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汕尾返回,路径古城潮州,正好看看这座古城风貌。</p><p class="ql-block"> 广东潮州古城,一座拥有16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位于中国广东省潮州市海阳县核心区,地处中国南疆,位于韩江中下游,是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港口城市。东与福建省的诏安县、平和县交界,西与广东省揭阳市的揭东区接壤,北连梅州市的丰顺县、大埔县,南临南海并通汕头市和汕头市属的澄海区。</p><p class="ql-block"> 潮州古城核心区2.33平方公里,保留着“外曲内方,四横三纵”的历史空间格局,大批明清至民国时期建筑保护良好,文物资源集中成片。汇集了各类形制的祠堂府第,各种时期的传统建筑。古城区42%的面积是民国及以前的古建筑,古四合院超过一千座。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潮州老城民居建筑群外,潮州古城文物资源丰富,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22个点,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的广济桥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1988年1月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的潮州开元寺,寺内文物丰富,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寺;潮州清后期祠堂建筑的代表己略黄公祠,尤以精美木雕著称于世,被誉为潮州木雕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潮州古城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城,被誉为“东方威尼斯”。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 走进古城,能让你感受到了浓郁的历史气息。城墙高耸,石板路上铺满了青苔,古老的建筑和古色古香的街道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沿着街道走,看到了众多的古建筑和店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陈家祠堂。这座祠堂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潮州最大的宗祠之一,也是中国南方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祠堂内部装饰华丽,雕刻精美,展现了潮州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多年前到过潮州古城,那时候的城墙还是土的。现在都修铺上地砖了。</p><p class="ql-block"> 古府城墙位于广东潮州湘桥区,是一座明朝时期的古建筑。在宋代已初具规模,至和初年再筑土城,绍兴年间以石砌等方式大规模增修,形成了外廓内城并环绕城濠[háo]的完善格局。经历朝代更迭和战火破坏,元末明初已残破不堪。明洪武时全面修建府城墙,城墙高二丈五尺,基阔二丈二尺,城面一丈五尺,周长约1763丈,展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艺。</p><p class="ql-block"> 其中广济门正对广济桥。广济门俗称东门,入内正对东门街,再往内便是牌坊街。古城墙原本将潮州古城区包囊在内,后因城市扩建,将其余三面城墙拆除,仅留下东面的城墙,留下的四个城门分别是上水门、广济门、竹木门,下水门,延绵八公里。</p> <p class="ql-block"> 延绵八里的城墙上,现今仍存四座城楼:上水城楼,广济城楼,竹木城楼,下水城楼。因战乱原因,原有城楼已经不在,仅余下以部门原构件,如今的城楼均为仿古建筑。广济楼便是设计者依照清代古城图的广济楼外观以及清代画家笔下的广济楼风貌参考明代建筑形式再行设计。</p><p class="ql-block"> 同时,在城楼的梁柱装饰细节上,设计者主要考虑潮州传统工艺技术,同时也参考北京、西安等地古建筑中的民族特色,重塑具有中式传统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文物建筑。新修复的广济楼比民国修复的原楼高出6米,宽度也有所增加。