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五,六,七十年代的产物,当时国家还处于比较艰苦的时代,城市,乡村都还不发达,经济条件也比较落后,城市待业青年无处安排,各项政治运动也较多,为了减轻国家负担,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国家部暑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运动。一些城市青年在这样背景下,积极报名上山下乡,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改造山河,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这些下乡知青在当地,与村民一道同甘共苦,共同奋斗,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建没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为知青本身日后的人生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规划蓝图铺垫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编者</p> <p class="ql-block"> 采桑子</p><p class="ql-block"> 空前绝后成孤本,一代风流。风雨同舟,往昔峥嵘岁月稠。才智献山沟。</p><p class="ql-block"> 是非成败谁评说?勇立潮头。登上高楼,今古英雄出少年,盛世主沉浮。</p><p class="ql-block"> 采桑子</p><p class="ql-block"> 山河壮丽风光秀,鸟语花香。辽阔田乡,翠竹青青雾露凉。溪水转农庄。</p><p class="ql-block"> 老房迎接新人住,月色临窗。鸡狗鸣汪,和着蛙声别热床。地里水田忙。</p><p class="ql-block"> 一一一编者</p> <p class="ql-block">知青故事之95 政治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处在那个时代,政治学习是少不了的。学习的内容有常规学习和结合形势的学习。</p><p class="ql-block"> 常规学习主要是学习与知青相关的理论,文件,先进事迹等。</p><p class="ql-block"> 结合形势的学习上面会发与当前形势相关的文件等学习资料。</p><p class="ql-block"> 比如批林批孔时就下发了《几个案例材料》、《论孔丘》、《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参考材料》、《批林批孔文章选编》等。</p><p class="ql-block"> 后来还发了《广阔天地》第23期、《学习资料》第5期、《广阔天地》第25期、《广阔天地》第28期、《毛主席论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向光明的前途进军一一柴春泽与张静的通信》等。</p><p class="ql-block"> 1975年11月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知青给毛主席和党中央写了封信。就下发了《广阔天地(增刋)》,要求组织学习。</p><p class="ql-block"> 1976年1月发表毛主席《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两首词,就下发了《毛主席词二首及两报一刋社论(单行本》、《广阔天地》第27期,《诗歌学习》,号召学习两首词和中央两报一刋元旦社论,谈学习两首诗的体会等。</p><p class="ql-block"> 我们拿到下发的文件便会组织学习,一般是念一遍了事,有时会谈一下体会。也就是几个骨干谈一谈,其他人很难开口。所以有些人养成了一到正式场合就保持缄默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粉碎四人帮,这么大的政治事件,我这里没有一份文件,也没有组织学习的记录。只在日记,诗歌,信件中有活动和思想记录。</p><p class="ql-block"> 在常规学习时,首先要解决的是为何要下乡:《柴春泽和张静的通信》讲得很清楚,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做工农欢迎的知识分子。</p><p class="ql-block"> 其二是解决下乡多久:柴信中也说了,扎根农村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其三是下乡要干些什么:一是学先进人物,陈越玖事迹介绍、柴春泽事迹、刑燕子事迹、候隽事迹等、《广阔天地》第29期,介绍了一些知青对上山下乡的认识。二是学科学知识,《工农知识青年自学读物一一湘江科研育新苗》、《农村知识青年科学实验经验选编》、《农药知识》、《养猪》等都是发给我们的学习资料。