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读会”读书笔记~~第九十七期分享实录

虎皮猫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14日,大理石空博物馆,勤读会第97期分享会,潘潘主分享【英】毛姆《月亮与六便士》。</p> <p class="ql-block">书目↓</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年1月25日—1965年12月16日),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阿金》等。1920年到中国,写了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1922),并以中国为背景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面纱》(1925)。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去英、美宣传联合抗德,并写了长篇小说《刀锋》(1944)。1930年,长篇小说《大吃大喝》出版。1948年以16世纪西班牙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卡塔林纳》出版,此外又发表了回忆录与文艺批评等作品。</p> <p class="ql-block">潘潘主分享:《月亮与六便士》是1919年写于英国作家毛姆的笔下,他的笔锋简洁朴素,文字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对人性的善与恶,对美与丑的批判。这本《月亮与六便士》我一度看过两次,很难相信,两次看完我的心境和理解竟有特别大的差异,这也许就是经典名作带给读者的多维思考吧。</p><p class="ql-block">第一次看是在去年的十月份,那应该是我比较困苦的一段,我常常因为思考纠结一些人性的问题而彻夜难眠,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引发自己对人性的思考,可能那段时光是真的很苦闷。可能源于对压榨式工作的不理解,且和上司无法沟通的苦闷;也可能是刚结束一段三年异地恋,对爱情的茫然和对自我怀疑。由于搜索了太多次关于“三观”“爱情”的词条,所以多媒体时代的大数据,它给我推送了这么一段话:什么是三观不同,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道:你敬畏天理,他崇拜权威,这是世界观的不同;你站在良知一边,他站在赢者一边,这是价值观不同;你努力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他努力是为了做人上人,这是人生观的不同;你喜欢稳当踏实的生活,他追求风花雪月的刺激;天理不同,良知不同,理想不同,所以不同价值观的人强行捆绑在一起,除了无休止的争论,就大概只剩下内心的一片荒芜。</p> <p class="ql-block">小说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是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塑造的人物,他原本是英国一位资深的证券经纪人,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位美丽贤惠的妻子,一双可爱的儿女,斯特里克兰德太太热衷于结交各界文人墨客,时常举办午餐会,家里装扮典雅,充满艺术气息,屋里的角落都是鲜花,菜肴烹饪的精致可口,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她很爱她的丈夫。他的儿子16岁,在罗格贝中学念书,看上去就端正,阳光且健康,妹妹14岁长着和母亲一样乌黑浓密长长的秀发,一双清澈的眼眸,一张亲切温顺的脸。但这样安逸祥和的幸福带给作者的不是心安,而是惶惶不可终日之惑,恰是这种有条不紊的幸福,才让他渴望一条豪迈不羁的人生之路。书中是这样描述的:这便是世间无数的夫妇该有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模式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它就像一条宁静的小溪,伴随着生机盎然的绿荫,在郁郁葱葱的牧场旁边蜿蜒而过,最后汇入波涛起伏的大海,然而大海永远是深沉的,它不言不语,不动声色,带给你突如其来的不可名状的躁动。一切如常,在某个8月的清晨,斯特里克兰德太太还继续和孩子们一起享受着假期的欢愉,一封从巴黎来的信,打破了这静谧的幸福。信很简短,但字字坚定,句句无情。信的内容是这样的:亲爱的艾米,我想你会看到我已把家里的一切安排妥当。我已把你的嘱咐转告安妮。等你和孩子到家的时候,晚饭会为你们准备好的。我无法在家里迎接你们了。我已下定决心,要同你分开生活,明早我就到巴黎去,等我到巴黎以后,我再把这封信寄出。我不会回来了,我不会改变我的决定。你永远的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p> <p class="ql-block">没有任何解释,也没有任何不安与愧疚。这突如其来的巨变,让艾米惊恐万状,深陷痛苦。她努力的回想他们生活中的细节,迫切的想知道答案,为什么?她一直以为她深爱的丈夫活在幸福里。斯特里克兰德太太和她身边的亲信,朋友都把这归咎于斯特里克兰德遇到了新欢,抛妻弃子去巴黎定居,这样的说法又无从验证,这使得艾米想迫切的知道答案,小说的作者对艾米的经历感到怜悯,对斯特里克兰德的无情感到愤怒。