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灵之地一一无锡(2024.1.30-2.1)

三平园主

<p class="ql-block">  无锡虽离上海不远,也曾两次到过无锡,但对这座城市印象不深。第一次是2010年,记了一个年度行政三等功,获得了到无锡华东疗养院进行体检的奖励待遇。第二次2012年4月,一群摄友来无锡采风。但两次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游玩的重点都在鼋头渚,所以印象不深刻。2024年寒假,几个老同事建议我组织一次出游,于是我把目标定在了无锡,制订了游玩攻略,因此对无锡有了深入地了解。</p><p class="ql-block">  无锡的地名由来尚无定论,根据元代《无锡县志》记载,无锡的锡山原本产锡,在汉代初年锡矿挖尽,故被命名为无锡。又有传说秦代大将王翦在经过无锡时发现了一块碑,上面刻着“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便将此地命名为无锡。</p> 第一站我们到惠山古镇,2012年4月来无锡游玩的时候,本来打算要去惠山古镇的,后来中午吃饭的时候饭店的老板说现在正值惠山古镇的东岳庙香会,镇上人山人海劝我们不要去了,所以我们听劝放弃了。这次我要弥补一下上次的遗憾。<div>  惠山,又称西神山、历山、华山、斗龙山、冠龙山、龙山、慧山、惠泉山等。南北朝时,惠山又被称为历山。因山有九陇,所以又被称为九龙山。晋代,开山禅师、西域僧人慧照常来此山,故称此山为慧山,又因“慧“同“惠”,所以改叫惠山。</div><div> 惠山古镇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现有古祠堂一百多座,中央电视台对惠山祠堂群曾出现了不同数据的引用。2016年播出4集文化纪录片《惠山祠堂群》说是118座祠堂。2019年播出的《记住乡愁》又说惠山有108座祠堂。2021年12月3日《无锡日报》刊登原文化局局长叶建兴的《无锡惠山祠堂群申遗笔记》一文,说有118座。而无锡规划专家、政协老领导、当过12年祠堂研究会会长的孙志亮先生撰文论述“祠堂群是惠山古镇的灵魂”时说:”在惠山古镇0.3平方公里的用地范围内,集聚了118家祠堂、77个姓氏,是中国、也是世界单位用地范围内祠堂姓氏最为密集的地方。由此可见,惠山古镇上有118座祠堂是比较认可的。</div> 进入古镇,迎面见一座牌坊,上书“九峰翠嶂”。惠山古称“九龙山”,山有九峰,这座牌坊坐落在惠山古镇老街的东段,正面为“九峰翠嶂”,背面匾额为“五里香塍”,此牌坊立于清朝咸丰年间,上部是木结构,下部为石结构。旧时无锡西门至惠山有大道相连,清明时节“一枝杨柳一枝花,红绿相映五里遥”,有民谚“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鞋底香”,“五里香塍”因此得名。<div>  我们在牌坊前合影一张,以此留念。</div> 进入镇上的第一处景点就是惠山文化展示馆,展示馆前身是徐儒子祠。徐儒子是东汉南州高士徐稚。徐稚(97~168),字含子,豫章南昌人、东汉隐士,家贫,以耕读为业,学问渊 博,见识深远。汉桓帝时,因不满宦官专权,虽屡为大臣荐举,拒不为官,时称“南州高士”。豫章太守陈蕃,不接宾客,唯重隐士徐稚,为他专设一榻,去则悬之。王勃《勝王阁序》有“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说的就是这事。<div>  清代康熙和乾隆分别六次下江南,又各七次游历惠山。惠山文化展示馆的墙上嵌着一块石碑,上书“惟惠山幽雅閒静”为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由此可见,两位皇帝对惠山的喜爱。</div> <p class="ql-block">  第二座祠堂是“二戴夫子祠”,始建于清乾隆39年(1779年),原祠中供奉中国二礼文化先导者戴德、戴圣二尊像。西汉礼学家戴德、戴圣叔侄二人整理注释了《礼记》,并著有《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脍炙人口的《三字经》中“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广为传诵。“二戴夫子祠”门外有一二柱牌坊,上书横眉匾“高山仰止”,是说戴德、戴圣叔侄二人,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让人以他们的举止作为行事准则,高山还喻他们高尚的德行。可惜那天“二戴夫子祠”不开放。给老校长在牌坊下留影一张。</p> <p class="ql-block">  第三座祠堂是吕东莱先生祠,又名吕成公祠。旧祠在惠山寺柏庭房右(黄公涧北),明正德二年(1507)裔孙吕卤建。祀宋儒著作郎开封伯、谥“成公”的吕祖谦,后废。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裔孙吕南阳等呈请建堂三楹于周文襄祠右享堂前,以占周祠免粮地涉讼,工垂成而败。清嘉庆九年,邑绅秦瀛、太守秦沆捐资在锡山之麓(今址)购地建祠,巡抚汪志伊檄县督造数年,再经吕氏后裔景山、佩声续出捐资建成,规模宏大。</p><p class="ql-block"> 吕祖谦,南宋哲学家、著名儒学家,因曾祖封东莱郡侯,后裔即世称东莱,故学者称他为东莱先生。他在金华创利泽书院,为南宋四大书院之一。