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进藏行之 寺庙访古篇

孙运东 蔡铭

<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次计划自驾从北京经山西 - 青海 - 新疆走</span>国道G219进藏,从西藏东中线国道G349转G557接G317出藏入川,这是我们的第四次进藏,此行的目的:一是看看著名的青海盐湖风景,二是继续走完西藏喜马拉雅山脉的几条沟。</div>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阅尽世间美景,也经历了高原反应、恶劣天气等诸多困难,有时很让人气馁,但一想到来日并不方长,不能让未曾尝试成为遗憾......, 经过一夜休息调整后的我们,第二天依旧元气满满的奔赴山海。</p> 第一、二天 / 2024年 5月4日-5月5日<br data-filtered="filtered">路径:北京- 山西省五台山县-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br data-filtered="filtered">路况:一路高速<div>景观: 五台山县佛光寺、南禅寺<br data-filtered="filtered"><font color="#333333">两日里程:960公里</font><br data-filtered="filtered"><font color="#333333">总里程:960公里</font><br data-filtered="filtered">天气:晴转雨</div> <div>第一站 佛光寺、南禅寺</div><div> 据文物专家考证,目前我国仅存唐代木结构建筑四处(三座半),分别是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平顺天台庵大殿(半座),全部在山西省境内。我们在2023年2月和4月已经分别去过广仁王庙和天台庵(算半座); </div> 广仁王庙正殿,唐大和五年(公元831年),位于山西省芮城县龙泉村;2023年2月曾探访。 天台庵大殿(被称为半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始建于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王曲村;2023年4月曾探访。<br><div>  这次是为了一睹国内目前仅存“三座半”唐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另外两座:佛光寺和南禅寺。<br></div> <div>  佛光寺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豆村镇佛光村,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东大殿保持了唐代重建时的风貌,是不可多得的唐代瑰宝,形象集中体现了唐代木构建筑清爽简单、祥和浩荡的气魄。佛光寺主要景点有东大殿、文殊殿、祖师塔、唐幢等。<br></div> 佛光寺山门<div>  佛光寺占地面积34000平方米左右,在这扇极为普通的山门里面, 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多间,它依山而建,一院三进,层层高升。</div> 佛光寺东大殿 <div>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建于晚唐时期,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且在后世修葺中改动极少,所以国内一般都将东大殿作为仿唐建筑的范例。 <div><br></div></div> 佛光寺东大殿 <div>  佛光寺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大殿为坡度平缓的疣殿顶,是中国古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制式。斗拱断面尺寸为210*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殿檐探出近4米;梁思成先生那句“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完美总结。现在斗拱交错折叠,依旧以稳健牢固的姿态,支撑着佛光寺千年的历史。宋代以后,国内再也没有造出过这样气派的木构建筑。曾经日本人号称:想看真正的唐朝木结构建筑只有日本才有,中国这类建筑早就不复存在......。梁思成林薇因为此寻觅全国,步行万里终于找到了当时保存唐代唯一的木结构建筑--佛光寺,彻底击碎了日本人“唐代建筑在日本”的妄言。今日有幸目睹,令人眼界大开。</div> 对着开间正中置三座主佛及胁侍菩萨,坛上还散置菩萨、力神等二十余尊,都是唐代塑像,而山墙和后壁列置的罗汉像则是后代添置的。 唐代塑像 三座主佛及胁侍菩萨,坛上还散置菩萨、力神等二十余尊,反映了独特的唐代风格。 后代添置的罗汉像<div>  佛光寺东大殿围绕佛坛的殿内墙壁前,排列着二百九十六尊罗汉,为明代塑造,这些罗汉像原为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冲蚀,被倒塌的后墙压坏了一部分。<br></div> 文殊殿<div>  文殊殿建于金朝 天会十五年 (公元1137年),其在佛光寺前院的北面,单檐悬山顶建筑,一个面阔七间的木构作为佛光寺的配殿很是气派,殿内也是典型的减柱移柱造,内部只有四根金柱空间非常的宽敞。