</p><p class="ql-block"> 虽是仿古建筑,依旧顽强的牵引着一丝丝老潮州成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在城墙的保护下,城内一片繁华的景象。牌坊街各户商家,各路游客,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都展现出繁华向上的氛围。年代气息浓重的街道、老式风格的房屋,都述说着古城的斑驳美景。</p> <p class="ql-block"> 外江梨园公所是清代潮州地区外江戏各班及潮音班艺人聚集之所,反映了潮州古代民间戏班的发展历程,为广东地区存量不多的地方戏曲文物。建筑整体布局完整,雕饰精美,富有浓郁的潮州古建筑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进入牌坊街,每一座牌坊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每一座牌坊都有坊主,刻在坊上的文字,就是一篇历史人物小传,而这些英杰,就是书写潮州文化的主要人物,这就是潮州古城的文化精华。</p> <p class="ql-block"> 广东潮州牌坊街,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中心,是一条保存完好的历史街区。这条街道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见证了潮州人民的发展和演变。在这里,你将领略到潮州人民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记忆。</p><p class="ql-block"> 潮州牌坊街自古以来就是潮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早在唐朝时期,潮州牌坊街就已存在。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牌坊街逐渐成为潮州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这里不仅有大量的历史建筑,还有各种传统手工艺品店、特色小吃和茶馆。漫步在牌坊街的古巷中,仿佛穿越到了几千年前的潮州,让人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四进士坊位于四进士亭巷口。</p><p class="ql-block"> 屹立在大街四进士亭巷口的四进士坊,上坊镌上“为翰林院修撰萧与成。陕西道御史苏信。河南道御史陈大器,行人司正薛侃立。”左镌“潮州知府丘其仁。通判黄洪。范惟恭,推官秦撰建”。</p><p class="ql-block"> 话说萧与成,明朝正德丁丑科进士,字宗乐,号铁峰,潮阳人,授翰林院国史检讨,至孝,秉性高洁。他使民众不用交纳虚粮之外,还为潮州人民做了两件大好事,一是曾经身先士卒,带乡勇打击入侵倭寇,保住了棉城。二是棉城护城河雍塞时,他带头疏通以利运输和防御,后来经费不足,又变卖家财以还清疏资工程费用。他还是个文学家,多有著述,书录于《铁锋先生遗稿》。</p><p class="ql-block"> 明代的陈大器、薛侃、苏信三人与萧与成同为明正德丁丑科(1517年)进士,陈大器,字国成,号石塘,潮阳人,为官以政绩卓越升御史;薛侃,字尚谦,号中离先生,揭阳龙溪(今潮安庵埠人),性至孝,授行人司(掌朝觐聘问)行人。</p><p class="ql-block"> 因母逝守孝,结庐于梅林潮西虎山,讲学不辍,人称中离先生。他师承王阳明(守仁),学习他所创立的心学,公开批评朱熹理学,影响遍及全国。苏信,字宗玉,号确轩,饶平人,中进士后,官监察御史,决狱明断,施政公平,百姓称颂。</p> <p class="ql-block"> 文宗方伯·皇命三锡坊位于军厅巷口,为明代福建左布政黄琮建。此坊作南北向,南额“皇命三锡”。</p><p class="ql-block"> 黄琮,号玉田,明铙平宣北都大埕(今铙平大埕镇黄村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授大理评事,掌司法,治狱有方,平反不少冤案,对犯罪施之以法,深得民心。告老返乡,修筑东津堤,江东急水塔,做了不少利民善事。</p><p class="ql-block"> 黄琮,曾升任云南督学故称“文宗”“方伯”是一方之长之意;曾任福建左布政使,故尊为“方伯”。</p><p class="ql-block"> 坊的北额镌“皇命三锡”。“锡”通“赐”,赐予,指黄琮曾任云南督学,福建布政使。其祖允德,父夙兴,亦得赠布政使。故称“三锡”。北额言其官职,南额言其荣耀。</p><p class="ql-block"> 此坊不仅为了纪念黄琮,而且纪念着抗日英烈们。1939年此坊西北处为日寇驻军司令部。