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天到了酒店,坐电梯时就发现有好多学生,今天原本定好的八点钟出发,按照平时的习惯,我一定是七点钟起床,七点半下楼吃早餐。结果早上刚刚七点多一点,就收到小李师傅的微信,提醒我赶紧到一楼吃早餐,因为学生好多,再晚就怕没有好吃的了。我马上告诉了闲姐,然后就赶紧下楼。</p><p class="ql-block">下去时不到07:20,电梯里面都是学生,餐厅里面也都是学生,找个座位都很难,我俩直接目瞪口呆。幸亏二位李师傅快吃完了,我和闲姐才赶紧坐下,轮流去取了餐。</p><p class="ql-block">饭菜口味一般,学生们明显地有严重的挑食,饮料和水果随上随空,有一位老师还和服务员因为餐食问题吵了起来。我和闲姐赶紧吃完饭走人。</p> <p class="ql-block">原本定好的6月20日结束行程,一直到今天(24日)才是最后一天。原以为今天就直接回芷江了,没想到李师傅还给大家安排了“朱砂古镇”的景点。九点刚过,我们就已经到了“万山经开区站”收费口。</p> <p class="ql-block">朱砂古镇坐落在黔、湘两省的交界处,贵州省铜仁市最东端的群山之颠。车子过了收费口又行驶了五、六分钟,就已经能够看到“朱砂古镇”这座雄伟大气的城楼。</p> <p class="ql-block">要了解“朱砂古镇”,必须要先了解“万山”。</p><p class="ql-block">万山因朱砂和水银的产量雄居亚洲之首,世界第三,被誉为“中国汞都”、“丹砂王国”,载入共和国的光辉史册。</p><p class="ql-block">万山的朱砂开采始于秦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巴.寡妇清向秦始皇献上用朱砂炼制的丹药,得到“礼抗万乘”的礼遇。而她炼制丹药所用的朱砂,正是质量上乘的万山朱砂。</p><p class="ql-block">唐垂拱二年,万山即以“光明砂”上贡朝廷。600多年前的明洪武年间,万山就开始官办朱砂场局。清朝末年,英法水银公司在万山采冶朱砂水银700多吨。</p><p class="ql-block">建国以后的50年间,国内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贵州汞矿在万山累计生产汞和朱砂3.2万吨,创造利税15亿元,万山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周恩来总理把万山的汞亲切地称为“爱国汞”。</p><p class="ql-block">由于资源枯竭,2001年10月,国家对贵州汞矿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万山2000多年的汞矿开来历史从此落下帷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万山汞矿工业留下了27项领先国内和世界的成果,留下了人类矿业开采史上的一道道奇观。为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弥足珍贵的汞工业文化遗存,2005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批准,“中国汞都.万山国家矿山公园”正式诞生,成为全国首批、贵州唯一的国家矿山公园。</p><p class="ql-block">公园总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黑嗣子、仙人酮、云南梯以及汞工业遗产博物馆、苏联专家楼、湘黔汞矿公司、英法水银公司、悬崖玻璃栈道等景区景点。“万山汞矿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万山国家矿山公园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景区、贵州省科普示范基地、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铜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朱砂矿产地,开拓者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工业奇迹。970公里的人工开采矿道,每一米都见证着已经过往的历史。这里,是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典型代表,成为了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这里,便是千年丹都——朱砂古镇。</p> <p class="ql-block">朱砂古镇旅游度假风景区,在历史遗留的生产和生活建筑的基础上,对矿区进行了全面的保护和修复,打造出极具主题特色的、20世纪50-70年代怀旧文化体验小镇。