与朱熹、张栻相友善,时称东南三赞。</p> <p class="ql-block">  没想到惠山古镇上还有一座张中丞庙,祭祀的是唐代安史之乱中坚守睢阳的张巡和许远。这座庙宇坐南朝北,依山而建,占地超过2400平方米。庙宇分为两路三进,前庭临街,两座清代石狮威严地守在左右两侧。临街的庙前有一座照壁,上书“精忠贯日”四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张巡、许远在睢阳死守,保住了江淮粮仓,使战乱没有能漫延到江南,才能使大唐能够平定安史之乱。他们的英勇事迹被后人传颂,江南之地的人民感念他们的守护之功立庙祭祀,无锡人亲切地称这座庙为“大老爷殿”。人民是最纯朴的,对做出过贡献的人世代不忘,千百年来还有香火祭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张中丞庙在清朝咸丰年间因战乱而毁,但幸运的是,在同治八年(1869年),无锡的乡绅和民众集资重建了这座庙宇。重建后的庙宇包括前殿、戏楼、两廊和正殿等建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景点。</p><p class="ql-block"> 正殿内供奉的是张巡和许远的塑像,殿内的四根柱子上的两幅对联是对他们功绩的表彰:“威烈千秋功灵显赫,福佑黎庶万民景仰。”“戡乱勤社稷精英人敬仰,舍生殉节睢阳忠烈世传扬。”</p> 张中丞庙旁边还有一座东岳行宫。东岳行宫俗称圣帝殿,是无锡十大神庙之首,里面供奉的是东岳泰山神黄飞虎,掌管的是赏罚典狱。无锡三月香会的高潮是三月二十八日的惠山东岳庙会,民间俗称惠山庙会,或叫“老八谢”。<div>  东岳大帝是商纠王的国舅,即《封神榜》中的黄飞虎,被姜子牙封为东岳大帝。东岳大帝是道教所奉的泰山神,又称东岳天齐仁圣大帝,传说是主死生的百鬼之主帅,掌管人间生死,具有五岳神之尊的地位。相传无锡惠山东岳庙是东岳大帝黄飞虎的行宫,所以庙门匾额上书“东岳行宫”。 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大帝生日,因他权辖诸神,所以这一天无锡各庙之神要全部出会前往惠山东岳庙朝拜祝贺,当地百姓都要进庙上香,人流自然人山人流了,上次我们来无锡正好是东岳庙会期间,错过了游玩惠山古镇了。</div><div> 东岳行宫大殿前的前殿里耸立着四位天神,起初我以为是我们平常庙里所见的四大天王,但看他们所拿的兵器却不一样,看铭牌才知他们是南斗星周纪、伏龙星黄明、西斗星龙环、豹尾星吴谦,是黄飞虎的四大家将。</div> 范文正公祠在惠山古镇祠堂中算规模比较大的,是范氏后裔祭祀北宋名相、文学家范仲淹而建,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由三进院落构成,分为敦叙堂、后乐堂、报本堂。敦叙堂堂门两侧有联“源从尧舜祖德流芳传世泽;望出高平宗功浩瀚振家声。”堂的正中悬挂了一幅范文正公的画相,面容庄重,展现了他儒雅的气质和勇于担当的气节。画像的顶上悬挂了一块“德行传家”的牌匾,画相的两侧是一幅“文章传赤县,忠爱数名流”的对联。 一进和二进之间的庭院当中凿有方池,有石板桥跨池而卧,有一条长廊把三进的厅堂相连。二进后乐堂为全祠的主堂,面阔五间,单檐歇山卷棚顶,四面出廊。堂门两侧对联为“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进入后乐堂,堂上悬挂着“济时良相”的牌匾,牌匾下面的堂中太师壁是出自明代书法大家文征明的书法《岳阳楼记》,背面是岳阳楼全景图。后乐堂外的东面粉墙上,书有范仲淹的那句流传了近千年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后一进的报本堂中摆设有范仲淹的神龛,悬挂一幅对联“子孝孙贤世深长,祖宗功德流芳远”,表达了对范氏家族的祝愿。 后乐堂后门出来,又是一条街巷,范文正公祠的后面隔条街又有一座名祠虞薇山先生祠。虞薇山,名荐发,字君瑞,祖籍丹阳。虞荐发在无锡义务办学,传授杨时的理学,讲学十几年间,当政者多次力请他出仕,但他仿效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不受元代的俸禄,坚决拒绝,自号“薇山老人”以明志。虞荐发的学问道德堪称士大夫的楷模,祠内的三块古匾“宋季完人”“守先待后”“学者津梁”,是对虞薇山的最高评价。他的精神不仅为无锡播下了读书的种子,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在无锡惠山古镇,古祠堂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虞薇山先生的祠堂,又称薇山书院。宋末元初,虞薇山先生在惠山古镇创办了“薇山书院”,其历史早于“二泉书院”和“东林书院”,并与这两座书院齐名。此外,虞薇山先生还修复无锡学宫,恢复乡饮酒礼,兴复敬儒之风。他的许多义举,难能可贵,为他赢得“宋季完人”的至高评价。 书院内有一方小池塘,虞薇山先生亲自为其题名为“莲池”,寓意深远。池边立有书院碑坊,见证了这座书院的悠久历史。 想不到惠山古镇上还有一座倪云林先生祠,始建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系裔孙倪凤来等奉檄在原明王大益之园而建,祀元代著名画家倪瓒。