</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开会还是学习,都在强化着上面三个内容。</p><p class="ql-block"> 到76年我到汪家干活去后政治学习就很少了,基本上就只有几次传答会议精神。</p><p class="ql-block"> 随着回城大潮的到来,知青点人心惶惶,哪里还顾得上学习,都在想着怎样才能早日脱离苦海,各自逃命去了……</p> <p class="ql-block">6</p> <p class="ql-block">知青故事之96 躲地震</p><p class="ql-block">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倾刻间100万人口的唐山被夷为平地,24万多人遇难。一时间全国谈震色变,稍有风吹草动便拖家带口逃出室内。当时我在常德。</p><p class="ql-block"> 常德地震部门预测在76年冬到77年春将有一次6级以上的大地震。 于是,常德市各公共场所、单位、农村、厂矿都搭满了防震棚,凡住楼上的晚上都睡棚子里。广播里天天宣传地震知识,还搞了很多次跑地震的演习。</p><p class="ql-block"> 有天晚上,不知哪里的地震被地区地质部门测到,由于怕触发本地区地震,地区主管部门一声号令,全城数十万人几十分钟全部出了房子,睡在空旷的地方,等候着惊心动魄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晚上,在电影院,人们正看着现代京剧《磐石湾》。不知谁在后面打架,造成躁动。有个缺德的人叫了声“地震来了!”人们便潮水般的夺门而出,几十秒就走了个一干二净。</p><p class="ql-block"> 我从常德回到金家,也参加了搭防震棚的工作,在山上砍了些树,在坪里搭了个大棚子。</p><p class="ql-block"> 一天,天气变化很快,晚上电闪雷鸣,北风呼呼的刮。大家都怕是地震要来,跑到走廊上议论氛氛。一位女生把棉衣、雨衣都抱了出来。问她为何?她说唐山地震时下过大暴雨!还有金主任,连箱子都搬出来了,那箱子里肯定有宝贝!直到公社打来电话,说不是地震,不用住棚子,大家才松了口气。</p><p class="ql-block"> 如此,每天都在担心和惊恐中度过。</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恐惧感才慢慢消失。</p> <p class="ql-block">明强点评:</p><p class="ql-block">76年是个大灾之年,那年1月周总理逝世,4月天安门广场事件,6月朱总司令逝世,7月发生了唐山大地震,据说死了近30万人,9月9日毛主席逝世,10月粉碎四人帮。</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对中国来说就是巨星陨落,政局动荡,地动山摇,大灾大难。</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唐山大地震,死了那么多人,在全国引起了很大恐慌,都搞得都有点神经过敏了,好像全国各地都会发生大地震一样。各省市都成立了抗震指挥部,各地都搭了抗震棚,人们晚上都被要求睡在抗震棚里,很多单位日夜派人值班,观察有无地震的迹象。</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年唐山发生大震期间,我刚好在河洑地区化工机械厂做合同工,地震发生后,厂里第二天就搭了抗震棚,住在厂里的所有人员都被要求往了进去。抗震棚倒是搭得很大,可住大几十人,可是非常简陋,只安了几盏照明灯。晚上天气炎热,蚊子很多,必须自己点蚊香驱蚊。由于住的人很多,非常嘈杂,很难入眠。</p><p class="ql-block"> 厂里还抽出6名人员,三班倒日夜值班,我也是值班人员之一。记得值班时,除定时观察厂里的一口水井,看有无异常外,就再没其他什么事可做。值班绝大部分时候只能看报纸打发时间,显得很悠闲无聊。 </p><p class="ql-block"> 住抗震棚和值班大概持续了半个多月,看到好长时间没发生地震才慢慢松懈下来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时反应过度,非常荒唐可笑。</p> <p class="ql-block">知青故事之97 买牛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田地里重点的农活离不开牛大哥。过去我们都是借生产队的牛使,现在金主任不知是发什么神经,要买一头牛。</p><p class="ql-block"> 这是1976年11月3日,金主任从金家生产队牵回一头水牛。看这头牛口吐白沫,气喘吁吁的样子,好象有病。为何买一头病牛?金主任说便宜。他说起初讲的价格是180元,马书记说要250元,别人打了和声讲到230元。</p><p class="ql-block"> 之前马书记过来和金主任说事,说着说着就争起来了,原来是在讨价还价。</p><p class="ql-block"> 听知青点的老农们说,架子还可以,就是口齿不好,意思是不能吃东西。</p><p class="ql-block"> 金主任说不能垮膘,一垮就没得搞头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专门排了个放牛班,每天派个人清晨牵老牛到山上吃带露水的嫩草。