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上海音乐学院

照谷

<p class="ql-block">今天的上音坐落在繁华之地,它闹中取静、幽雅高贵,校园不大,却积百年建筑之沉淀,让这座音乐殿堂散发着迷人的气息。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参观上音校园,感受它非凡的经历,表达对上音的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是由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和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博士于1927年11月27日创办的"国立音乐学院"。</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p> <p class="ql-block">首任院长是蔡元培先生。</p> <p class="ql-block">1929年9月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p> <p class="ql-block">1937年学校一度为"私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p> <p class="ql-block">1942年学校被汪伪政府接管,更名为"国立音乐院"。</p> <p class="ql-block">1943年国民政府在重庆成立"国立音乐院分院",它是由原国民党中央音乐干部训练班改制而来,教师多半来自"上海音乐专科学校"。</p> <p class="ql-block">1945年抗战胜利,<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国立音乐院分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自重庆返沪,接收了伪"国立音乐院",和"私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合并,成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p> <p class="ql-block">1949年6月25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同年9月1日学校更名为"国立音乐院上海分院"。</p> <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国立音乐院上海分院"由贺绿汀任院长,向隅、谭抒真任副院长。</p> <p class="ql-block">1950年4月"国立音乐院上海分院"改名为"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同年8月"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并入。</p> <p class="ql-block">1952年"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更名为"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同年"金陵女子大学"文理学院音乐系、"上海行知艺术师范学校"音乐组先后并入。</p> <p class="ql-block">1956年11月20日,"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定名为"上海音乐学院",同年"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部分教师并入。</p> <p class="ql-block">因种种原因,"上海音乐学院"屡次搬迁。今天的上音校园坐落在汾阳路,校园不大,园内建筑古老优雅,积淀着百年历史,让这座音乐殿堂有着不一般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1927年11月27日,"国立音乐院"开院典礼是在陶尔斐斯路56号(今南昌路48号)举行。</p> <p class="ql-block">陶尔斐斯路56号是租来的校舍,只有礼堂、教室、办公室等六七个房间。最初教师也只有一位钢琴老师、一位小提琴老师,以及声乐理论、琵琶、国文老师各一位,学生仅23人。</p> <p class="ql-block">三个月后,全院教职员已有18人,包括正副教授各2人、讲师9人、助教3人,其中外籍教师4人,学生56人。</p> <p class="ql-block">1928年2月,学校迁至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090-1092号,即在善锺路(今"常熟路")至白赛仲路(今"复兴西路")之间。</p> <p class="ql-block">1928年8月,又迁至毕勋路(今汾阳路)19号。</p> <p class="ql-block">1931年8月,毕勋路19号租期已满,业主收回,国立音专迁至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1325号,直至1935年江湾新校舍建成。</p> <p class="ql-block">1935年江湾市京路456号(今"民京路"918号)国立音专新校舍落成。</p> <p class="ql-block">在这之前"国立音乐院"因没有自建的校舍,居无定所,与当年"上海美专"一样屡遭迁址之困,学生在课堂屁股未捂热,就又要搬家了。