倪瓒,初名倪珽,字泰宇,别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江苏无锡人,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倪瓒家中富有,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年,散尽家财,浪迹太湖。洪武七年(1374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倪瓒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倪瓒擅画山水和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其作品深受推崇,以“清幽散淡”为独特风格,被誉为文人画之顶峰,董其昌、石涛等均引其为鼻祖,石涛的书法题画,从精神到体式皆是以倪瓒为法。惠山古镇上祠堂太多,来不及一一细看,我们进去匆匆看了一眼就出来了。 惠山古镇上人文古迹实在众多,逛都逛不过来,我们只沿着主街一路往前走。前面一座飞檐翘角的歇山顶式两层山门,进入了收费的惠山寺景区。下面的门洞上方挂着一块“锡惠胜境”的牌匾,上面悬挂着乾隆皇帝钦题的“江南第一山”匾额,却为当代著名书法家李可染先生所书。 惠山寺景区内还有多座祠堂,进门就接连几座祠堂。先贤施子祠建于清同治十年(1873),由裔孙施建烈等请建,主祀圣门弟子施恒。施恒(前546— ?),又名树德,《孔子家语》作“字子常”。春秋末年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东南)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乘氏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临濮侯”,从祀圣庙。在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名列第六十五位。 <p class="ql-block">  过郡马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祀宋郡马过孟玉。在宋代,王的女儿称郡主,郡主的丈夫称郡马。过孟玉是淮西和州太溪村人,被徐王赵棣选为郡马,迎娶了逍遥郡主。1129年,过孟玉随从宋高宗南渡,憩惠山寺白玉堂,郡主爱梁溪山水秀美,风俗醇厚,于是安家在无锡惠山,成为无锡过氏的迁锡始祖。过氏先祖为扶保大宋皇朝建立特殊功勋,从而荣获恢复过姓以及御赐庄园、郡马府邸,过氏开始定居无锡。 正厅是四开间砖木结构的古色古香明清建筑,抬头可见红底金字的“南渡褒忠”匾,下有楹联:胜地有佳山水,善人多贤子孙。</p> 邹忠公祠,邹忠公,名浩,籍贯常州,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曾任扬州颍昌府教授、中书省右正言、直龙图阁等低级官职,谥号“忠”,“邹忠公”由此而得。祠堂门楼面阔三间,门柱上以岳飞给邹浩的赞词《诗赞浩公》为联:“学贯六经修贞洁素至大至刚不忧不惧;治朝之佐谏官之雄百年正气千载旌忠”。邹浩虽然一生官职不算太高,但其祠堂却能够在惠山古镇上与钱武肃王、丞相李纲等王侯将相的祠堂并立,主要原因就是邹氏是清廉传家,作为宋代的谏官,曾经在朝堂上弹劾高俅,宋高宗曾评价他“危言谠论,朝野推仰。”上个世纪50年代,邹忠公祠被拆除。现在的祠堂为2005年重建,但只恢复了门厅和享堂,天井中间有一只无锡邹氏续谱鼎。 与邹忠公祠比邻而居的是李忠定公祠,主祀的是南宋抗金名臣李纲。据《无锡县志》记载,早在明正德年间,无锡籍乡贤邵宝即将李纲请进了惠山的“十贤堂”,后专祀于二泉书院。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后裔李廷煌等合族奉檄建祠。祠堂门楼为两层结构,硬山顶,面阔三间,祠堂只有两进,庭院中间置一青铜方鼎,底座和鼎身分镌“万古长青”和“千秋万代”篆书铭文。<div>  李纲为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钦宗时任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任京城四壁守御使,率领军民抵抗金军。高宗初,一度拜相,但仅77天即遭罢免。病逝后,追赠少师,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定”。按照“李氏谱系”的记载,李纲一族乃唐高宗的后人,是被分封到福建的皇族宗室。</div> 到了惠山古镇一定要游寄畅园,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多次巡游江南,每次都必游寄畅园。乾隆帝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自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首次南巡,便指定寄畅园为巡幸之地,因喜其幽致,故携图以归,于北京清漪园万寿山东北麓仿建“惠山园”,即今颐和园中的“谐趣园”。<div>  寄畅园的第一位主人是北宋词人秦观后裔秦金,在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购得惠山寺僧舍“沤寓房”,并在原僧舍的基址上进行扩建,垒山凿池,移种花木,营建别墅,辟为私园,取名“凤谷行窝”。 寄畅园与瞻园、留园、拙政园并称江南四大名园。