</p> <p class="ql-block">门票50元,买票时拍下了景区目前的游览路线:景区大门→观光车→那个年代怀旧街→废墟艺术区→礼堂(电影院)→博物馆→地下长城(岩鹰窝→万丈深渊→时光隧道→水墨丹青→狗拉岩→玻璃天桥→妙音寺→仙女石→仙人洞→仙人床→英法水银公司旧址→黑洞子→玻璃栈道→水井出口)→悬崖酒店门口乘坐观光车→大观园。</p><p class="ql-block">没想到里面的景点还不少,园区里好像也只有我们这些人。一辆景交车开过来,我们所有人都上去,这辆车成了我们的专车。</p> <p class="ql-block">车直接把我们送到了“那个年代步行街”,下车时司机师傅告诉我们从这里一路进去游玩,最后走到“悬崖酒店”,再坐车出来。</p> <p class="ql-block">马路对面的墙是那种断壁残垣,斑驳掉落的墙皮里,露出了灰色的墙砖。生锈的铁门,路边上的“二八大杠”,仿佛瞬间就把我带回了小时候的“那个年代”。</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曾是矿工们的生活区,在这里可以感受到那个年代先辈们为国分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重温国家艰难时期做出巨大贡献的光辉历史。</p> <p class="ql-block">灰色的铁艺上有一个大红色的五角星,我们那个年代,五角星是光荣的人民子弟兵的代表。军人的帽子上只有这颗红星,再没有别的装饰物。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军民一家常用的口号。</p> <p class="ql-block">这条路名也是用了当时最光荣、最具有时代感的词汇来命名。那时“解放路”、“拥军路”、“红旗路”都是常见的路名。</p> <p class="ql-block">墙根下,一位体格健硕的男子正在挑水。那个年头,许多地方还都没有通上自来水管,多数人家还挑水吃。估计当时在矿山里,也一定是矿工自己挑水满足日常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路边也像其它的景区一样,有木牌制作的创意打卡点。上面的文案“雅俗共赏”,尤其是最上面的“时间过得太快了,有爱就应早些说。把爱留在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的我们有爱从来不会轻易说出口,而是深深地埋在心里。这句话是现代对过去的提醒,更是年轻人对老一辈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万山”站,从“凯里”~“怀化”的列车,匆匆忙忙上车的人,还有开开心心到站的人。站台上,有下车休息吸口烟的人,顺便看看站台上摆摊的人。</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的我们,出行选择最多的交通工具就是乘坐绿皮火车,有慢车和快车。慢车停的站多,每站停靠的时间也长,所以现在乘坐高铁和动车几小时到达的地方,在那个年代可能需要几倍的时长。</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矿工们“身在万山胸怀世界”;“那个年代”,讲究的信念是“为国分忧无私奉献”。哥哥姐姐们都是50-60年代的人,他们来这里,是寻找那些年匆匆逝去的青春;我来这里,是寻找那些年匆匆逝去的童年。</p> <p class="ql-block">雕像中的矿工一身下矿井的装扮,虽然已是满身疲惫,可是脸上却洋溢着幸福和光荣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刚下车时天就下起了雨,走进步行街,雨就大了起来。大家不得不纷纷撑开雨伞,可还是饶有兴趣地在步行街里找寻往年的印迹。</p> <p class="ql-block">步行街的两侧都是低矮的平房,几乎都是那个年代的灰瓦白墙。走进一间“办公室”,里面的办公环境和用品,都是当年的景象。现在看来很简陋,可是在当时,这些已经是“高配”。</p> <p class="ql-block">墙上张贴的,是那个年代最流行的宣传画;下面摆放的是最时兴的五斗橱;橱上的文件格里整齐地摆放着文件盒。另一面墙上则是挂放的“签到簿”、“记账簿”一类的硬皮本。</p> <p class="ql-block">桌上的老式转盘拨号的电话,老式绿色的台灯,老式的保温暖瓶,老式的搪瓷缸子,老式钢笔专用的钢笔水瓶,都是那个年代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没有想到雨越下越大,最后我们都不得不躲在屋子里难以出门。看着对面躲在“国营服装店”里的洁嫂夫妇,我们彼此相视而笑,很是无奈。</p> <p class="ql-block">这种小黑板上的通知,现在的年轻人一定都没有见过。在当今网络盛行的年代,这真的算是老古董了。