顺便捡点菌子回来吃。</p><p class="ql-block"> 老牛的身体也逐渐好了起来,能干活了,叫声也响亮了起来。更惊奇的是还生了个可爱的小犊子!看样子老牛吃嫩草名不虚传啊!</p><p class="ql-block"> 我们当时什么都不懂,只能听他们的。现在回想起来这头牛不是马书记的也是他亲戚的,应该是看知青点有点钱,就来打个秋风。或者是欠知青点钱,拿老牛来抵账。现在看二百多元钱不算什么,但在当时的农村可是一笔巨款。</p><p class="ql-block"> 那个可爱的小牛犊很快就没了踪影,估计又被返回去了,收入归了谁?谁也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知青故事之98 放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常常在艺术作品中见到描述放牛娃的作品,一条牛鞭,一支短笛,骑牛吹笛,悠闲无比。</p><p class="ql-block"> 可放牛并不是那么轻松的事。</p><p class="ql-block"> 自从我们买了老沙牛便排了放牛班,轮流看牛。</p><p class="ql-block"> 老牛很听话,你喊声低头,它便把头低下来,我们便从牛头上爬到牛背上,一声“驾"便扬长而去。</p><p class="ql-block"> 老牛要吃嫩草,此草只有山上有。便和老牛上山,于是,放牛的又多了个任务,捡菌子。一般连续下雨后天晴菌子最多,但也最容易烂,我就碰到过这种情况并曾赋诗一首:初登便是遇山魔,满目琳琅尽烂货。莫说今日无口福,旦看满山鲜物多。采点别的东西回去也是可以的。</p><p class="ql-block"> 在山上不好骑牛,一般是让它吃草,我在边上看书或听收音机。</p><p class="ql-block"> 有时还会碰到野鸡、野兔、松鼠之类的,最要警惕的是小心蛇。山上除了菜花蛇其它都是毒蛇,咬一口就不得了。</p><p class="ql-block"> 运气好的话可以采到很多绿豆菌,一种非常香甜的磨菇,当时我们只能用榨辣椒糊,也蛮好吃的。我当医生后有一次去钓鱼,用绿豆菌(常德叫重阳菌)炖鸡,那个鲜啊!连声说下放时捡的菌子浪费了!</p><p class="ql-block"> 老牛吃得肚子圆滚滚了就牵它下山了。看着老牛一天天精神好转,我们非常高兴。</p><p class="ql-block">后来怀孕生子也证明了我们的努力没白费。并且还帮我们干了很多农活,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这两百多块钱划得来!</p><p class="ql-block"> 到我们树倒糊狲散时估计又被转卖它处了……</p> <p class="ql-block">明强点评:</p><p class="ql-block">放牛,写的有味道。知青也放牛,很新鲜,在我的印象当中,放牛一般都是小孩干的事,早就有放牛娃一说。</p><p class="ql-block"> 说到放牛,10岁左右的时候,我也放过牛,可能大家觉得有点奇怪。</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住在郊区,附近就是东方红三队,东方红三队总共有5条耕牛,其中有两条沙牛,三条牯牛。5条牛分别由5个有男孩的家庭放养。5个男孩,每天都要去有草的地方放牛,如果附近没什么草了,他们一般会结伴去很远的地方放牛。因为平时都是很好的玩伴,在星期天,或者在学校放寒暑假的时候,他们去远处放牛,一般都会叫上我和其他几个相好的玩伴一起和他们去放牛。那个时侯,也没什么太好玩的地方,去和他们放牛感觉很好玩,来去都是骑在牛背上,有那一点骑士的感觉。1条牛可骑两个小孩, 5条牛奇着10个小孩,一路浩浩荡荡,别有一种味道。</p><p class="ql-block"> 记得,放牛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沅江河堤,因为河堤边长满了鲜嫩的青草,牛很喜欢吃。河堤边还有很多荷塘。放牛的时候,在牛吃草时,我们就玩着各种游戏,追赶打闹,尽情玩耍。还经常脱了衣服下荷塘摘莲篷採荷花。还经常翻过河堤下到沅江游泳。</p><p class="ql-block"> 放牛一般一去就是一下午,回来的时候,往往太阳都快下山了。</p><p class="ql-block"> 这都是童年经历过的事,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么好玩有味道。</p> <p class="ql-block"> 遇花缘:牛与人</p><p class="ql-block"> 放牛,说到牛,我们林场只有一头壮年黄牛。那头牛,膘肥体壮,牛劲十足,脾气暴躁,人难接近。专门有个老农,黄伯来饲养。黄伯每天都要牵上山坡,田野,溪沟,放牧,饮水。黄伯一边放牛,一边抽着自己种的叶子烟,这种烟,叫晒烟,晒干,刀切,用纸一卷就直接用来抽吸,原滋原味,但烟味特别辣喉,一般人抽不了。同时黄伯还津津有味的哼唱几句男女嘻闹调情的歌曲,陶醉在自我享受之中。雨天黄伯穿着蓑衣斗笠放牛的画面还有深刻印象。在黄伯面前,黄牛就是一位乖巧听话,安分守己的忠实朋友。黄牛主要用来耕地和拉车。