</div> 进入园中,首先是一个小院,院中浓荫蔽日,正面是古朴的门厅三间,上悬“凤谷行窝”的牌匾。此所谓凤谷一词的缘由,意为凤栖之山谷;行窝一词则来自一个与北宋大儒有关的典故,北宋大儒邵雍游学天下,定居洛阳,因贫困而住在茅屋陋舍之中,朝廷高官王拱辰、富弼、司马光等敬其学识人品,在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置办了园宅,供邵雍居住。邵雍入住后为园宅起名为“安乐窝”。秦金引用“窝”这一典故,与凤谷组合命名自家别墅,意思为“凤栖之谷的临时安乐窝”,显然是一种文人情怀,表达了一种自得其乐的美好心态,其中不乏对古代贤者的仰慕之情。 院中的墙上嵌着康熙题写的“山色溪光”和乾隆题写的“玉戛金枞”的碑石真迹。康熙所题的“山色溪光”,是指眼睛看到的园内山色和溪水中的光影;乾隆御笔的“玉戛金枞”,玉戛是指流泉,金枞是指假山,是指耳朵听到的园中流水之声。祖孙二人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对寄畅园进行评价,各有千秋,也表达了他们对寄畅园的喜爱之心。 秦金过世之后,此园传到其族侄秦瀚及侄孙江西布政使秦梁手中,经过一番扩大改建,乃名为“凤谷山庄”。再以后,园子传入秦梁之侄秦燿手中,秦燿曾任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广巡抚,因朝廷倒查张居正案有所涉及而被解职。回归故里后,秦燿改建庄园,扩池堆山,植树养花,寄情山水园林,并将园名改为“寄畅园”。寄畅一词取自书圣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div>  清康熙初年,秦燿曾孙秦德藻改筑寄畅园,延请造园名家张涟及其侄掇山理水,疏泉叠石,园景益胜。卧云堂曾是秦家的荣耀之地,康熙皇帝第二次下江南就是在这儿带走了秦德藻长孙秦道然,去给九皇子胤溏做伴读和管家。雍正登基后,秦道然因受宫廷斗争株连入狱,寄畅园被没官,割出西南角建无锡县贞节祠。清乾隆元年(1736年),秦道然第三子秦蕙田殿试中探花,上《陈情表》,秦道然获释,寄畅园被发还,由秦德藻二房孙秦瑞熙斥资白银3000两,照旧营构重修。</div> 寄畅园的景色,围绕着从第二泉引来的一泓池水而展开,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树影、花影、鸟影,尽汇池中。而“知鱼槛”就是其中的一个著名的景点,临水处的坐身栏板上置美人靠,游人可以舒服地坐倚于此,欣赏”锦汇漪“中那快乐的游鱼。这也点明了“知鱼槛”名字的出典,出自《庄子·秋水》篇中,战国时庄子和惠子在濠水边一段有趣的哲学对话。 穿过一座七星桥,就来到了嘉树堂前。七星桥将大池巧妙地划分为两个水域。一般园林桥临水而曲,而此处却是一座直桥。著名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一书中说:“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此处水面较阔,两边无景,不宜曲而直行,可使游人快速通过。他认为上海豫园前九曲桥,既不临水面,生硬屈曲,行桥宛若受刑,即是一个坏例。此处七星桥其桥身以七块黄石板直铺而成,平静地卧于锦汇漪之上,与水面几乎平齐,显得朴实无华。其独特的造型,反而成了整个美景中的一大亮点。从桥上走过,可以近距离地欣赏到寄畅园中其他景致的倒影,感受到水面波澜与桥身稳固的和谐共存。 嘉树堂是寄畅园最北面的一座建筑,堂名源于陆羽《茶经》中“南方有嘉木,其叶有真香”。寄畅园秦氏先祖宋代词人秦观诗《茶》亦有句:“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堂前的抱柱有一联:“瑶台倒影参差树,玉镜平开远近山”。堂内上悬“嘉树堂”匾,现代书法家王能父书。还有一副楹联:“千年人家诗书传;百代承名寄畅园”,据说是李铁映所书。 站在堂前,南面秀丽的锡山,山顶的龙光塔和园中的知鱼槛、郁金亭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山地塔影”的奇妙景象。这是寄畅园小中见大建园风格的体现,也是园林借景的最成功案例,把园外之景引入到了园内,自然而和谐地形成一体。 另一处著名的景点是八音涧,八音涧其实是一条穿越在假山之中的小路,两边的假山是用黄石堆砌而成,有山洞,有曲折的回廊,总长36米。水涧巧引“天下第二泉”泉水入园,经曲潭轻泻,石路迂回,因为水流的不同流速,婉转跌落,泉声悦耳,空谷同响,发出5种不同的声音,再加上风声、鸟声、虫声汇成八音,因此而名。 寄畅园东南角,邻梵阁往东有一小亭,旁有百年巨樟,绿荫垂地,亭中一碑,镌刻有乾隆御笔题诗和作画“介如峰图”。池东立一湖石,倚墙而立,颇如婷婷美人,对镜理妆,妩媚有姿,故湖石名“美人石”,池名“镜池”。174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至此,看到美人石,改称“介如峰”。 凌虚阁是园内最高的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经过多次毁坏和重建,现在的凌虚阁是2000年重建的。‌登楼可以俯视园内外景色,近看惠山街景,远眺惠山、锡山。凌虚阁不仅是寄畅园的重要景点,还体现了古代造园师在空间布置上的顶级水平,移步换景,处处皆有景。