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行石板岩之旅(上篇)

御林军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文字:郭亚伟</h5> <p class="ql-block">南太行,指太行山的南端,自西向东分布于山西长治和河南焦作、新乡一线。或路过或采风,我曾经与太行山有过多次亲密接触,红旗渠、王相岩,万仙山、郭亮村,云台山、八里沟……这些声名赫赫的景区,象太行山南缘的一串明珠,镶嵌在中原北部的群山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其他大山不同,这些景区普遍带有浓郁的太行色彩,山高谷深、绝壁齐天,斧劈刀削、雄浑壮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看到抖音中展示的层层石板,如“薄饼堆叠、松脆可口”,再夹以“清泉潺潺、汩汩欢歌”,便忍不住驱车赶往林州市石板岩镇,入住“翠崖居”,重温太行风韵、再赏山水妙境。</p> 高速上一路顺畅,但下得高速后,车流明显增大。我们到达时,已是黄昏时分,疲惫的交管人员已累的不愿多说一句话。 许多宏伟的高速桥隧工程,从上面过的时候,不觉得有多雄伟,一旦到达侧面,便会惊叹于它的宏大。 由于来的是下午,路上不怎么堵,顺利到达位于桃花谷景区北侧最高处的居住地“翠崖居”。这是在网上搜索了半天,才定下的农家宾馆。 天色将晚,稍事安顿,便起飞无人机,简单观察一下地形。 翠崖居的老板人很好且和摄影圈子很熟,认识许多专门拍摄太行的摄影界名人。 虽然现代社会有方便的钢筋水泥,但这种石板搭建的老房子还是非常有吸引力。 这些房子成了当地的特色,或者说已慢慢变成了文物,极具保存价值。不然,我们的后代如果想看看老房子,往哪找去? 这种大块的石板,能从坚硬的石头中剥离,也真让人惊叹。 原以为这些薄薄的石板不会太结实,谁知这些石板竟然坚实若斯。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拍摄日出时分的太行峡谷。 朦胧的山体上方,是蓝色的天空和如钩的月亮。 处于倾斜角度的阳光柔和妩媚,将黝黑的山梁轻轻点亮。 相较于山谷中的道路,山顶上蜿蜒的道路称为天路毫不为过。 天色渐亮,车辆开始增多,滚滚铁流象汹涌的河水,布满了原本缺水的河谷。 山下桃花谷景区的停车场虽然巨大,但在节假日的人流面前,也显得捉襟见肘。 听早来的游客议论,进景区买票得排队、乘车得排队、索道排队、下山排队,感觉整个游览过程都在排队,实在让人受不了。<div><br></div><div>为了避免和他人争抢受罪,经过权衡,我们选择从翠崖居旁边的驴友野路上山,即不走寻常路,又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div> 路上几乎没人,如果不是这些驴友们留下的指示标记,我们简直以为这是恐怖的无人区。 看到这些前人留下的文字,心中宽慰了不少。偶尔遇到有人,心里更会轻松一分。 还是台阶走着舒服,这种规模的台阶,应该是前期开发的遗迹。 边走边歇边看,对面的山崖下,巨大的岩壁下方,小小的公路隧道几乎难以发现。<div><br></div> 这样的地形,让我想到了木桶和井的结构。 不禁畅想,是什么样的造山运动或者神力,形成了这么独特的地质结构? <br>路边的草丛中,一条长长的蛇悉悉索索的快速游过,让我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还好,有不知名的野花抚慰着恐慌的心情。 惊吓也有好处,它用紧绷的神经,让我们忘记了劳累,不觉间已到达了崖顶。 石堰上边,就是让人宽心的水泥路。 山外有山,登上崖顶,上面仍然是山。 山上的房子也是这种结构。 这应该是原始的房屋,不是下边专门建造的石板房。 路上的栏杆和房屋,让我们倍感亲切。拍下电线杆,需要求助时好报方位。 顺水泥路而行,看到一个景区指示牌,到游客中心还有4公里。放松后的身体疲累之极,导航了一下,距山下镇区还得10余公里,如果不走原路返回,这么长的距离,加上家人体力不等,说什么也不可能步行到达的。但刚才那段惊心动魄的驴友野路,谁也不愿再走。 算了,时间还早,先看看景色再说。 山下的道路、村庄似乎不太遥远。 但要找到另外一条从岩壁上下山的道路,还是难上加难。而且刚听网上说,前一段时间有人取完快递,自已从崖上寻路下山,不慎摔下山崖身亡,想到这点,让我们更加惶恐。 顺着一条水泥岔道走下去,想找到一个村庄,问问村中百姓可否有路下山。 可整个村庄空无一人,静寂的让人可怕。 街道很干净,不象无人的样子。 透过门缝看去,里面桌椅齐全,桌子上有吃的有喝的,但叫了半天没人应声。 稍远处,一道伸向沟里的平台非常规整,象地图上的“半岛”一样伸向深谷,让人有一种上去查看的冲动。 