他成为了去巴黎寻找答案的人,当作者冷静思忖着去巴黎的这次任务时,却不禁对斯特里克兰德太太的一些矛盾行为充满疑虑,她很善于获得别人的怜悯,在作者到来之前艾米就提前准备好纸巾,做好了大哭一场的准备。书中说:我不清楚她要他丈夫回来是因为她爱他,还是害怕别人说长道短,我开始怀疑她那肝肠寸断的被抛弃之痛里,是否也存在着虚荣心受损的创伤,这对年轻的我而言无疑是可鄙的,这些疑惑令我忐忑,困惑。</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我并不了解人性有多么矛盾,并不知道有多少惺惺作态包含在真挚中,有多少卑鄙躲藏在高尚里,或者是否尚且有美德存在于邪恶中。毛姆对人性的描写真让我惊叹呀!作者带着任务来到了巴黎,发现斯特里克兰德并没有过着奢侈和罪恶享乐生活,身边也没有所谓的新欢陪伴,相反,他住的旅馆是一栋破败的建筑,经年未曾粉刷,肮脏污秽。我想这一次的碰面交流是会得到答案的。</p> <p class="ql-block">斯特里克兰德面对和妻子十七年的婚姻,对她弃之不顾,他说:“我的决定的确难以理解,我完全不爱她了,我已经养了她十七年了,为什么她不能试着改变一下,自己养活自己呢?艾米为什么不可以再嫁人?她并不很老,而且也有她的魅力,我还可以为她说一句推荐词:她很贤惠,要是她想和我离婚,我非常愿意提供她想要的任何理由”。面对可能流落街头的孩子,他说:“在他们小的时候我的确很喜欢他们,不过现在他们长大了,我对他们已经没有特殊感情了,他们已经过了许多年衣食无忧的日子了,大多数的孩子都没享受过这种优待,再说,无论如何都有人养活他们。”面对有新欢的质疑,他说:“可怜的艾米,女人的头脑真是可怜!爱情,爱情,她们眼里只有这种东西,她们以为一旦丈夫离开,必然是因为有了新欢,你以为我是那种傻瓜吗?要重复去做我已经为一个女人做过的事?”至此,斯特里克兰德对爱情的态度竟然可以理性的让人害怕,这么直白的表达以及深刻的言辞,一度让我对爱情不敢抱有幻想。 </p><p class="ql-block">当斯特里克兰德因为不顾周遭事物,一心只想画画,面对生活穷困潦倒,在狭小阴暗的阁楼快要奄奄一息的时候,是斯特罗伊夫救了他,把他安置在自己的画室,他的妻子布兰奇对他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如此恩情换来的并没有一点感恩,并且这一段故事的结局让人很意难平,布兰奇爱上了他,最后被抛弃,甚至自杀。</p> <p class="ql-block">斯特罗伊夫面对已经破碎的生活和世去心爱的妻子,永远的离开了法国。面对作者的指责和谩骂,他说:“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时间谈情说爱。这是人性的弱点之一。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女人,可一旦满足了我的欲望,我就要去做别的事了,我克制不了我的欲望,我恨它,它禁锢着我的精神,我希望有一天能摆脱欲望的支配,全身心的去工作。因为女人只会谈情说爱,爱情对她们来说是举足轻重的,这真是可笑。她们还妄图说服我相信爱情是生活的全部。事实上爱情在生活中是无关紧要的。我只知道情欲,这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病,女人只是我获得性满足的工具,她们提出要成为我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伴侣,我可没有那个耐心。”当看完这段话,我想作者对关于爱情和人性的描写已经到极致了,那些苦苦探索得不到的答案的问题,好像显得没什么意义了。对于去年10月的第一次阅读,我的感触就是平静的看待爱情,允许人性中的矛盾。</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阅读是在今年的七月,可能想重新回顾一下读本,还有就是看了原型高更的画作,心里难免感慨,这么伟大的作品,竟出自那样一个对周围事物,人物冷漠到极致的人,到底是什么样性格能创造出如此惊骇世俗的佳作。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又重新阅读了一遍。确实发现了毛姆所疑惑的人性矛盾,是否尚且有美德存在于邪恶中?斯特里克兰德面对别人的质疑:你画画是否能成功,大部分人都是从年少开始学的,你年龄40岁了能学会吗,会有什么前途吗?你是否有绘画的天赋,你也许会成为一个成功的画家,但不得不承认,这种可能性只有百万分之一。如果你到死都只能做一个三流的画家,你还认为抛弃现在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吗?面对这样直击灵魂的拷问,也许在我们世俗的眼中,这样的现实,可能早就动摇我们的选择了。可是他是这样回答的:“正因为我四十岁了,所以再不开始就来不及了,我承认如果我只有18岁肯定比现在学的快,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做一名画家,但是我的父亲让我去经商,他觉得艺术不能养家糊口,一年前我开始画了一些画,去年我一直坚持去夜校学画画,但是我必须画画,我再对你说一遍,我必须画画,我控制不了自己,如果一个人失足落水,那么他游泳技术好不好并不重要,反正他必须挣扎着游上岸,不然就会被淹死。”</p> <p class="ql-block">作者说,他好像被恶魔附身了一样,他随时有可能被那家伙撕成碎片。面对梦想,面对质疑,他强大的意念真的很让人震惊。 作者疑惑,一个人可以完全无视他人吗?生活里的一切事情都要和别人发生联系。你想只为自己孤独的生活,这种想法是非常荒唐的,早晚有一天你要生病,你要老去,那时你便不得不爬着回到人群里。在你渴望别人的慰藉和同情时,你不会觉得羞愧吗?