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凭吊话太宗

边兴民

<p class="ql-block">  24年五月的一天,夜雨过后,阴转多云,我与孩子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驱车来到咸阳市礼泉县东北的九嵕(zōng)山,这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所在地,昭陵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被誉为“天下名陵”。</p><p class="ql-block"> 初识昭陵,满目疮痍,各类建筑毁于一旦,空留一片残垣断壁,心理上有些失落。唐太宗乃一代明君,在华夏文明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凭吊唐太宗,研究和借鉴其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教训,对促进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选择九嵕山作为陵地,有着浓郁的风水文化和政治背景:我国风水学理论始于战国,成于秦汉,完善于南北朝,普及于唐宋,九嵕山迎合了帝王陵墓风水学的所有要件,主峰海拔1188米,周围分布着九道山梁,山梁古称嵕,故名九嵕山,蕴含九龙拱主之意。政治上,唐朝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唐太宗采纳虞世南“因山为陵”的建议,既节俭民力,又防止盗墓,顺民心,合朕意,便诏告子孙“永以为法”。</p><p class="ql-block"> 昭陵平面布局仿长安城建制,由宫城、皇城和廓城组成。昭陵主陵位于九嵕山主峰,190余座陪葬墓呈扇性分布在陵山两侧,既昭示了君主的威严又迎合了当朝的宗法思想。</p> <p class="ql-block">  下车之后,我们徒步登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昭陵遗址公园的北大门,入门后“唐昭陵遗址公园”、“昭陵北司马门”和“六骏文化广场”赫然在目。广场南端矗立着“唐太宗昭陵”碑,再往南便是“北司马门祭坛遗址”。遗址紧依九嵕山北麓,呈南高北低之势,是昭陵举行重大祭奠仪式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祭坛建筑群屡遭天灾兵祸,留下一片清晰可见的建筑遗迹。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89.5米,东西宽53.5米,由五层台阶组成。“昭陵六骏”和“十四国酋长”石刻列置第三台阶,台阶上建有庑殿和东西庑房,东西各有一座三出阙,石马、石像基座完好。史料记载,从唐中期开始,历代帝王祭祀昭陵,均在这里举行。</p> <p class="ql-block">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的六匹战马浮雕,分别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guā)、白蹄乌。飒露紫、拳毛騧二骏被盗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其余四骏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昭陵六骏姿态神情各异,线条简洁有力,威武雄壮,栩栩如生,彰显了唐代雕刻艺术的较高成就。</p> <p class="ql-block">  十四国酋长石刻分别是:突厥的颉利、突利二可汗,阿史那社尔、李思摩、吐蕃松赞干布,高昌、焉耆、于阗诸王,薛延陀、吐谷浑的首领,新罗王金德真,林邑王范头黎,婆罗门帝那优帝阿那顺等。石像虽遭破坏,但从题名像座不难看出,酋长石刻确有深眼高鼻者,满头卷发者,辫发缠头者,中分后梳者,戴兜鍪者。</p> <p class="ql-block">  至于昭陵陪葬墓,史料记载不尽相同,据现代考古核实,已确认193座陪葬墓,陪葬人数达300余人,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秦琼、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徐懋功(李勣)、张士贵、郑仁泰、长乐公主、韦贵妃和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p> <p class="ql-block">  昭陵祭坛建筑群虽遭毁损,但陵园内蕴藏着大量的美术工艺品和珍贵文物,昭陵博物馆收藏的墓碑和墓志,诠释了初唐时期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成就。</p> <p class="ql-block">  雨后初晴,山路泥泞,多数游客望而却步,只有部分年轻体壮者知难而上。因唐太宗陵寝在山上,来此一趟不易,为探究竟,我便横下一条心,追着年轻人的脚步一路同行。</p> <p class="ql-block">  山上本没有路,我们沿着布满杂草和碎石的山间小径,踏着大小和高低不等的石块,借力树枝和杂草的防护作用择路前行,大约攀爬了四十多分钟,终于登上了九嵕山主峰。</p> <p class="ql-block">  站在九嵕山顶,极目远眺,烟雾茫茫,云天一色,群山起舞,龙腾虎跃,好一派雄伟壮丽的山川秀色,令人心旷神怡,勾起无限遐思!</p><p class="ql-block"> 九嵕山下,“昭陵遗址公园”和“北司马门祭坛遗址”依稀可见,一条长长的神道由近及远伸向远方,朦胧中似曾窥见君臣百官祭奠仪式的隆重场面。</p><p class="ql-block"> 俯视着大唐皇帝的陵寝,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太宗皇帝,您不忘初心,以隋为鉴,开创了内外和安的贞观治世,惠及了亿万庶民百姓,人民敬仰您!今日万众祈祷,伏惟飨供!</p> <p class="ql-block">  李世民,公元589—649年,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谥号文皇帝,庙号太宗,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堪称“千古一帝”。少时聪慧过人,受过良好教育,骑射征战、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他为人豪爽大度,遇事机敏果断,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隋炀帝巡视北疆,被突厥困于雁门,刚满18岁就应征入伍,设疑兵解了雁门之围,从此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军事奇才</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骄奢残暴,民不聊生,激起农民反抗,被困守江都。李世民审时度势,鼓动李渊起兵反隋。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李渊晋阳起兵,十一月攻占长安。