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沃日土司官寨,位于小金县城东部,距县城18公里。跨过沃日河上的拱桥,就进入沃日镇官寨村。</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沃日土司官寨遗址主要指南经楼和碉楼,原有的北经楼于1958年撤毁。</p><p class="ql-block">据《嘉绒藏族史志》载,清乾隆十五年(1750),沃日土司因顺应王朝,为乾隆“一征金川”之役出力,为清军助战供粮,被晋封为安抚司职衔(从五品)。沃日官寨,就是由受勋的安抚司主持修建的。眼前,经过260多年的风雨沧桑,沃日土司官寨已失去昔日的盛况。除经楼和碉楼,四周早已拆迁殆尽,变身为百姓民居。</p> <p class="ql-block">2013年5月南经楼和碉楼被列为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官寨南边直线距离约七百米的山崖上,当年反抗的藏族土司为了攻下清军所在的沃日土司官寨,在山崖上修建了山堡,称为龙灯碉,居高临下,攻守皆备。于是这一带就成为二次金川战役古战场。</p><p class="ql-block">土司是元朝开始蒙古人对西北、西南山地部族设置的一种世袭职位。</p><p class="ql-block">平原和交通方便的汉人地区,早已实现编户齐民的郡县社会,南宋灭亡后,蒙古统治者依托归顺的士大夫,平滑衔接,在税收和徭役上能够对汉族实行直接治理。</p> <p class="ql-block">而对蛮武善战的山地民族,如果完全征服和统治,成本巨大。于是实行土司制度,愿意归顺的首领封土司官位,仍然世袭,在领地内照旧实行原民族习惯法自我管理。</p><p class="ql-block">到了明清,特別是清朝,朝廷依靠武力,利用部族之间的矛盾拉一个打一个,不断蚕食,能够控制的地方实行“土改流”:废除土司,编户齐民,从外地派遣官员,与汉地的统治方式趋于一致。</p><p class="ql-block">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廷派四川总督阿尔泰联合九家土司会攻大金川,小金川土司僧格桑与大金川土司索诺木联合反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清军溃败,清廷又将阿尔泰革职,派温福入川督师,第二次金川之役由此开始。清军翻越巴郎山,一路奔袭,在攻打大金川土司索诺木战斗中,清军惨败,温福率军退回沃日土司官寨里。而盘踞在龙灯碉里的藏军居高临下,白日里攻击寨旁的清军营地,夜晚则坠索而下,偷袭清军。</p> <p class="ql-block">乾隆三十八年(1773),温福战死沃日河畔,清廷又派阿桂为将军,增兵金川。经多次血战,清军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初取胜。历时五年,死伤逾万,二次金川之战至此结束。</p><p class="ql-block">加上先前一征之战,清朝平定大小金川是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之二。与乾隆其他武功相比,偏居川西一隅,仅有弹丸之地、数万人口的大小金川,却致清王朝先后共投入60万人力,耗银7000万两,其代价远远超过乾隆的其他任何一次武功。</p><p class="ql-block">经楼和碉楼未开放,不能入内。于是决定去看龙灯碉。抬头远望,一座大山横亘在面前,崖壁如削,崖壁上面的山脊可以清晰看见经过岁月风霜洗礼后残存的碉楼堡垒。</p><p class="ql-block">公路狭窄陡峭,驱车约1公里,来到龙灯碉垭口处。路边有一字牌,是龙灯碉古战场简介。右面一处民房,房后是开凿在山崖上,通往山顶勉强可以攀爬的路迹。我们小心翼翼,手脚并用,好不容易爬上山顶的一个平台。一堵城墙立在面前,据说旁边悬坡边一条路可进堡内,堡内有营寨、营房和战壕。</p> <p class="ql-block">没有向导,不敢造次,未能全窥古堡全貌,甚感遗憾。站在山顶,四面悬崖陡坡,想象200多年前藏军据此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据当地传说,清军围攻龙灯碉半年之久,直至守军弹尽粮绝,才得以攻克。</p><p class="ql-block">当地正在打造古战场景区,有施工单位在修栈道,希望建成后能再次前往一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