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的建筑画第五集,湖南路沂水路

老嘎

李老师近照 这是民国时期岛城欧人区的部分城市鸟瞰图画,主要街道有沿海的太平路以及北面的广西路,湖南路,沂水路,德县路,还有江苏路,青岛路,安徽路,浙江路,中山路。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基本建设的红线管理。呈现出来的协调而又丰富多彩的画面,衬托以各类植被显示岛城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独特风光。 湖南路原名伊伦娜街,1922年我国收回青岛后改为湖南路。湖南路是一条与广西路平行的市区主要道路。她既不像广西路(太子街)那样豪华喧嚣,也不像中山路那样阔气张扬,她只是静静地掩映在成荫的树林里。路如其名。<br> 东起龙口路,西至泰安路火车站广场,全长1.5公里。途经江苏路,安徽路,浙江路,中山路,河南路,在德占时期,以中山路以西为货物储存区(但后来随着大港码头的建成使得当时以栈桥为中心的码头储存功能就此结束。在中山路以西段也就转换成以接待火车站旅客为主的华人居住区)中山路以东是欧人居住区形成较早。有不少具有代表性的欧式风格的建筑至今得以保存下来。道路布满法国梧桐。也蕴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这是总督府小学的北立面,该学校的南门在广西路一号,北门是湖南路2号。是早期湖南路东头最早的建筑。 位于湖南路4号的汇丰银行(馆陶路)经理住所,建于1913年。先后有四位经理居住,也是其社交场所,日占时期曾是关押英国人的拘留所。 位于湖南路5号的住宅对称布局,楼梯间位于中央,两面坡屋面。何年建造不详,在1935年曾被苏联人作为(高加索饭店)餐饮店经营过。 位于湖南路与江苏路口的建筑建于1913年。门牌号是湖南路7号(江苏路上也有入口)。欧式风格,塔楼现已不见了,后面是总督府童子学堂的礼堂兼风雨操场,这段路开发于德占晚期,土石方工程很大,在当时是很有难度的。 这是1910年江苏路与湖南路口的街景,左边的是建于1899年的安治泰公寓位于湖南路8号。位于湖南路北的建筑是建于1901年的魏克尔公寓,魏克尔是帝国大法官,性格如同其公寓一样开放。这里后为史密斯诊所。在1946年这里曾是挪威驻青领事馆。<br> 在往西的建筑就是建于1901年的具有法国风格建筑,只是当时不是黑子饭店(黑子饭店1924年建立)。 安治泰公寓,建于1899年,对称布局,东西两个塔楼为各自的楼梯间出入口,也就是人们说的湖南路6号和8号。这里曾是总督府教育委员会会址。 位于湖南路10号12号楼,地处湖南路与日照路的三角地,地块属于基督教圣言会。建筑建于1907年,建筑两层带阁楼,大屋顶斜屋面带老虎窗,建筑南面采用阳台带大窗形式,北面小窗适合青岛北方气候。<br> 建筑曾是福伯医院的公寓楼,后来被用来作医院的诊室和病房(楼上),楼下开阔的花园适合疗养。病房里可以看到青岛湾的海景。 始建于1901年法国风格的城堡式建筑,位于湖南路11号。建筑与众不同的是退出建筑红线让出过渡空间而彰显风范,独具一格,典雅对称,提现设计师的浪漫情怀。<br> 该建筑曾是如心医院,其院长是德华大学肄业。1924年后建筑属于黑子饭店。 建于1899年的卑尔别墅位于湖南路13号,是美国传教士卑尔根(从烟台来青)所建。建筑当初采用曲线屋面阁楼带老虎窗。优美大方。后来几经周折,被改成现在的样子了。 这是湖南路1909年东部的街景,对面的是湖南路15号和13号再往东就是江苏路上的魏克尔公寓,远处的山墙是总督府童子学堂的礼堂兼风雨操场。当时湖南路的江苏路以东还是未开发的处女地。 位于湖南路15号的公寓楼建于1903年,建筑两层带有地下室和阁楼。对称布局。曾是民国时期政治家孙运璇的故居。孙运璇曾在1940年在青居住,是民国政府行政院长,交通部长,台湾海基会名誉董事长。2006年在台湾(93岁)去世,在台湾时,曾回青看自己曾经喜欢的旧居,受到欢迎。 位于湖南路17号建于1910年的建筑是德国律师齐默尔曼为自己建的律师楼(齐默尔曼1879年出生,二十多岁来青,是福伯医院董事会主席)在如此重要位置建楼可见一斑!这里是总督府广场的东面。民国时期曾是英国领事馆,它的北门在沂水路14号。该建筑对称布局,原来有外挑式阳台,不知道哪年不见了。该建筑曾是日占时期的伪汉奸市长姚作滨(原我党早期党员,北大高材生,9.18后来青,深得日本人赏识,)的旧居。 位于湖南路16号的开治酒店建于1913年。是德国人威廉开治在德占后期开办的一所餐饮店。砖木结构,内部木装修,功能布局适用,充分利用室外环境,能远眺海湾,造型独特,典雅华贵。 帝国法院 这张画是1910年在湖南路的安徽路公园处往东看的街景。左边是波尔特公寓,右边是被老百姓称之为“狗熊公寓” 位于湖南路24号的德国公寓建于1903年,最初为德国商人卡尔·魏斯(德语:Carl Weiss)的住宅,魏斯1903年曾为罗达 楼上的山墙顶有一个2米高的狗熊石雕,百姓们叫它狗熊楼。它的对面曾经有过两个人头雕塑,所以又被叫做洋人楼。这几个雕塑都没有保存下来。利洋行经理。后来魏斯将该楼卖给商人克里斯蒂安·布洛。<br> 1914年青岛战役后,布洛被日军俘虏。