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粮道街:探秘

龙在江湖

<div>【文心一言】:</div>武昌粮道街是一条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的历史悠久且充满文化气息的街道,以下是对其的详细介绍:<div><br><b>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b><br><ul><li><b>地理位置:</b>粮道街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东北部,东起中山路,西至中华路、青龙巷、得胜桥相交处,全长1422米。它紧邻胭脂路、后补街、民主路、小东门等地,是武昌区的重要街道之一。</li></ul><ul><li><b>历史沿革:</b>粮道街之得名,源于清代曾在此设的粮道署。清代“道”这一机构,主事的一把手叫“道员”,人们一般称其为“道台”。清代初年,道员的级别还不是很稳定,到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才统一定为正四品。粮道街在明清时期即为重要的官署和商业街区,见证了武昌乃至武汉的历史变迁。</li></ul><b>二、文化与教育</b><br><ul><li><b>历史遗迹:</b>粮道街是武汉市的历史文化名街之一,这里曾是武昌首义的火种孕育地,共产主义小组的诞生地,抗战时期“政治部第三厅”的所在地,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li></ul><ul><li><b>教育机构:</b>粮道街汇聚了多所名校,包括粮道街中学、武汉中学、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湖北中医学院(现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是武汉的百年名校一条街。这些学校不仅为武汉乃至全国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也为粮道街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li></ul><b>三、美食与商业</b><br><ul><li><b>美食街:</b>粮道街是武汉著名的美食街之一,汇聚了众多美食小店和特色小吃,如油饼包烧麦、老巷口芝麻糊、鲜鱼糊汤粉、排骨莲藕汤、矮子馅饼、香糖酥饺、梅花糕等,吸引了无数食客前来品尝。</li></ul><ul><li><b>商业氛围:</b>除了美食外,粮道街还分布着大量小吃店、奶茶店、书店等商业设施,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的购物和休闲选择。</li></ul><b>四、街道特色与人文内涵</b><br><ul><li><b>街道特色:</b>粮道街是一条充满历史韵味的街道,古老的城墙、别致的老房子与现代化的商业设施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街道景观。同时,这里也是武汉最具民族风情的特色街道之一。</li><li><b>人文内涵:</b>粮道街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教育资源,还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这里的人们邻里相处融洽,共同营造了一个和谐、温馨的社区环境。</li></ul>综上所述,武昌粮道街是一条集历史文化、教育资源、美食商业和人文内涵于一体的街道,是武汉市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武昌黎元洪公馆</b></h3> 武昌黎元洪公馆:胭脂坪<br><br>黎元洪公馆其实是原湖北旧抚署的房产,这是黎元洪于1915年委托亲戚帮他购置的最大、最后一笔房产,共有<b>八栋</b>中西合璧的二层楼房。<br>实际上,黎元洪从购置此房产到去世,并未踏入此公馆一步。这是因为1913年11月,黎元洪离鄂进京后,历经总统、副总统之职,最终成为天津的寓公,并于1928年6月3日在天津病逝,其间从未回过武汉。“薨后五年”,才被儿子黎绍基等人“奉柩归葬武昌”土宫山。<br>1936年5月,其子黎绍基、黎绍业便把公馆分别出售给了致和堂、致中堂等18户人家。<br>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迁至武汉后,蒋介石第二侍从室设在了胭脂坪,一批国民党要员入住胭脂坪,其中浙江慈溪人陈布雷(1890-1948)入住胭脂坪10号,蒋介石也曾在山坡上的一栋楼里办过公。<br>陈布雷被称为“文胆”,蒋介石的诸多文稿皆由他起草。抗战时期,他在胭脂坪大约居住了近一年的时间,用手中之笔发出抗战吼声。“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就出自陈布雷笔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2.日知会遗址</b></h3> 日知会:武昌崇福山街51号<br><br>清末湖北革命团体。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2月,由刘静庵、曹亚伯等发起,次年2月在武昌正式成立,以利用美国基督教中华圣公会所设的日知会阅报室而得名,会内设干事、评议两部,推刘静庵为总干事,辜天保、李亚东等为干事,冯特民、陆费逵等为评议员。