</p><p class="ql-block">“通知:请各位职工持供应证到后勤处领取四季度粮油等票证。</p><p class="ql-block">粮票每人每月28斤,布票每人每年6尺7寸,油票每人每月二两,肉票每人每月半斤,豆腐票每人每月1斤,煤票多人每月15斤。”</p><p class="ql-block">落款还是“厂后勤处”,时间定格在</p><p class="ql-block">“1967年9月15日”,那是个连我都还没有出生的日期。</p><p class="ql-block">当年真的是买什么东西都要限量,都要凭票,还是限期供应。每家的日子都不富裕,都过得相当“紧巴”。</p> <p class="ql-block">不知道别人怎样,我因为从小在部队大院里长大,所以原来看病几乎都不去医院,只是去部队上的卫生所。像这种医疗箱,还有医生的白大褂,是我从小就怕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卫生院的橱柜里摆放了许多医疗器具,还有老旧的辅料、药品、针剂的包装盒和玻璃瓶,有许多还是我们“过家家”的道具。</p> <p class="ql-block">进到一个教室,两侧的墙壁上分别写着:刻苦学习,扫除文盲;勤学苦练,又红又专。中间的黑板上写着《纪念白求恩》的课文。黑板是那个年代的涂了黑漆的木板,黑板上的字是那个年代的粉笔写的。</p> <p class="ql-block">这些课桌椅虽然是老样式,但是也还算当年的新潮物品。我上小学的课桌椅比这些还破烂,都是两个人用一张长桌,坐一条长凳,和同位还会争强“地盘”,甚至划上“三八线”。</p> <p class="ql-block">“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这间教室里墙上的话,应该是比我的年纪要早一些。我们那时候写的都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p> <p class="ql-block">坐在这间教室里,仿佛又回到了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年代。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着字,粉笔沫子到处飞。偶尔老师听到身后有学生讲话的声音,还会突然转身扔个粉笔头,打向讲话的学生。那时真的是趣事多多。</p> <p class="ql-block">每次站在这边的平房里躲雨,都会顺便看看对面的平房。“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各种标语,各种门头,恍如昨日重现。</p> <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平房之间有一小块空地。空地的墙上绘画了矿工家的女人们聚在一起洗衣聊天的场景,而这块空地就是一处洗衣台。</p> <p class="ql-block">洗衣台处还摆放了好几个竹椅子、木制的大洗衣盆和木头搓衣板,盆里还放了几件没有洗完的衣服。这应该也是给游客提供的道具。</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什么样的店铺都讲究“国营”,什么国营服装店、国营食品店、国营书店……这就又有一个“国营照相馆”。我们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照相馆里拍一寸、两寸的证件照,拍张全家福那都是很奢侈的。所以我们小时候的照片很少,也显得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结婚,都是这样的布置场景:房顶拉上纸花,门框上和窗户上贴上窗花和大红喜字。家里必备的红牡丹暖壶和大红喜字的脸盆,还必须都是双数。</p> <p class="ql-block">对面是“国营裁缝店”,我这边是国营肉店。店门口挂着许多待卖的猪肉,五花、后肘、前肘、腊肉,应有尽有,可是各种位置和名称的猪肉,我到现在也分不清。</p> <p class="ql-block">懒得再撑开伞,我小跑着又冲到了对面的国营裁缝店。原来的裁缝店里都还顺便卖布,那种用木板缠绕着布匹的售卖方式,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但凡有人来买布,售货员就会揪着布匹的边缘,费劲地将整匹布提起、抖开,顾客要多少剪多少。量到顾客要的尺寸处,用剪子剪一个小口,然后“呲啦”一下就把布撕开,再把撕下的布叠成小方块,用粗纸包一下,最后用纸绳捆绑交给顾客。</p> <p class="ql-block">裁缝铺里还摆放着一台古老的缝纫机,想当年家里要是有一台缝纫机,那可是很让人羡慕的。</p> <p class="ql-block">老式缝纫机是用皮带连接上面的机器和下面的脚踏板,操作时必须迅速蹬脚踏板,上面的机器才能正常运行。我曾经还尝试着用过,还做过不少小东西呢!