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诗《少傅桂翁寄黄太史伯真余同作》注解释义

明朝牵马人

<p class="ql-block"><b>文/解向军</b></p> <p class="ql-block"><b>严嵩诗《少傅桂翁寄黄太史伯真余同作》注解释义</b></p><p class="ql-block">诗作者严嵩(1480年3月3日—1567年),字惟中,号介溪,袁州府分宜介桥村(今江西省分宜县)人。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累迁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嘉靖二十一年(1542)六十三岁时入阁,加少傅兼太子太师、谨身殿大学士,后改少师、华盖殿大学士。他是明朝重要权臣,主持国政达20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严嵩回谒帝关儒师之诗:</b></p><p class="ql-block"><b>忽报远书传凤阁,</b></p><p class="ql-block"><b>遥怜高客卧云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青萍绿绮谁应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药圃茅堂相对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长为风烟增怅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漫于时序感容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故人拟荐扬雄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早晚重来谒帝关。</b></p> <p class="ql-block"><u>此首诗是严嵩接到来自谒帝关旧时一位知友的信后,以《少傅桂翁寄黄太史伯真》体复故交的诗信。诗的首联直白的告诉读者,作者与来信者不仅是好友,而且是仕途上遇到的高人。</u><b style="color:rgb(237, 35, 8);">俩人志同道合,互相尊重,友谊深厚,商定退休后一同到千古闻名的谒帝关书洞去讲经治学、教书育人,作为晚年的事业,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60岁致政后,俩人真的一起去了谒帝关书洞,未想到,讲经两年多的严嵩,在63时,被嘉靖皇帝召回朝廷,并且驻足内阁。</b></p> <p class="ql-block">严嵩入阁21年,名正言顺任首辅15年,实际上行使首辅职权20年之久,除了杨士奇,明朝无人能及。<b>但从诗句中看出,严嵩面对在谒帝关的仕途知友的复信上是很谦虚的,而且入朝任首辅以后,有十余首诗都用少傅桂翁寄黄太史伯真体,诗的工韵水平极高,显得诚恳,很有礼节。</b>一位年过花甲之阁臣,对阁老态度和蔼,对国家负责,对大明子民非常热爱。</p> <p class="ql-block">由于治吏严酷,得罪的人太多,嘉靖受小人的设计,免去了为他辅政20年之久的严嵩,后又抄其家。<u>晚年贫病交加,流离失所,不得不在父母亲的墓地搭个草棚子居住下来,以讨饭维持余生,勉强活着,以赎对父母不孝之罪。</u>一天,贫病交加的严嵩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他艰难起身,提笔写下<b style="color:rgb(237, 35, 8);">“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由人说是非”,</b>随后掷笔而逝,享年87岁。</p> <p class="ql-block"><b>就是这位被骂了很长时间的老人,在他执政的基础上,隆庆朝稳稳度过了,万历朝迎来了盛世。如果在他退休后再不要回朝任职,他正常的仕途生涯度结之后,当之无愧留下了个万世好名声,他的作品也许就是一篇被今天推荐的好课文。</b></p> <p class="ql-block"><b>额联是严公嘱咐远在云山中谒帝关书洞的朋友要爱惜自己,保重身体;颈联则是说我们过去都是为老百姓的福祉而努力,贡献了自己的年华,要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尾联则是谒帝关朋友邀严首辅为谒帝关作赋,诗作者还是宛言谢绝了朋友的好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严嵩在大明嘉靖朝文化界也好,在治国理政上还是在国家机动运转上,实属第一人,严嵩通史明鉴,知道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谒帝关的儒师臣老们就邀请了当时的大儒扬雄为谒帝关作赋,但扬雄考虑到谒帝关的重塞神位之高,都未敢下笔。</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实际上唐朝大儒王勃也避开了谒帝关玄武大帝之神,在韩城赋中也只提到“秦塞雄都”一词。古人是很迷信神鬼的,谒帝关是天帝玄武的神位之地,而且是北方第一神帝灵位,古人虽已位及君臣,但也未敢鲁莽。</b></p> <p class="ql-block"><u>我们大家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汉的黄河楼邀请郭沫若题词,郭沫若一推再推,实在推不过去了,三个字就练习了一个多月,并且声明不能附他的名字,最后还是用上了郭老信封上的三个字。</u></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若大家留心注意的话,在中国北方的门楣上大多都没有作者的署名,这是中华文化的内涵。我们现在的人,八字没有一撇,就署名。村上死了人让你写个“奠”字,奠字上面两点写的和猪老婆的耳朵一样,都附上自己的名字,弄成了天下人的笑柄了还不知道,没文化真可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 )人。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庐江太守扬季五世孙,名士严君平弟子 。少年好学,博览群书,长于辞赋。游历长安,担任大司马王音门下史。</b><b style="color:rgb(1, 1, 1);">扬雄到过谒帝关,有人以为他写过谒帝关赋,后来三千多年并没有见过,也没有人敢写,就这样谒帝关赋至今天也没有,严首辅也再没到过谒帝关,严嵩真的再来一次谒帝关,那他必定会完成《谒帝关赋》无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国务繁忙,不能抽身。身在其位,不能由己。到了万历初年,谒帝关弟子马自强接替回乡丁忧的张居正首辅一职时,韩城人为马自强建牌坊,筑牌楼,请马自强首辅题词,马公知道关塞属兵部亊务,把正面题词让给儿子马慥题上,自己却题背面“玄天一门”。举例说明,不难看出古代文儒大师们是多么谦逊。</b></p> <p class="ql-block">凤阁一词在汉语中有两个主要的含义:一是华丽的楼阁,多指皇宫内的楼阁;二是唐代的官署名,即中书省的别称。凤阁必须是豪华、高贵、华丽,带有一些艺术气息的地方,特别美的地方;“长”字在此是一满年的意思,也作常年理解。</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此首诗读起来亲切、诚恳,倍感温馨,一位宰相对一位退仕官员的关心和同情,深深打动人心。既把来信之意宛言回绝,又显不出身份地位的差异,处处是朋友间的口气,字字是人与人间的情谊,多么可贵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7.12</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b><b>陕西省韩城市人。现为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韩城市政协委员会调研员、韩城市五子登科文化会会长、韩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韩城市司马迁文化会副会长等荣誉职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