次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国号为唐,封李建成为皇太子,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p><p class="ql-block">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李世民挂帅出征,先后讨平瓦岗军、河北窦建德、江淮杜伏威、李轨、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至武德六年(公元623),仅用4年零一个月就统一了全国,为唐朝的统一大业立下了盖世功勋。</p><p class="ql-block"> 二.玄武门之变</p><p class="ql-block"> 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坐镇长安,太子李建成辅佐处理政务,秦王李世民率兵打仗屡建奇功,引起太子猜忌。武德七年(公元624),杨文干反叛,案件牵连太子。李渊派世民平叛,允诺事后立为太子,李世民迅速平定了叛乱。李渊念其手足之情,在元吉和嫔妃的请求下,惩处了东宫僚属,却赦免了太子。</p><p class="ql-block"> 杨文干事件后,太子屡次加害秦王,让齐王逐步夺取秦王兵权,希望秦王府的猛士良将归己所用。面对太子的唑唑逼人,秦王岂能坐以待毙。</p><p class="ql-block"> 武德九年(公元626),突厥犯边,太子推荐齐王挂帅出征,借此收编秦王府精兵良将,伺机除掉秦王。秦王获知消息后,急召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商议,决定先发制人,密告太子、齐王淫乱后宫,李渊决定次日审理。次日,秦王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伏兵玄武门,当场杀死建成和元吉,令尉迟敬德带甲进宫报告李渊。李渊闻报震惊,但事已至此,只得下令诸军听秦王调度。三天后,李渊立秦王为太子,八月传位于秦王李世民。</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弑父杀兄臭名昭著,李世民不愿重蹈覆辙,但玄武门之变给他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为掩盖劣迹,李世民下诏以隆重礼节安葬建成和元吉,不深究东宫和齐王府僚属,修建大明宫供李渊安度晚年。</p> <p class="ql-block">  三.贞观之治</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深知安生利民的重大意义,积极推行内外和安政策,努力营造贞观大治,创造了千古治世的光辉典范。</p><p class="ql-block"> 他重视经济建设,一方面努力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人民休养生息,使国家户口增加,农耕面积扩大。另一方面提倡戒奢从俭,严禁大兴土木,禁止厚葬,严惩官员奢侈行为。</p><p class="ql-block"> 他注重法律建设,命房玄龄、长孙无忌在《武德律》的基础上制定《贞观律》,明确刑罚和死刑复审制度:京城内实行两日五复奏,州实行两日三复奏。他以身作则,皇亲国戚犯法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 他重视教化和教育,著《帝范》以教子,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教育官员,加强科举考试制度建设,选拔德才兼备的人员进入管理阶层。强调京官要为国家着想,鞠躬尽瘁;地方官员要亲民爱民,造福一方。</p><p class="ql-block"> 他重视纳谏,把“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作为座右铭,常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鉴,鼓励大臣献谏,涌现了魏征等一批直谏大臣。太宗常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今魏征殁,朕失一镜矣!”</p><p class="ql-block"> 剿灭东突厥,安抚少数民族,稳定大唐疆域。东突厥是大唐北方的隐患和威胁,贞观二年(公元628),唐太宗遣使与薛延陀联盟,次年命李靖等统兵出击,贞观四年大败东突厥,活捉吉利可汗,收复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等地,建立安西都护府,稳定了大唐疆域。重开丝绸之路,加强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 和亲睦邻,搞好团结。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向唐求婚,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带去了大唐的农耕、纺织、建筑、造纸、制笔、酿酒、冶金及农具制造技术,对吐蕃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 贞观年间,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国内呈现繁荣昌盛的大好局面。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团结,国内外各民族的交往和交流不断加强,许多国家的使者、商贾、僧侣纷纷到唐朝访问,长安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标志着贞观之治的正式形成。</p> <p class="ql-block">  四.临终遗憾</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李世民在太子废立问题上一直举棋不定。他与长孙皇后育有三子: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李承乾立为太子,太子放荡不羁,不听规劝,亲近佞人,纠集党羽,密谋政变,贞观十七年被废。太宗想立李泰为太子,遭到大臣反对。太子说:“自己之所以被废,与李泰的怂恿有一定关系。”太宗便改立李治为太子。李治性情温和,天赋不高。太宗又想改立三子李恪为太子,遭重臣反对,只好作罢。</p><p class="ql-block">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太宗患风疾,久治不愈,开始迷恋方士的金石丹药。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公元649)因服食金石丹药过量而中毒暴亡,享年52岁。</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终其一生,无愧于圣主贤君的美誉。他以隋为鉴,主张安定团结,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绩,开创了贞观大治的繁华盛世,为后代帝王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和史学家的一致好评。但他在玄武门之变中采取的不正当手段,不信科学迷恋金石丹药而暴亡的不幸晚年,均给他的光辉形象罩上一层抹之不去的阴影。</p><p class="ql-block">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这样评价唐太宗:“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