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十天,阴转小雨,路况平坦,适合骑行。盐湖区-夏县-闻喜。</p><p class="ql-block">第一站司马光墓,司马光司马懿司马迁都分不清的几个人学习司马光砸缸,先把醋爷扔进了大缸里,又拿一堆砖头把缸砸填满,缸没破,醋爷破了。问题来了:司马光救的小孩是谁?他是怎么进入大缸的?</p><p class="ql-block">第二站堆云洞,号称运城版布达拉宫。午饭在洞里解决。</p> <p class="ql-block">司马光不仅是一位勇者,更是一位敏者。“哐啷”一声水缸响,救出落水小孩童,中华从此有了见义勇为的好榜样。他敏而好学,深知天道酬勤,一截圆木成了读书警枕。他是一位廉者,更是一位智者。性不喜华靡,以俭素为美,历涉四朝,却家徒四壁,只有薄田三顷。他居洛阳一隅,历时19载,日力不足,继之以夜,为中国史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鸣条冈上,涑水河畔。有风之萧瑟兮,有雁之鸣啾兮。我想用触摸,再次感知一个少年妇孺皆知的故事。或者,再次感知大宋王朝一位官员、一位史学家睿智的目光。而在我的面前,却只有:茔地、碑楼、碑亭,还有一座静穆的余庆禅寺。这些,仿佛还都在叙说着一些久远的陈年往事。虽然,在我刚一踏进司马光墓地,它所映现给我的确实有几分衰败和苍凉。但是,我还是不自觉地正了正自己的衣冠。因为,对于这位彪炳史册的先祖,我依然感到一种巨大的光环,在环绕着我,包围着我。因为,对于一位古代的高官,他本身所具有的那种文化的光芒,的确至今还让人深思和钦羡。更因为,只有最贤达的官员,才是天下之幸,黎民之福!司马光墓,就历史而言,它和许许多多的古陵墓一样,已然早就成为一种时间的记忆。但,时间的亘久,并没有磨灭它无与伦比的伟大。一部《资治通鉴》,如同人类历史天空的一道虹翼,既照着朝代的更迭,也照着人类历史的兴盛和衰败。历史不会重写,但历史往往最能够与更远的历史达成一种最后的默契。此时,我依然站在那条叫鸣条冈的丘陵上。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时间的邈阔,历史的恢弘,文化的伟岸。而一部煌煌史册,至今,还仍在被无数的人翻着、翻着——翻出生命的风声。翻出黄河一泻千里的浪声。</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运城市下面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县叫夏县,因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一千年前,夏县出过一个至今妇孺皆知的人物,他就是《司马光砸缸》故事的主角,司马光。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宰相,退隐后费尽心血历时15年编撰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位于夏县、距离运城市区25km的司马温公祠,是晋西南文物古迹之旅必去的一站。</p> <p class="ql-block">司马温公祠,也称司马光祠,是司马光兄弟和先祖的长眠之地。这里最重要的文物,除了建于宋代的余庆禅院大殿和佛像,就是司马光家族墓冢,以及鱼子碑(司马光祖父司马炫墓碑,因石质为鱼卵化石而得名)、杏花碑(司马温公墓神道碑,也称“忠精粹德之碑”,宋哲宗赵煦为其篆额“忠精粹德之碑”六字)两通极珍贵的神碑。</p> <p class="ql-block">堆云洞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城西25公里稷王山麓,具有典型的黄土沟壑地貌,两侧沟壑深近百米,蛇虎、石健二涧环绕,涧水东流入涑水河,因雨后岗上积云缭绕,雾霭长存,洞门云封,故称“堆云洞”,又因其建筑群错落有序、依岗而建,远观如层云叠加、洞阶相连,外观似西藏布达拉宫,堆云洞又被称为“小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 堆云洞堪称晋南革命的摇篮。1922年怀抱教育救国的革命先烈嘉康杰在此创办了“平民学校”,即如今大名鼎鼎的康杰中学 。他把这里作为新思想新文化的讲坛,为革命培养了一批有生力量;1928年,中共河东特委在此成立并在此秘密活动长达10年之久,领导晋南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1985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运城市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 山西闻喜古称“桐乡”,秦时更名为“左邑”。汉武帝在汾河上乘楼船巡视途经此地时,喜获平南越捷报,遂赐名“闻喜”,闻喜也成为我国2000多个县名中唯一带“喜”字的县,2000多年来,闻喜“喜文化”源远流传。</p> <p class="ql-block">闻喜的西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