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蚁鼻钱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流通使用铜贝,是一种面部有字、形状似海贝的货币。楚国铜贝与商周时期无文铜贝有明显区别。楚国铜贝别称甚多,如鬼脸钱、蚁鼻钱、蚆壳、骷髅牌、瓜子金、拉拉子等,均指小钱之意。其面文有10种,有普通贝、鎏金贝、空壳贝、合背贝等。楚贝重量轻者0.4克,重者5.6克,多数2.5克-3.5克。有文铜贝始铸何时,目前见到最早者为商周时期,但均为素面,从出土有文铜贝的情况看,楚国铜贝可能是最早的,因此被钱币学家所重视,宋代已把有文铜贝收录到钱谱之中。</p><p class="ql-block">楚国铜贝多系出土文物,过去民间传世品甚少。因其长期埋入地下,通体锈绿,深入骨胎,后人难以仿造。湖北、湖南、江苏、豫西、鲁南出土最多。</p><p class="ql-block">蚁鼻钱由来</p><p class="ql-block">蚁鼻钱沿袭了殷周时期用海贝作为货币的习惯。天然贝币作为中国古代货币的鼻祖,主要在于它本身所具备的货币职能:装饰性,蚁鼻钱的铜色具有仿贝币的那种美丽、坚韧的光泽、分离性,贝币具有天然单位的优越性,既可一个个分离可数,衡量商品差别,又可以朋(贝币计量单位)串起来。而蚁鼻钱正继承了贝币的优势。特作比较:贝币一般通长约1.5厘米至3厘米,最宽1.5厘米至1.7厘米;蚁鼻钱(贝)字一般长1.2厘米至1.85厘米,宽0.7厘米至1.2厘米。贝币还具有储藏性,贝币坚固耐用、灵便,便于携带、转让、储藏。蚁鼻钱的小巧灵便沿袭了贝币固有的货币特性。</p><p class="ql-block">蚁鼻钱是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由仿制贝转化而来。由于楚国的经济、文化比中原各国落后,镈、刀、纺轮的使用也较迟,铜铸币就沿用了仿制贝的形态。蚁鼻钱的形制,为椭圆形,正面突起,背面磨平,形状像贝但体积较小。</p><p class="ql-block">蚁鼻币又称蚁鼻钱、鬼脸钱,是战国早期(约公元前5世纪)楚国铸造的一种铜币。稍具贝形而偏小,大者长1.8厘米、重4克左右,小者长不足1厘米,重1-2克。钱体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端常有一孔。</p><p class="ql-block">蚁鼻钱上文字</p><p class="ql-block">钱面阴文多见为“紊”字;此文铭于钱面,看去似一蚂蚁歇于鼻尖,故俗称“蚁鼻钱”;也有释其钱小而喻为蚁鼻钱者。“紊”字诠释多种,有“昏垫水”、“各六朱”及“五朱”等,至今尚无定论。</p><p class="ql-block">蚁鼻钱除铭“紊”外,还有“金”、“君”、“行”、“忻”、“匐”、“贝”、“三”等近十种面文,多为战国后期各地自行铸造,未久即有刀、布钱问世,故传世数量稀少。“忻”、“匐”等多见谱录,实物罕极。</p><p class="ql-block">通过统计楚国铜贝,发现铜贝中的“咒”字贝占整过铜贝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其次是“紊”,其余几种很少。</p><p class="ql-block">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蚁鼻钱形是铜贝币发展的高级形式。天然贝币在商代后期得到广泛使用。但由于贸易关系的不断发展,海贝越来越显得不够用,于是出现了以货贝为模本的仿制贝,有骨贝、蚌贝、石贝、铜贝等。在各种仿贝中,最有意义的是铜贝,因它是同后来的金属铸币连在一起的。1953年在楚国境内河南安阳、山东临淄等地大量出土的无文铜币,形制均为仿海贝,面凸起,背面内凹,这是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其面凸起的形制,正如宋代钱币学家洪遵所描绘的蚁鼻钱形状上狭下宽,背平面凸。从无文铜贝到铸文字的蚁鼻钱;从仿贝币仍保留有贝币上一条从上到下的齿纹槽沟,到蚁鼻钱以铸文字代替齿纹槽沟,标志着楚国蚁鼻钱比无文铜币更先进了一步,但形式上仍未完全从贝壳的形状中摆脱出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