当年7月15日,国民党军独九旅625团在团长伍少武指挥下攻入潮州城,与日军巷战。包围日军司令部及各据点,激战三昼夜,伤亡400多人,其团三营营长黄 修身先士卒,带头冲锋时不幸被敌人击中,横尸坊下。后因日寇援兵赶到,攻城部队接应不协调只好撤退。</p><p class="ql-block"> 人们怀念英烈,便到坊下拜祭,日寇便把此坊拆除,,但抗战阵亡将士永远活在潮州人民心中。</p> <p class="ql-block"> 状元坊位于铺巷口。众多的牌坊中,坐落于大街铺巷口的“状元坊”可以说是最著名的了。</p><p class="ql-block"> “状元坊”与其它坊相比,在外观上有很大的区别——它的第一层承载全亭上部的坊梁是整条的,有“国家栋梁”的象征,而其它牌坊则不是整条横石。“状元坊”是为明嘉靖壬辰状元林大钦建。</p><p class="ql-block"> 林大钦,字敬夫,海阳东莆都(今潮安金石)人,自号东莆子,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状元及第,依例听选为翰林院修撰,从六品官。在新科进士中,只有状元才能获此殊荣。负责起草制诰[gào],修史著作图书等,尤以修史为重,故林大钦也被称为东莆太史。</p><p class="ql-block"> 一说起林大钦,可是家喻户晓的,他的传奇故事讲一天一夜也讲不完。林大钦是潮州唯一的一名状元,他的聪明才智使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 传说林大钦原名大茂,启蒙老师叶臻为试其机敏,曾出对:“竹架满园,岂能成林大茂?”林大钦知他说竹子难为栋梁材,便以先开花后才生竹的寒梅回对:“梅花魁首,何曾从叶先生。”叶臻知其有大志,又作一很大难度的字联:“此木是柴山山出,”那知林大钦立即回对:“白水是泉夕夕多。”叶臻为赞赏他的才华,便给林大钦把大茂改为大钦,有钦佩之意。此后,林大钦还有“智斗翁万达”、“呤诗借宿”、“巧计救广东”等故事,已是街知巷闻。更别说洋洋4500 除言的《廷试策》,它尖锐地指出当时的政治弊端,并且详尽地分析其原因,又提出八项除弊措施。并直言儆告皇帝“诚坦恳至”“清虚寡欲”以“富民生足衣食</p><p class="ql-block"> 《廷试策》不仅在形式上以其明快奔放的文笔博得嘉靖皇帝的垂顾,更是在内容上以其切中时弊的政治见解和精辟论述打动了当时尚未完全昏庸的嘉靖皇帝之心。</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林大钦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高的。</p> <p class="ql-block"> 圣朝使相·覃恩三锡坊位于翁厝[cuò]巷口北面。</p><p class="ql-block"> 铺巷口的“圣朝使相坊”是“为进士太子太保,直隶总督郑大进建”的。北额镌“覃恩三锡”。“圣朝”,是封建时代尊称本朝。“使相”是称呼兼大学士的总 督。</p><p class="ql-block"> 北额称郑大进官职,而“覃恩”是旧时帝王对臣民的封赏(或赦免),“三锡”即“三赐”,说的是郑大进自其曾祖得赠三代大夫。</p><p class="ql-block"> 郑大进,字誉捷,号谦基,又号退谷。揭阳梅岗都山村(今揭东玉滘[jiào]镇)人。出身书香人家,有神童之誉。清乾隆元年(1736年)登进士。官至直隶总督。授太子少傅衔。郑大进在乾隆盛世中是一位有才华,有经济天赋,又有改革精神的实干家,深得皇帝倚重。他改革盐价及征蜡征粮的办法。注意兴修水利,赈灾救灾,体恤民情,惩治邪恶势力。立下很多功绩。更难得的是他官阶不小,却胸怀开阔,宽容博爱,“两度修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四句至今为后人所传诵的诗,乃出自清朝著名宰相郑大进之口。</p><p class="ql-block"> 传说乾隆四十四年郑大进任湖广总督时,因其亲戚修新府而与邻居为墙起了争执,邻居要占过其家三尺之地。亲戚们便先后修书两封给郑大进,请他叫地方政府派人勘察其墙基。岂料郑大进却在回信中附上了这四句诗,希望他们能够为别人着想。亲戚们明白了他的意思,便让出了三尺之地,邻居过意不去,也让出了三尺之地。这就是名闻遐迩,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六尺巷”。</p><p class="ql-block"> 他家乡山美村是小姓,常与人口多的邻乡池厝渡发生纠纷,山美村民要郑大进出面“整治”池厝渡人,郑大进便告诫乡亲,“有千年池厝渡,无百年郑大进。”要大家以和为贵,他的高尚品格感动了两村村民,从此两村和睦相处相安无事。郑大进这种忍让宽容的精神,岂不是我们建立和谐社会所应有的精神吗?</p><p class="ql-block"> 这一座牌坊,让我们每一个潮州人深记他的贡献,让他爱国爱民宽厚大度的精神代代传扬下。