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1. 广法寺古渡</b></p><p class="ql-block"> 古广法寺位于益阳古城的贺家桥(今益阳市中医院东侧),是益阳最古老的寺庙。《益阳县志》称,“广法寺乃寺之最早者。”</p><p class="ql-block"> 相传唐代贞观年间,太宗母亲牙疼,四处张榜寻医问药。来自益阳上乡的一位老和尚,用秘制的龙牙前去打榜,结果,皇太后的牙疼真的给治好了。太后问:“禅师有何要求?”老和尚谢过太后,诚恳地答道:“老僧请求在家乡修建寺庙一座,好祭拜佛祖,除此之外,别无他求。”很快,皇上恩准了此事,并派出开国功臣尉迟恭和秦叔宝两位大将到益阳督修寺庙。两个人访遍了益阳境内的好山好水,最后圈定两处道场,修建了两座寺庙。一座是桃江三堂街的龙牙寺,另一座就是益阳城里的广法寺。据说,广法寺是因“神通广大之法”而得名的。 </p><p class="ql-block"> 广法寺坐北朝南,在唐代益阳县邑的城墙外不远处,开门就是波光粼粼的资江。唐代后期,随着人口增加,县邑的扩大,广法寺四周渐成街市。民国初期,县衙在广法寺外面的河岸修建了一处渡口,并以寺庙命名。从城区到资江南岸的西流湾,在此渡口摆渡过河,便两岸人员往来。1929年,广法寺禅房及后殿被改办学校,名为汽车路小学。老广法寺的踪迹全无。</p> <p class="ql-block"> 2006年初,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重建广法寺,由当代高僧佛源老和尚亲自选址在益阳市南岸会龙山麓。今日会龙山广法寺为2012年新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新建的广法寺</span></p> <p class="ql-block"> 1932年(民国21年)当时的省公路局耗银1.4万元将原广法寺渡口改成了轮渡码头,全省首创用渡船装载汽车过河。1949年后,该渡口一直是长(沙)常(德)公路上的重要渡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2年的益阳汽车渡口南岸码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6年的益阳汽车渡口北岸码头</span></p> <p class="ql-block"> 1974年12月30日益阳资江一桥修通后,汽车渡口予以撤销。</p> <p class="ql-block"><b>2. 碧津古渡</b></p><p class="ql-block"> 益阳城内小南门口至南岸大渡口的过江渡口,昔称碧津渡。碧津渡的命名,来自三国时期关羽单刀赴会的传说,距今已有1700年。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吴、蜀为争夺荆州(当时益阳属荆州管辖),双方派重兵隔资江对峙。东吴鲁肃奉吴主孙权的旨意,邀关羽和谈,关羽带着周仓,持青龙偃月刀,坐船从北岸过来赴会。因资江水清澈碧透,水中倒映出关羽青帽绿袍、赤面长髯的英雄形象,故此,此渡便被命名为碧津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碧津古渡北岸渡口及古城墙</span></p> <p class="ql-block"> 自宋至清初,碧津渡屡为“官渡”。清乾隆二十三年,因官船“勒索钱文,行人受掯”,百姓乃集资造船建亭,另设异渡,且置有渡产。 </p><p class="ql-block"> 如益阳卜氏合族捐置碧津义渡一船,卜氏渡船日夜不停、通宵达旦接济行人,这确实给行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当时过渡者都会指着渡船说,这是元代州牧后人所置的。</p><p class="ql-block"> 乾、嘉盛世,往来此渡者自晓至晚络绎不绝,“碧津晓渡”成为“益阳十景”之一,明末新化进士曾化西有诗赞誉:“一江烟雾不见人,但听碧津争晓渡”。</p><p class="ql-block"> 碧津渡在一千多年的摆渡生涯中,除主要接送百姓进城外,后还承担送葬到南岸陆贾山的功能,渡船因需要改为大船,另外送葬取佛教“大渡登极乐”的意思,于是叫了一千多年的“碧津渡”又称为 “大渡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渡口(碧津渡)南岸码头</span></p> <p class="ql-block"> 1949年后,随着城市发展,原渡口向上移了两百来米,1964年又进行扩建,两岸砌了宽四米、长五十余米的麻石梯阶,两边各修了一个可容百余人的侯船室,木船也改为机帆船。</p><p class="ql-block"> 2019年5月18日随着西流湾大桥通车,这座延续了1700年的碧津渡——大渡口,也歇渡停摆了。</p> <p class="ql-block"><b>3. 裴亭古渡</b></p><p class="ql-block"> 1973年修建益阳资江一桥时,在资水的西南岸裴亭河边挖出了一块民国二十三年(1934)的义渡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义渡碑</span></p> <p class="ql-block"> 裴公亭 又名云树堂、云树庵。“裴亭云树”为益阳十景之一。他建于益阳古渡口,会龙山麓。唐德宗时曾任“平章事”(付宰相)的裴休。因经济改革,得罪权贵,被贬到荆南道,往来于荆州与长沙之间。他留恋会龙山山水,在此建立“云树堂”,作为读书与宝泉寺高僧广慧谈经论道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云树堂”后改为“云树庵”,为女尼居住之所。它与白鹿寺毗连。近千年来也几经兵火,到明末,桃江合水桥出生的史部天官江西巡抚郭都贤,他是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老师。时见“云树庵”为一片废墟。