</p> <p class="ql-block">国立音专自建校舍完工后,本想可以告别了居无定所的日子,专心于音乐教育。但是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战事"爆发,国立音专迫于时局,只得再次迁回法租界,靠租房办学。</p> <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国立音专迁徐家汇路852号,此地原是枫林桥"上海骨科医院"旧址(即由牛氏兄弟开办的"霖生医院",当时牛氏兄弟先后去世不久)。二个月后的1937年10月,西门外妇孺医院(俗称"红房子医院")也迁至骨科医院,音专只能退租。</p> <p class="ql-block">1938年"国立音专"一部分迁至高恩路(今"高安路")58号,一部分迁至马斯南路(今"思南路")58号,另有台拉斯脱路(今"太原路")217弄5号作贮藏和办公之用,形成一校三址的办学模式。</p> <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上海音专"在重庆办学。</p> <p class="ql-block">胜利后音专回到上海,据说当时的校址在汾阳路。</p> <p class="ql-block">1954年5月上音迁至市郊漕河泾。</p> <p class="ql-block">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从漕河泾迁回汾阳路20号,校内建筑都使用"汾阳路20号"门牌。</p> <p class="ql-block">对这次迁址,老院长贺绿汀1997年撰文回忆道:1954年市政府把音乐学院安排在市郊漕河泾,教师每天用三辆大客车从市区送到漕河泾上课,而学生要到市中心开音乐会。当时陈毅同志当了外交部长,有一次他在上海大厦听汇报,我把情况报告给他。陈毅同志给上海市领导下命令,应该把音乐学院搬到市中心。1958年在曹荻秋市长主持下召开市长会议,学院领导和上海市警备区领导及公安局长参加。当场警备区领导表示,部队保卫大上海应在郊区,不必在上海市中心,警备部队愿意把淮海路、汾阳路之间的七十亩地让给音乐学院。(注,当时上音大院的西侧仍是"上海武警总队",一直到2000年代初)</p> <p class="ql-block">上音办公楼(汾阳路20号a幢)建于1911年,法国文艺复兴风格,2005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根据《上海百年民宅》记载,建筑最初的主人是德国商人马丁·克里希。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克里希回国,此宅成了天伦洋行的大股东犹太人尼爱德华· 尼西姆的私宅。</p> <p class="ql-block">尼西姆是旅沪犹太社区头领,他曾任(犹太教)"阿哈龙会堂"(已拆,原址是襄阳南路、南昌路口)、远东最大的犹太教堂"西摩会堂"(陕西北路500号)的总理主席。</p> <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大量欧洲犹太人来到上海。1932年为了丰富他们的文化社交生活,"犹太人俱乐部"应运而生,创始人是俄籍犹太企业家布洛赫。1947年尼西姆将汾阳路的私宅捐出,作为"上海犹太人总会"的会所,内设图书馆、会议室、舞厅、阅览室、棋牌室,等等。</p> <p class="ql-block">1949年之后,犹太人陆续离开上海,汾阳路20号的花园洋房被房地产部门接管。</p> <p class="ql-block">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搬至汾阳路,20号a幢成为上音办公楼,它见证了小提琴曲"梁祝"的诞生。贺绿汀、丁善德、桑桐等著名艺术家曾在这里接待国内外艺术家,开展教学座谈会,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p> <p class="ql-block">"贺绿汀音乐厅"原是犹太总会的一部分, 1958年后改建成为上音礼堂,1990年代原拆原建,2003年建起了"贺绿汀音乐厅"。</p> <p class="ql-block">汾阳路20号b幢是德国风格的花园住宅。</p> <p class="ql-block">原房主为"德华银行"高级职员格瑞克。一战爆发格瑞克回国,斐恒医生夫妇买下该房,在此开办了"斐恒疗养院",也叫"青鸟疗养院","青鸟"二字寓有"良好服务及快乐"之意。</p> <p class="ql-block">1926年斐恒医生离世,其夫人将住宅转让给比利时总领事,用作领馆。</p> <p class="ql-block">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领事馆关闭。1945年领事馆重新投入使用,直至1949年。</p> <p class="ql-block">1958年上音迁至汾阳路,20号b幢主要作为接待国内外音乐专家之用,因此称之为"专家楼"。</p> <p class="ql-block">20号b幢从"德华银行"高级职员、到"青鸟疗养院"、到比利时领馆、再到如今的上海音乐学院"专家楼",在时空长河中见证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有较高的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20号b幢前有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的塑像。