</p> <p class="ql-block"> 牌坊街骑楼的店铺主要围绕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手拉壶、陶瓷、工夫茶等,以及潮式美食:潮州三宝、牛肉火锅、粿条、甘草水果等。在潮州,去一趟牌坊街,就可以了解到潮州古城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理学儒宗·铨[quán]曹冰鉴坊位于羊玉巷口。</p><p class="ql-block"> 理学儒宗坊”也叫”四狮亭”,是”为吏部郎中唐伯元建”。</p><p class="ql-block"> 唐伯元,字仁卿,号曙台,澄海苏湾都人,他的一生以清节知名,在治政和治学上都很出色,有“岭海士大夫仪表”的美称,清万历二年(1574)考中进士,历任江西万年知事,北京礼部制司主事,湖广秋闱主考,尚宝司司丞(专掌皇帝宝玺、符牌、印章),又升任吏部选司员外郎,代行郎中之职,此额“理学儒宗”指他的学术成就。</p><p class="ql-block"> 唐伯元师事吕怀,精通天理良知之学,践覆笃实,为文士所崇敬,故誉为儒家的宗师。南额“铨曹冰鉴”的“诠”指选拔,“曹”为官吏,“冰”指清白,“鉴”如明镜。这里指唐伯元迁吏部员外郎,考功文选郎中,明帝整顿铨政,他能悉心整剔,使铨政肃清。故誉之为“铨曹冰鉴”。</p><p class="ql-block"> 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系四柱三间三楼石坊。下层梁坊间并按 排嵌砌着两幅通雕麒麟,中间是梅花鹿,双狮和锦鸡,寓意是高官厚禄,公正无私和衣锦回乡。此坊俗称“四狮亭”,因正中两柱前后各立一对石狮子,这在潮州牌坊中是绝无仅有的。</p><p class="ql-block"> 牌坊上的雕刻彩绘的各种图案花纹,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蕴涵深刻的文化内涵,象征着潮州人美好的心愿,期盼健康、长寿、富裕、人丁兴旺、吉祥如意等。正当我们驻足细看时,一名77岁的许伯又给我们讲起“四狮亭”发生的刘进忠反清复明的生动故事。(历史小说《三春梦》有关故事已作了描写),他讲到当年刘进忠和清军副都统邓光明在城里厮杀,邓见刘进忠坠马,急忙追上,将左手铁链望刘进忠打去,却打着四狮亭的石狮,石狮耳朵打去了一只,邓眼睁睁望着刘直奔镇台衙门而去。自此石狮缺了一只耳朵。潮人也有了一句歇后语“四狮亭石狮——独耳”,暗示此人姓“陈”。</p> <p class="ql-block">柱史坊位于柳衙巷口。</p><p class="ql-block"> 柱史坊是“为明御史许洪宥建”许洪宥,字舜仁,海阳(即潮安)人。</p><p class="ql-block"> 许洪宥,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举人,任广西临桂县教谕,以学行优秀,征为御史,敢直言。明刑科给事中窦明固言事下狱,洪宥疏救获免。后因父亡故,回乡守孝三年。期满,回朝任职。病逝于家中。</p><p class="ql-block"> 御史是谏(提意见)官,秦汉设御史府,东汉称为“柱台”以示重要。故也称御史为“柱史”。</p><p class="ql-block"> 柱史坊右额镌“明监察御史许洪宥”,左额镌“钦命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陈金。</p><p class="ql-block"> 下坊梁镌“明正德丁丑(1517年)夏”。</p> <p class="ql-block"> 太平桥是潮州市已经确认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桥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桥太平桥遗址位于潮州古城牌坊街与上水门街交界处太平路北端,呈南北向,因道路交通原因,太平桥未能全部重现,只留下一小段桥梁供市民游客参观。展示柜下,一根根狭长的石梁错落有致,包括两跨桥梁(总长约9米)、一处桥墩以及桥墩上的横梁。在其附近,一尊铜制雕塑则微缩表现出太平桥的全貌——一座四墩三孔的桥梁横架江水之上,桥之四维立着四座高塔。</p><p class="ql-block"> 太平桥始建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之前,比广济桥(始建于乾道七年,即1171年)还早建成一百来年呢。是一座石墩石梁桥,四墩三孔,总长25.5米。推测桥宽有14米多、高度5米多,桥墩为船形墩或分水尖桥墩。这种桥梁式,始创于唐朝、成熟于宋代,其特点是桥墩厚而重,不畏激流,适合深水与多雨地区。