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翁”喜扮“少年郎”

忧者无忧

<p class="ql-block">“白发翁”喜扮“少年郎”</p><p class="ql-block">文/忧者无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偶然翻出女儿小学时购买的,被我无视20余年的,被称作世界名著的《伊索寓言》,并利用两天时间读完了它。依惯例,少不了要在书内划杠、画圈、加注、留评。</p><p class="ql-block"> 《伊索寓言》并非伊索(前620年--前560年)一人之作。它是一本后人托伊索之名,以古希腊寓言为主,汇入部分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的寓言故事集。手头这个读本为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6月印刷,共收录寓言360余篇。</p><p class="ql-block"> 直觉告诉我,《伊索寓言》是儿童读物,而自己虽非满头皆白却也鬓须花白。“白发翁”喜扮“少年郎”,喜读并细读这本儿童读物,是我梦回童年的一次自主补课。我对《伊索寓言》这个书名并不陌生,但确实未曾完整、细致、系统地读过这本书。</p><p class="ql-block"> 这本32开本、295页、138千字的《伊索寓言》,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大部头”。故事本是写给少儿看的,篇幅多为二三百字,内容也不深奥晦涩,所以我看得比较轻快舒适,毫无沉重煎熬之感。</p><p class="ql-block"> 与多数中外寓言一样,《伊索寓言》故事里的主人公多是动物。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胎生的卵生的,食肉的食草的,热血的冷血的,凶猛的温顺的,机灵的蠢笨的,爬行的跳跃的,都有涉及,都有故事。个人感觉出场频次较高的一为狮子,二为狐狸,三为狼,四为驴、羊。还有牛、马、猪、鹿、狗,燕、鸽、鹰、鸦、鸥,还有乌龟、螃蟹、剌猬、蝈蝈、蚂蚁、蚊子、跳蚤,等等。</p><p class="ql-block"> 书中也有以人、以神甚至以植物为主人公的。“人”有盲人、牧人、猎人、农人、匠人(鞋、木、铜),有卖肉人、烧炭人、漂布人、算命人、打渔人、砍柴人、磨面人,有小偷、女巫、医生、盐贩,等等。“神”有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宙斯、众神使者赫耳墨斯、造福人类之神也即“盗火者”普罗米修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海神波塞冬,有爱与美女神阿佛洛狄特、智慧技艺和战争女神雅典娜、农事和丰产女神得墨忒耳,等等。</p><p class="ql-block"> 书中三次出现动物的“A披B皮”情况。有两只“披着羊皮的狼”,以强装弱,本想混入羊群而后吃羊,但下场都很糟糕,一只被牧羊人识破后倒吊在树上示众,另一只被牧羊人错以为羊而一把抓住、一刀杀死了。有一只“披着狮皮的驴”,以弱装强,本想以此吓唬其他动物取乐,却因发出驴的声音而被狐狸识破并嘲笑。</p><p class="ql-block"> 书中两次出现动物主人公食性反常情况。一个是说那只“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它的本性不是食肉吗,怎么突然想吃葡萄了?另一个是说一头牛,竟然相信狮子愿与它共享羊肉的承诺,走进了狮子洞,差点成为狮子的口中餐、腹中食。牛不是食草的吗,怎么突然想吃羊肉了?据说这种反常的夸张在寓言中是被允许的,而在童话中不被允许。</p><p class="ql-block"> 书中两次出现受骗动物被狐狸评价“没脑子”的事。一次是说猴子想当百兽王,却被狐狸哄骗作弄,未吃上捕兽夹上的肉却被夹住的事。猴子责骂狐狸瞎编排自己,狐狸却嘲讽猴子“你这样没有头脑,怎么当得上百兽王?”另一次是说,狐狸再一再二诱骗鹿进了狮子洞,利用狮子专心致志吃鹿肉的一个空当,偷吃了鹿的脑子。狮子追问怎么不见鹿脑时,狐狸说:“像这样一只两进狮子洞的傻瓜,不会有什么脑子的。”</p><p class="ql-block"> 一般认为,寓言中动物的形象是标签化的,比如狮无畏,狐狡猾,狼凶残,驴蠢笨。但并非尽然。《伊索寓言》中,有一只狮子苦闷得想要自杀,原因是它惹不过大公鸡,被欺负得要死却对付不了。听宙斯劝说见到了大象,大象不断摇晃耳朵以驱蚊,它告诉心有疑问的狮子,“如果蚊子进了我耳朵,会要了我的命!”