你正在做一件不可能达成的事,你残存的人性迟早会想要和他人产生联系的。斯特里克兰德的回复是:“去看看我的画好了”当他眼含讥讽的站在我面前动也不动的时候,却在某个瞬间看到了一个饱受折磨的炽热灵魂,在追求某个寻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伟大目标。斯特里克兰德最终的归宿是塔西提岛,已经到了四十七岁的年纪,同龄人早已陷入生活的窠(ke)臼,而他却天南地北的去寻找全新的世界,我彷佛看到他站在船头,寒冷的北风吹拂着海面,激起阵阵水花,他远眺渐渐消失的法国海岸,不曾想这一别便是永别,在还没有听到各界名流对他作品的赞誉,在还没有摆脱病痛贫苦的生活的时候,斯特里克兰德的躯体便被包裹着三条帕利欧,永远的埋葬在了塔拉瓦奥河畔的芒果树下。但他的画作还在,他的精神还在,他双目失明之后在墙壁上画的巨作,彷佛窥探了开天辟地时的场景,那些画给人以压迫感,在肉欲中又饱含着无限的激情。它让你看到空间是无限的,时间是永恒的,令你心生敬畏。但是这样的一幅惊世之作,在斯特里克兰德死亡之后却被要求付之一炬。我想他那隐居避世,饱受折磨的灵魂也终于得到了安息。对于死亡,不如说他是欢迎的,因为他的使命已经完成。</p><p class="ql-block">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胆怯的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有多少人敢正视心中理想,追逐自己所爱呢,只希望在沉沦中清醒,在卑微中自勉,能在跪地捡碎银的日子里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p> <p class="ql-block">潘潘老师:</p><p class="ql-block"> 这是您在勤读会主分享的第一本书,我们从【英】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引发了关于艺术和生活关系的思考,理想和现实从来不是对立也不是统一,怎么选择和平衡,见仁见智。谢谢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勤读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024年7月14日</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1897年,法国,斯特里克兰德原型画家高更作品。</p> <p class="ql-block">  工作人员为我们讲述大理石的前世今生,原来每一块石头都有故事,或离奇或温情。这就是美和艺术的魅力吧……</p> <p class="ql-block">  泳分享:在一个艺术空间里读一本关于一个画家痴迷画画的书,真有意思。分享我父亲(美术老师)、弟弟李振葵(石空博物馆馆长)和表妹夫苏毓(大理本土职业画家)的艺术之路……</p><p class="ql-block"> 大家穿越在书和现实中,一起感受艺术带给我们的美好,一起剖析人性,学会去理解不同的人。上帝给艺术家安排了美化生活的使命,才有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为每一个艺术家的付出点赞。</p> <p class="ql-block">  “大理与大理石的故事要有人去讲。”这是馆长李振葵先生创办大理石博物馆的初衷之一,他致力于大理石文化的传播,他设计的石空场馆也获过国际设计大奖“艾特奖”。</p> <p class="ql-block">  叶子分享:“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月亮高挂于天空中,周围满是星星的衬托,令人遥不可及,看似伸手就能碰到,实则距我们三十多万千米,如同人们的理想。早在二十年前,我便读过这本书。拿到书单后,我又一次重温了这本书。</p><p class="ql-block">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首次出版于1919年。这部作品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讲述了一个原本生活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为了追求内心深处对艺术的热爱,放弃了稳定的生活,前往巴黎,最后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过着贫困潦倒但自由的艺术生活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美术生,我非常喜爱高更。他的画风色彩浓丽,充满象征性和装饰意味。他最著名的画作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充满了哲学意味。高更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大都是在塔希提岛上完成的,他甚至还娶了个塔希提少女做妻子。尽管他的人生经历与斯特里克兰德有惊人的相似度,但我更愿意相信,他们是不同的。斯特里克兰德的性格复杂且矛盾,他既有对艺术纯粹的追求,也有对人际关系的冷酷无情,这种性格的多面性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或许因为我的感性,在人们都在赞叹斯特里克兰德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的同时,我对他的不负责任,对女性的不尊重,以及极度的自私而感到愤怒。