</p><p class="ql-block"> 在三百年前,太平桥仍是一座在使用的交通桥。及至近代,太平桥左右皆列肆,且由于北濠、三利溪等河道阻塞,太平桥也慢慢失去作用,最终被埋没于地下。</p><p class="ql-block"> 因此地为交通要道,故未能恢复旧观,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可以得知,城濠、城门建于宋朝至和元年(1054)之前,城外有濠,古代濠上必有桥,而南门之桥就是太平桥。</p> <p class="ql-block"> 清代时,太平桥尚存,且有旧石刻资证。光绪《海阳县·建置略六·桥梁》记载:“太平桥在大街。自上水门引韩江水历桥而西,绕县治。”但到了清末则已被商铺所包围了。</p><p class="ql-block"> 此后,社会交通发展,街道翻新修建,太平桥被淹没。1987年12月,潮州市政部门铺设地下电缆时,曾发现太平桥的桥面石、桥墩等石构件。</p><p class="ql-block"> 太平桥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广东省古桥、古塔的发展历史,都具有较高价值。这座古桥之重新修复出土,除能为桥梁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珍贵材料外,亦可给考察潮州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古代排水系统、交通设施、城市格局,建筑风貌等诸多方面提供实物依据,对古城修复工作有不可低估的借鉴意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 太平路与东门街是潮州古牌坊最为集中的路段,街上的古迹也非常的多,走一走就能看到。</p> <p class="ql-block"> 广济门城楼正对湘子桥,是潮州古城楼之首,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楼,仿宫殿式建筑,重檐歇山顶,配以玻璃瓦红彤壁。装饰灯光后的城楼更显得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 广济楼到了夜晚开灯的时候更是美丽,仿佛从天上落入凡间的亭台楼阁,把潮州古城的夜装点的更加亮眼。</p> <p class="ql-block"> 晚上的广济楼在灯光的照耀下,在古城墙的映衬下,更显大气,壮美。</p> <p class="ql-block"> 在城楼对面的江水上则有一座桥,到了晚上就会“断”开,这就是广济桥,跨越了千年,连接韩江两岸。</p> <p class="ql-block">古城里的民宿</p> <p class="ql-block"> 在古城里漫步,我还品尝了许多当地的美食。潮汕牛肉火锅、潮汕牛肉丸、潮汕牛肉粉等等,都是非常地道的潮州美食。这些美食不仅味道鲜美,而且价格也非常实惠,让人大饱口福。</p> <p class="ql-block"> 广济门城楼位于潮州古城区内的广济门城楼,集中展示了最具潮州特色的非遗作品,有潮绣“岁朝清供”,麦秆画“孔雀”、仿真陶瓷作品“春回大地”、大吴泥塑“饮水思源”、嵌瓷作品“关公战黄忠”、手拉朱泥壶“弓形提梁壶”、“六和乾坤壶”等,让游客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广济门城楼原称“ 广济楼”,也称“ 韩江楼”,民间俗称“ 东门楼”,是原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同时既是潮州名城的主要标志,又是我市北堤城堤的重要关闸。广济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维修,民国廿年(1931年)重修。</p><p class="ql-block"> 广济门城楼修缮按照宫殿式三层歇山顶设计,恢复明代石木结构,首层地面标高为19.8米,保留东门楼原有防守、防洪和观景的功能。二楼的原水泥承重柱恢复为石柱,三、四楼仍用木柱,取消原水泥结构;梁架、门窗、栏杆、瓦脊等均恢复明代形式,拆卸构件经甄别后尽量利用,以保存更多历史痕迹;瓦面、墙体、地面、石质、台阶等表露部分不直接使用水泥;修缮后的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面环窗改为格扇门。已基本完成的广济楼城门建筑总高度为24.43米,比原城楼高出2.4米。在内部装修过程中,施工单位专门从广西采购上等桐油作为木结构的主要油漆原料,并专门聘请潮州有名的古建筑师傅进行彩绘、贴金,更好地体现潮州古建筑特点和城防建筑的粗犷风格,从而提高了广济门城楼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在战争的年代,古城墙就是保家卫国的一道屏障,保卫城内人民的安全,给予人民幸福安全的生活。