我们有一张架子车,用来拉物质和烧柴。我曾写过一篇赶车的文章,就是用的这头牛,这架车,同时也被它戏耍了一次。林场的杜支书,身材高大,脾气刚烈,经常用黄牛耕田耕地,黄牛也服服帖帖,任劳任怨,回想起来,还仿佛记得杜支书当年用牛那种驾驭自如,得心应手的情景。知青中覃平,黄国建,祝发庭等也使用过黄牛赶车,非常熟练。下乡期间,黄牛一直陪伴着我们一起度过那些岁月。</p> <p class="ql-block">知青故事之99 回城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知青回城无外乎放假、家中有事、公派、自己跑回几种原因。</p><p class="ql-block"> 我帮公家干事回城有三次,一次是修水库搞车,少吃了几天天寒地冻的苦;第二次是买桔苗,吃了几餐好饭菜;第三次是马书记把我从汪家工地提出来,帮大队搞车。回来后我没回汪家,偷了十多天懒,后来被公社知青专干小卞发现了,又提回了汪家。 </p><p class="ql-block"> 1976年2月春节放假回来,医院党委召集我们两个点的知青开了个座谈会。有些人在会上侃侃而谈,好像作出了很大的成绩一样。我觉得没什么好谈的,没出声。</p><p class="ql-block"> 回城搞得最多的活动就是看电影。一般是呼朋唤友去看,多半还是知青点的老伙计。当时影片不多,重复的也看,看完后回家谈感想。发现有新电影又去看。工农兵电影院、人民电影院、滨湖影剧院、常德县电影院都去看过。剧目有样板戏、“三战"、《侦察兵》、《青春似火》、《山花》、《枫树湾》、《打击侵略者》、《欢腾的小凉河》、《小螺号》、《带响的弓箭》、《我们都是向阳花》、《第二个春天》、《决裂》、《雁鸣湖畔》、《节振国》等等。</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活动就是走亲访友,其实我们家在常德没什么亲戚,主要还是访友,访的也就是知青点的几个人。还有同学、周老师。谈天说地,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买书抄书,也是个重要的活动。买得到的就买,买不到的就借了抄。1976年10月14日到新华书店买书,见到很多人购买《毛泽东选集》,原来前几日中央发出了“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新高潮"的号召。也是人民对伟人的一种怀念。</p><p class="ql-block"> 有时回来是帮家里做事,如有次父亲搞化疗,需要人照顾,就把我招回来了。当时我还有小弟弟患唐氏综合症,也需要照顾。本来我们家只要下去一个的,但家里说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煅练煅炼,所以我大弟弟也下到百草去了。</p><p class="ql-block"> 在家里煮饭炒菜,或者到食堂买饭菜。有次还把哒哒作响的缝纫机拆掉重装,搞得很小的声音了。</p><p class="ql-block"> 有时回来的人多,我们便相约在医院球场打球,也怪,打球也很费体力,怎么就没干农活那么累呢?</p><p class="ql-block"> 回得最久的一次是在金家打球扭到脚踝,在家治疗休养了2个月。</p><p class="ql-block"> 回家最开眼界的是粉碎四人帮后的庆祝活动。</p><p class="ql-block"> 1976年10月19日常德地、市、县联合举行了《坚决捍卫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与一切违反三项基本原则的行为作坚决斗争誓师大会》。会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乐队打头,领导机关带队,解放军和民兵荷枪实弹,刺刀银光闪闪,人民群众高举毛主席画像,抬着巨幅标语牌,高呼口号、滚滚向前。</p><p class="ql-block"> 1976年10月24日,清晨街上就锣鼓喧天了。一队队的人们涌向广场,在哪里要召开《热烈欢呼华国锋同志任中共中央主席和军委主席,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大会》。</p><p class="ql-block"> 会后又举行了和前次一样规模的游行,不过这次更热闹,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整个城市都在烟雾之中。</p><p class="ql-block"> 下午三点钟,收音机里播放了首都庆祝大会实况。似乎是一次全国统一行动。市面上传说,北京酒都快卖完了!</p><p class="ql-block"> 每次回家几天又急着回知青点,好象那里有个什么牵挂一样。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们的一份情感。</p> <p class="ql-block"> 在医院球场(上图左站立者为作者,下图右登一为作者)</p> <p class="ql-block">知青故事之100 医院慰问团</p><p class="ql-block"> 1974年4月28日在我们下乡两个月后,医院组织了所有知青的家长来慰问我们。实际上就是来看一看我们的状况。