<br><br>1901年以后,满清政府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改变教育制度。其本意在于培养出一批忠于封建朝廷,既懂得西学,又能办洋务,并能参加“立宪”的文臣武将。<br>然而,这些青年学生一旦接触西方资产阶级社会的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感受到民族危难和群众的斗争反抗,纷纷走向清朝的对立面。<br>1903年,在他们中间兴起了创办刊物的热潮,民主革命思想随之迅速传播开来,一些革命组织纷纷发育,反清斗争从传统形态发展为近代民主革命。<br>武汉向称“九省通衢”,是当时国内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昌,是湖广总督衙门的所在地,是洋务运动编练湖北新军的指挥中心,新立学堂多设于城内,聚集了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他们追随孙中山革命救国道路,组织革命团体,进行革命宣传,从事革命活动。 <b>日知会</b>,这个小房子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的摇蓝。<br>贺龙军部,1926年北伐的时候,他跟周恩来在这个地方第一次握手,同时,在这个地方交了入党申请书。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3.汪泽旧宅</b></h3> 汪泽旧宅:武昌太平试馆4号<br><br>汪泽(1903~1984),字光裕,应城人。黄埔军校三期生,曾任第十三军官总队少将大队长、湖北省国民劳动义务服务团副主任、应城石膏公司董事、七十九军副军长等职。后在家务农,1982年,任应城县政协常委。 <b>太平试馆:</b><br>南至花园山,北通戈甲营的太平试馆,也是清代的一条古巷。<br>明清时,武昌设有会试场所贡院,同时设立接待考生们食宿的场所,取名为太平试馆。<br>每届会试之际,当考生们住进之后,琅琅书声从太平试馆传出,附近的花园山、昙华林一带,也成为了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互相切磋的好去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4.蔡广济旧宅</b></h3> 蔡广济旧宅:武昌戈甲营94号<br><br>建于1930年代,为砖木结构,人字坡(硬山)仿西式屋面,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有门廊、踏步、百叶窗,顶有阁楼,高地基,透空地层,建筑面积187.38平方米。<br>该宅原为民国武昌地方警察局局长蔡广济旧宅,现为其后人私宅。 <b>戈甲营:</b><div>因明末清初时,一崇姓藩王在此建王府及兵器库,并存放大量兵戈战甲而得名。</div> <p class="ql-block">荆南街</p> <p class="ql-block">民主路</p> <p class="ql-block">三道街</p> <p class="ql-block">胭脂路</p> <p class="ql-block">粮道街</p> <p class="ql-block">候补街</p> <p class="ql-block">太平试馆</p> <p class="ql-block">戈甲营</p> <p class="ql-block">得胜桥</p> <p class="ql-block">楚材街</p> <p class="ql-block"><b>后记:【知晓粮道街】</b></p><p class="ql-block">话说小孩初中临近毕业,我才知道武汉中学在武昌的粮道街上,距离我们家也不远,步行仅需要半小时左右。再后来小孩顺利被武汉中学录取,在这里度过三年高中时光,大部分时间由我负责每天接送,接触粮道街时间更多些,印象里街上美食各种各样,以及临近的胭脂路上有不少定制衣服店铺。</p><p class="ql-block">小孩高中毕业后,很少再来粮道街,偶尔去省中医院看病,或者去昙华林采风,经过这条街,感觉又热闹了许多。最近流行“CityWalk”漫游城市的老街古巷,粮道街重新列入我的采风计划。仔细研究手机地图,从街道名称可知粮道街是历史厚重的街道。由南往北依次分布着民主路、三道街、粮道街、候补街,戈甲营和昙华林。东西方向依次有中山路、胭脂路、粮道大巷、太平试馆、得胜桥、青龙巷、楚材街。这些街道主要聚焦于粮道(如粮道街、三道街等)和贡院(太平试馆、楚材街等)。</p><p class="ql-block">粮道街这片区域,清朝时期曾经有粮道衙门、贡院和经心书院。粮道街以清朝粮道衙门所在地命名,三道街以分布有粮道、盐道和学道三处衙门命名,候补街、太平试馆和戈甲营则是以形象而命名。候补街上因有不少具备做官的人,在这里等待官位空缺而命名。太平试馆,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提前集中在这里食宿和读书,等待开考而命名。戈甲营,在这里曾经是存放戈甲的地方而命名。</p><p class="ql-block">如今,当年粮道街上的那些建筑是物消人逝,只留下一些名称,让人们从尘封的地方志里,循名可以找到曾经的历史。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粮道街现在的模样也会成为历史,只不过是以美食一条街为主线的历史记忆。</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4年7月14日,周日,天气晴26~30℃</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