年代流逝,城墙一次又一次的损毁,一次次的重修,但它依旧似一个矗立在旷野的巨人,保护着人民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在和平的近代社会,古城墙失去了战争的作用,但是,潮州古城墙依旧在近代保卫着潮州城内人民。在水库未修筑之前,它就是一道坚强的屏障,保护着城内人民不受韩江水患的侵袭。</p> <p class="ql-block">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古城墙似乎失去了战争时期的作用,只留下一身斑驳矗立在韩江前。但是,时光能洗去光芒,却拭不去年代留下来的沉淀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潮州古城墙,斑驳的岁月痕迹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战争年代的艰难,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历史的痕迹,提醒着我们要保卫国家,要保卫人民。</p><p class="ql-block"> 年轻的城墙,展示着强健的肌肉,保护着古代人民;中年的城墙,挺立着玩不下的脊椎,竭尽全力给城内的人民一片安康的环境;年老的城墙,留着一身疤痕,伫立在韩江边,向我们展示过往,讲述曾经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经历代治潮官员的努力和劳动人民的艰辛建造,至明嘉靖九年(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niàn]四洲”独特风貌。1958年,为连接闽粤两省交通,古桥改为可通行汽车的公路桥。为恢复古桥原貌,2003年,潮州市成立“潮州市维修广济桥委员会”,按明代风格进行全面维修,于2007年完成主体修复工程,并在同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广济桥已成为潮州的一处知名地标建筑,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是中国桥梁史上的孤例,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又称潮州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连接东西两岸,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它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是潮州八景之一,也是中国桥梁史上的孤例。</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为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建造,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光宗开禧二年(1206年),建成桥墩13座,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历时54年相继增筑,完成了10个桥墩的建造;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叠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合16.5米);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尺(合28.7米);中空二十七丈三尺(合91米),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p><p class="ql-block"> 明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谭纶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生铁牛两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1988年3月,广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浮桥。该桥是潮州著名景点之一,曾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广济桥全长518米,东边梁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桥孔7个,石梁宽5米。