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南京历史名人(一)——牛首山、雨花台篇

海浪

<p class="ql-block">  一直想去南京牛首山看看,趁着周末的空闲,一早坐火车从无锡新区站出发,一个多小时后我就到了南京南站,然后地铁+公交,来到此行踩线之旅的徒步起点,人生首次踏上牛首山。</p> <p class="ql-block">  牛首山是金陵四大名胜之一,因山顶东西 双峰对峙,形似牛头双角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牛首山自然风光秀美,素有“春牛首”之美誉;文化底蕴深厚,乃岳飞抗金之地,郑和长眠之处;佛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禅宗牛头禅的开教处与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  现时依旧是梅雨季节,隔夜一场大雨浇透了牛首山的角角落落,闷热的天气又潮又湿,没爬一半早已是全身湿透。而雨中登顶牛首山,远观山下一片朦胧,别有风味!</p> <p class="ql-block">  沿着通往牛首山景区的栈道逐级而下,雨云在青山之间聚散不休,放眼望去,举目皆绿,绿意如滴,带着落定尘埃的清气,细柔的雨丝密密地斜织着,飘然落下浸润着满山浅碧的牛首山。</p> <p class="ql-block">  山上下来,先入眼前的是一座佛塔,名为弘觉寺塔。</p><p class="ql-block"> 自南朝起,牛首山一带佛教鼎盛,山上曾有弘觉寺和始建于唐朝的弘觉寺塔。建于公元503年的弘觉寺,当年香火鼎盛,可惜毁于战火,今仅留弘觉寺塔一座。</p><p class="ql-block"> 弘觉塔塔高45米,共7层,外八角内四方形,隔层错角的空筒式结构,塔内木结构皆毁于雷击之火,但砖结构仍完好。虽经千余年的风雨,塔主体耸立依然。</p> <p class="ql-block">  站在弘觉寺塔向后望,不远处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顶塔</span>与弘觉寺塔形成牛首山双塔呼应。这是一座唐代风格的佛顶塔,这座塔高82.6米,样式为九层四面攒尖式屋顶,比眼前的弘觉寺塔高出一倍多。</p> <p class="ql-block">远观佛顶塔</p> <p class="ql-block">佛顶塔真的巍峨</p> <p class="ql-block">  牛首山遗址公园内最大看点要数佛顶宫了。</p><p class="ql-block"> 佛顶宫呈半圆状,整体造型是以巨型莲花托起佛顶发髻的摩尼穹顶,直径超过200米,非常辉煌壮观。</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整个佛顶宫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共9层,地下利用矿坑建设了6层,规模宏大、建筑奇伟,在当今佛教文化建筑中少有。</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耗资40亿打造的佛顶宫,真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这里环廊随手一拍都很好看,很出片</p> <p class="ql-block">  地下五层,进入千佛殿和万佛廊,这里是与无锡灵山梵宫类似的地下宫殿,一层一层参观之,此刻只有震撼。。震撼。。还是震撼。。。。</p> <p class="ql-block">  感觉这里真的是距离佛祖最近的地方了。</p><p class="ql-block"> 一座牛首山,半部金陵史,牛首圣地,咫尺如来!!!</p> <p class="ql-block">  牛首山景区规模还是挺大的,如果是定定心心在里面逛逛、听听讲解,至少得四~五小时。而我此行的目的并不在此,也就走马观花匆匆一瞥了。</p> <p class="ql-block">  景区出来花十元钱坐景交到西大门。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10元钱太不值了,景交排队排了十分钟,坐景交车才5分钟不到,一查地图才2公里路程。</p> <p class="ql-block">  出牛首山景区西门,右边不远处就是郑和文化宫和郑和墓,这也是我此行一个主要目的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郑和,原名马和,出生于云南回族家庭,本姓马,却姓了郑,这并非他自己的决定,而是源于一段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郑和,被明军俘虏,随军北上。在一场战斗中,且意外救下了燕王朱棣。后来,朱棣登基为帝,他便成为了四品的内宫监太监,并被赐姓郑。从此,马和变为了郑和,从此也就有了马三保的别称。</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位名震全球的航海家,他的舰队在15世纪可以到达世界任何角落,打破了许多纪录。甚至有人认为,郑和舰队的规模是哥伦布、麦哲伦等著名航海家的舰队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他七次下西洋,改变了整个历史,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每年7.11的中国航海日,就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因为他就是在7.11那天开始了他的第一次下西洋之旅。</p><p class="ql-block"> 尽管郑和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但他死后究竟被埋葬在哪里,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  根据历史记载和后世佐证,牛首山被认定为郑和的最终安息之地。南京作为明朝的都城,与郑和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是他主要的任职地,也是他航海宝船的主要制造地,同时也是他下西洋的策源地。</p><p class="ql-block"> 除去儿时和下西洋的经历,郑和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南京度过,总计超过了30年。