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少陵雨,满川山杏花

麦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华严寺出来,准备去兴教寺。雨中穿行于汉将樊哙封地,谁曾想在这一带,原来是大唐时候的富人区——樊川。</p><p class="ql-block"> 汉高祖刘邦自建都长安后,对各将进行封赏,遂将此地封给大将樊哙,樊川由此而得名,其中有樊村,应是樊哙后人居地。</p><p class="ql-block"> 整一条樊川路,前后不过二十余里路,却前后有李淳风袁天罡等大唐陵墓遗存,杨虎城将军墓园、樊哙封地,夏侯惇故里,王莽乡、刘秀村等等与历史人物有关联的地方都在这一路的两旁。汉唐时期,樊川就是长安城南著名的风景名胜之地,南望终南胜景,背靠长安城,故诸多达官贵人在此拥有庄园、别业,境况空前:“轩冕相望,园池栉比”。特别是樊川中部的杜曲和北端的韦曲是杜、韦二大族的世居之地。就连著名诗人杜甫的先祖杜预都曾居住于此。诗人杜牧曾作诗说:“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丹桂一时芳。”唐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更是记录了一段在此处发生过的美好的桃花缘:“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据说今日的樊川杜曲桃溪堡村还在,却真的就是人面桃花不知何处去了。</p><p class="ql-block"> 据宋人张礼游长安城南,以寻访唐代都邑旧址为任,写有《游城南记》一书,记载樊川一带的人情风物。</p><p class="ql-block"> 百年后的张礼,所见所闻后,也不得不感慨万千:“城南之景,有闻其名而失其地者,有具其名得其地而不知其所以者,有见于近世而未著于前代者。”城南的景色,有的有名字却找不到地方了;有名字有地,却找不到原来的遗迹了。这时距离唐时还不到百年,千年之后的樊川,今日呢?可想而知了。连鲁迅先生都说:“想不到连天空都不像唐时的天空了”。</p><p class="ql-block"> 幸好,今天二个寻访的地方窑洞寺院华严寺和兴教寺,确是唐时遗迹,虽不全是那时的遗存,但至少是当时所留给我们的一部分印记。兴教寺又称“大唐护国兴教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这里是唐玄奘法师长眠之地。最早时期664年,玄奘圆寂后葬于白鹿原,669年又改葬樊川凤栖塬,并修建了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题"兴教"二字,从此取名兴教寺。所以这座寺庙是先有塔而后有寺。</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个下雨天,从长安一路南行,原本可以在樊川路的中段的一个叫少陵塬.园看看南山(就是一个高土堆),天晴时登高望远,可以一览南山胜景,可惜雨中南山皆已隐去。</p><p class="ql-block"> 雨中访寺似乎有另一番的滋味。朦胧而湿润的空气,让寺里的一切变得更加神秘。车行至山门,入寺,雨更大了,滴在地上、树上、瓦上、我的伞上,声音交织,却又浑然天成,越显得寺里的宁静与空灵。随意走走停停,一手拿伞一手拿机器拍照确实是个技术活。将就看吧,天晴时寺里应该是会有不一样的光景。逛了一圈,然后在大殿前找了个没被雨打湿的台子坐下,远望南山,看着面前飘过的雨,檐上落下的水濂,松弛感不由自主的到来,不由得想:人其实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呢?难道不是这一份身心的安宁吗?闭上了眼睛,不断的去感受属于这里也属于现在的我的那一份时光。。。</p><p class="ql-block"> 思绪飘渺之际,几声清朗的敲打木板声把我拉了回来,听见师傅打板了,也是该离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