简单说,他虽然取得了艺术成就,但在道德层面仍是个渣男。这或许就是“毒舌”毛姆需要我们思考的:“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p><p class="ql-block">《月亮与六便士》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它触及了许多哲学和人文主题,值得我们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让我们进一步探讨物质与精神的冲突,提出了“月亮”代表的内心渴望与“六便士”象征的世俗生活的对比,引发人们对生活意义的深思。我真心希望,我自己能先捡起地上的六便士,再抬头仰望皎洁的月亮。</p> <p class="ql-block">  晓琴分享:有人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也有人说“如果只仰望月亮,会被六便士困得举步维艰、穷困潦倒。”是啊,艺术和生活,理想和现实从来不是对立也不是统一,怎么选择和平衡,千人千面,万人万解,见仁见智。</p><p class="ql-block"> 大理是一个多元、包容的旅游胜地,古城四门内占地不到3平方公里,似乎常规之外还有一种不受规则束缚的生命力。原住居民朝九晚五、循规蹈矩;游客形形色色、来来去去、摩肩接踵;还有一伙新移民,玩各种、各种玩,来了不走或者走了又来,傻傻分不清谁是谁。我一如既往,每天运动、买菜做饭、看书写字玩手机,时而无聊时而有趣地生活在这里。之前我常看见一名高高大大帅气的伙子坐在某街口关门铺子门槛上沉醉地玩手机,浑身脏兮兮皱巴巴腻了油亮亮一层,戴着耳机佝偻着身子全神贯注,从早到晚,从冬到夏,大小包包袋袋挂满一辆自行车停放在旁边,醒目的是还挂着一把吉他,不知他夜里留宿哪里,也不记得哪天开始不见了他。也是古城,在热闹的复兴路,我还经常看见一名断腿男青年在街头舞蹈,长发随意扎起,长得帅气利索,神情沉醉从容,一块垫子一个音箱,一只小箱子里有零钱有微信收款码,上身和双手灵活健美,舞姿行云流水,很文艺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的生命和人生,有着怎样的故事和缘由?正在经历着什么?毛姆在书中说“作家更为关注的是去认识,而不是评判。”我想读者是,旁观者是,当事者也是。</p> <p class="ql-block">  月分享: 在多少个夜晚,有多少人抬头望月,想起自己曾经的理想,那一如既往的清辉,是世人最温柔,最浪漫的顾盼。</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小的教育就是做个听话的好孩子,读书是给自己谋幸福,厉害点就给国家做贡献。所谓的幸福就是有工作再成家生儿育女,精神上是否满足基本不在考虑范围,你都有工作有家,还有什么不满足。所以当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读这本《月亮与六便士》时,对斯特里克兰的追求虽然敬佩,但对他夫人的同情到底更多一些。</p><p class="ql-block"> 在过了五十岁的现在重读这本书,想到的自然就会多一点些: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生活该怎样平衡;顺从世俗的人如何在纷纷攘攘的社会里安放好自己的心灵;怎么看待特立独行的个体;而对本就融于生活的艺术,我们是否已经视而不见,无欲无求。</p><p class="ql-block"> 想要的美好生活,物质、精神都富足 ,结果对物质是既要又要还要,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则觉得太难,可望不可及。 </p><p class="ql-block"> 毕竟鱼与熊掌都是物质,而将一心向着明月,置六便士于不顾,这种勇敢源自饱满的灵魂,强大的天赋,还有深刻自我的精神追求,内心执着的呼唤。</p><p class="ql-block"> 而最完美的是手握六便士,抬头看月亮,像毛姆一样。</p> <p class="ql-block">  慧君分享: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主要讲述了一追梦人的故事。月亮象征崇高的理想追求、心中美妙的梦想。六便士代表现实与物质。“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p><p class="ql-block"> 伦敦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他在四十多岁的年纪,为了追求心中的艺术梦想,毅然决然舍弃安逸舒适的生活,抛妻弃子,独自远走他乡,学习绘画,过着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没有尊严的生活,却始终无怨无悔。多年后,他找到了早就梦牵魂绕的陌生岛屿,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并与岛上的土著女子爱塔结婚,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疯狂画画,完成一幅幅展现内心狂热与震撼灵魂的画作,实现了他的梦想。在他身患绝症,双目失明,即将离世的时候,他嘱咐妻子爱塔一定要烧掉墙壁上的巨作,也是他的绝笔之作。爱塔履行了她的诺言,在埋葬他以后,不听劝阻的放火烧光了房子,他的伟大作品都变成了灰烬。“他已经达到了他梦想的境界。他的生活已经完满。他创造了一个世界,看到那个世界的美好。然后,他既骄傲又轻蔑地摧毁了它。”