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李爱国</p><p class="ql-block">人像由江彬拍摄</p><p class="ql-block">4幅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青城镇</p> <p class="ql-block"> 在甘肃省榆中县有这么一个镇,它位于黄河边,自然条件优越,是榆中县自然条件最好的一个镇,虽然属于榆中县管辖,但到榆中县城的距离却要120公里,如果走高速路,要绕道白银市,距离达150公里,而到白银市区只有30公里,这个镇就是青城镇。</p><p class="ql-block">青城镇以青城古城而出名。青城古镇,位于甘肃省榆中县最北端的黄河南岸,是兰州市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民间艺术之乡,也是甘肃省古民居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甘肃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p><p class="ql-block">古城主要景点有高氏祠堂、罗家大院等、青城书院和城隍庙。</p><p class="ql-block">照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照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青城还有一个传说,就是李自成兵败后最终隐居在这里。青城苇茨湾村的李文生有本神秘的《李氏家谱》。《李氏家谱》记载,李自成起义以后,怕九族被株连,于是安排叔父李斌带三个儿子自盛、自文、自兴移居兰州府皋兰县水北门口袋巷子,避过明王朝的视线。李自成兵败以后,李斌父子转移到了榆中县青城镇,李自成化装成和尚来青城投靠其叔父李斌,李斌怕李自成被别人发现,叫自己的儿子李自盛把李自成带到西年口子荒无人烟的深山沟内避祸。青城现在还有避难洞和李自成墓。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李自成最终是否归隐青城,还有待专家考证,但作为吸引游客的一个噱头,还是值得大力宣传的。</p> <p class="ql-block">青城镇交通不太方便,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交通的死角,进出青城有两条公路,一条是白银到青城的324县道,这条路比较平坦,进出青城一般都走这条路 ,另一条是青城到榆中县城的县道,这条路虽然也是324县道,但青城到榆中县的园子岔乡段路基还是上世纪80年代修的,典型的弯大坡陡沟深,除了当地的小车偶尔跑一下外,基本没有其他车辆跑。由于青城交通不太方便,加之可能是小众古城的缘故,游客非常少,商业气氛不是特别浓,也因为这个原因,特别适合静下心来慢慢品尝古城韵味。</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我在青城很想您!</p> <p class="ql-block">高家词堂</p><p class="ql-block">天下高姓族人免费参观</p> <p class="ql-block"> 高氏祠堂</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即公元1785年,是高氏第九世先祖高秉信发起修建的。它是青城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家祠。祠堂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殿堂、廊坊共计20多间,过厅还悬有咸丰皇帝赐予进士高鸿儒的匾额,里面悬挂清道光帝御赐高鸣桂“才兼文武”和咸丰帝御赐高鸿儒“进士”匾额。高氏祠堂由山门、前过厅、后过厅、厢房、大殿等建筑物组成。高氏祠堂是明清时期独有的悬山式建筑,一层一层,逐层增高,以示高氏子孙步步高升。高氏祠堂的门庭柱数为九,九为个位数字中最大,在青城用九根柱子的只有高氏祠堂。高氏后人在清朝出了1名进士,2名文举,6名武举,22名贡生。</p> <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据史记载,唐朝在此修筑龙沟堡(旧城),北宋仁宗年间,西夏王李元昊叛乱,时任秦州刺史的宋朝大将狄青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黄河天险,在唐朝龙沟堡的基础上增筑了新城。因为新城东西长,南北狭,故称“一条城”或“条城”。后来为了纪念狄青,将“一条城”叫做青城,青城地名也由此而来。历史上的青城是以水烟为主的货物集散地,水陆交通发达,北京、天津、太原等外地客商云集,泊来文化使得青城古民居既有山西大宅院风味,又有北京四合院的格式。现存的50多处民宅四合院古建筑,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这些民宅绝大多数是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城河、青城、新民三个村。这些古民居的砖木雕刻艺术也非常精湛,从大门到照壁,从堂屋到厦房,从墙肘到屋檐,从门扇到窗户,处处都有精美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狄青像</p> <p class="ql-block"> 青城城隍庙原址初为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故又称“狄青府”,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年一1039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改为守备府,是青城守备军指挥部的所在地。