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人曾言,但凡有志于在书法领域有所建树之人,倘若对篆刻一窍不通,似乎难以获取成功。篆刻作为中华民族书法与雕刻相融合的古老艺术形式,其形成与发展,几乎与书法同步而行、携手共进。对于一幅书法作品而言,印章与书法不可割裂,既能相得益彰,也有点睛之妙。</p><p class="ql-block">自我研习书法以来,虽未曾亲自动手刻印,然而对于印章的关注颇多,讲究亦不少。同城诸多篆刻高手,我皆曾向他们求印。在我的作品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自然是 H市的董君和方君、C 市孙君所刻之印。只可惜董、孙二位先生已然仙逝,但其惠赠于我的写意印章,时常与我轻声私语。诚然,我对写意篆刻甚是喜爱,可谓情有独钟。</p> <p class="ql-block">顾名思义,写意篆刻是篆刻艺术中强调“写意”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仅局限于对篆书字体的简单复刻,更注重通过篆刻的线条、章法、刀法等艺术手段,传达篆刻家的主观情感、意境和气韵。这种篆刻形式往往不拘泥于字形的工整与规范,而更加注重“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表达,追求一种超越具体形象的艺术境界。其特点:为意象性、创造性和情感性。写意篆刻强调通过篆刻文字传达出一种意象或意境,往往超越了文字本身的含义,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篆刻家对篆刻的文字进行创造性的演绎,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刚柔等变化,以及章法的疏密、虚实等处理,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篆刻家在其中表达了喜怒哀乐、性情与情感,个性色彩和感染力。写意篆刻的实现,不仅要精通篆书字体的书写技巧,还要掌握篆刻的刀法、章法等艺术手段,以及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明代的徐上达《印法参同》有言:“恰似画家一般,既有工笔,亦有写意,工笔便需精细入微,写意则见意便可休止。“写意篆刻”早在篆刻的萌生时期便已有所显现,并贯穿于篆刻艺术产生发展的始终。商代的族徽玺,稚拙生动、浑厚朴茂、高古神秘。战国古玺奇古诡异、变幻无端,率性随意。两汉印刻方正平实,错落有致,随性自然,跳宕律动。隋唐官印圆融含蓄、遒柔流美、雍容平和。宋元文人印章文意浓郁,字格繁盛,闲章奇韵,印风洪伟。明清篆刻写意登峰,风格多样,别具一格,流派纷呈。</p> <p class="ql-block">时光流逝,流转至民国时期,在那个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年代,写意篆刻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诸多印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大胆创新,融入时代精神和个人情感。他们或是借鉴西方艺术的表现手法,或是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使得写意篆刻呈现出更为多元和丰富的面貌。这一时期的作品,既有对传统的坚守,又有对新潮流的探索,为写意篆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在当代,写意篆刻的发展似乎进入了一个难以言喻的新阶段。仿佛一夜之间,篆刻之风席卷而来,千军万马纷纷投入其中,这股热潮汹涌澎湃,遍布每一个角落。无需精通《说文解字》,也不必深入了解汉字的所有特征,只要略识文字,能在硬质材料上留下痕迹,便有人自诩为大师。然而,回顾历史,从赵孟頫到文彭,从邓石如到吴昌硕,乃至近现代的齐白石、黄宾虹,无一不是书画界的泰斗,方能在篆刻领域游刃有余,成就大师之名。治印之难,更甚于诗书画,真正的治印高手,在诗书画方面亦必有可观之成就。</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有些人却利用传统之名,或借知名印社之平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以篆刻这一小众艺术之名,迷惑大众,借名牟利。他们动辄以几厘米之石,索取高额报酬,利用他人的无知攫取不义之财,实属愚弄民众之举。有人说,艺术有时就是娼门,谁有钱为谁洞开。时下,个别印社,极少数篆者,媚风昌炽。然而,泥沙俱下亦有金。在这纷扰之中,亦有出淤泥而不染者,卓而不俗。近两年,我有幸结识了本地的几位篆刻爱好者,如谭君、郭君、王君等,他们低调谦逊,不事张扬,更无借石敛财之心。他们沉浸在篆刻的世界里,于方寸之间展现广阔天地,技艺上不断精进,意境营造上力求深远,将个人情感与思考融入时代脉络之中。在他们心中,写意篆刻不仅是一项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写意篆刻的发展历程,从远古的萌动到明清的显现,从民国的探索到当代的繁荣,它宛如一条涓涓不息的溪流,在汇入书法之长河中,不断汇聚着各方的力量,朝着更加广阔的未来奔涌而去。</p><p class="ql-block">袁文长二0二四年七月十六日于天鹅湖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