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古画中旅行,览山河之胜景(转载)

微笑如歌

<p class="ql-block">旅行,是画家的写生方式,也是美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从古代的“行旅图”“纪游图”等,到当代表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多元创作,画家们将新鲜见闻、审美观念与人文思考融入笔端,使一幅幅作品既为时代留下生动视觉图像,也拓展了美术创作的形式与内涵。——前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寅山水画</span></p> <p class="ql-block">  明代董其昌在《画旨》中写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古往今来,“行万里路”既是人们认识世界、修炼内心的重要方式,也为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有许多描绘真实景致的纪游山水之作。这些画作不仅为今人了解古代社会生活提供宝贵图像资料,更反映了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审美意涵等方面的演变。</p><p class="ql-block">“纸寿千年,绢保八百”。我国许多早期绘画难以流传至今,但据文献可知,早在六朝时期已有表现行旅见闻或场景的绘画。比如,南朝宋宗炳好山水、爱远游,曾“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并由此提出于画中“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美学理念。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则是现存较早描绘古人游山玩水之乐的画作。画中山清水秀、风和日丽,人们在山水间或骑马、或步行、或泛舟,其恬淡闲适之境令人神往。</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山水画创作整体处在由地域山川向理想山水转型的阶段,李成、范宽等人笔下的山水成为理想山水的典型样貌,其主题往往和行旅有关,像李成《读碑窠石图》、范宽《溪山行旅图》等。这类绘画中,常出现在山路上骑驴、驾马或挑担步行的人物形象,有时还有驮着货物的成队骡马或牛车跟在其后;山间则有供人休憩的茶馆、茅屋、亭台水榭等建筑形象配套出现。不过,这些形象大多是大山大水间的点景。仔细体味,宋人笔下的行旅与今天的“旅游”不尽相同,画中人物出行的主要目的往往并非游山玩水,或许只是因为生活需要而踏上远行之路。</p><p class="ql-block">用画笔记录旅行见闻,不仅是当代画家的乐事,也为部分古代画家所热衷。譬如,作为“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就喜绘山川胜景,特别是对观察和表现家乡浙江的山水充满热情,他的《太白山图》描绘的就是宁波太白山。全卷的展开顺序同行旅顺序一致,画家细致表现了从山中前往天童寺的沿途景致。明初画家王履基于自身的访游经历绘制了《华山图》册。三天的攀爬,历经险绝,让王履对华山,对天地自然,对山水传统和笔墨有了颠覆性的新认识。整套册页以水墨表现为主,略施赭石、花青。山体多使用小斧劈皴,体现了山石之坚硬,树木用笔虽简但显示出挺秀之姿。这套册页着重表现了华山之险峻,并为后世“纪游图”的创作提供了新启示。</p><p class="ql-block">明代中期以来,关于旅行的书籍、诗文、绘画数量不断增加且各具特色。其中,吴门画派尤爱描绘苏州及其附近地区的胜景。例如,沈周《千人石夜游图》、钱穀《虎丘前山图》等作品表现了虎丘风光;文伯仁《泛太湖图》、张宏《栖霞山图》等作品亦为画家遍览美景后所绘。“纪游图”在吴门画派画家笔下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与画家的个人旅行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风尚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清代,地方画派更加活跃,各地画家以本地胜景为题材的创作层出不穷。像今天的旅游热门目的地黄山,在清代绘画中多有表现。“新安画派”不少画家喜爱描绘黄山,他们的作品多是画家在亲身游历的基础上发挥艺术创造力完成的佳作。除了安徽地区外,江苏南京的画家也常“咏景纪游”。“金陵八家”中,龚贤《清凉环翠图》、高岑《石城纪胜图》等,都描绘了南京本地胜景。“京江画派”的潘思牧、张崟、顾鹤庆等,则擅长表现家乡江苏镇江的别样景致,如张崟《京口三山图》便描绘了镇江的金山、焦山和北固山,画中墨色重叠积染,山体、树木呈现苍浑丰郁之势,对于研究“京口三山”的地理地貌具有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在中国的诗歌与绘画里,或者说在中国人的生活与精神世界里,山与水向来难分难舍。除了名山险川,旅行沿途所见大江大河也是古代画家的重要表现对象。比如,绘画史上有专门描绘长江的“长江图”,其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着重强调长江的宏伟气势;另一类则具有舆图特征,细致呈现长江沿线重要景观,且在旁边以小字标注具体地点,如传为五代南唐画家巨然所绘《长江万里图》等。</p><p class="ql-block">透过一幅幅画作不难体会,从古至今,人们饱览大好河山的热情从未消退。以胜景纪游为主题的绘画虽不是山水画创作的主流,却以独特视角展现了古人与自然、与内心的对话。跟随古人的画笔,今人也得以开启一场跨越时空之旅。</p> <p class="ql-block">作者: 于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展子虔《游春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被誉为宋画第一,描绘的是典型的北国景色,重山迭峰,雄深苍莽。山头茂林丛密,两峰相交处一白色飞瀑如银线飞流而下在严肃、静穆的气氛中增加了一分动意。近处怪石箕居,大石横卧于冈丘,其间杂树从生,亭台楼阁露于树颠,溪水奔腾着向远处流去,石径斜坡逶迤于密林荫底。山阴道中,从右至左行来一队旅客,四头骡马载着货物正艰难地跋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画幅右上角有明末书法家董其昌楷体“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十个字,画幅的右下树荫草叶间有“范宽”字题款。在该画上还有很多收藏者的题款,包括具有明显宋代特点的“御书之宝”方的印文、印色,画卷上还有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御书之宝”的印鉴。</span></p><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范宽的作品多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注意写生,多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范宽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郁效果,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硬朗,范宽还善画雪景,此是其一大创造,被誉为“画山画骨更画魂”。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溪山行旅图》便是他创作特色的具体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艺术鉴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范宽先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石峻峭刻削的边沿,然后反复地用坚劲沉雄的中锋雨点(俗名芝麻皴)塑造出岩体的向背纹及质感。在轮廓和内侧加皴笔时,沿边留出少许空白,以表现山形的凹凸之感,入骨地刻画出北方山石如铁打钢铸般坚不可摧的风骨。整幅面无论是山体抑或是密林,皆墨色凝重、浑厚,涌出一股强烈的雄壮逼人之气势,在这股气势面前,白天明亮的光线似乎经它一压也变得黯淡了,给人以“如行夜山,黑中层层深厚”的审美感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现代画家徐悲鸿给予极高评价:“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