</p><p class="ql-block"> 对斯特里克兰我开始是极其厌恶、反感的,他冷酷无情,自私自大,没责任心,为了实现梦想离家出走,不再返回,给家人和孩子的生活带来很大痛苦和影响,他没有自责和歉意。斯特洛夫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在他生命垂危时救过他,他没有丝毫感激。他让斯特洛夫家破人亡,没有任何负罪和愧疚……我对他的行为和表现深恶痛绝。但反过来想,像他这样可以抛弃一切、不顾一切追逐梦想的做法,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像他这种视钱财如粪土,视名声为浮云的精神高度也少有人能够达到。从这点上看,又对他充满敬佩。人是复杂多样,充满矛盾的,没有完全的好,也没有完全的坏。是抬头仰望月亮,还是低头俯拾六便士,在于各人的选择。愿我们每个人都心中有月亮,手里有六便士,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好属于自己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辉分享:《月亮与六便士》文字简洁,故事引人入胜,是我读得最快的一本书。📖</p><p class="ql-block"> 斯特里克兰是个艺术天才,但天才不是完美的,小说描写了他可怕、丑陋、极端,但又执着、献身、纯粹的复杂人性。故事中的三个女人和荷兰画家施特罗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抛妻弃家,挣脱束缚,他先失去所有。其次,义无反顾追求浪漫爱情的布兰琦的报复与悲惨,他进入了冷血与疯狂的状态。最后,爱塔的淳朴善良与孤岛的海风容下了这颗存粹的灵魂,他到达了对艺术痴迷、癫狂的境界。其貌不扬的荷兰画家施特罗韦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和一双发现天才的眼睛,他宽容大度、乐于助人,是整部小说最温暖的人。通过他与三个女人、荷兰画家的过往,我们看到天才是孤独、分裂的,某种程度来说是悲惨的,他的肉身是混乱的,而艺术的灵魂是从混乱的世界里提炼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不懂画,但小说对那副惊世杰作的描写让我共鸣,一种强烈感涌上心头,世界之初的大自然就是崇高、冷漠、可爱、残酷交汇着的,我们要敬畏、要害怕。</p><p class="ql-block"> 小说最后又回到了斯特里克兰太太天才艺术家遗孀的家,:优雅变老的女人、美国评论家客人、俄国艺术家设计的靠垫、先夫的优秀画作复制品、优秀漂亮的儿女等等……,生活又回到了虚荣、世俗、造作、传统的本性中……我的心也跟着安沉下来,也许我就是一个传统的人,选择六便士还是月亮?我的选择就像书中所写:“我不想过去,唯一重要的是永远延续的现在”。</p> <p class="ql-block">卫强的分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生命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14日潘潘分享的《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形,这次分享与去年11月份分享的传记《梵高传》,有一定的关联点。毛姆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小说所揭示的逃避现实的主题,与西方许多人的追求相吻合,成为20世纪的流行小说。</p><p class="ql-block"> 如果要理解作品中的人物的行为,我以为可以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进行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发展中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p><p class="ql-block"> 一开始我读完了《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有些晦涩难懂。关于这本书,我认为对探索人生的意义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在毛姆的作品里,不管是《月亮与六便士》、《人性的枷锁》还是《刀锋》,都离不开对人生的意义这个主题的探索。毛姆曾说:人生就像一条波斯地毯,毫无意义。他又说道:生命中的每首插曲都使复杂的图案更加精密,当日子终了那天,我们会因这幅图案的完美而欣慰不已。</p><p class="ql-block"> 《月亮与六便士》中,斯特里克兰倾其所有,最终画出了一幅惊世之作,但用一把火将毕生心血化为灰烬。斯特里克兰追求的不是绘画的成果,而在于绘画的过程,他的精神世界饱满丰富,得到满足,自我实现中实现了涅槃。《刀锋》里,拉里顿悟了生命的意义后,回到了美国,沉浸在人海中,在自己的精神圣地里,过着普通的生活,忠于自己,满足于自己的选择。他最大的收获在于精神生活,实现了自我救赎,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禹禹独行,这就是他人生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想起我经常读的俄国作家顾彼得(Peter Goullart)写的《被遗忘的王国:丽江1941-1949》,体现的理念与毛姆的思想一致。半个世纪前,俄国人顾彼得来到丽江,被这里世外桃园般的宁静和谐却鲜为人知深深感动,称之为“被遗忘的王国”。