中间浮桥长97.3米,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广济桥分为三段,共有桥亭30个,匾额43块。</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的桥墩有2种墩型,船型墩和半船型墩。船型墩为六边形,上下做成尖形,像船。半船型墩为五边形,上游尖下游平。上下都尖的船型墩是为了能同时缓冲来自上下游的冲击力。南宋时期,韩江三角洲还没冲积形成,广济桥下游陆地还处在形成之中,大桥受到海潮的冲击时,船型墩能降低海潮对大桥的冲击。广济桥的船型墩数量超过总墩数的一半,由于韩江汛期的水量太大,广济桥建成之后多次有桥墩被损,修理时期不同,又没有严格按原来的墩型修复,后来随着下游陆地的冲积形成,后期修复的桥墩就改成半船型墩。</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桥墩采用了韩山的大青麻条石,石条大小不一,但叠合有规律,并且石与石之间没有勾灰,全部卯榫,桥墩宽从6~13米不等,墩长则基本控制在从11~22米,其中最小桥墩的表面积大约60平方米,而最大的可超过200平方米。从建造形态来看,广济桥的桥墩分为两种:一种是六边型的船型墩,一种是五边型的半船型墩。为了有效分解径流冲击力,上游所有桥墩筑造为尖型,但后因损坏修复,而今的高度、形态并不统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梁广济桥每跨均架设4条巨型石梁,最大长约15米、宽1米、厚1.2米,重量大概50吨左右。巨型石梁的使用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及高超的建筑工艺。</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上的楼阁楹联匾额和25对楹联,对仗工整、韵律协调,体现了潮州文化“崇文”的特质。</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是潮州古城韩江最重要的桥梁,韩江流域汛期长水量丰,所有支流同时进入汛期,汛期水量非常大,大桥墩可以应对强大径流。初建时广济桥的桥梁是木质的,在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才改为石梁,受架梁材料性质的限制,广济桥桥墩非常密集,两墩之间最大的距离是13.45m,最小的只有5.9m。浮梁结合的结构可以减少中间部分的桥墩,减少对径流的阻力,遇到洪迅,打开浮桥还能迅速排洪,可以提高大桥的排洪能力,使大桥的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p> <p class="ql-block">鉎牛</p><p class="ql-block"> 广济桥上原来有二头銑牛,分立东西梁桥矾头墩,后一只被洪水冲走,下落不明。现今剩一只独立西桥第八墩。广济桥銑牛是广济桥重要的组成部分,韩江水患频繁,人们期望銑牛镇水减少水患。</p> <p class="ql-block"> 由于连续的下雨,韩江水位上涨,为了行人的安全,永济桥浮船撤离。</p><p class="ql-block"> 浮桥由18只木船横向并排连接而成。每条船长14米、宽3.6米,船中央铺设木板作为桥面。浮桥桥面宽5米,桥面两侧各有一段长约5米的船体。浮桥两端用铁链固定在梁桥的矶头墩,随水位涨落而高低变化。矶头墩各有一段石阶梯供行人上下浮桥。浮桥可启可闭,闭合可连接两边梁桥,开启能通行大型船舶和排洪。</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的楼台亭阁最初为了给桥梁和过往行人提供遮雨而建造起桥屋。桥屋只建在桥墩上,互不相连。2003年,大规模维修时将桥屋改成桥亭,桥亭独立而通透,有利排水通风,在防潮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台风对大桥的伤害。所建桥亭全部沿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基本以一殿配二亭的形式存在,以大桥中轴线为轴纵向排列,其中包括12个为殿式阁,18个为杂式亭台。殿式阁为东西向,横跨桥面,一阁独占一墩,屋顶以歇山、硬山和悬山等形式为主。杂式亭台则是两亭合占一墩,分立大桥中轴线南北两侧,亭台多依地势而立,屋顶为杂式攒尖,有圆形、三角形、四角形、扇面等。与此同时,楼阁和亭台上还镌刻了由中国多位书法家所书写的楹联和匾额。</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上的桥屋可以为桥梁和过往行人提供遮护,桥屋同时能增加桥身重量,增强桥身的稳定性,提高桥身的抗风御潮功能。