刻画了河北壮士慷慨悲歌的铮铮风骨和燕赵儿女坚强乐观的朗朗豪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鲍元恺作品的艺术魅力来自在于他的人文精神;他的作品的精神灵魂则源自他的人文底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注</b><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①梁茂春《“鲍元恺现象”漫论》,《艺术评论》2014年第3期,第110-115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②指欧洲古典音乐的“三B”: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③张烁《人写,写人,为人写——与作曲家鲍元恺的对话》,《音乐天地》2023年第7期,第4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④鲍元恺《爸爸带我走上音乐之路》,《今晚报》2020年3月20日第8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⑤鲍元恺《创建初期的红领巾乐队》,载邢维凯、左因主编《我与“少交”——从红领巾乐队到中国少年交响乐团的五十年》,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⑥黎英海《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黎英海编曲《民歌钢琴小曲50首》,上海文艺出版社1957年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⑦鲍元恺《十年沐杏雨,一生念师恩》,见中央音乐学院档案馆校史馆微信公众号,采写:宋学军、张乐,发表日期2013年12月27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⑧转引自鲍元恺《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首演节目单,1991年10月13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⑨据笔者统计,目前有关《炎黄风情》的改编版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电子管风琴独奏版,高继勇改编,1997年起用于教学和演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钢琴独奏版,朱培宾改编,2008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钢琴四手联弹版,梁爽改编,2017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民族弹拨乐版,齐瑶、程珊改编,2017年起用于教学和演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民族管弦乐版,鲍元恺改编,2021年苏州首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双钢琴版,朱培宾改编,2023年天津首演;手风琴独奏版,田佳男改编,2023年天津首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交响管乐合奏版,田下和辉(日本)改编,计划2024年底首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⑩鲍元恺《中国风——我的交响系列创作工程》,《音乐研究》1994年第2期,第64页。⑪这部作品于2006年修订后纳入鲍元恺的交响曲系列,定名为《第二交响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⑫参见2023年12月1日笔者对鲍元恺的采访录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⑬李西安《永恒的爱的颂歌——黄安伦的》,《人民音乐》1998年第7期,第16-18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⑭参见2023年12月19日笔者对鲍元恺的采访录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⑮鲍元恺《<炎黄风情>创作札记》之七:《人写写人为人写》,载钱仁平主编《中国新音乐年鉴》(2014年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年出版,第478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6,参见2023年12月15日笔者对鲍元恺的采访录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梁茂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责任编辑张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