精通汉语且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入了解的俄国人顾彼得被中国工业合作社派遣,在丽江负责组建工业合作社的一系列项目。他借此机会在丽江共停留了9年时间,直到1949年他在匆忙中离开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在1955年出版的《被遗忘的王国》里,丽江被描写成人间天堂、神仙一般的日子。透过顾彼得那双多愁善感、充满同情与悲悯的眼睛,丽江的富庶与贫困、进步与落后、文明与蒙昧,无一例外地闪耀着一层忧郁的美感,湿润眼睑,撼动心灵,夺人心魄!顾彼得看到的是解放前非常国际化的丽江。进入21世纪,丽江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景点,应该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历史的延续,当然也有新鲜的元素。这些,还有待我们去发现。</p><p class="ql-block">  胡适先生曾说: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当一个人知道了生命没有意义,反而使人鼓足勇气、大胆面对生活。追求的过程中,卸下枷锁,尽情追逐,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实现自我救赎,将生命中的出生、结婚、生子、工作、生活等编制成最简单的形状。这些图案,则是生命的全部意义。不管是《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还是《刀锋》中的拉里,他们虽不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一个人,但他们放下一切,努力追求理想,探索生命意义。还有今天勤读会分享时,大理石空艺术馆的管理人李振葵先生的姐姐泳,从家人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大理石历史文化长廊主人李先生的艺术成长经历,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一次精神洗礼,让我们在物质枷锁之下,开启一次精神旅行,享受在自我精神世界中的自由和欢愉,为平凡的生活增添了诗意和远方情怀。这不就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里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吗?同时也祝贺李振葵先生管理的大理石空艺术馆成为国家方志馆的一部分,是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大理石馆,是我们大理的文化骄傲。</p> <p class="ql-block">  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故事发生地塔希提岛地理知识:塔希提岛(法语:Tahiti),港台称为大溪地,是南太平洋中部法属波利尼西亚社会群岛中向风群岛的最大岛屿。这里四季温暖如春、物产丰富。衣食无忧的人们常常无所事事地望着大海远处凝思,静待日落天亮。阳光跟着太平洋上吹来的风一同到来,海水的颜色也由幽深到清亮。塔希提岛是南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群岛118个岛中的最大一个,总面积约一千平方公里,由于法属波利尼西亚群岛以该岛最大,而且是法属波利尼西亚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也因此许多人习惯以塔希提来称呼整个法属波利尼西亚。 </p><p class="ql-block"> 塔希提岛四季温暖如春、物产丰富。居民称自己为“上帝的人”,外国人则认为这里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波利尼西亚意指“许多的岛”,其范围西起从汤加、库克群岛、波利尼西亚群岛、到东南的皮特凯恩群岛。”</p> <p class="ql-block"> 法语是塔希提岛上唯一官方语言,但当地语言塔希提语(Reo Tahiti)却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值得一提的是,塔希提约有2万华人,约占人口的10%,华人华侨经济约占当地85%以上,因此华人(深圳籍)掌握了当地大半的产业,华语(客家话)也是当地的语言之一。 </p><p class="ql-block"> 塔希提人皮肤黑里透红,体态健美,性情豪放,能歌善舞。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妇女们头戴花冠,套上鲜花颈饰,穿上稻草编成的金黄色草裙,在皮鼓、节奏声中翩翩起舞;男人们也聚集在一起争相献技,表演各种节目。</p> <p class="ql-block">  利琴分享:读【英】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时常有一帧帧画面浮现眼前。作者敏锐地抓住独有的细节,细致入微地描写,让人身临其境,很有画面感。比如:“她们吃涂了黄油的烤面包时总要戴着手套,这让我惊讶不已;我注意到,她们以为无人注意时会把手指头往座椅上抹,那种若无其事的神情真让人羡慕。这样做肯定有损于那些家具,但我猜想,当这位女主人回访这些朋友时,她也会对她们的家具进行报复。” </p><p class="ql-block"> 善用反义词,构建强烈的反差,演绎人性的复杂。