‌阁上悬有两块横匾,上匾为阁名,由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书写,下匾“江南胜迹”由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br> 含贞斋是寄畅园第三代园主秦燿的书房,四周多植古松,秦燿曾有“盘桓抚古松,千载怀渊明”之吟;斋内悬联:“池含林采明于缬;山贻台华媚若细”。 九狮台位于含贞斋对面,又名“九狮图石”,是用太湖石叠成的大型假山,高数丈,突兀峻峭;置有若干狮形湖石,整座假山构成一只巨大的雄狮,俯伏于青翠欲滴的绿树丛中,静中寓动,妙趣横生。<div>  寄畅园深得康熙、乾隆两位的垂青,园内留下了许多诗章和匾、联,增添了许多人文气息,不仅景美,而且更有文化内涵,非常值得一游。</div> 在惠山寺和寄畅园之间的夹角处,有座二泉书院。二泉书院不仅是座书院,还是邵宝的祠堂,是无锡惠山祠堂群中典型的“书院祠”,为人称“二泉先生”的明代无锡藏书家、学者邵宝所建。<div>  据史料记载,最初的二泉书院建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当时包括海天亭、超然堂、点易台等15个景点。虽然现今的二泉书院为重建,但基本恢复了原貌,每个角落都蕴含着“二泉先生”的书香文化底蕴。“若要石门开,要等邵宝来。”这是无锡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谚语。邵宝在此讲学11年,教导学生“道德至上,功名次之。”邵宝病逝后改为祭祀他的祠堂,历史上屡毁屡建,最后一次修复在清朝道光年间。院内的享堂前,一副楹联“涧石不随龙化去,岭云还与鹤归来”,传说系邵宝手迹,句出其《题十贤祠》诗。享堂正中立着邵宝的塑像,堂额“真士夫”源自邵宝“吾愿为真士大夫,不愿为假道学”语,反映邵宝治学为人之道。“君子堂”是邵宝的讲堂,而“点易台”则是他读书的地方。园中散落的题额如“月堀·天根”“吟松·咏竹”“观象·吞爻”等,也都源于邵宝的哲思。</div> 二泉书院旁有一座顾端文公祠,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为顾氏族人祭祀明吏部文选郎中、光禄寺少卿东林党领袖、乡贤顾宪成之场所,其弟顾允成配祀。顾宪成因触逆万历皇帝而被削职,于万历二十二年回到家乡无锡。顾宪成回乡后仍关心朝政,并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和人生抱负寄托在为国家培养人才上。他除了在家乡泾里(张泾)讲学外,曾在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等名胜之地举办讲座,研讨学问,史称“龙山胜会”,可与宋代江西著名的“鹅湖大会“媲美。后顾宪成又与高攀龙在1604年共同发起兴复“东林书院”,他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祠中有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div>  顾端文公祠虽然不大,但它的历史影响却很大,也许顾宪成也不会想到,他所创办的东林书院培养的人才在明末的政坛上有那么大的势力,被冠名为东林党人,成为了抗衡皇权的一股势力,也成为明末党争的主力,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div> 惠山古镇上的另一个重要景点就是惠山寺。南北朝时期,刘宋司徒右长史湛挺在惠山(时称“历山”)隐居,建有“历山草堂”;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佛教僧人将历山草堂改建为佛教场所,改名“华山精舍”;唐大中至咸通年间(847—874年),寺庙重建,改称“惠山寺”;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5年)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毁,后由时任江苏巡抚李鸿章在惠山寺的废墟上,建造了昭忠寺,使惠山大殿成为清代的祠堂建筑;2002年7月进行修复;2004年4月24日修复完成,恢复宗教活动。 惠山寺内的金莲桥建于北宋末年(1100—1127年),有800多年历史,全长10.7米,宽3.4米,桥身东西向架于池上,是无锡地区最为古老的三孔石梁桥。明天顺四年(1460年)大修,后历经修缮。因池内种满金莲花而得名。桥南北两侧栏板雕刻压地隐起“缠枝牡丹间化生”图案。桥身南侧中孔华版石的边沿正中,镌有“懋德堂李府”五字。 正对着金莲桥西面的是御碑亭,为重檐歇山顶建筑。乾隆皇帝曾六次南巡,途经无锡,每次都写下游历惠山景物诗章,御碑东西南北分别刻有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游惠山寺时御书诗篇。 惠山寺听松亭内有一块听松石床,又名听松石、偃人石。石长1.99米,宽0.87米,高0.56米。天然平坦,呈褐色,有光泽。北端起翘若枕,可供人偃卧。这块听松石大有来头,据说李白的叔父李阳冰在当涂做县令时,到惠山寺非常喜欢这块石头,还在石上刻了”听松“两字,由此而得名。唐朝皮日休还写了一首《题惠山寺》的诗: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明清之后更有许多文人喜欢这石,邵宝曾将此石移到二泉书院,后人又移回到惠山寺内。 惠山寺大雄宝殿北侧的建筑群,由东向西依次为罗汉堂、大悲阁、藏经楼;罗汉堂西侧为桃园,桃园北侧为地藏殿、五观堂,南侧为惠山寺图书馆等。