该楼其后用途、业主不详,现为民宅与商铺。是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 这两张画是位于湖南路23号25号楼的波尔特公寓的两个立面。建于1910年,波尔特是德国筑港工程师,他在买下这块地皮之后自己设计了这栋建筑,在路口拐角处的隐形塔楼面向安徽路公园,很有特色。 这是1935年的湖南路莒县路到中山路段的街景,中间有安徽路公园及浙江路口。 这张图片是湖南路安徽路与浙江路口向东望去的街景,远处能看见总督府及安徽路公园近处的是青岛铁路第一小学。 这是湖南路建设初期(1903年)在浙江路与安徽路这段的路况。路北的三栋公寓楼,原来是德国人摩尔斯特太太的公寓,建于1900年,德国人创办的报刊“青岛新报”编辑部也在此。<br> 1922年国民政府收回青岛后成了铁路第一小学(湖南路29号)。远处能看见中山路以西的贝尔学生公寓楼。 这是位于湖南路36的青岛葡萄酒厂旧址。青岛葡萄酒是1912年由住在这里的德国商人办起来的,最初只是自己收购葡萄用橡木桶发酵勾兑瓶装出售。后来发展生产流水线成规模。其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规模和厂房造型。<br> 这是民国后期的青岛葡萄酒厂鸟瞰图。当时的现状是,院内狭窄,摆满了大木酒桶,从西面有个通往浙江路的拱形过街门洞,而湖南路路面高,只能直接通往二层。建筑底层墻基为花岗岩砌筑,以上为黄色墙身,顶部为瓦屋面 位于湖南路44号的胶州旅馆青岛最早的旅馆。其名不是胶州而且“胶澳”,是德文翻译的问题。<br> 旅馆的一楼曾开药房,还办过一家《青岛快报》。又是一家私人办的旅馆。这座楼还有个秘密:1945年日本在青岛建碉堡时在这座楼里建了一座暗堡。 贝克学生公寓,德占时期是总督府小学的学生公寓。后曾是民国日报社所在地,又曾是海滨医院,解放后曾成为机械工业局的办公楼。它的邻居是一座漂亮的大楼,属一家保险公司。它曾是日本人的宪兵队,是一座魔窟,成百上千的中国人被抓进这里后被施以各种不同的酷刑,重则致死,轻则致残。这里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证。以后这里还充当过国民党宪兵十一团驻扎地,解放后曾作为市档案馆的办公楼。 东莱银行旧址,是建于1914年的青岛优秀历史建筑,1923年为东莱银行,现为博物馆 这是民国时期的青岛火车站附近的图片,由于大港码头早已启用,这附近作为仓储物流功能建筑也起了变化。许多富豪在此买地建房,建筑深受欧式风格的影响。其中湖南路的建筑多为铁路部门所建。 这是湖南路51号公寓楼的画片,该建筑在青岛火车站广场改造时拆除了。 这是德占初期的青岛火车站附近的景象,当时湖南路,广西路主要是以货场为主,还未成形,而远处能看见的青岛主要建筑和钟楼都已完成。非常漂亮。 这是1910年岛城湖南路,沂水路的一段街景图片,从构图来看,确实是最美的安排了。建筑层次分明,高低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相互衬托,除了总督府显示了阳刚大气,其他建筑都尽显婀娜多姿。在不规则的地势中在享受阳光灿烂海景风光的同时,敞开心扉,亮出多姿多彩的身段。<br> 安治泰公寓(湖南路6号和8号),福伯医院公寓楼湖南路(10号和12号)在湖南路上,只能看到其背部,但是在南面,则是另一番风景,虽然大都是对称设计(东西各有一个出入口)画中还能看到湖南路的13号15号17号及 沂水路北面的3号5号7号9号11号建筑。 沂水路原名地利街,是青岛最初形成道路中最美的一条,虽然只有300多米,但由于位置显赫,多是达官贵人居住。道路北高南低,两面的建筑依山就势,造型独特有塔楼点缀,成为岛城欧式风格的优美典范。 位于沂水路1号的美国领事馆,是沂水路北面唯一没有塔楼点缀的建筑,建筑美观适用。 这是建于1901年的位于沂水路3号的德国亲王别墅 这是位于沂水路5号的斯提克否太宅第旧址,建于1904年 这是位于沂水路7号的迪德瑞希宅邸旧址,建于1907年,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这是位于沂水路9号的德国海军第三营部的北坡面,当时能看见南面的沂水路,湖南路,广西路,太平路及青岛湾和小青岛。此处可谓背山面水风景秀丽。<br> 远处的德华银行还是坡屋面,其西面当时还有从太平路相接广西路的道路。青岛湾内,渔船聚集(当时的渔船主要是运输货物靠往莱阳路的小码头,而栈桥码头是为大船装卸所用)一片繁忙祥和的景象。 以上是位于沂水路9号的德国海军营部楼,建于1899年,是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这是沂水路由西向东望去的街景。远处的对景是基督教堂。而路南的建筑低于路面,基本只能看到屋面。 这是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胶澳总督府。 这是德占时期沂水的街景,远处在团岛炮台附近的建筑群是当时的黑澜兵营,黑澜兵营后来成为德中合办的德华大学。现在是铁路局,铁路医院,一中,十二中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