黄自早年在美国"欧柏林学院"和"耶鲁大学"学习作曲, 1929年回国,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国立音专任教,他是中国早期音乐教育重要的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淮海中路1131号被誉为"音乐城堡",建于1926年。</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幢具有德国巴伐利亚风格的花园住宅,最早为德国侨民所有。</p> <p class="ql-block">大屋顶加巴洛克式的盔顶,它曾是上海最大的独立洋房。</p> <p class="ql-block">一战爆发后德侨回国,这憧住宅由上海滩金融家潘澄波所有。</p> <p class="ql-block">潘家几代都是英国怡和洋行买办。</p> <p class="ql-block">怡和洋行在当年有"洋行之王"之称。(可能是原主人好酒成性,大宅多处装饰有酒神"狄俄倪索斯"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不仅是英国人在中国开办的最早的洋行,还是最早在上海投资近代工业的外资集团。</p> <p class="ql-block">其经营范围涉及航运、码头、仓库、保险、纺织、金融,等等。</p> <p class="ql-block">潘澄波退休后,他的大儿子潘志铨继任怡和洋行总买办。</p> <p class="ql-block">之后因局势吃紧,潘家将其出让给比利时领事馆。</p> <p class="ql-block">以前一直以为比利时领事馆仅指上音院內的"绿楼"(汾阳路20号b幢"专家楼")现在知道淮海中路1131号1948年也从潘宅成为比利时领事馆。</p> <p class="ql-block">1949年比利时领事馆关闭。</p> <p class="ql-block">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搬至汾阳路,淮海中路1131号划归上海音乐学院。</p> <p class="ql-block">淮海中路1131号成了"音乐城堡"。</p> <p class="ql-block">1970-80年代,1131号曾是上音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贺绿汀、丁善德、谭抒真、周小燕等老一辈上音人常会来此看书、读报、阅杂志。</p> <p class="ql-block">据导游的工作人员介绍,该楼曾经有部分房间是上音教工的住家处。</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上音一度破墙开店,1131号租给了"达·芬奇进口家具公司"。</p> <p class="ql-block">经过修缮,如今这里是"上音主体国家基金项目回顾展"。</p> <p class="ql-block">"上音歌剧院"是上音的文化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剧院建于2016 -2019年间。</p> <p class="ql-block">是由法国"包赞巴克建筑事务所"、"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法国徐氏声学"等中外团队联合设计。</p> <p class="ql-block">剧院有歌剧、管弦乐、合唱和民乐4个排演厅,以及1个专业学术报告厅。</p> <p class="ql-block">集文艺演出、艺术普及、原创基地、国际交流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剧院有一个1200座的观众厅,坐席的马蹄形结构设计让观众能贴近舞台,即使坐在三楼,每个观众都可以一览舞台全貌。</p> <p class="ql-block">剧院用了95个弹簧隔振,形成全浮结构,确保演出时声音的纯净和观众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每张座椅后方有液晶屏,可提供8种不同语言的字幕切换,保证中外观众都能打破语言障碍,与艺术表演亲密接触。此外观众还可以使用小屏幕写下乐评,参与演出调查。</p> <p class="ql-block">观众厅上方的天花板和观众席周边墙内设有"可变吸声装置"。它们具备声学反声功能,声学专家可根据需要调节这些装置,以满足不同演出对于声学的不同要求,提升观众的现场体验。</p> <p class="ql-block">吊顶设有"升降天花",根据演出类型的不同,可调节天花高度,从而得到不同的混响效果,满足不同的演出需求。</p> <p class="ql-block">舞台呈品字形,它们是:主舞台、右舞台、左舞台。运送布景道具的车台可以在这三个舞台上灵活移动,满足各种形式的演出。主舞台有子母升降台,可形成不同高度的平面变化。5台升降机各司其职,可编组产生个性化效果,给艺术家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记得2018年剧院在建时,我有一位高中张同学是"美琪大剧院"的舞台主管,舞台技术专家。他曾外派到越南河内,和多国工程师协同参与"国家大剧院"建设。张同学带我参观了在建设中的"上音歌剧院"。当时工程在进行中,还是一片工地,但给我深刻的印象是,舞台不仅宽阔,而且台正下方是一个巨大的深坑,它是为各种舞台设备提供充足的储备空间。乐池也很大,足够客下一个近百人的三管乐队,不用时有台面可以上升,扩大舞台面积。</p> <p class="ql-block">可能你不一定知道,"上音歌剧院"原址是淮海中路1105号,它原来是德国驻沪领事馆。