殿内还有金代塑像保存完好,左右墙壁上还有明朝的罗汉壁画。<br></div> 文殊殿 . 金代塑像 文殊殿 . 金代塑像 文殊殿 . 明朝的罗汉壁画 祖师塔<div>  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一座六角形的砖塔,即祖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会昌五年(845年)灭佛,佛光寺被毁留存代建筑物,也是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 </div> <div> 东大殿前唐代石幢<br></div> 佛光寺内有唐代石幢两座,一座在东大殿前,高3.24米,八角形,立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一座在文殊殿前,高4.9米,八角形,立于唐乾符四年(877年)。<br><br> 文殊殿前唐代石幢 <div> 南禅寺山门</div> 离开佛光寺,来到距离不到50公里的南禅寺,比起佛光寺,早修建70余年的南禅寺规模小了很多。 <div>  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位于山西省五台县李家村。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亚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是我国唐代建筑的代表作,被誉为“世间瑰宝”。其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屋顶鸱尾秀拔,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唐代木建筑简约、沉着、大方的整体风格,于南禅寺可窥一斑。</div> 殿内有塑像十四尊,佛坛上正中塑释迦摩尼佛,左侧为骑狮文殊菩萨,右侧为骑象普贤菩萨,佛坛前两侧塑护法金刚,雕塑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是唐代雕塑的艺术精品。 佛坛上正中塑释迦摩尼佛。 佛坛前两侧塑护法金刚 佛坛前两侧塑护法金刚 <h3>  自去年到访广仁王庙和天台庵(算半座)之后,今年进藏顺道去的佛光寺和南禅寺,终于集齐了我国仅存唐代木结构建筑四处(三座半), 自从爱上访古后,只要看到真正的唐代木构,就会被建筑的古朴、宏大豪劲之美所震撼和感动,特别是见到佛光寺大殿的一瞬间,仿佛回到千年前的大唐盛世,能够亲眼见证中国辉煌古文明的历史文物,由衷感叹五千年的智慧结晶 , 古老而又神奇,真是不虚此行。 </h3> 第三天 / 2024年 5月6日<br>路径: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 -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海湖新区<br>路况:一路高速<div>景观:塔尔寺<br>当日里程:780公里<br>总里程:1740 公里<br>天气:晴转雨</div> 甘肃省白银市靖边县G6京藏高速 <div>   从山西五台山长途跋涉,5月6日来到青海西宁市,这是计划中第二站:参观游览塔尔寺<br></div> 青海海东市G0612西和高速 <div> 塔尔寺总平面图</div><div>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是藏传佛教的黄教——格鲁派六大寺院(西藏拉萨市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青海塔尔寺、甘肃省拉卜楞寺)之一, 地处青海省省会西宁市湟中区城区,创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div><div> 主要建筑依山傍塬,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有大金瓦寺、大经堂、弥勒殿、九间殿、花寺、小金瓦寺、居巴扎仓、丁科扎仓、曼巴扎仓、大拉浪、大厨房、如意宝塔等9300余间(座),组成一庞大的藏汉结合的建筑群,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div><div><br></div> 塔尔寺唯一广场---八塔广场,一字排列的八座建筑物是善逝如来八塔,塔上饰有莲花和佛祖释迦牟尼佛从诞生到涅槃的八大功德事迹,建于公元1776年,塔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 这八座圣塔的塔藏中还有宗喀巴大师小时候住过的帐篷和一些其它圣物,塔的南北两面竖立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的石碑,它成了塔尔寺最具代表性建筑之一。 护法神殿又名大护法神殿,别名小金瓦殿,因为屋顶是35公斤黄金鎏金而成,建于公元1631年(明朝崇祯四年),由当时的第十七任“大法台”当彩活佛洛桑多杰筹资修建,为两层正殿,单檐式屋顶覆盖着镏金铜瓦,与大金瓦殿遥遥相对,规模稍小,故称“小金瓦殿” 祈寿殿是康熙年间为七世达赖喇嘛念长寿经而建。院内种有菩提树,盛夏花繁枝茂、香气袭人,故称花寺,建筑面积472平方米,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宫殿式建筑,飞檐斗拱,彩绘精美,琉璃瓦屋顶围墙,门楼饰以“河州”砖雕花饰,殿内木雕是塔尔寺木雕艺术珍品。