</p><p class="ql-block"> 知青点派了我和彭建国、徐锦华去接他们,顺便在朱伦桥集市买了些菜挑回来。</p><p class="ql-block"> 家长们参观了我们的临时住所,观察了我们的劳动环境,了解了我们的劳动内容。在大队部吃了一餐农家中午饭。鱼和肉虽然不多,但也还是有的。下午家长们离开,对我们的情况基本满意。</p><p class="ql-block"> 1976年7月25日医院派人来慰问我们并支援双抢。</p><p class="ql-block"> 我受命在八一供销社公路边接他们进来。车来后一看满满一卡车人,带队的是内科刘殿元主任。</p><p class="ql-block"> 在大队部吃完早饭便下田干活,分三个组,二黑带一组,杨瑞兰带第二组,我带第三组。</p><p class="ql-block"> 割稻打稻,挑谷到禾场。虽然骄阳似火,人人汗流夾背,但大家干劲十足,田野里热闹非凡。我们专门派人送茶送水,帮助体力差的同志干活。医院工作人员里面有些是农村人,干起活来很溜。很快就把我们当天2/3的任务完成了。</p><p class="ql-block"> 吃中午饭时我才发现,大队把医院带给我们的鱼啊肉的全部做熟了又还给他们了!真是不吃一点亏啊!我们吃肉的希望又破灭了!</p><p class="ql-block"> 吃完中饭便要回家了,我们知青是依依不舍。</p><p class="ql-block"> 临别,我代表大队写了一张感谢奖状:党的关怀暖人心,双抢长送龙江情。</p> <p class="ql-block">知青故事之101 转知轶事</p><p class="ql-block"> 刚下乡时,对贫下中农还是万分佩服,虚心学习的。随着接触的增多,逐渐认识到了一些本质的问题,负面的感知越来越多,使我的认知有了明确的改变,从对个人认知的改变到对社会认知的改变。这也是我们这些初涉世事的楞头青的必由之路吧。</p><p class="ql-block"> 在腾家生产队插队双抢时,遇到一件事:养鸭人赶着一群鸭子过去,后面有几个掉队的鸭子,在田里干活的几个妇女就把鸭子抓了回去。我当时表示反对,可她们不以为然。后来我调查了一下,该队大部分家庭是下中农成份,不也是革命力量吗?怎么就这种觉悟?通过学习,认识到中农的特点就是吝啬、贪婪,那怎么能成为革命的重要依靠力量呢?</p><p class="ql-block"> 一天,老农罗伯带我们几个男的到山岗上的旱地锄草。他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平时只有挨欺负的份。但后面的行为着实使我大吃一惊。</p><p class="ql-block"> 一位妇女提着一蓝子东西从路上走过来,这条路经过我们锄草的地方。看着妇女走过来,罗伯突然对我说:快去把她的东西抢了!我以为他是开玩笑。他却一本正经的重复说了几道!我说搞不得,要抓人的。他辩道:现在政府不准送礼,就可以抢!</p><p class="ql-block"> 我都怀疑他是不是土匪出身!对他一通怒斥,说得他一句话也不敢说。</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问了,罗伯是贫农出身。出身不好不会派到知青点来。</p><p class="ql-block"> 平时,大队干部随便来吃一顿,嘴一抹就走了。毛主席吃了人家的还给钱粮呢!公家的东西说拿就拿,好家是在家里一样。我非常看不惯!</p><p class="ql-block"> 有次我找原大队会计,现小店营业员,请他教我打算盘,他说:你给我打两瓶酒就教你;也是这个罗会计,在小店求马书记放他出去,当时我正买东西。马书记说:你给我打两瓶好酒我就放你出去。待他走后罗会计对我说,不给点好处他不会答应。</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对这种凡事用物质衡量的作法非常反感。认为他们是一批没有和传统观念决裂的人。 </p><p class="ql-block"> 某天,金主任跟我说要去常德买电机,我说不是马书记、腾书记、金会计都去吗?他说他们要他一起去。几个人去了两天才回来。后来我才知道,是我们中有人请他们去做客,喝酒、吃肉、游玩。该人入党的目的在20多天后达到。现在看很正常,当时很气愤!</p><p class="ql-block"> 在大队召开的毛泽东主席追悼会上,全体默哀时,马书记刁着个烟在会场晃来晃去,以我们当时的感情真想去揍他!</p><p class="ql-block"> 入党,应该是很神圣的事,但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并没有神圣感和使命感。当时有个腾姓党员就给我说过:当个党员起码工分都有了。怪不得马支书不象书中的党员!</p><p class="ql-block"> 在汪家搞基建时我是知青带头人,与公社干部打交道多,混熟后讲话都没什么顾忌。有次闲聊时秦会计给我说:知青回城都要带指标下来,除了固定要招的人外,招人单位还要送一些指标给公社。公社下指标到要招的人所在大队,也要送指标给大队,大队可推荐自己的人。所以说只要各级有关系,就不难招上去。如果是党员就更好招。这时我才醒悟为什么有人急着入党。也醒悟了招工并不是看表现。</p><p class="ql-block"> 在建汪家理论学校时也了解到各地吹吹捧捧,拉拉扯扯的情况已蔚然成风,成了一种社会现象。