如:“现在我明白了,卑微与伟大如恶毒与慈善、仇恨与爱恋可以在一个人的心中并存。” </p><p class="ql-block"> 文中,斯特里克兰德一再强调,自己必须画画,就像一个人掉进了水里,只能扑腾出去,不然就会淹死。他后半生确实一直在扑腾,决绝的离开了妻儿,贫病交加而不顾,伤害友人而不愧,一心只想画出心中的意念。执着如斯特里克兰德,无情如斯特里克兰德,自私如斯特里克兰德,幼稚如斯特里克兰德。无所谓好与坏,斯特里克兰德不过是人类中的一份子。通过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让我看到另一种人的生活方式。有人执着于心中的月亮,有人紧握手中的“六便士”,还有人握着手中的“六便士”仰望“月亮”,无论如何都是他们想要的人生,别人无可厚非!</p> <p class="ql-block">  爱萍分享:很早就知道这本书了,想着经典名著一定要读一读,好几次在图书馆拿起又放下,直到勤读会的书单上有了它,才把这本书买来读了一遍。毛姆说“月亮”是精神世界,“六便士”是生活中的物质财富。我就是那种对“月亮”充满渴望,但却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为“六便士”卑躬屈膝的人……</p><p class="ql-block"> 主人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值得敬仰,可如果他是我的家人,我可能会很苦恼。我接受不了这样一个结婚17年抛妻弃子的男人,对朋友的妻子都可以始乱终弃的男人。他的确活出了自我,可他的朋友亲人多多少少都受了伤害。但我喜欢毛姆的笔风,我喜欢书里的人物对话,我喜欢书里的景物描写,有种轻松而自然的感觉,我喜欢看他从男人的角度来说爱情。</p><p class="ql-block"> 书📕中的一句话“在男人身上,爱情只是其中一部分,是日常琐事中的一件……”让我们看到了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爱情虽然美好,但它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应该珍惜自己,保持独立和自主,不因爱情而失去自我。比如主人公的第一位妻子,在他离开后不得不出去工作,开了打印店,养活自己培养孩子。我认为好的婚姻,应该是两个人共同成长、相互扶持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不喜欢主人公也没关系,从他身上你可以看到“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这激励了无数文艺青年,给了许多人无限的勇气和希望。不要让年龄、经历或其他因素成为你追求梦想的绊脚石,勇敢地迈出那一步,你会发现自己的人生因此变得更加精彩和充实。如果你一直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只要有决心和勇气,都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不管做什么事,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不是说每个人都要成名成家,但我们都可以保留自己心灵里的一小块绿地,丰富自己,滋养自己。我觉得艺术家是要有天赋的,有激情的。普通的我,学会欣赏也就不错啦。</p><p class="ql-block"> 月亮还是六便士,遵从自己的心行动起来,生活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答。努力了 ,二者兼得的情况也是有的。</p><p class="ql-block"> 结合这期的主题“艺术与生活”,分享刷视频看到的“丝路之母耿玉琨”。耿老师是一位90岁的老太太,一辈子在丝绸之路上画画,夫妻俩创作了上万幅作品!每天在视频号上分享她丝绸之路上的故事!每日更新丝路作品+丝路故事。“丝路之母耿玉琨”的故事,有艺术有生活有爱情,有爱有情有趣 。在我眼里耿老师是月亮和六便士都有了。</p> <p class="ql-block">  莹丽分享:月亮代表理想、追求和梦想,而六便士则代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财富和家庭。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是幸运的,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他遇到了画家斯特罗伊夫、画家的妻子布兰奇、库特拉斯医生以及对他不离不弃的第三任妻子爱塔。是他们成全斯特里克兰德实现了绘画的梦想。而生活中的许多人,他们为了六便士,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故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因父母担心儿子考上大学在城里工作后不管他们,就在高考前把儿子揪回家不准参加高考,迫于压力儿子如父母所愿回到村里。在温饱都难以解决的那个年代一家人吃饱穿暖才是最头等大事,这个儿子常背着妻子买书看,所买的书也是藏了又藏,一不小心被发现免不了遭到妻子臭骂一顿。我不知道那个辍学青年该有多无奈;我有一个朋友的女儿,留学结束想在国外发展,她妈妈又哭又闹硬把她拉回来。我理解朋友的做法,也同情她女儿的屈服。我想,追求月亮还是六便士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一种个人选择。世界上可以实现自己理想的人很少,如果能够遵从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p> <p class="ql-block">茶有千种,各具风味;书有万卷,各有千秋。