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游天庆寺</p><p class="ql-block">文/吴先海</p><p class="ql-block">皇庵屹立九台山,穆穆虚虚数百年。</p><p class="ql-block">但见莽林仙雾妙,不知雄殿圣经玄。</p><p class="ql-block">红尘遣兴思佳客,净土宽怀育大贤。</p><p class="ql-block">多少恩仇无妄事,都随正道化人间。</p><p class="ql-block">天庆寺怀古</p><p class="ql-block">文/冯景泉</p><p class="ql-block">李后避祸九龙山,皈依佛名释净宽。</p><p class="ql-block">二七春秋潜修道,三教圣嶽大悟翻。</p><p class="ql-block">陈情表诉隐逸苦,净土赋证万法参。</p><p class="ql-block">敕赐碑记封禅事,高士贤客世代瞻!</p> <p class="ql-block"> 天庆寺,又名天庆堂。位于梵净山东北麓贵州铜仁市印江县木黄镇金星村九台山腰,是北上梵净山的必经寺庙。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兴盛于明代,清末兵乱,天庆寺庙宇及藏经塔等建筑毁于兵燹。初建时规模不大,原寺建于金花溪畔(现金星村),建寺不久,距其寺约三里远的九台山地势高旷,风景优美,遂在此处另建寺庙一幢,取“黄天有庆”和“普天同庆”之意名曰“天庆寺”,为长五间,中间三间作佛殿,左右两端的各一间为僧人禅房及厨房。中间佛殿上供有三尊大佛像,中为燃灯古佛,左为释迦佛,右为弥勒佛。左右两边的佛殿里列罗汉诸神像。</p> <p class="ql-block"> 明朝万历戊午年(1618年)和清朝康熙年间两次被朝廷封为皇庵。清顺治年间,一翰林学士看破红尘,隐退梵净山,到天庆寺拜大方和尚为师,削发为僧,法名深持,成为“天庆堂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五世”。康熙元年(1662年),思南府营都督府都督王平,捐银三百六十两,交深持和尚购买山场,扩建天庆寺庙宇,扩建之庙宇为九重堂佛殿,规制完整,布局宏伟;除大佛殿为长七间外,其余八重均为长五间,共有大小殿堂僧寮四十七间。 山门有联,其一上联:云海深藏僧寺立 下联:梵音广播法源清,其二、上联:于昭于天,仗兹佛力宏深,普度群民离苦海下联:欣然欣庆,愿汝灵根不味,大家一道上慈航。</p> <p class="ql-block"> 天庆禅院系佛门临济正宗九皇娘(李娟)是朱载重的第九个妃子,万历亲政以后,九皇娘来梵净山修行,并居住天庆寺,著有《净土禅赋》。1618年,万历皇帝封天庆寺为皇庵。1986年,印江县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九重殿宇修成之后又延请高师,雕刻神像,供奉于九重佛殿之中:一进殿(一重堂、灵官殿)供纠察灵官;二进殿(二重堂、桓侯殿)供桓侯大帝(张飞);三进殿(三重堂、文昌殿)供文昌帝君;四进殿(四重堂、武圣殿)供关圣帝君,五进殿(五重堂、禹王殿)供夏禹王及江西佛祖(许慎),川主大帝(李冰);六进殿(六重堂、三官殿)供天官、地官、水官;七进殿(七重堂、大成殿)供孔圣,旁供四配、十哲;八进殿(八重堂、观音殿)供观音菩萨及九皇娘;九进殿(九重堂、大佛殿、三佛)供燃灯古佛、释迦佛和弥勒佛,左右两边供二十四诸天及十八罗汉。另外,大佛殿的对厅廊下供韦陀尊者坐像;大佛殿楼上的玉皇阁中供玉皇大帝像,山门外左侧神龛供山门土地,右侧神龛中供传奏功曹像。庙宇建筑雄伟壮观,门窗皆为精湛的浮雕装饰。大佛殿前面左右相对的厢房为僧人的斋房及膳食堂。其余八重殿前的左右厢房即为进香客人宿处。</p> <p class="ql-block"> 天庆寺扩建好后,深持即向康熙皇帝禀报扩建情况。康熙皇帝又于康熙五年(1666)加敕天庆寺为皇庵,并将深持领头同时修成的天林寺、天马寺、护国寺一道敕赐封为四大皇寺,命深持为四大皇寺首领,敕赐有镇山皇印一枚,管理收纳朝廷赐给的田粮课税和梵净山各寺庙香火事宜。这时的天庆寺香火极为旺盛,寺内僧徒有四十八人。以后方圆百十里内陆续建成的寺庙里的家龛上几乎都有“天庆堂上开山祖师深持老和尚之位”,可见其徒子徒孙遍及梵净山环山各处。此时寺庙经济极其繁荣,山林土地有数万亩,庄农佃户有数十家,尤其以盛产豆子出名,流传有“天庆寺的豆子”的美称,泉水磨出的豆腐,俗称“金豆腐”。</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七年(1742年),楚人在寺庙周围开采金矿,破坏环境,有伤庙祀,寺内僧人联名上表。乾隆十年(1745)十月十五日,因当时住持僧圆昌与总督部院张、贵阳分府阎、思南营总府王、朗溪司正、副土司长官等各级官员共同勘定了天庆寺山场的四至界址,重申明朝万历戊午年(1618年)敕封的皇庵,不许楚人在界内开挖金矿,以免伤庙祀,并树立大界碑1通(现存天庆寺)小界碑6通,其界址:东抵沙子坳沿岭直上金顶为界,南至月镜山沿岭直下九皇观、西至牛角洞沿岭直下象鼻山、北至金厂大擂口沿岭直上尖峰沙子坳。(充分反映了当时天庆寺的历史地位及其与各级政府的密切关系,并再次强调天庆寺是皇家赐封)。</p> <p class="ql-block">咸丰、同治年间,红号军事起,天庆寺大部分建筑毁于兵燹,天庆寺走向衰落;光绪元年至六年,战事又起,寺庙再度被毁,寺庙经济入不敷出,被迫卖地卖田;到解放前夕,仅存正殿三间,20世纪60年代,天庆寺建筑被拆毁,片瓦无存,香灯寂灭,寺中僧人只得另寻他处修行。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后期,僧万容(俗名田青容)上天庆寺,对寺院进行清理,续其香火;20世纪80年代,僧古清(俗名田彩云、金玉)到天庆寺接僧万容的衣钵,四方募化,修建木房五间;2013年僧果智(俗名杨正年)住持天庆寺,重修木质大雄宝殿(木质、长7间)、东西厢房(木质、各长5间)、山门、五观堂等建筑,现初具寺庙规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