而南京南部的大报恩寺,正是在他的监督下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郑和墓出来,下一目的地——雨花台。本计划是公交的,为了节约时间,叫了个滴滴,直达雨花台北门。</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南梁初年,高僧云光法师曾在此设坛说法,因内容十分精彩,感动佛祖,顷刻间天上落花如雨,因此得名"雨花台"。</p> <p class="ql-block">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叛变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雨花台变成了国民党屠杀中国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的刑场。这二十二年中,约有近十万的共产党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革命的志士、爱国人士在此被杀害,壮烈牺牲,这里撒满了烈士们的鲜血。</p> <p class="ql-block">  1950年南京人民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在这里兴建了达1.14平方千米的雨花台烈士陵园。目前这里已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从陵园北大门步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型烈士雕塑群像。</p><p class="ql-block"> 群像由179块花岗石拼装而成,像高8米,宽8米,重达1400多吨。我仔细地数了一下,这组群像共塑造了9位烈士的光辉形象。但并不是说只有9位烈士在这里牺牲。9是数字当中最大的一个数字,在这里代表着无穷无尽!</p><p class="ql-block"> 雕像周围松柏常青,象征着革命烈士的忠魂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  沿群雕环陵大道而上,即可到达矗立于雨花台顶的烈士纪念碑。该碑高42.3米,寓意为1949年4月23日南京城获得解放。</p> <p class="ql-block">  此时的天空,再次淅淅沥沥下起小雨,此时此刻,是那么的应景。</p><p class="ql-block"> 我撑着雨伞,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走上台阶,来到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站在碑前,抬头仰望高大的纪念碑,正面碑书邓小平题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苍劲有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低头望碑前,一束束鲜花整齐摆放。</span> 纪念碑前还有一位双手挣开镣铐的烈士铜像,象征着宁死不屈!</p><p class="ql-block"> 在雕像的下面还设有长明灯,火种来自于泰山之巅,用泰山圣火点燃长明灯,寓意着他们的死重于泰山!长明灯火经久不灭,寓意着雨花烈士精神薪火相传,代代不息!</p> <p class="ql-block">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下来左转向前约500米,来到一处僻静处,这里座落着一处小庭园,门头书写“二忠祠”,这里是纪念南宋抗金英雄杨邦乂与抗元英雄文天祥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  杨邦乂(1085~1129),字晞稷,江西吉水人。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9月为建康府通判。不久,金兵南侵建康。留守杜充等人降金兀术,杨邦乂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金人劝其降,杨邦乂严辞拒绝,并咬破手指在衣襟上书写“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后被金兀术杀害并剖腹取心,年44岁。</p> <p class="ql-block">  文天祥,公元1127年,宋金战于开封,宋败,从此偏安江南。公元1276年,元军渡江南下,南宋小朝廷所在地临安告急。此时,已辞官归乡的文天祥闻讯后,立即散家产充军资,统兵勤王,被授予左枢密使官衔。此后三年,文天祥在东南沿海领兵抗元,后于潮州五坡岭遭遇战中兵败被俘。在押解北归途中,文天祥投水自尽,被救起。过零丁洋时,他挥毫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此后,他被押解一路北上,到达白沟河南岸,再向北行,跨越界河,即入辽界(指1004年的宋辽分界),他心潮难平,写下了《过白沟河》一诗,在诗中回想在此地殉国的张叔夜,不禁悲从中来,为自己和张叔夜的相同经历,相同境遇。张叔夜正是诗人足以引为楷模的人物,这才是国之贞士,是民族的脊梁!虽然诗人与张叔夜生不同时,但诗人眼前似乎浮现出了张将军裂眦张须,仰天呼号动人心魄的一幕,奋笔疾书,于是有了慷慨激昂的《过白沟河》。</p><p class="ql-block"> 文天祥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誓效张叔夜的高风亮节。公元1283年,在被囚于元大都兵马司监狱三年后,在一个大风扬沙、天昏地暗的日子,于柴市口慷慨就义,围观者一万多人。他询问何处是南,人们告诉他后,他挺胸昂首,面朝南方,从容赴死,实践了他在《过白沟河》诗中"我辈终堂堂"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  祠堂位于一月亮门内,北面一八字照壁,两侧对联是吾人耳熟能详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心部位刻武中奇书文天祥诗《正气歌》。</p> <p class="ql-block">围墙上为文天祥手书“忠孝节义”四字。</p> <p class="ql-block">  杨邦乂为国捐躯、从容就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一直为后人敬仰,后被誉为“庐陵五忠一节 ”。