一战时中国对德宣战,德国领事馆把房子卖给了席家,1105号成了席立功的私宅。</p> <p class="ql-block">1958年上音由漕河泾搬近至汾阳路20号,1105号曾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附中使用。</p><p class="ql-block">据当时的学生回忆:他们是在1105号的汽车间上课,汽车间有二层,四年级在一楼,五年级在二楼,沿淮海路一侧当时是简易的琴房。汽车间和大学部之间是操场,每天她父亲用自行车驮着她绕过操场到教室。1105号的大房子里除六年级的教室,还有学生宿舍和办公室。一楼大厅保留了原来舞厅的功能,"上音附小"将它作为一个演奏厅,用来接待来宾和举办一些重要的活动。1105号和1131号之间原来还有1113号,可那时此楼已经消失。</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作为淮海中路、汾阳路这快三角地块的合作开发商"香港峻岭集团"将原席家豪宅作为自己的办公楼,并在沿淮海中路加建了部分建筑,外形模仿原来的德国风格。</p><p class="ql-block">1995年1105号被拆除,席家与上音打了10年官司,2004年7月结案。据说,上音作为租用者,连同拆房赔偿一共支付了近400万元。</p><p class="ql-block">1105号拆除后,地皮被晾晒了20多年,一直用做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虽然有关1105号和1131号原住户的一直有"汇丰银行买办席德濬"与"怡和洋行买办潘澄波"两种不同的说法,今天它们的主人到底是谁已经不重要了。</p> <p class="ql-block">"炮楼"(上音新建的20层教学楼,学生琴房设在此大楼内)边曾经有座直刺云天的无线电接收塔,这是武警上海总队的通讯塔。2010年起了变化,部队撤离,搬到虹桥路。</p> <p class="ql-block">一个叫周正宽(加拿大红枫集团)租下了这个大院落,利用原有的老洋房,又加建了仿古的5层大楼,开办起了"红枫医院"(一家高端的月子会所)。2018年医院撤离,原址中的淮海路1189号、1199号、1209号装修后归上音所有。</p> <p class="ql-block">淮海中路1209号"天赐大宅"建于1912年,是幢红砖老洋房,原是犹太富豪爱德华·爱滋拉私邸。</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幢典型的法式建筑,门窗廊柱层层叠叠,好似一条时空隧道。</p> <p class="ql-block">面向庭院有两层列柱敞廊,底层为爱奥尼柱,二层为科林斯柱。</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初,犹太商人爱滋拉在上海通过鸦片贸易和房地产开发获得巨额财富,建了这幢豪宅。</p> <p class="ql-block">主入口相交处采用双柱处理,中间有向前凸出圆弧。</p> <p class="ql-block">一楼大厅有可供150人跳舞的舞厅,还有80个座位的音乐室。</p> <p class="ql-block">路易十五风格的法式家具。</p> <p class="ql-block">现在是上音的"城市音乐会客厅"。</p> <p class="ql-block">这里将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基地,也会在此举办重要的国际比赛和高水平的音乐表演。</p> <p class="ql-block">淮海中路1189号建于1936年。</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幢英式红砖假三层花园住宅,具有英国都铎风格。</p> <p class="ql-block">老虎窗不同一般,大门上方有外露木构架。</p> <p class="ql-block">1189号是上音的"美育楼"。</p> <p class="ql-block">"东方乐器博物馆"在此设展。</p> <p class="ql-block">"东方乐器博物馆"是音乐院校中第一座乐器博物馆。馆藏数百件中国古代乐器、中国现代乐器、少数民族乐器和外国民族乐器。包含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包括我国40多个少数民族特色乐器,有的乐器跨越80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它是上海音乐学院"教、创、演、研"一体化的重要平台。</p> <p class="ql-block">1199号是幢现代风格的小洋房。</p> <p class="ql-block">它的主要用作对外合作,并承担多种功能。</p> <p class="ql-block">是一个集校史展示、‌校友交流、‌教育发展、‌对外合作、‌老干部活动及统战团体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p> <p class="ql-block">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上音校园内的老建筑如同优美的乐章,今天被赋予新的功能和使命,续写关于音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随着上海音乐学院围墙的拆除和整体建筑的修缮提升,‌上音校园内的建筑和上音的悠久历史更加令人向往。‌市民和游客可以在校院中浏览、参观展览,感受上海音乐学院的浓厚艺术氛围和历史底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