边走边看,崖上岩下,仔细搜寻,奇了怪了,还是一个人也没有。 看田地、设施,明显是有人迹的呀? 但四处逡巡,除了中午强烈的日光外,仍然没有一丝人声,想想山下景区极其拥堵的交通、汹涌如涛的人流,再看看这空寂无人的山村,仿佛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div><br></div><div>巨大的反差,让我们在这寂静的氛围中突然产生了穿越之感,难道我们真的到了另一个时空?再偏僻的山村,也不可能连山村里常见的留守老人都没有了呀?不由得头皮有点发炸!如果不是有家人在场,几乎要狂奔而去。</div> 思想的变化,让我再看这些古朴的房屋,感觉有了怪异之感,生怕里面窜出个荒野怪兽来。 哈哈,没事了!<div><br></div><div>看到这样的牌子,那红色的边框,仿佛一道闪电,将心中的怪兽一扫而光。心中安定了不少,实在不行,就给党员打电话,他们不可能不管吧?党员的力量还是其他任何组织都替代不了的,至于村中无人,可能村民都下地干活了吧?</div> 石质小龛,应是朴素的祈福设施。 通向岩石平台的道路上,有一座很有年代感的石板屋。 门楣上方斑驳的墙上,还有一个圆形的五角星图案,貌似生产队时代的产物。 过道里有两辆木质独轮车,轮胎老化破损严重,轮辋锈迹斑斑。 一副长时间没有使用过的模样。 平台面积很大,站在中间有种坚实的稳定感,如果不是太空寂,在这里来个烧烤肯定很美。 升起无人机,“半岛”的雄伟与险峻让人咋舌。 看着无人机传回的画面,不由得心头发紧,原来我们站立的地方竟然如此惊险。 三面悬空、深不可测,眼睛赶紧离开画面,看了看周边,这才放心的继续飞。 高度继续上升,可以看到“半岛”象巨崖上生出的一朵蘑菇,伸出岸壁好远。 这样奇绝的景色,竟然没有开发成景区,让人有点奇怪。 村子背后的山路都已硬化,交通还算便利。 按照现在的思路,古村、巨崖、半岛,看点齐全,圈起来的门票肯定可观。 放着这么好的资源没有利用,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正拍照间,突然发现村中道路上有人出现,一位老者正担着一对水桶慢慢前行,我们急得失去礼貌,大老远就叫喊起来。<div><br></div><div>经过耐心询问,通过非常难懂的林州方言,知道了这个地方叫“蔡家崖”,下山的路已多年不走,不清楚哪个地方还能下去。</div> 通过无人机高空观察,看到桃花谷巨大的停车场就在山脚下,就是找不到下崖的路。 看着苍茫的群山、高耸的山崖,顿感人类的渺小。 但这座悬崖之上的悬崖,还是让人慨叹太行的瑰丽。 当初的人们,是如何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坚持不懈、持之一恒,将道路通向山顶、通达四方的?这难道就是太行精神的实质? 通过网上搜索、打电话询问,大家都搞不清另一条下山的路。 算了吧,带着家人实在不愿再冒险。于是联系翠崖居的老板,让他的朋友开车接我们下山。虽然花了一点钱,但那种处于危难之中的恩情仍然让人难忘。 下山需要从景区绕行,从车窗里望去,但见下山的人群拥挤不堪,那种渴望尽快出山的眼神,让人不忍直视。 我们也是刚刚度过难关,再帮助他人实在无能为力。再说,这么多人,我帮得过来吗? 唉,花钱买罪受,是现代人的通病! 下山的隧道是单行线,有人带着对讲机在值守,防止车辆无法错开而发生事故影响通行。 这种深渊中开车的景象,在太行山中很常见,也是经典的太行画面。 出得景区大门,不由长出了一口气,虽然经历了一些冒险,但没有拥挤,还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蔡家崖“半岛”奇观,也算不虚此行了。 晚上,我们赶往石板岩镇区浏览夜景,路上用手机简单拍摄了一些图片。这是谷中水面上的民宿,类似于船屋,据说价格不菲,但看情形也是处于爆满状态。 镇区的晚上,人流照样汹涌。人们品美食、购特产,景区的夜色,总是让人不愿就此睡去…… 桥的两边,别出心裁地设置了水帘,在多彩灯光的照耀下,象桥生出了水晶翅膀,人们或驾船冲过水帘,或用手迎接清凉,玩得开心愉快。 总之,石板岩景区河谷水量不大,水景差强人意,但山体雄浑、苍劲威猛,崖上天路、“半岛”雄奇,具有典型的太行特色,值得一观。下篇将介绍高台村那条布满“薄脆”的河道和超现代的网红崖屋,敬请一览。 <p class="ql-block">附相关文章<a href="https://www.meipian.cn/55km80hq"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南太行石板岩之旅(下篇)</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