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曾驻足廉庄的军队

古莘秦建增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秦晋令狐激战</p><p class="ql-block"> 《左传》文七年戊子(四月初一),晋败秦师于令狐(晋地),至于刳首(地名。刳,[kū]刳首在廉庄滩,即临猗县西南、永济市西北与合阳县东南所形成的三角地带)。已丑(四月初二),先蔑奔秦,士会从之。杜注:令狐在河东,刳首坑在合阳。阚駰曰:令狐即猗氏也。刳首在西三十里。杜注云:令狐在河东,当与瓠首相接。《宰莘退食录》云:“传注不言晋地,自晋地也”。刳首水在廉庄东崖下,刳首水又名洿谷水,唐贞元四年,堰洿谷水而成“阳班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元朝军队灭金</p><p class="ql-block"> 据民国24年杨子实编著《杨氏乙亥家谱》记载:元时,村中吉、白、廉三姓,为世居族。元灭金时,军队由山西渡河,经其地,名“廉庄渡”(见“县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代盐枭案</p><p class="ql-block"> 廉庄渡自古为山西运城盐过载之处,清初山西潞盐由夹马口上船抵廉庄,廉庄村设盐场分送各处。 清雍正二年(1724),川陕总督年羹尧轻信盐吏诬称合阳盐枭“造反戕兵”,枉杀无辜乡民805人。其心虚,令在夏阳筑城屯兵,派参将马忠孝驻防,随时镇压百姓。后罪行败露驻防被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回乱义军寻仇</p><p class="ql-block"> 《大荔县续志》记载:”二十五日丁丑,回逆大纵焚杀,猝然祸起” 。《重修华县志》、《平回志》皆有相同记载,不再引述。口碑史料也说:”回回起手是同治元年四月二十五日”。陕西回民起义的最初发动,是由地主团练剿洗华州秦家滩事件开始的。回民起义歌谣里说:”事由先赶秦家起,火烧秦川八百里”,秦家即秦家滩。华州城北渭河南岸一带,有秦家滩、乜家滩等回村,是华州回民最多的村落。回民在大荔八女井和渭南孝义镇的反地主团练斗争,揭开了同治年间陕西回民大起义的序幕。 回乱波及合阳各处,各村村民皆躲进寨子内与回民周旋,我村村民亦躲在村东崖上的寨子内,回军首领名叫秦章勇,回军追至寨门喊话要求谈判,秦克臣(秦家上分十五世人)得知回军首领姓秦,随即带领几名乡勇与回民领队谈判,以同姓人联宗,讲和村人下来后给回军做饭,回军留下了一面旗帜扬长而去,村人免遭回军之践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郭坚过河遭难</p><p class="ql-block"> 民国6年(1917),陕西督军兼巡按使陈树藩,欲借讨张勋复辟之名,消灭警备军统领郭坚部,便假意任郭为总司令,入晋夺阎锡山的督军之职。郭随令所部简吉顺,刘全生等率2000余人,康振邦急募760余人,分别集结于灵泉村和坊镇一带。7月3日由夏阳渡口上船出征。陈一面电告阎锡山调兵“围剿”,一面令部队堵住黄河各口,不准郭部一卒西归。致郭部大败,几乎覆没。时值六月连阴暴雨河水猛涨,士兵不习水性大半人马坠入黄河身亡,伤亡惨重。陈树潘部营长高汗卿驻扎在同定村,闻讯后立即赶往廉庄渡口截获郭军一船26人,押解到同定村头古庙内用铡刀从腰间铡断,每铡一人给执行者赏银元一块,当铡到第24人的时候,传令兵飞马来报,陈树潘部白团长的四姨太生了大胖小子,着令放生三日,其余三人幸免一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红枪会斗土匪</p><p class="ql-block"> 军阀混战期间各路军阀你争我夺,除了争地盘、对农民横征暴敛,为非作歹,还烧毁房屋、绑架挟持、敲诈勒索,害得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农村又有一部分好事者成群结伙打家劫舍,或五人或十人在一起行凶。民国十五年,一小股土匪数十人聚居在我们村黄河滩外滩搭棚为巢,领头的自称“马蔺王”,他们经常上原拉人绑架甚至抢劫,廉庄村组织的红枪会在屈德元、秦贵久、杨栓锁的带领下率众百余人下滩围剿,与土匪激战数小时打得匪众溃散,救出了被拉走的杨玉祥等七人,追至吴仁滩,杨栓锁中弹身亡。在屈德元、秦贵久的带领下击毙了大部分土匪烧毁了土匪的巢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时成为全县学习的榜样。廉庄村的红枪会在合阳的农民抗争史上留下了难忘的一页,此事件被《合阳军事志》收录。</p><p class="ql-block"> 另外还有人称歪嘴的土匪张计儿与朝邑土匪狼狈为奸搭伙成群集结四五十人盘踞在我黄河滩,专门绑票。民国8年,八月十五日晚土匪摸进廉庄村学校,拉走了正在学校上学的学生十余人,其中包括秦福寿、秦民娃、杨孝奇、杨子云、杨丽贞、秦才娃、杨守林、杨广会、杨尚乾等,先藏在金水沟的一个地窖里,后来转到黄河滩老巢里。同时在那里的还有附近几个村的农民。每一个人都必须用大洋赎回,程度不等600~1000块。杨孝奇在土匪的巢穴里呆了四十多天,最后用630块大洋赎回。这一帮土匪在我们村附近敲诈勒索横行乡里达一年有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忠孝成连祸害百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国14年,赵普禅驻扎在黑池,廉庄村的屈忠孝在魏凤山部下,忠孝在本村为筹粮筹款自封连长,吸收屈喜坤为当务司长,秦才娃、王进兴积极参加。