广济桥的桥屋跟西南的廊桥有所区别。西南的廊桥是走廊式,整座桥的桥屋连成一条走廊,比较封闭,广济桥的桥屋只建在桥墩上,互不相连。2003年,广济桥维修时,把桥屋改成桥亭,桥亭独立而通透,有利排水通风。独立通透的桥亭通风透气,有效地降低了台风对大桥的伤害。广济桥的桥亭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大石柱支撑木构大屋顶,重量和强度上能满足抗洪御风要求。</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的栏杆造型简单,梁桥部分是常见的横条式石栏杆,竖向立柱加上横向的扶手条。浮桥部分为木质栏杆,分段独立再用铁链连接,每段都是6根竖向立柱加2根横向扶手条。栏杆处在两舟之间,在防护的同时也起连接两船作用。石栏杆的4根横条都是正方形的小石条,其中第一、二和第四条正面摆放,第三条改为侧面摆放,变成一条棱形条。</p> <p class="ql-block"> 大桥装饰以简朴为主,重在吉祥寓意。雕刻内容都是传统吉祥图案,卷草纹、如意纹、祥云、莲花,梅兰菊竹等。石雕装饰主要在梁桥栏杆望柱,柱头雕成花瓶状,寓意平安吉祥。木雕装饰集中在桥亭的木构屋顶和门窗上,梁架、柱头、藻井等都是木雕装饰的主要部位。雕刻工艺则有圆雕、通雕、浅浮雕、深浮雕和线刻等多种。</p> <p class="ql-block">仙佛造桥传说</p><p class="ql-block"> 据说,韩愈刺潮后,时常登东山门(即今笔架山)游玩,但深感过江之苦,便和他的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一起造桥。韩湘子去凤凰山取石,把石头都变成黑猪,一路赶来,但最后一群猪刚赶到凤南时,被一个孕妇识破,导致石头再也赶不动了,因此韩湘子负责的那东面最后几墩没有修起来。广济和尚造西南一段桥,他去桑浦山开取石头,把石头点化成群乌羊,一路赶来。但当最后一群鸟羊赶到半路时,碰到当地一个地主,欲夺取这些羊,广济和尚被纠缠不得,只好把羊给这个地主,地主把羊一齐赶到他自己的田里去,却变成一座座乌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压掉了,相传这就是浮洋乌洋山的由来吗,因此,最后一批黑猪,乌羊没有及时赶来,中间一段桥便没法修拢。八仙中何仙姑见此将手中的莲花瓣抛向江心化成十八条梭船;广济和尚一见,立即抛下禅杖,化成一根大藤,把十八只大船拴住,成为浮桥。这样,人们为纪念仙佛合力造桥的功绩,便把此桥既称为“湘子桥”,又叫“广济桥”。</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与湘桥春涨广济桥位于潮州东门外,横跨浩瀚的韩江两岸,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p><p class="ql-block"> 广济桥沟通东西两岸,地处韩江中游,是广东东部往来福建、江西的必经之路,韩江又是粤东交通运输的动脉,在古代沟通泉州和广州要道。广济桥一经建成便成为货物集散和转运的重要枢纽。商贸频繁,经济繁荣,市井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自古广济桥上店铺林立,热闹非凡,有“到了湘桥问湘桥”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始建于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历史悠久。并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桥面古香古色,桥身横跨韩江,并集梁桥、拱桥和浮桥于一体,结构十分特殊,堪称我国桥梁史上的孤例。</p> <p class="ql-block"> 潮州有“到潮不到桥,枉自走一遭”。守护这座潮州古城的,不是气宇轩昂的宫殿,也不是雄伟壮观的城郭,而是这一座历经风雨洗刷,却依旧屹立的湘子桥。在千百年的岁月长河里,湘子桥陪伴了潮州走过风雨变迁,承载着潮汕大地无数年华缩影的它,在韩江上犹如一条石壁彩虹,温柔而又多情地守护着这座城。</p><p class="ql-block"> 潮州深得自然宠爱,拥山川大美。真心觉得,可称为“中国最美城市”者,不会太多,但一定有潮州。潮州,太美!建筑美,山川美,人文美,生活美,历史美,美食美。美不胜收。 梦里繁花未落,古城风雅未央。</p><p class="ql-block"> 潮州古城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和美丽风景的地方,如果你亲身体验,会有更多的感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