由于时间较紧,惠山寺只是走马观花般地匆匆一瞥,不及细看,下次有机会再去细细游览一番。 从惠山寺出来,又遇见一座祠堂华孝子祠,一座专为孝子而建的祠堂。华孝子祠始建于唐朝,祀东晋无锡孝子华宝。门前立四面牌坊,俗称无顶亭,木石结构,藻饰精美,系华氏宗族表忠孝节义及科第的纪念建筑物,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祠内有始建于明代的石桥、楠木享堂,有珍贵的《真赏斋法帖》及文徵明所绘《纺绩督课图》,所书《春草轩辞》,以及元以来历代祠堂修复碑记。 在惠山众多泉水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二泉”。它位于惠山寺旁,原名“石泉”,后因唐代陆羽品鉴此泉后改称为“天下第二泉”,后乾隆又御封为“天下第二泉”。据传,陆羽评定了天下水品二十等,惠山泉被列为天下第二泉,因而使二泉名扬四海。二泉的泉水源于惠山,由山石自然渗透形成。泉水清澈透明,四季如春,不溢不涸。泉水甘甜可口,据说能生津止渴,被誉为“玉液琼浆”。在历史上,二泉曾是众多文人墨客品茶论道的胜地,他们在此吟诗作画,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现在二泉之名更盛于第一泉,无泉与之争,反而第一泉还无定论,纷争不断。 元代翰林学士、大书法家赵孟頫专为惠山泉书写了"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仍完好地保存在泉亭后壁上。当时,赵孟頫还吟了一首咏此泉的诗:"南朝古寺惠山泉,裹茗来寻第二泉,贪恋君恩当北去,野花啼鸟漫留连。" 第二泉旁边的竹炉山房原是惠山寺弥陀殿,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房前平台,檐廊古朴典雅,头门边两块磐陀石。正中匾额“竹炉山房"是1979年李苦禅重题。<br>  相传明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章曾私访惠山寺。寺僧性海砍倒一根竹子,一截为三,搭成竹炉,上架钵具,用二泉水煮茶,接待朱元章。朱元章品尝了竹炉上煮的茶,极为满意,赞扬性海是罗汉下凡,后来性海和尚重建惠山寺,并创建听松庵,退居庵内,品茗听松。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性海请湖州竹工,编制竹茶炉,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竹炉高不过一尺,外面用竹编织,里面填土,炉心装铜栅,形似道家的乾坤壶,叩之有金石之声。性海常用它煮二泉水泡茶,招待客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曾任湖广提学副使的邹迪光重建弥陀寺时改名“竹炉山房”,专门在这里用竹炉煮茶招待四方宾客。竹炉山房也几经重修,现在的建筑是清光绪年间重建的。 竹炉山房内还有乾隆的诗碑,1984年重修时把乾隆诗碑移到山房门厅和廊下。正中一块正面刻的是乾隆1751年首次来无锡写的《咏惠泉》诗。背面刻着乾隆第四次来无锡时写的4首诗。 东边一块碑上刻乾隆第三、四次来无锡的诗句。 竹炉山房旁还有一座陆子祠,原是祭祀茶圣陆羽的,现改为茶室,只剩下”陆子祠“这一匾悬于门前。可叹茶圣陆羽使二泉名气天下,而今鸠占鹊巢自己却无容身之地。 论江南的名山,黄山、庐山、九华山、齐云山……随便哪座山都美过无锡惠山,而乾隆皇帝南巡时却独赞惠山为“江南第一山”。只是因为乾隆皇帝对惠山情有独钟,他谈到江南山水时,认为“唯惠山幽雅闲静”,“江南第一山,非惠山莫属”,皇帝开了金口,惠山这个“江南第一山”的尊号没人敢争了。<br>  一路信步来到了锡山下,一座”映山湖“的石牌坊耸立在眼前。匆匆游罢惠山古镇,不及细看,惠山古镇太多的人文景点,彻底震惊到了我了,完全看不过来,也来不及消化。还有一些景点也没找到,如钱王祠、张铭公祠等,查询了一下在另一条横街上,留待下次再来好好品味。游玩惠山古镇至少要留足一整天,也就粗略地领略她的风貌。 从惠山古镇出来,我们前往荣氏梅园,荣氏梅园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是以荣德生、荣宗敬兄弟为首的无锡荣氏家族建造的园林。我们进入园内的古梅奇石园,时值一月底,腊梅花已经开放,但春梅还没开,风采失去不少。 在梅园内因为拍照而和同伴走散,一个急着寻找,无意间撞见了在梅园内的开元寺。开原寺相传始建于唐朝,但已不可确考。1936年,荣德生捐资十余万元,鼋头渚广福寺量如和尚相助建开原寺,后被毁。1983年开始恢复,重建、修建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庐殿、玉佛楼、藏经楼、念佛堂、钟楼、鼓楼、观音殿、地藏殿、僧舍、放生池等。1991年重阳时玉佛楼落成,至此开原寺基本恢复,千年古寺重现风采。匆匆进去一略,又匆匆出去寻找同伴。今日相见即是有缘,留待下次再来瞻仰佛颜。 不是梅花盛开时节,梅园也无甚看点,我们兜了一圈,就赶往不远处的荣巷。但荣氏家族的老宅子没剩几座了,只看到了荣启祥宅、荣氏五间头、荣梅春宅三处,在一大片新宅包围中的挣扎,再过几年,也许它们也失去了历史意义。 第二天,我们来到无锡鼋头渚风景区。鼋头渚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似神龟昂首而得名,是无锡最著名的风景区。