</p> <p class="ql-block">二忠祠旁还有一处景点,即李杰墓。</p> <p class="ql-block">  李杰,明朝寿州霍丘人(今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生于1331年,卒于1369年,享年38岁。元末随朱元璋起义,南征北战。洪武元年(1368年),随大将军徐达北伐,在任广武卫指挥北征中,死于阵前,归葬于聚宝山。</p><p class="ql-block">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因病不治而崩,年五十一岁,九月庚午葬于孝陵,朱元璋对马皇后感情特别深,决定今后不再封后。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朱元璋除去三年丧服之后,于十月册封李杰之长女为淑妃,摄六宫事。事实上起到总领后宫的作用。据史学家们的研究,大明王朝建立以前,朱元璋长期在外征战,身边只有淑妃李氏相伴。因此李杰是“国丈”,又是明朝功臣。李杰后被追封为镇国上将军、都指挥使。</p><p class="ql-block"> 李杰墓于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三经搬迁。1996年,因城市建设需要,经市政府批准,移置雨花台烈士陵园内保护。现位于雨花台风景区内东南端东干道的路旁,在二忠祠的侧前面。</p> <p class="ql-block">  李杰墓石刻现存神道碑一,石羊、石虎,石马与马夫、武将各二。神道碑高2.9米,龟趺长2.5米。碑额浮雕云纹螭龙中阴刻篆文“佥都督李公神道碑”,碑铭为“宣武将军佥广武卫指挥使司事赠骠骑将军佥者督府事李公神道碑铭”,碑文由宋濂奉敕撰写。碑为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夏立。</p> <p class="ql-block">神道两侧是茂林修竹,清幽寂静。</p> <p class="ql-block">  神道二侧石羊一对,其中一只保存较好,另一只下巴,羊角及左耳有残缺。</p> <p class="ql-block">  接着有石马一对,一只武官拉马,臂部缺损,另一只双耳残缺,石马夫头部缺损,手臂断裂。</p> <p class="ql-block">  石武士一对,按剑而立,顶盔贯甲,右耳残缺。石武士后面没有文甬,按理应该有,现不见踪影,或许早已丢失。</p> <p class="ql-block">  李杰墓神道出来沿观光道北行150米,可见一亭子,亭子边上立一石碑,上书为“乾隆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  乾隆御碑介绍:乾隆御碑是清乾隆皇帝游雨花台时所题诗句的碑刻,乾隆帝在六次到江南巡游时,曾三到雨花台游览并题诗,此御碑即为三次题诗的诗碑。</p><p class="ql-block"> 97年,雨花台风景区在其上建四角亭,并在旁边开辟了雨花喷泉,游人坐亭观景,似饮甘露,将现代的感觉融入古典的意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  御碑亭往东南方向约500米,即来到方孝孺墓。</p> <p class="ql-block">  方孝孺生于1357年,卒于1402年,浙江宁海人。是朱元璋的皇长孙朱允炆的老师。因为太子朱标死得早,朱元璋就把皇位传给了朱允炆,这就是建文帝。后来他的叔叔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夺取了皇位,要方孝孺写即位诏书,方孝孺坚拒不从,被灭十族(九族加门生共十族),遭难者达873人。</p> <p class="ql-block">  方孝孺墓是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墓区由牌坊、神道、方孝孺铜胸像、24块碑刻、墓前平台、墓碑、墓丘及墓后照壁组成轴线对称式布局,依山就势,保持原有的环境风貌。墓区全部由青石筑就。环境幽静,树高林密,古柏参天,自成一景。</p> <p class="ql-block">  方孝孺墓牌坊南侧为墓园神道,两侧设十二块书画碑,二十六方历代褒奖方孝孺的题字碑,一直延伸到墓冢南侧。</p> <p class="ql-block">  神道南侧为墓冢,墓冢下部呈圆形,上部为半球形的顶,墓前立有同治五年重修墓园时,两江总督李鸿章所题的“明方正学先生之墓”墓碑。</p> <p class="ql-block">方孝孺铜胸像</p> <p class="ql-block">  墓冢东侧为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重修方孝孺墓时所立的记事碑,依次雕刻“明代大儒”、“文学博士”等生平经历,直到“魂归雨花”。</p> <p class="ql-block">  墓园最北侧为墓园牌坊,上刻对联“十族殉忠天遗六氏,一抔埋血地接孝陵”,横批“天地正气”,为国民政府时期江苏省省长韩国钧所书。</p> <p class="ql-block">  顺着方孝孺墓道继续向北,会经过杨邦乂墓,也即“杨邦乂剖心处”。</p> <p class="ql-block">“不为他邦臣”的杨邦乂墓</p> <p class="ql-block">  杨邦乂墓占地面积不大,但布局严谨,古朴典雅。墓碑高大肃穆,上面镌刻着杨邦乂的生平事迹和后人对他的敬仰之情。</p><p class="ql-block"> 墓园四周环境幽静,苍松翠柏掩映着这座历史的见证。每当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许多市民和游客都会前来扫墓,缅怀这位为国捐躯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  杨邦乂墓出来又回到雨花台北门,原计划的还有探访明朝开国大将邓俞墓,查看地图离雨花台2公里,因担心时间不够,影响回程,只能作罢,留得下一次再来吧。</p> <p class="ql-block">  南京作为六朝古道、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名人墓地,这些墓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所有这些都深深吸引着我,我想我还会再来,不止一次、二次、三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