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宋辉旅行日志<br>用眼睛发现美 让心灵去感受<br>用图文去记录 让旅行更难忘</b><br> 在山西盂县的幽深山坳里,静卧着一个拥有 1500 余年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古村中的屋舍,皆由石头精心砌就,这座别具一格的石头村,便是闻名遐迩的盂县大汖村。 在中国,读错地名或碰到不认识的字,是常有的事,实在不足为奇。毕竟,我们的国家地域广袤无垠,幅员辽阔万里,文字丰富多样,各地方言更是繁杂纷纭。大汖村的这个“汖”字,便是一个让许多人犯难的生僻字,想必就连不少中文系的高材生,见此字也会感到一头雾水、束手无策。 “汖”字,只在古老的《康熙字典》中才能觅得它的身影,且读音多样。而当地人将“汖”发音为“chǎng”(三声),你就入乡随俗跟着念“chǎng”便是。从字的构造来看,“汖”字上山下水,寓意着高山流水,山水相济而呈昌盛之势,冥冥中也昭示着此地乃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 村后偏梁山的山涧中,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水花四溅,如烟如雾;小溪潺潺流淌,千百年来涓涓不息,日夜吟唱着轻快的歌谣。 若要前往大汖村,需踏上一条狭窄的山路。这些山路大多仅容一辆小汽车勉强通过,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颠簸前行四五十分钟,那座神秘的古村落便会映入眼帘,在山坳中静静地展现出它历经岁月沧桑的容颜。 远远眺望古村落,只见半山的石屋依着山势层层叠叠,参差错落却又井然有序,宛如一幅立体的画卷。美术界和摄影界的大师们到此采风时,被眼前的美景深深震撼,形象地将其称作“深山里的小布达拉宫”。 古村中的建筑,以平房和二层楼居多,其中二层楼房占据了较大比例,三层房屋则零星点缀在那鳞次栉比的屋舍之间。 此外,还有几孔窑洞式的屋舍,为古村增添了别样的风情。这些石头屋的一楼,主要被用作储藏间、牲畜圈以及厕所等。这种建筑形式经济实惠、因地制宜,所用材料皆就地取材,并且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充分体现了先民们的智慧与勤劳。 在村口,一棵古槐如一位忠诚的守护者,傲然挺立,吸引着每一位到访者的目光。要知道,这座古村实际上是建在一片几乎寸草不生、光秃秃的石头山上,唯有这棵村口的古槐,千百年来在那狭窄的石缝间生根发芽,顽强生长,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它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见证了古村的兴衰变迁,也庇佑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因此,村民们都将其视为护佑山民的神圣之树,对它尊崇有加、敬若神明。 当您缓缓步入古村,幽深的街巷、整洁的房舍便一一呈现在眼前。连接着各家各户的石阶,看似普通,却深藏着先民们的智慧与汗水。经村民介绍方才知晓,这些一阶一阶的台阶,并非普通的堆砌之作,而是先民们凭借着简单的工具,在坚硬的岩石上一锤一凿,精心雕琢而成。 也正因如此,这些石阶的路面洁净异常,不见半点儿灰尘。历经岁月的洗礼,古朴的石阶已被磨砺得圆滑破旧,但那深深浅浅的痕迹,却如同一部无字的史书,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叠印着厚重的岁月记忆。 沿着石阶拾级而上,仿佛穿越了悠悠时光隧道,置身于千百年前的古村落。 恍惚中,似乎能看见这里的先民们如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中的人们一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鸡鸣犬吠之声相闻,人们在田间辛勤劳作,老人怡然自得,孩童嬉笑玩耍,一片安乐祥和、悠然自得的景象。 古村中的雕花格子门窗,精美的画栋雕梁,工艺精湛,巧夺天工,隐约透露出几分徽式古建筑的典雅韵味。 那雕花的窗棂上,精心雕刻着寓意幸福美满的福禄寿喜图案,线条流畅,图案精巧细致,栩栩如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在正午灿烂阳光的照耀下,古村落的一砖一瓦、一阶一木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散发着祥和安宁、悠远深邃的独特气息,让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浪潮滚滚而来,大多数村民为了追求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纷纷搬迁至山下居住。如今的古村里,只有十几个老人依然坚守着这片故土,他们怀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与不舍,迟迟不愿离开。 每当回忆起过去的时光,村里的老人们的眼中总是闪烁着幸福的光芒:过去,村里有二百多户人家,学校里书声琅琅,卫生所守护着村民的健康,供销社里物资充盈,还有那热闹非凡的山西梆子戏班,为人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无尽的欢乐…… 那时的生活,虽然物质上并不富裕,但丰富多样的业余文化娱乐活动,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美满惬意,幸福指数丝毫不逊于今日。 老屋角落里的这盆花,孤单落寞,流露出那么一种淡淡的忧伤。 除了那些安土重迁的老人,在街巷中已很难见到年轻人充满活力的身影。那些坐在街巷中晒着太阳的老人,在温暖的阳光下,身影却显得孤独而寂寥,为这座曾经热闹非凡的古村,增添了一抹冷清与惆怅。 但即便如此,这座古村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依然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磨灭。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凡心所向,素履所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生如逆旅,一苇以航</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