</p> <p class="ql-block">在国营裁缝店门口,我让大雨彻底拦住了。突然大雨倾盆,密集的雨点疯狂倾泻,落在地上的雨点溅起老高,屋檐上的水柱哗哗地往下淌,我只能暂避片刻。</p> <p class="ql-block">街道的另一侧也是不见人影,大家此刻都不知道躲在了哪里。好在今天我们是游玩这里,要是今天爬天门山,一定都会淋成落汤鸡。</p> <p class="ql-block">大雨哗哗地下着,完全没有停的意思。街道上有的地方已经开始积水,集在一起的雨水汇成小河,肆意地往低矮的地方流淌。</p> <p class="ql-block">趁着雨稍微小了一点儿,我又继续往前逛,又看到一家“国营面条加工厂”。门口的竹杆上晾晒着已经做好的面条,那时候已经有了面条机,对于买不起挂面的家庭,这种新鲜的面条价格会更便宜一些。</p> <p class="ql-block">又进入一家“国营蔬菜公司”,里面的货架上摆放了各种各样“新鲜”的蔬菜。小时候我们买菜真的是在这样的架子上挑选的,所有的菜一目了然,只是菜品没有这么丰富。</p> <p class="ql-block">其实摆放的蔬菜、肉类都是假的,可是又都做得惟妙惟肖,几乎到了可以以假乱真的地步。看我面前这块五花肉,说实话是不是很新鲜?</p> <p class="ql-block">蔬菜公司的货品不仅丰富,而且店面也更大。室内的货架上、窗边的柜台上,就连路边都摆放了摊位。</p> <p class="ql-block">青椒、苦瓜、玉米、茄子,里面还有挂着的各种瓜。真要在这里摆摊卖东西,地理位置还真是有优势。</p> <p class="ql-block">本就想拍了面条加工厂的照片就行了,可是想想又心有不甘。我便又冒雨冲到对面,一手举着不想收起的伞,一手举着自拍杆,这般费力下,也没找好拍摄面条的角度。</p> <p class="ql-block">我又钻进了一家“国营理发店”,老式的可升降的旋转座椅,那个年代最常用的“蜂花”洗发精和护发素,一下又把我带回了小时候。</p> <p class="ql-block">其实这种理发店我小时候并没有进去理过发,我们那时剪头发都是家长在家里剪,哪有进理发店的待遇。不过从店门口路过,对里面的设施还是有印象的。那时的理发员都是穿着统一的白大褂,和医生的很像,可不像现在的理发师,个个打扮的都极具个性。</p> <p class="ql-block">看到“职工阅览室”和“新华书店”,我也没有错过。其实现在各个城市应该也还有“新华书店”,并且估计门头用的字体也都是一样的,这个还真是难得。</p> <p class="ql-block">阅览室里面显得有些空旷,墙上写着“读万卷书,知天下事”,屋里的桌子上、书架上摆放了少量的书籍。</p> <p class="ql-block">而与这间阅览室相通的另一个房间,书籍就多了许多。这里好像是一个借阅室,接待的桌子上和后面的书架上摆放了好多那个年代的书籍。</p> <p class="ql-block">“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我们上学时经常从老师的嘴里听说。那个年代的我们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和丰富的旅游活动,唯一可以知晓的,就是通过书本里的知识去认知。</p><p class="ql-block">老式的报架,估计现在的年轻人也没有多少人见过吧?报架上夹放的报纸也是那个年代的产物,都已经发黄、卷边、落灰。那个年代要看报纸,可是需要专门订阅的,一下付半年或者一年的钱,再按时发放领取。</p> <p class="ql-block">“国营小吃店”,里面可不是卖各种小零食的,而是专门卖稀饭、油条、豆浆、包子、馒头等解决肚子温饱的主食店。</p> <p class="ql-block">“国营冷饮店”,那是我小时候最不敢涉及到的地方,可又是我最向往的地方。每年夏天能吃上一根冰棍、喝上一瓶可乐,那都是极奢侈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朱砂古镇邮政所”,终于不再是“国营”企业。邮政所门口的绿色大邮筒,是我们从小写信寄信的地方。那个年代我们都是把信投到邮筒里,邮递员每天上午、下午定点各开一次邮筒,取了信再往外发送,所以联系非常不方便,而且很慢。遇到着急的事只能发电报,那都是按字数收费。</p> <p class="ql-block">一般邮电局门口的墙上还会写着“XX的信到了”,“XX有电报”,毕竟电话都没有普及。只是稍远处那个绿色的电话亭我是真没见过,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了。</p> <p class="ql-block">在门口意外看到了这辆邮递员专用的自行车。它就是把自行车漆成了绿色,可是在那个年代,感觉骑这种自行车的人都很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座的车座上一般都会放一个“搭连”,</span>邮递员一般都是把报纸或者信件放在搭连里,送达的时候就从里面拿出来找各家的信件。