风景区久负盛名的是每年四月樱花盛开的时节,鼋头渚内一片春光烂漫,人流攒动竞相赏花。可惜现在不是赏花时节,游客稀少。我这是第三次来到鼋头渚,每次都不是在最美的季节,颇有些遗憾。我们先在大门口拍了一张合影。 和十多年前来时有点不一样了,鼋头渚码头上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放养了许多红嘴鸥,它们在码头上上下翻飞,向着游客乞食,发出阵阵地乞食声。 游船开动,它们追逐着游船飞舞,当有游客向它们抛洒食物时,立刻聚集起了一群群的红嘴鸥,它们在甲板上、船顶上、船窗边,漫天聚拢过来,它们的鸣叫声甚至盖过了游船的马达声。一见食物抛洒出来,它们立刻像箭一般地俯冲过来,扑闪的翅膀在游客的耳旁掠过,惊得游客侧耳躲避。 登上太湖仙岛,一座大牌楼耸立在眼前,似乎和十多年前一样。太湖仙岛原称三山岛,岛上建有三山道院,有会仙桥、天街、灵霄宫、天都仙府、月老祠、大觉湾等建筑。 月老祠内静悄悄,这个时节也少有人来求姻缘了。 如今月老祠前鸳鸯厅空无一人,两只大锁空锁寂寞。十多年前一群老人在大锁前留影,他们都还健在吧! 湖边的老渔翁仍在垂钓,十多年前以树为框为他留影一张,今日又为他留影一张,只是天气阴暗,没有了上次的光彩。 天街依旧,只是少了些人气。十多年前闯入我镜头里的姑娘,也已经步入中年了,已为人妻,孩子也已上完小学了吧! 十多年前三山道院中还在建造的灵霄宫,如今已成为太湖仙岛标志性建筑,高42米,朱红琉璃顶,七层九重檐塔形建筑。大殿内玉帝神像高18米,庄重威严,是目前中国最高的玉皇大帝塑像;殿内玉帝周围三个楼层都装饰着浮雕和壁画,气势恢弘,展现出一个奇妙的神仙世界。 灵霄宫对面的是西华殿,门上悬一块”瑶池金母“的红底金匾,里面西王母娘娘端坐在殿中,西华殿比灵霄宫气势小了许多。 太湖仙岛上的大觉湾,现在造成了一个石窟造像的大荟萃,把全国各地的造像复制过来的,不完全是等比例的。这个造像是甘肃武威麦积山石窟上的,西方三圣,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还有个大势至菩萨,代表的是光明、智慧、施舍之心。造像生动比例夸张,下身衣裙之大块面浮雕处理,尤为简洁传神,两胁侍佛高雅洒脱,风姿气度,卓越超然。 儒家的孔子,道家,老子,佛教释迦牟尼,东方三圣,都可以看到。 这个就造得不伦不类了,上面是函谷关,意为道教的老子出函谷关;下面是妈祖殿,是南方的海神信仰。这两个南北方的信仰怎么就这么组合在一起,感觉就是瞎凑。 这个老子像,是照搬泉州清源山的那个,招风耳,眼睛深邃,手里按着他的道德经,但感觉没有泉州的有精神。 照搬龙门石窟西山南部山腰的奉先寺,主尊卢舍那大佛,两边有弟子,菩萨、力士、天王,一共九个人。大觉湾这个工艺水平和龙门那个不在一个量级,实在太粗糙了。 崖壁上有一尊卧佛,照搬了重庆大足石刻。 还有一座问礼厅,说的是周敬王五十七年,孔子曾经问道于老子,满头很发的老子劝他要收敛锋芒,懂得大智若愚的道理。民间流传的孔子问礼于老子,说的正是这幕儒家和道家聚会的动人情景。 十二年前,大觉湾还没有这些景观,十二年后多了这些景观,完全是一个大杂烩,感觉粗糙地照搬,没有特色。太湖仙岛是道教的圣地,应该以道教文化为主,不该这般的生搬硬套,反而成了有损景观的垃圾。 太湖仙岛上还有一座广福禅寺,中午我们在广福禅寺内吃了素斋。 天气不好,雾气很大,太湖里的这些船笼罩在雾气之中。 在广福寺东山坡下,有一座万浪桥,每当东南风大作,卷起万千巨浪,涛声如吼,从远处滚滚而来,拍打湖堤,水溅珠飞,恰如漫天雪花纷扬,因而得“万浪桥”之名。我们游览的时候风平浪静,雾气霭霭,没有半点的水溅珠飞。 游完鼋头渚,我们前往蠡园。螽园及渔庄,位于无锡西郊蠡园镇青祁村。南濒五里湖,北接青祁村,东至今湖滨饭店内。民国初年,无锡地方人士于五里湖北岸作景点开发,号“青祁八景”,并刻“山明水秀之区”碑,立于路口。民国十六年(1927),民族工商业家王禹卿在此基础上营构蠡园。1930年陈梅芳又在蠡园西侧建渔庄 。1952 年,蠡园“百尺廊”向西接出,成“千步长廊”,始将两园联通,总名“蠡园”,分南堤春晓、假山耸翠、长廊揽胜、“'晴红烟绿”等景区。 蠡园及渔庄因水构园,以水饰景。在继承江南传统园林的及础上又融入西方建筑风格,以假山真水得山水异趣,又以桃红柳绿渲染春色,将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探合,在近现代我国园林建筑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冬季不适全游玩蠡园,再加上天气不佳,雾气迷蒙,一片萧条。 如若春季,桃红柳绿,南堤春晓,鸟鸣绿柳之间,一派春光,才是游玩的最佳季节。 如今景色萧条,虽有绿阴倒影,但还是了无生气。 原渔庄景区内人影稀少,更无一点的游兴。 原蠡园景区尚有一点人文景观,还可以一观。 相传2500多年前,越国大夫范蠡协助越王勾践战胜吴国后,功成身退,偕西施隐于蠡湖,在蠡湖畔渔庄撰写了第一部人工养鱼的专著《养鱼经》。他们泛舟湖上,晨看“烟收远树山徐出”,暮见“月落寒涛水正平”,渡过了美好的时光。西施的白玉兰塑像临湖梳妆。 一座太湖石的假山规模不少,只是看起来有些凌乱。这个时节蠡园真的没啥看点,我们匆匆兜了一圈,打道而回。 游罢蠡园进市区吃晚饭,无意间在无锡图书馆旁的一家饭店就餐,看到了图书馆前的瞎子阿炳的塑像,而此时阿炳故居已经关闭,遗憾没有进去看一眼。 第三天一早,我们前往荡口古镇。荡口,古称丁舍和丁村,因位于无锡东南的鹅湖和南青荡而得名。