<br> 时轮塔是遵照第九世班禅却吉尼玛的意愿修建于公元1942年,高13米,塔身四面的“塔龛”内供奉“四大天王”像,第四层塔龛内供奉“金刚大力士护法神”像,最上层塔龛内供奉“时轮金刚本尊”像——是藏传佛教密宗主修的本尊之一,象征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世界和平,社会和谐。 印经院是塔尔寺印刷出版经书的机构(相当于内地出版社),始建于1827年,由第五世赛多·益喜图丹嘉措创建,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它里面珍藏着许多藏文经书的木刻版,僧人们用手工印刷,为全体僧众提供各类学科的经书,在安多藏区也是比较著名的印经院之一,主要珍藏着“宗喀巴师徒三尊全集”、“五部大论”及“注疏”以及其他高僧大德的论著和其它学科的各类经书木刻版。 大经堂是全寺僧众集体颂经和举行其它重大佛事活动的场所,始建于公元1612年,后几经改建和扩建,1912年失火被焚。1913年——1915年在赛多活佛罗桑次成嘉措的住持下按原样重新修建。大经堂内矗立的108根大柱子,缀以各色刺绣飘带。经堂内悬挂用各种绸缎剪堆、堆绣的多种佛像、佛教故事图与宗教生活图,并悬挂各种壁画(卷轴画)。经堂内设蒲团上千个,可供2000多喇嘛集体诵经之用。数以百计的经卷存放在四壁的经架上;上千尊小巧精致的铜质馏金佛像置于四壁的神龛中。<div>  大经堂前面的欠拉院,系二层藏式建筑。大经堂下设四大学院 : 成立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研究显宗教义的学经部门;密宗学院成立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是研究密宗教义的部门;时轮学院成立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是研究天文、历算、占卜的学经部门;医学院成立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是研究医药治病的部门。大经堂是显宗学院的经堂,也是四个学院全体喇嘛聚会念经的大礼堂。</div> 大金瓦殿是塔尔寺的核心所在,也是宗喀巴大师出生地,大金瓦殿最初建于公元1560年,后于公元1711年用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改屋顶为金顶,形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飞檐四出,建造精美,金碧辉煌,是塔尔寺最富丽堂皇的建筑物。大殿的底层为硫璃砖墙壁,第二层是边麻墙藏窗、金色梵文宝镜,大殿内的班廊都用藏毯包裹着,上方高高地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梵教法幢”。<div><br></div> 殿外的菩提树<div>  步入大殿(殿内禁止拍照),迎面便是那12.5米高的大银塔(大灵塔)高11米,塔底周长20米,面积25平方米,矗立在大金瓦殿正中上下贯通的天井中。塔上缠裹着数不清的白色哈达,塔上一个小盒龛里 , 宗喀巴大师微笑的面容俯瞰着长跪不起的人们。据说在塔内,由宗喀巴肚脐滴血而生的那棵菩提树,依然还在生长着,殿外的菩提树便是它古老枝桠的衍生。<div>  围绕在大金瓦殿的四周,分散着大经堂、依怙金刚殿、弥勒佛殿、释迦佛殿、文殊菩萨殿、遍知殿、祈寿殿及密宗、医明、时轮三大学院的经堂等等,高低错落,散布其间。塔尔寺也是一座重要的僧侣培训中心,培养了大量的佛教僧侣和学者。寺内设有藏文学院、经学院等多个学术机构,专门教授佛教经典和宗教知识。这些机构不仅对僧侣的修行和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促进了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塔尔寺的学术氛围浓厚,对僧侣要求极为严格,为佛教研究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br></div></div> 时轮坛城殿于1986年缘起新建,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坛城建筑为三层大殿,系重檐歇山式藏汉结合建筑风格,殿内立体“坛城”外圆内方,内为身、语、意三城,外为土、水、火、风等环城圈,三城十二门,以佛经尺度比例修建。佛龛、城楼造型别致,并有时轮金刚本尊法像以及众多本尊、护法的种子字的梵文、饰品、什物、飞禽走兽,堪称佛教密宗建筑一绝。<br> 酥油花馆是1988年为展览酥油花新建的一座藏汉结合的仿古建筑,用于存放塔尔寺艺术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秀)中的酥油花,这是用高超的技艺塑造出艺术精品,令人叹为观止,大饱眼福。 酥油花的制做非常艰辛,艺僧们在冬季摄氏零度以下的房间里,在酥油中掺合各种矿物颜料,手工制作。为了防止制作时体温对酥油的融化影响,身边放有盛有冰块的水盆,不时将手浸入刺骨的冰水中降温,艺僧们因此轻则生出冻疮,重则落下风湿关节炎甚至残废,依然无怨无悔,这一朵朵艳丽如生的酥油花,一尊尊作品体量之大,只能赞叹信仰的力量。 青海塔尔寺,一个让人敬畏的地方,漫步在塔尔寺的回廊中,风中传来念佛经的声音,如同清泉般流淌,使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与平和。 <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