也怪不得某个人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有次公社卫生院的张医生对我说:不要管那么多事,睁只眼闭只眼就行,免得得罪人,对你没好处。我当时的回答是:我不怕!</p><p class="ql-block"> 1976年12月马支书把我从汪家叫回金家,要我帮大队搞车子上工地。马书记笑里藏刀的说:搞来车子你的事大队帮你考虑考虑。</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虽然不怕他,也不想把关系弄僵,还是回去帮他搞了车子,只收他的油费。</p><p class="ql-block"> 上述诸事,令我思考,促我转变,炼我成熟。我认识到农村并不适宜我们扎根,不是农民教育我们,而应该是像我这样的人去教育农民。不认识韭菜苗麦子苗并不可耻,仅仅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对社会各种形态的认识也使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明强点评:</p><p class="ql-block">下放几年,逐步了解了农村和农民,收获颇丰。农村贫下中农对党和政府有很朴素的感情,衷心的拥护共产党,是党和政府依靠的对象。应该说大部分农民贫下中农还是纯朴善良的。但上世纪七十年的时候,绝大多数农民没读什么书,文化素养不高,因而思想觉悟都不会很高,农民意识还很浓。自私自利,贪小便宜的大有人在。有很多村干部更是利用手中的那点权利,以公谋私,多吃多占,贪污侵呑集体财产。</p><p class="ql-block"> 社会很复杂,哪里都有好人和坏人。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都是利益关系,都是一种等价交换;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欲要取之,必先予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都是为人安身立命之道。</p><p class="ql-block"> 下放农村几年,了解了农村和农民的真实状况,认识到了农村社会的善与恶,使自己变得成熟,收获还是蛮大的,这何尝不是接受再教育的结果呢?</p> <p class="ql-block">知青故事之102 心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知青在乡下的心境,大体也是枣核型,两头小,中间大。</p><p class="ql-block"> 小的一头是有远见之人。这里面包括了具有远见的家长,并且常常是家长具有远见。这批人从下乡伊使便有计划,然后按计划一步步实施。比如说,下乡前找个好的点,不要太偏僻,不要太穷困。一般就是国营的林场,实打实的园艺场,茶场。象我们金家这种仅凭巴掌大一块桃树林也敢叫园艺场的只能叫上当,那么多当领导的家长集体失察。</p><p class="ql-block"> 下乡后先加入组织,入团入党,取得政治资本,那时叫上进!然后和当地领导搞好关系,打通道路。再就是提前找好指标,这点很关键,否则前功尽弃。找指标也是一场硬仗,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子。再好的家庭关系,再铁的朋友关系,在指标面前都是浮云。曾经出现过昨天讲好指标,准备下去招人,今天指标被人抢走,招的是另外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招上来后还要规划到哪个部门,搞什么工种,怎样上进。</p><p class="ql-block"> 看看,谋划得远不远?</p><p class="ql-block"> 小的另一头是目光短浅之人。只看眼前好不好玩,吃不吃亏,有什么好处。随心所欲,甚至违法乱纪。如果后台硬,还可混到出头之日,没后台的只能永久沉沦,终究出不了头。</p><p class="ql-block"> 而大多数的人是枣核的中间,不去想,随大流,干好本职工作。船到桥头自然直,到哪山唱哪歌。把现在的日子过好。</p><p class="ql-block"> 这些人里面很多都是朦里朦懂的楞头青,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思维,分析问题常失偏颇,一句话,不成熟。</p><p class="ql-block"> 我也是这里面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明强点评:</p><p class="ql-block">@铮鸣,“心境 ”写的好,人生感悟,认识深刻,对读者有启迪作</p> <p class="ql-block"> 图文:铮鸣。</p><p class="ql-block"> 点评:明强。</p><p class="ql-block"> 编辑:遇花缘。</p><p class="ql-block"> 西湖,柳叶湖,冲天湖,风光图片:遇花缘,铮鸣,明强攝制。</p><p class="ql-block"> 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