到达前和临走时,邮递员都会习惯地拨响把手上的铃铛,那种清脆的铃声,在人们的心里就是一种期盼和寄托。</p> <p class="ql-block">平房大部分都是连排,但是有的也会分开建设。分开的平房的侧墙上,有许多那个年代红极一时的宣传墙画,大部分都是以工农兵的故事为题材。</p> <p class="ql-block">“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大力生产”,“向雷锋同志学习”……各种正能量的口号,各种热火朝天的场面,都是那个年代独具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这个“职工食堂”太有画面感了,那时所有工人轮班休息,轮流吃饭,统一在食堂用餐。而家属和孩子们,日常也会在大食堂里用餐,这里可为大家提供了太多的方便。</p> <p class="ql-block">“党是太阳我是花”,“花儿永远向太阳”,当时的人们坚信党,热爱党,听党话,跟党走,绝对是一颗红心向着党。</p> <p class="ql-block">“备战备荒为人民”,在那个忍饥挨饿的年代,各种农业学大赛式的行动在全国盛行,大家有劲往一处使,最终共同战胜了困难。</p> <p class="ql-block">“中心粮油店“,是那个年代各个家庭经常惠顾的地方。民以食为天,所有的米、面、调味料等日常所需,都要从这里购买。</p> <p class="ql-block">走进店里,柜台上摆放的各种用品:漏斗、称量用的木桶、老式的盘称,算盘。小时候家里的各种瓶瓶罐罐特别多,像装调味料的油瓶、酱油瓶、醋瓶都是循环使用。快用完时把剩下的底子倒在碗里,孩子们拿着瓶子到粮油店。店员先把漏斗插到瓶口里,再用固定份量的木桶往瓶子里倒入调味料。那些有长把手的小木桶有好几个,一两、二两、半斤、一斤的不等,一边倒一边就知道买了多少,最后直接结账就行。</p> <p class="ql-block">“国营土特产商店”,里面没有我太多的回忆。小时候家里不富裕,这样的特产店我几乎都没有去过。</p> <p class="ql-block">这排平房应该是当时的矿工的宿舍,现在看条件艰苦,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已经算是很好的保障了。</p> <p class="ql-block">走完了平房区域,就到了一个小广场。这个广场在入口处建了石门,上面还镶嵌了五颗红五星。里面竟然有不认识的人,不像是游客,倒像是这里的居民。</p> <p class="ql-block">这个小广场名为“工农兵广场”,面积不是太大,但却是这里唯一的一片活动场地。一处休息台,背景墙上有一幅宣传画,下面写着“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赛,全国学人民解放军”。</p> <p class="ql-block">广场里面还有一个主席台,上面的布置完全是那个年代的样子。红五星,红标语,红纱帘,红灯笼,还有最后面做布景的红旗。</p> <p class="ql-block">广场最远处的围墙上,画了许多那个年代孩子们经常一起玩耍时做的游戏:滚铁环、跳皮筋、打纸牌。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是纯真幸福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墙画的前面还放着一个跷跷板和皮筋的设施。跷跷板都被雨淋湿了,就没必要尝试了,跳皮筋我倒是可以再来一段。小时候的功夫还在,就连跳皮筋的那些童谣,我也依然可以脱口而出。</p> <p class="ql-block">墙画的最前面写着“金色的童年”。是啊,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是快乐的,没有这么多诱惑,没有这么大的压力,更没有那么多的课外辅导班。只要写完作业,就可以开心地玩耍。快乐真的很简单,现在真的应该把童年和快乐还给孩子。</p> <p class="ql-block">从广场的另一个出口出来,我才看到了上面的“工农兵广场”几个字。此时的雨小了很多,但却起了雾。</p> <p class="ql-block">看到一家商店就信步走了进去,里面售卖好多纪念品,众多的货物中竟然还有那个年代的物件。</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前走,就没有了平房的建筑,看到的都是两三层高的楼座。这家应该是个可以住宿的地方,名称却因地制宜地选择了“国营第一招待所”。</p> <p class="ql-block">我们那个年代原先都是平房居多,刚刚能够住上的楼房,几乎都是四层以下的建筑。每座楼都建得中规中矩,几年后才出现了水泥板的窗花。</p> <p class="ql-block">“为人民服务”当时也是深得人心的一句话,在许多商店、饭店等公共场所都会看到这句话。