但无论何种茶、何种书,皆需用心去品味、去领悟。我们喝着潘潘带来的古树茶在这样一个美伦美奂的艺术空间分享读书心得 ,书香茶韵别有滋味,回味悠长。</p> <p class="ql-block">  铭潞线上分享:“等我攒够六便士就去找月亮”——《月亮与六便士》毛姆</p><p class="ql-block"> 你有没有被现实死死的拍打在地上之时?你有没有为了六便士而丢弃曾经的梦想曾经的诗和远方?你的身份是什么妻子?母亲?孩子?是否牢牢的禁锢自己的身份里,今天和大家一起在石空间和大家谈论对待现实和梦想,是否真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六便士很重,但不要忘了来时的梦想和好好生活……</p> <p class="ql-block">  jn线上分享了一篇文章:《一种能逆风翻盘的人格特质却经常被误以为是弱点》,并做了简单评说:更重要的是,随着人格发展走向成熟,我们和世界激烈交手后,身上的理想化气质也和现实世界相融合,少了一些偏执的坚持,能欣赏天上的月亮,也能弯腰捡起六便士。</p><p class="ql-block"> 哪些书友是大后期人格?</p> <p class="ql-block">  张力线上分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从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想到的几个人</span></p><p class="ql-block"> 斯特里克兰德说:"我必须画画。这可由不得我。一个人要是跌进了水里,他游泳游的好不好无关紧要,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会被淹死。”就这样他放弃了优厚的生活抛妻弃子,去画他的画去了。对此他没有半的愧疚。包括后来直接导致他的恩人斯特洛夫的妻子自杀身亡,他也振振有词,心安理得。在世俗的世界里,他就是人渣。从他身上我想起了弘一法师李叔同,同样的衣食无忧,一样的抛妻弃子。只是弘一法师心存愧疚。李叔同心怀大愿,最后终成为了一代宗师。而斯特里克兰德没有目标,没有追求,他只想画出他心中的想法。最后天才没有被淹没,斯特里克兰德开山立派,终成一代宗师。他的妻子没有因他离家出走而颓废,她坚强的站立了起来,做生意,养活自己,抚养孩子。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女人。</p><p class="ql-block"> 斯特洛夫的妻子布兰奇则让我想起了潘金莲,都是苦命的人,都是因为爱情不如意,都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背叛了家庭和丈夫,最后都不得善终。林徽因说,你若拥我入怀,疼我入骨,护我周全,我愿意蒙上双眼。两个女人都没有蒙起自己的双眼。</p><p class="ql-block"> 斯特洛夫对美的完美追求,无可挑剔。如果说还有一点为留世传名的原因,那他对妻子的爱则是毫无保留,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他是个善良,纯粹的好人。梁思成也是这样的人,他原谅了妻子和金先生的暧昧,他为妻子的情人收敛尸骨,这种爱在世俗的世界里是不被很多人接受和理解的。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的爱塔,是上帝对天才画家的恩赐,这样的女人是无从寻找的。只能解释为,天才是上帝派到人世间完成一种使命的,上帝安排这个女人成就了天才。</p><p class="ql-block"> 或许天才和世俗无关,天才对自己来说是种负累,他只会为自己而活,他只会遵行内心做真实的自己,而我们活在世俗里的人,也只能按照世俗的规则,不能越过雷池半步,不然便会万劫不复。捡拾6便士的路上就已经是千辛万苦,知道天上有个月亮又何妨。看看水里的月亮吧!毕竟水里的月亮总会破镜重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年7月13日随笔</p> <p class="ql-block">张力线上分享:</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水里的月亮触手可及</p><p class="ql-block">低头捡拾6便士的路上风雨交加</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为现在可以苟且,为以后的继续苟且,举杯!只是杯里别装酒,放点凉白开就好,可以解渴。</p> <p class="ql-block">乡愁。石缘。</p><p class="ql-block">大理,美到石头里!</p><p class="ql-block">追求美的过程,冷酷又炙热,有的人为了艺术,有的人是为了生活,异曲同工而又大相径庭。始终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图文来源于“勤读会”微信群书友,“勤读会”工作组人员搜集整理。</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读书活动安排:</p><p class="ql-block">1、8月,群主分享【日】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p><p class="ql-block">2、现场分享有诵读环节,具体内容工作组酌情安排。欢迎参加,敬请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