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建为城隍庙,供奉的是纪信,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现在大殿保存基本完好。近年又集资修复了门楼及戏楼,这里成为当地人们进行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的场所。</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的戏台</p> <p class="ql-block">罗家大院</p><p class="ql-block">是民国时期青城四大水烟作坊之一的“永顺成”老板罗希周先生的宅院,建于民国十六年,由东院、中院和西院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7100平方米,为四合院建筑,风格为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造型独特别致,气势宏伟庄严,院子中有当年水烟作坊、水缸。东院由前院、中院和后院组成,它原来是罗家的水烟作坊,字号“永顺成”,东院也是电视剧《老柿子树》的拍摄场景。整个罗家大院由十六道门互相连通,设计独特,布局严谨,古朴典雅,做工精美,具有山西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是青城地区保留最完整的古民居四合院之一。</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老柿子树剧照</p><p class="ql-block">此地为剧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纺车</p> <p class="ql-block">织机</p> <p class="ql-block">青城还是久负盛名的兰州水烟产地,兰州水烟久负盛名,是甘肃六大特产之一,行销西北、东北、华北乃至南洋各地,以“丝、色、味”三绝著称,有“兰州水烟甲天下”之声誉。青城是兰州水烟的发源地,水烟乃青城之魂。青城水烟种植始于明代,分绿烟和黄烟两种,到清朝康熙至道光年间,青城水烟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有大小烟坊200多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70多家,当时民间有“8大家、4小家,72个毛毛家”之说,从业人员有万余人。至民国时期,青城形成了著名的罗、周、吴、高四大水烟作坊,基本垄断了青城的水烟行业,水烟成了青城的经济支柱。当时以山陕客商为代表的各地商人云集青城,店铺林立,街道繁华,马队、驼队、车队络绎不绝;皮筏、木筏、渡船鳞次栉比。而水烟也成为“甘肃一大利源”,兰州曾专设水烟局。解放后进行了公私合营,国家对清晨的水烟厂进行了整合,成立了榆中县水烟厂,鼎盛时榆中县水烟厂贡献了榆中县财政收入的2/3。随着时代的变迁,纸烟时代的到来,水烟不可避免地会走向颓势,兰州水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代名词,永远定格在繁华落尽之后的沧桑之中,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p> <p class="ql-block">制作水烟的压杆</p> <p class="ql-block">手工彩绘窗花</p> <p class="ql-block">巧遇甘肃卫视取景拍摄</p> <p class="ql-block">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p> <p class="ql-block">剪纸介绍</p> <p class="ql-block">剪纸12生肖</p> <p class="ql-block">手工刺绣</p> <p class="ql-block">角楼</p> <p class="ql-block">长廊</p> <p class="ql-block">摄影作品</p> <p class="ql-block">风车</p> <p class="ql-block">轱辘</p> <p class="ql-block">地面砌石</p> <p class="ql-block"> 青城书院</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距今已有173年的历史,是兰州六大书院之一,自建成后至清末的100多年时间里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翰林1人,进士10人,文举23人,50多位武举人及许多贡生。书院门前有砖雕照壁一座,门扇为黑边蓝心,上有隶书“菁莪造土,朴械作人”八个大字,门楣上悬“青城书院”匾额,门内东西两侧各竖有石碑一座。院内花草茂盛,整个书院显得十分幽静。</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青城古镇碑林石刻,此内容至今无人破解,寻求高师一解此文。</p><p class="ql-block">张念孔拍摄</p> <p class="ql-block">老者</p> <p class="ql-block">白银日报熊江彬主任</p> <p class="ql-block">白银集团公司电视台李岗</p> <p class="ql-block">于远征先生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