他们除了给各家各户派粮派款还扬言杨孝奇要另席对待,吓得杨孝奇在外逃跑达一年之久,村中亦有不少人逃跑在外。后来,秦才娃在黑池劫走了赵壁亭手下的短枪并打死了排长喜奎,随后赵壁亭带人来到廉庄村开枪打死了喜坤和进兴,秦才娃闻讯逃跑。于是赵壁亭劫走秦才娃之妻,秦才娃花费三千银元将妻子赎回。再后来不久赵壁亭觉得不解气又派人将秦才娃打死。屈忠孝在民国十五年忙罢霸占了喜坤之妻,过了几天屈忠孝被赵普禅抓获并在黑池枪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打家劫舍的段太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段太和是屈果的卫士,坊镇段家洼人,民国21年段太和领四五人在我们村黄河滩打家劫舍,开枪打死了潘禹九部下的排长段振声,害其性命谋其钱财,死尸放在外滩被野狼吞食。潘闻讯后责令廉庄村民为之买两副棺材厚葬,村保长派人将血衣找到并埋葬在马坊沟中。潘还带走了本村的屈俊亭作为人质,一月有余事件平息才放回。村人气愤不过,秦明州组织人马数十人追击太和,终于在碁南坡上的一个窟窿里找到太和,抓获了太和并缴了太和的枪支。四月初七日中午,廉庄公判并处死了年仅22岁的段太和。从此秦明州拿了段太和的枪支在朝邑二华一带横行乡里,最后在潼关被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国军廉庄渡抗日</p><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由于国民党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高唱“攘外必先安内”以至于节节败退,全国28个省丢掉23个仅剩西北一隅。全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敌后人民惨遭日军蹂躏,国统区勉强支撑数百万军队和党政机关的巨额开支。民国28年(1939年)日军逼近黄河进犯晋南,黄河沿岸成为抗日最前线,大军云集固守河防,廉庄渡成为重点防护对象,挖战壕、修碉堡,从村口到河岸设六道防线,政府严令村板不许下水,村民不许下滩。陕西有一大批爱国志士、民间团体纷纷过河参加战斗,中条山之战就有不少渭南自发组织的民间抗日队伍,对于阻止日军过河、守护大西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黄河沿岸由国民党驻军把手,首批驻扎我们村的是国民党177师的一个团,连长荣敖庆带领一个连的兵力在我村东至黄河岸边修筑防线,各村百姓被拉来协助国军修筑工事。此时本村的各个庙宇为民工住宿,十天之内将我村寨子上的禹王庙夷为平地。后来又调来国军53师,本村驻扎某部大炮连、骑兵团,它们占据民房喂马,夫子草料均由本村村民提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解放军驻村</p><p class="ql-block"> 1948年冬天,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在王震司令员的率领下,结束了永丰战役,俘虏了不少国民党军士兵来到黑池地区休整。廉庄村曾驻扎一个营的兵力。在这期间二纵队政治部帮助村中建立了人民政权和农会。解放军各排都设有一个大灶房,灶具完全自备,各种肉菜蔬菜全部在市场上公平交易,凡是动员群众拉煤送粮路上的伙食全部由部队承担,每每灶上吃肉都会各家的房东先送上些好的,凡是缝缝补补都是自己动手,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特别是借了群众的盆盆罐罐,如有损坏照价赔偿,有牲畜之家他们总是给主人担水垫圈拉土,与群众来往总是老大爷老大娘相称,从来没有与群众过不去的地方,建立了军民鱼水之情。春节期间在村政府和农会的组织领导下,群众们都主动献上了军鞋军袜、鸡蛋红枣等土特产进行慰问并组织联欢。经过了一冬天的休整,于1949年正月部队又踏上了解放大西北的征途,真正是“军爱民民爱军,军民团结一条心支援前线打敌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建设时期驻军</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1970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5343部队(后改为84879部队)驻本县廉庄坡下黄河滩,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自建营房22500平方米,筑窑洞180多孔。1978年迁驻城关镇北庄村,营建面积37035平方米的营房,为国家节约资金25000元。驻军的20年间,该部队在完成军事训练等任务的同时,支援地方“三夏”、“三秋”10多万人次,参加合阳重点工程建设3万余人次,参加救灾抢险1.1万人次,支援农村建设物资1万余元。1982年后,军训地方初、高中学生4300名,训练民兵2100人;与驻地北庄、南庄、太乐村开展军民共建文明村活动;同皇甫庄乡邓家寨村共建一座军民“连心桥”。1986年至1990年,植树40万株,被共青团中央和林业部授予“黄河防护林一期工程建设先进单位”称号。1990年3月,一营一连战士郑鑫在与流窜作案的歹徒搏斗中壮烈牺牲,兰州军区授予“勇于献身的忠诚战士”称号。团后勤处卫生员张士林义务为驻地群众治愈疑难病症170多例,被陕西省人民政府于1990年树立为陕西省“青年十杰”和“三秦活雷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