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四十四个音符”</h3><div> 1993年学校为加强对艺术教育的探索,在国内(除港澳台外)首家引进了日本大场式簧片乐器合作教学法——而首轮实验则在92.2音乐班进行,师生通力协作,很快同学们的音乐素质就有了很大提高。</div><div> 1994年暑假,实验班举行了一次以“弘扬民族文化、振兴高雅艺术”为主题的“淄博---北京自行车千里行”宣传演出活动,沿途则在济南、德州、沧州、天津、廊坊等六个城市演出六场,最后到达北京中央乐团进行汇报演出.</div><div> 而在这次活动中,山东电视台的两位随队记者制作了《四十四个音符》的记实专题片,获得全国同类电视片评选一等奖,北京电视台更是连续多天播出演出实况,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播放和报道,在全国引起轰动。</div> <h3> 1994年7月30日,淄博师范92音乐班班主任杜祥君老师一早就来到一些离校较远的学生家中,检查准备情况。后天他们将实现自己的自行车远征计划。这个班的学生都来自农村,有些是在偏僻的山区,能去北京,甚至是他们几代人的梦想。去年11月杜老师发动全校师生捐赠了1000多元救助当时限入困难的中央乐团。中央乐团的领导非常感动,希望孩子们能到首都进行演出,他们相约,当年夏天北京再见。</h3> <h3> 此后的10个月,杜老师几乎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组成了这个簧片器乐合奏团,并决定骑自行车去北京。杜老师说,可能会有人不理解,但作为一名教师,总觉得有一种责任感。班上44名学生,有40名是女同学。好多是第一次出远门,还有许多是刚学会骑车。</h3> <h3> 他们明年就要毕业,通过这次远征,应该让他们知道事业的艰辛和奋斗的价值。不仅仅是演出,更重要的是磨练意志。因为他们将成为跨世纪的人民教师。这个班最大的19岁,最小的只有16岁。</h3> <h3> 对去北京,孩子们是兴奋的。可是在出征前,杜老师只有9岁的儿子还发着高烧,妻子是含着眼泪送走他的。</h3> <h3> 8月1日晨,远征队从淄博师范学校出发。淄博到北京是660公里,可是仅仅前进了10公里就发生了意外,学生田云兰不慎摔伤,左臂骨折,被送往医院。此时孩子们才从兴奋中镇定下来,感到了路途的艰难。</h3> <h3> 这一天,老天好象故意在考验他们,断断续续地下了五场雷阵雨,下午五点左右还下了一场大暴雨。</h3> <h3> 下午6:30分,他们进入了济南市区。来不及换下淋透的衣服,孩子们背上乐器,赶到了山东省武警总队二支队慰问演出。</h3> <h3> 今天是8.1建军节,也是孩子们的首场演出,300多名武警官兵热情地迎接了他们,并为两个今天过生日的同学准备了蛋糕和生日蜡烛。这一夜是在欢乐的笑声中度过的,当武警部队用大客车把孩子们送回驻地时已是夜里11:00了。<br></h3> <h3> 8月2日,早晨4:30,远征队离开济南向德州进发,行程是130公里。为了保证晚上的演出,必须在下午7:00以前到达德州,这天的最高气温是38℃。“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一路上充满了他们的歌声。</h3> <h3> 从这一天起,44个音符开始凝聚成一首团结友爱的交响乐。</h3> <h3> 离德州还有15公里,一直骑在前面的班长王爱玲落在了最后,她头晕的厉害。下午7:00远征队准时到达了德州。离演出还有15分钟,杜老师晕倒了,他的身体并不好,但在学生面前必须是个强者。8:00整,远征队准时出现在演出现场。没有化妆,没有换衣服,也没有吃饭,演出就是这样开始的。这一夜,他们只睡了4个小时。</h3> <h3><font color="#010101"> 8月4日早晨即将起程的时候,远征队给受伤的田云兰寄去了一封家书:“……你是92音乐班集体的一员,北京之行光辉的一页不会少了你的倩影……”杜老师写道:“希望8号你能坚持来北京,全班同学等着你”。</font></h3> <h3> 下午远征队到达天津师范大学。一些留校的大学生看到这些从山东过来的中专生,既惊讶又敬佩。</h3> <h3> 杜老师指挥学生们在校园排练,在这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一曲小白菜,勾起了孩子们的思乡之情。他们离家已经是第五天了,对于这些第一次离家的孩子们来说,哭只能是他们唯一可以表达的方式了。</h3> <h3> 8月3日,又一个120公里的路程在迎接着他们。8月3日下午6点抵达沧州师范学校。晚上8:00远征队的义演在沧州大化剧场进行,剧场内1400个座位座无虚席。在谢幕的时候,刘春梅因为腰痛跪倒在地板上,但仍挺起上身向观众鞠躬致意。在合影留念时,同学们都在微笑,刘春梅却强忍着悲痛,没有让眼泪掉下来。</h3> <h3> 8月7日晨6:00,离首都还有80公里。进入北京的最后冲刺即将开始。他们中途没有休息,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在中午10:30顺利到达北京市区。杜老师以及十二名女生和一名男生,坚持骑完了660公里的全程,其余同学也骑完了500多公里。这一时刻也是他们永生难忘的。</h3> <h3> 淄博师范的党委书记和正副校长,全部从山东赶到北京看望孩子们。见到了家乡的亲人,孩子们把一路的艰辛和委屈都化成了泪水。</h3> <h3> 8月9日下午4点孩子们终于,跨进了中央乐团。受伤的田云兰最终还是没能赶来,参加演出的是43名同学。</h3> <h3> 杜老师多少感到有些遗憾,他说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他要让全班每一个同学都加入进来,包括那些学习成绩差一些,甚至是个别犯过错误的孩子。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潜力。只有团结合作,加上自己的努力,才能演奏出最佳的乐章。……</h3> <h3> 将来同学们要走进社会,走到另外一个大集体中,实际上人生的道理也莫过于此。</h3> <h3> 离京前的最后一个晚上,公寓停电,同学们在烛光中为杜老师献上了一首心中的歌《飞来的花瓣》</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淄博到北京600多公里44名同学一路风餐露宿坚持演出他们的坚持和付出是对“淄师精神”的最好诠释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四十四个音符”他们是万千淄师学子们的缩影是一种精神 是一种传承在一代一代淄师学子的身上流传</font></h3> <p class="ql-block">1994年创作的电视纪录片《四十四个音符》,获中国影视对外传播“金桥奖”(国家级政府奖)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该片在中央电视台、全国56家电视台和欧美四家电视台播出,并被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改编为电视剧,当年,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提名奖。</p><p class="ql-block"> 美国熊猫电视台李台长撰文道:“《四十四个音符》在洛杉玑播出后,很受欢迎。它让美国的华侨观众看到祖国在教育和培养下一代所做出的努力。在表现形式上,采用的非常成功的纪实手法在美国也是不多见的。编导带着一个客观的视点,真实地报道学生们的一路艰辛,让观众跟着孩子的喜与乐、苦与悲而产生共鸣。”</p><p class="ql-block"> 中国纪录电影专家、中国新闻社前副社长陈光忠教授撰文道:“我喜欢《四十四个音符》一路风尘一路情的纪实风格,喜欢主题思想的多义性,青春与音乐的时代韵律共奏,耐人寻味内涵超越了题材报道本身。”</p><p class="ql-block"> 中国“金桥奖”评委、文化传播学者李海瑞教授撰文道:“山东的《四十四个音符》,记录了一群16岁的师范女生600多公里的自行车旅程。从她们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今日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而且看到了21世纪中国人的未来走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