</p> <p class="ql-block">建在居民区里的“中国人民银行”,为人民群众提供了金钱管理的服务。那时候家里有积蓄的毕竟是少数,存折最早都是手写的,后来有了打印的,再到后来有了银行卡,现在早已经是手机银行遍天下的年代了。</p> <p class="ql-block">老天爷好像知道我们接下来的游览地段没有躲雨的地方,竟然雨停了。虽然有雾气,可是并不影响我们接下来的游览。</p> <p class="ql-block">前后都没有团友的影子,我自己开心地看着,拍着,回忆着,在周围找寻着与自己童年相近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沿着湿漉漉的石板路,我很快就走到了“那个年代”步行街的尽头。这段游览结束了,可是那个年代的记忆永远难以磨灭。</p> <p class="ql-block">“随着日子往前走,真正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这句话像极了小时候我们过穷日子时,鼓励自己的语句,只不过那时候说的没有这么文艺。</p> <p class="ql-block">走了挺长一段没有建筑、没有景致的路,我当时都以为自己走错了路,终于又看到了一个小广场。广场的环形圆墙上有“朱砂古镇”的字样。这个广场名为“民俗广场”,不知道是因为没有人来,还是就是疏于打理,整个广场看上去有些荒凉。</p> <p class="ql-block">好在有几座雕像,才给这里增添了点儿乐趣。雕像有好几组,可是我唯独对这一组比较感兴趣。</p><p class="ql-block">这组雕像应该是几个矿工一起喝酒的情景。桌上摆满了酒肴,他们动作各异,推杯换盏,酒性正浓。其中一位弟兄躺在了地上,手中还依然捧着酒碗。不知道雕像的设计就是这样让他躺在地上,还是雕像倒了,致使他无奈倒地。</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就进入了“无度谷”区域。先看到了一排比较洁净的连体平房,平房的墙上、廊柱上全是鼓舞人心的标语,前面下层的空地上种满了绿植,好像有人居住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看到一个有趣的路牌,上面不是路名,而是写着“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这是那个年代每个革命战士都必会的歌曲,也是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歌曲。现在为止,每年的阅兵仪式上,也还会有这首歌曲的奏乐。</p> <p class="ql-block">又往前,就看到了一座座破旧的老房子。这些房子无门无窗,甚至无顶,只有建筑的框架。里面更是没有任何废旧家具,只有碎砖、土堆,还有一些蜘蛛网,简直就是一些烂尾房。</p><p class="ql-block">这里实际上是景区专门设置的“废墟艺术区”,好多年轻人还专门在这里打卡拍怀旧的艺术照。</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就是一座座楼房的废墟建筑。这些楼房没有那么破烂,只是像是一些搬空了的旧楼。</p><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在部队大院住的就是这样的楼房,几年前曾经回去看过,可是那些楼房早已经拆掉,盖上了高楼大厦。当时的我心里还感觉空唠唠的,没想到如今还能再看到这样的楼座,这里好像就是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红色的砖墙,海蓝色的木门木窗,楼基处生长的苔藓,不封闭的阳台,都是我记忆中该有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就连这条积水的小路,都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踩水坑的乐趣。真的没有想到在这里还会找回过去,找回记忆,找回自己快乐的童年。</p> <p class="ql-block">走出这片老楼,下了一段台阶,就看到了“湘黔汞矿公司旧址”。这是1954年修建的一楼一底砖木结构苏式建筑,占地面积638平方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1956年,国家重工业部有色局建立湘黔汞矿公司,接管铜仁汞矿(万山)和湖南晃县汞矿,下设万山、晃县、路腊、岩屋坪4个分矿,同时,在德江、印江和务川等地开采汞矿,相继投入资金2.4亿元,在职职工达2.4万人。</p><p class="ql-block">湘黔汞矿公司成立后,首先在黑硐子使用风动凿岩机,结束了手锤开采的历史,成为全国第一个机采汞矿。随后,又在汞矿推广了湿法凿岩,减少了井下粉尘,提升了采矿效率。