于是邀请乡绅数人出资建亭以纪念裴休,因之命名为“裴公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裴公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赵朴初题字</span></p> <p class="ql-block"> 透过这些半文半白的文字,可略知:因裴亭高敞美婉,为资江十景之一,过去因没有渡船,北岸的游人难免不隔河兴叹。于是便开展了这次捐募活动,以“造河船济人渡”,“纵遇波涛澎湃”,两岸亦“无阻隔之虞”也!</p><p class="ql-block"> 纵观义渡碑功德芳衔,有179个单位、乡贤、商号、业主、道士等乐捐“多金”,合计银洋2841元,外加贰石水田。民国时期这段短暂的稳定与繁荣,无疑給义渡募捐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义渡亭</span></p> <p class="ql-block"> 据民国廿三年《益阳县志•建置》及九○年版《益阳市交通志•码头》记载: 裴公亭义渡码头(1934年修建),上首紧邻有美商“美孚”煤油码头。通衢对岸为万寿宫之官渡码头。下首紧邻汽车轮渡码头(1932年建成通车),原为白鹿湾码头。</p><p class="ql-block"> 1949年后,裴亭义渡改为收费人渡,位置改到汽车轮渡码头下首。1974年12月,随着资江一桥的贯通,汽车轮渡连同下面的“人渡”,便戛然而止。从此,裴亭渡便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渐渐淡出了市民的视野。</p> <p class="ql-block"><b>4. 鳊鱼山义渡</b></p><p class="ql-block"> 乾隆二十年(1755年)当时的益阳重要渡口龙山渡(今龙山港),为李姓经营的私渡,存在索钱装渡,行人拥挤,往往发生交通事故现象。</p><p class="ql-block"> 鳊鱼山义渡最初由益阳贡生周藜光、周凤光兄弟在清乾隆年间募捐而设。周藜光、周凤光兄弟为益阳板桥周氏,板桥周氏为清代益阳名门望族,现代益阳名人周立波和周扬为其后裔。</p><p class="ql-block"> 周藜光发起组织募捐,修建义渡。“由是里中籍籍,会议谢林港、袁家桥、欧公店,屡次商佥云:济人利物,功莫大耶”。在取得一致认同后“士民会议择龙山港一里之上,地名鳊鱼山设立义渡”。 鳊鱼山,为西南乡通歧堡要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鳊鱼山义渡庄屋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鳊鱼山义渡位置图</span></p> <p class="ql-block"> 周藜光在被推选为督修后开始募资,众纠首(义渡主要捐资者,渡会成员)各出捐单合计收银八百余两,置产造船建亭修路。经过准备,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四月初十日,放船下水。鳊鱼山义渡,四月十一日正式开渡。渡口对岸石码头为周氏兴修。</p><p class="ql-block"> 鳊鱼山义渡设首士6人,其中“总理”两人主管渡务,即“收契约、理田产、量租谷、葺房屋、整渡船、发夫费、经庶用、总理任之”。另设“监理”4人,专掌监督,“岁终会计必集监理会商而调度之”。</p><p class="ql-block"> 鳊鱼山义渡并没有完全禁止渡费,在喜轿丧辇向有讨取喜钱之例。其如猪牛过河,牛一只给钱十二文,大猪一只给钱六文,小猪一担给钱十二文。无论何船装载,六船摊分,不准留难过取。</p><p class="ql-block"> 鳊鱼山六里义渡主要承担原龙山港的客流。共有10石渡田平摊到附近六里(十一里至十六里行人比较多)。渡田负担3艘渡船及渡夫的开支。</p> <p class="ql-block"><b>5. 娘娘庙古渡</b></p><p class="ql-block"> 益阳娘娘庙古渡口位于志溪河注入资江处,曾经的益阳船舶厂最右边的一个大滑道所在地,就是原娘娘庙渡口。渡口处原有一条小街,小街后面就是稻田。</p><p class="ql-block"> 从娘娘庙到对面的将军庙,1949年后依旧有渡口,只是位置往东移了约50米,票价从最初的2分,涨到后来的的一块。沿船舶厂围墙外往江边笔直走,一个被踩得已很滑溜的石阶,便是人们上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娘娘庙渡口</span></p> <p class="ql-block"> 古时,益阳有一条“至宝庆”的要道。这条路,从益阳麻石街出发,渡资水登娘娘庙码头,经七星庙,横过志溪河下游的申家滩义渡,直抵首个驿站谢林港。然后往南走进湘中腹地,沿途经新市渡、欧公店、南坝、灰山港,继续前行,又经过宁乡、湘乡、新化、涟源等地,最后抵达宝庆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娘娘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娘娘庙渡口铭牌</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条路,是与湘中百姓息息相关的物流要道。满清时期,臃肿的棉花包和篾丝箩盛满的淡干鱼,源源不断地运往山区。而车儿载船儿装的木炭、烟叶、红薯粉等又是洞庭湖区的稀缺。还有补锅匠、皮货商及去南岳进香的轿子和挑夫,南来北往,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黎明,东方刚露出一点鱼肚白,客商和益阳叫“脚力”的队伍,就横渡娘娘庙渡口,出现在了悠悠古道上。他们三五成群,秋冬时也有上百人的队伍,组成浩浩荡荡的挑担大军,向宝庆进发。</p><p class="ql-block"> 娘娘庙渡口后来因修沿河大堤而撤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