是无锡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进入古镇,迎面就是一个开阔的湖面。 荡口自晋代就形成了集镇“银荡口”之美誉,人文资源丰富。 游人稀少,古镇上空空荡荡,飘着一些细雨,我们撑着伞在镇上游荡。 荡口古镇规模不算小,河的两岸有两条街。 镇上有一些人文古迹,有华氏义庄、会通馆、关帝庙、华蘅芳生平事迹陈列馆、华君武故居、王莘故居、钱穆旧居、亨得利钟表馆等景点。。 这样颇有一些名气的古镇,游人这么稀少,也颇有些意外。 钱穆旧居大门紧闭,中午吃饭时听饭店的老板说,这并不是真正的钱穆旧居,真正的钱穆旧居在镇外,这是钱穆读书时借居的地方,解放前钱氏已经破败,他们的故居已经卖给了饭店老板的外婆家了。钱穆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解放前移居香港,后迁居台湾。 华氏老义庄,由里人华进思、华公弼父子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其后华氏子孙陆续修建,现存房屋四进,是明清时期规模较大、存续时间较长的义庄之一,有“江南第一义庄”之称。 华氏老义庄,现存房屋四进,自南向北依次为码头、八字照壁、门厅、轿厅、正厅、后厅。华氏老义庄的门厅“华氏义庄”四个字,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无锡华氏二十八世孙华建敏先生所写。华氏老义庄,整体呈现出建筑垂直于河道与街巷的长条状平面格局。建筑分两路,西路为仓房,东路为议事空间。 无锡华氏,尊东晋孝子华宝为“孝祖”。北宋时期,华氏后裔徙居汴京,后由华原泉率领族人回归无锡,此后家道昌盛,声望日高,华原泉也由此被尊为无锡华氏始祖。明初,华原泉十世孙华贞固遵照父亲华幼武之命,迁居地处偏僻的无锡东南荡口镇,从此将家族推向了更加繁荣的阶段。华贞固被尊为荡口华氏的“始迁祖”。 华氏在无锡这块土地上绵延一千七百余年,在明清时期共出37名进士,仅荡口华氏就有22名,被誉为明清时期无锡第一望族。 荡口华氏以勤勉“力田”为本业,对内以“孝悌”维系亲情伦理,以诗礼涵养内质;对外则秉持忠厚仁德的处世之道,历经几十代而兴盛不颓。明嘉靖间收藏大家、“真赏斋”主人华夏,较早开始铜活字印刷的华燧,与徐寿合作造出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黄鹄号”的数学家华蘅芳,华蘅芳弟弟、同为数学家的华世芳,当代漫画家华君武等都出自荡口华氏。 古镇文化中心正在展出华君武艺术展。 华君武(1915年4月24日-2010年6月13日),祖籍江苏无锡荡口,出生于杭州,漫画家。1938年到达延安,华君武从事抗日宣传并为《解放日报》画时事漫画;194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2月华君武历任《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人民文学》美术顾问;1961年起,华君武开始在《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上发表“人民内部讽刺漫画”;后在“文革”其间受批斗;1979年,当选为中国美协副主席,曾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010年6月13日上午9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华君武的一些主要漫画作品。 华君武的漫画,早年长于政治时事漫画,富有战斗性,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后期以讽刺画为主,辛辣地讽刺了社会上种种丑陋、落后现象——构思巧妙,入木三分,富有幽默感。 古镇文化中心旁边是华蘅芳故居,我们也进去一观。 华蘅芳(1833-1902),字畹香,号若汀,是我国近代科学的先行者、数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上世纪九十年代修葺故居后面二进,最近全面修缮前五进,恢复了“惇惠堂”“荔雨轩”和“行素轩”。陈列馆将全面展陈华蘅芳生平事迹、学术成果和历史贡献,同时展陈部分家属生平事迹 荡口镇上还有一座关帝庙,坐落于义盛桥北址。原名义盛庵,由举人华祖勤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随后更名为汉寿亭侯庙。 庙内设伽蓝殿和三圣殿。伽蓝殿内供奉关公,关平与周仓为其左右胁侍。三圣殿内供奉的是药师佛、日光和月光菩萨。<div> 荡口虽有一些人文古迹,但还是不为人所关注,有些地方人为塑造过度,如为制造夜景的灯光效果,河水中遍布人造莲花,实在有煞风景,古镇怎么开放,实在是一门值得探究的学问。游罢荡口古镇,我们返回沪上,结束了三天的无锡之旅。</div><div> </div> 无锡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特别是惠山古镇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游过那么多古镇,从来没有像惠山古镇那般聚集了那么多的人文景点,似乎北宋靖康之耻之后,中国的北方氏家大族衣冠南渡扎堆都聚集到了惠山古镇了,中国的半部历史都集中在这儿了,无锡值得下次再来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