</p><p class="ql-block">1958年10月,湘黔汞矿公司撤销,成立贵州省汞矿,总矿设在万山,下辖岩屋坪、印江、路腊3个分矿,湘黔汞矿公司的办公楼随即归贵州省汞矿使用。1966年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万山特区,这里成为万山特区和贵州汞矿的办公用房。1968年初,万山特区人民政府搬迁至解放街,该楼成为贵州汞矿新婚职工的宿舍。2009年以来,历经3次修缮,现为朱砂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开始寻找“悬崖酒店”,却在不远处又看到一块“朱砂古镇”的打卡石,闲来无事,再随拍一张。</p><p class="ql-block">看到大家都还没有到达这里,正好眼前就是“红菱广场”,周边还有不少历史建筑,我就开始在周边闲逛。</p> <p class="ql-block">看到了“悬崖酒店”,心里踏实了。悬崖酒店旁边有一个“食堂”,这里是“贵州汞矿机关食堂”,始建于1950年10月。原为公私合营万山汞矿公司食堂,后经不断改扩建,成为贵州汞矿干部职工和附近居民共同用餐的场所。2016年再次改修后,食堂建筑增加到6栋,内设游客餐厅、贵宾餐厅、包房、茶座、咖啡厅、棋牌室等,可同时容纳500人就餐和休闲娱乐。</p><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汞矿第一任经理姚泽先,第一任矿长赵信符、政委郭兴都在此用餐。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是汞矿朱砂水银产量的历史最高时期,也是偿还苏联外债最艰难的时期,然而,汞矿机关干部的粮食定量却由原来的27斤降到了19斤,由于营养不良、工作量大,许多干部职工出现了严重浮肿,但每天仍然坚守岗位、倾情奉献。</p><p class="ql-block">1959年2月,全国汞冶金技术交流会在贵州省汞矿召开,来自全国100多位领导、专家和技术人员到会和在这里就餐;1972年,全省“工业学大庆”会议在万山召开,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资庭三及国家冶金工业部领导和来自全省的245名代表也在此用餐。</p> <p class="ql-block">这个“礼堂”是原贵州汞矿礼堂,也是原贵州汞矿电影院,建于1953年,1958年、2014年和2015年进行改建,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412人。</p><p class="ql-block">礼堂内设舞台、放映间、售票房等,曾是贵州汞矿召开大型会议、开展大型文艺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里召开过全国、全省性重大会议16次。这里还是当时铜仁地区乃至全省档次较高的电影放映场所,全国很多新上映的大片都率先在这里播放。</p><p class="ql-block">2015年,该礼堂更名为“贵州星空汞都影院”,拥有专业的高清电影放映设备、高清无缝银幕和震撼的环绕音响,是朱砂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朱砂王”雕塑为“人”形结构体,主体高19.8米,顶部是现珍藏于国家地质博物馆、重237克的“朱砂王”模型。</p><p class="ql-block">人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万山汞矿创下的辉煌业绩,都离不开万山人的艰辛努力。雕塑以“人”形结构造型为主体,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浮雕中刻画的两名矿工,展现了矿山人团结拼搏、创业奉献的精神。结构体表面采用波纹状机理作为饰面,形成强烈的视觉感,暗喻水银的流动之美;两道深深的刻槽,镶嵌着矿山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远处模糊不清的建筑是“万山汞矿遗产博物馆”,时间的关系没有时间游览了。无论前面这座写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石墙,还是广场上写着“毛主席万岁”的雕像,都是岁月的痕迹,都是年代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就算每一张石凳,也刻上了“朱砂古镇”的字样。11:30左右,大家一起等来了景交车,司机师傅知道我们不想去“大观园”(其实是卖朱砂的地方),其它的区域因为下雨也没有开放,就直接把我们送到了大门外面的停车场。</p><p class="ql-block">至此,我们已经结束了这趟行程的所有游览景点,接下来就是一起返回湖南省怀化市的芷江,然后就各自踏上返程了。</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