狮子看大象也有害怕的东西,心理上获得平衡,放弃了自杀想法。书里还有个故事说,狐狸协助狮子把鹿骗进了陷阱,以为狮子会饶它不死,不料狮子却先把狐狸当作了美餐,因为鹿已经掉进陷阱无法逃脱,而狮子先要拿可能逃走的狐狸填饱肚子。</p><p class="ql-block"> 《伊索寓言》许多故事的末尾,会以“这个故事是说”为导语,用一两句话点破想要说明的道理。但其实,同一个故事会包含许多道理,不同的读者会读出不同甚至相反的道理。被“是说”点破的可能只是各种道理中的一个而已。读寓言时,读者应开动自己的脑筋,琢磨自己的道理,而不能拘泥于作者点破的那个道理。比如那世人皆知的“龟兔赛跑”,除了勉励弱者乌龟坚持不懈、警示强者兔子莫要轻敌外,我还能得出“有一种胜利叫侥幸”的道理:故事中的乌龟只是侥幸获胜而已,因为不是每一只赛跑的兔子都会中途睡觉,它完全可能只在中途假睡,完全可能到达终点再睡,或者完全可能到达终点也不睡。</p><p class="ql-block"> 《伊索寓言》中的所有动物都是会说话的,否则难以真正“拟人”。动物所说的这些话中,有一种叫做“临终遗言”。《伊索寓言》安排了许多动物在临死之前“说几句”,让我联想到中国古话里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作者大概是要借动物之口,把诸如因受骗、软弱、轻敌等而死的教训、感悟揭示出来。我注意到,有一只兔子被鹰捉住“咽气时说”,有一头驴子落到制革匠手中后“长叹着说”,有一只小公鸡被杀前“可怜巴巴地说”,有一头年老体衰而被驴子踢了额头“快要断气的狮子不禁说”,有一只落入蛛网的蚊子“临死之前悲叹着说”。我还发现,《伊索寓言》把鹿编排得命运最悲惨、鹿生最可怜,多次让它被猎人射中或被狮子捕住,而“临死之际呻吟着说”。至于动物们临死之前都说了些啥,答案都在书里,这里不做转述了。</p><p class="ql-block"> 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多为生活寓言,当然也可以“提升”为政治寓言。相比之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似乎多是政治寓言,当然也可以“下放”至生活寓言。</p><p class="ql-block"> 寓言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很流行,常被一些思想家作为阐明观点、说服对方的论辩武器。先秦诸子百家著作尤其是《列子》《庄子》《韩非子》中,收录了许多当时流行且延续至今的优秀寓言,比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但稍加注意会发现,这些寓言的主人公仍然是人,而非动物。这就强化了政治意味。 </p><p class="ql-block"> 汉魏以后,一些作家也常以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的《三戒》也即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均以动物为主人公,深刻讽刺了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个人感觉“黔之驴”流传最广,但不知“技止此耳”的黔之驴如若地下有知,会不会恨死了柳宗元这位一代宗师?</p><p class="ql-block"> 寓言是什么?是寄寓之言,是作者把想说的人世道理寄寓于动物(或人,或神),间接地揭示出来、传播出去。寓言的手法是“借喻”,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言的主旨是“教育”,把自己的思想、观点,以含蓄婉转而非直白生硬地加之于人。寓言的效果有可能是“愉言”,有可能是“愚言”。如果读者信中存疑,思辨性、选择性相信,那就是“愉言”,让人心生愉悦。如果读者信而无疑,无思辨、无选择地相信,那就是“愚言”,让人遭受愚弄。因此,不能把寓言仅仅当作寓言、喻言,它还是育言,还是愉言或者愚言。</p><p class="ql-block"> 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曾在一段话中,把寓言比作魔袋、怪物、桥梁、钥匙。他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p><p class="ql-block"> (2024-7-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