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得一本好书,有时全靠运气,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古代家训精华》就是这样一本偶得的好书,说它好,是因为:</p><p class="ql-block">第一,这本书很薄,全书就两三百页,但是干货满满,浓缩的才是精华,有的书厚厚一大本,但是满篇或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或绕来绕去的车轱辘废话从头至尾;或中学生作文的加强版,幼稚可笑。这本书从头至尾,真的很耐读,需要细细咀嚼品读。最重要的是,这是一本古代家庭教育难得的第一手资料。</p> <p class="ql-block">第二,这本书把历史上的名门望族的家训集于一书,极其罕见,也是有心人所为。俗话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老师,家教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一生,这本家训合集家训都是积累了众多名门望族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治家经验精华,可谓是字字玑珠,这家训是要代代相传并严格遵守的规则,必是字斟句酌,如轻慢戏谑,必贻害子孙,断不可为也。有些时候名门之后可能会家道中落,但只要恪守良好的家训,则必有东山再起之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改革开放后,原先的那些在某特殊时期遭遇坎坷的地富后代,政策一放开,马上如鱼得水,复又风生水起,并且这并不是个例,每个村庄几乎都能列举一二,反之亦然,前时贫中间贫越往后愈贫,以至于不得不依靠精准扶贫者不胜枚举。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但毋庸讳言,家教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因素。</p><p class="ql-block"> 大家族必有家训,这几乎是保持家族长盛不衰的必然,虽然现在已经没有门阀士族,但是现代有些名人如果寻迹溯源,仍然能够找到显赫家世的背景。比如钱学森为代表的钱氏家族,一直能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王钱镠。 </p><p class="ql-block"> 钱镠于唐朝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出生,他在唐末南方群雄并起的局势中,通过征战建立了吴越国。钱镠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重视水利,发展农业,使得吴越一带经济繁荣。他生前留下了家训,其后人对家训进行整理和补充,形成了《钱氏家训》。《钱氏家训》对钱氏族人的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思想行为做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激励着钱氏后人。 钱氏家族人才辈出,在宋朝就出了350个进士,真正的名人1000多位。</p><p class="ql-block"> 近现代更是出现了众多如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穆、钱钟书等在各领域有卓越成就的人物。 据统计,钱家出过“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等。钱氏后裔遍布世界各地,在众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其家族也因此被公认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p><p class="ql-block"> 很可惜,《钱氏家训》本书没有收录,可能是版权原因,实为憾事。但是国法家规,历来都是治国治家的基本,这是毋庸置疑的。</p> <p class="ql-block">第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以前我总以为这句话很扯淡,世界在飞速的变化,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古人一万年都没有经历过,他们的经验毫无价值,但是现在我认为扯淡的恰恰是自己是自己。是的,以我个人的经历,我经历过后农耕时代、工业化及早期城市化时代、电气化及中期城市化时代、信息化及城市急剧膨胀时代一直到现在的智能化时代的扑面而来,短短几十年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毫不夸张,虽然地处乡村,时代的脉搏涌动起来感觉就像钱塘江大潮,一切陈旧的、落后的、不合时宜的都被冲的七零八落,但是到最后,我发现有一样东西亘古不变,那就是人性,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面对的人和现在我面对的人是一样的或者几乎是一样的,两千年前战国纷争,现在巴以俄乌炮火连天,原始社会木棒石头,现代社会无人机导弹,工具在变,人性何曾改变。既然人性没有改变过,那这些“老人言”就永远有存在的价值,这本《家训精华》,抛掉了一切子曰诗云,云山雾罩,道德教化,直击人性,尤其是这些为了让家族绵延兴旺的家训更是一字千钧,需要细细研读,方能得其要领。</p> <p class="ql-block">比如这个开篇就点明“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凡是有过十年以上教龄的教师看到这儿肯定都是遇到知音的感觉。同时也是分层教学的底层逻辑和理论基础。</p> <p class="ql-block">再比如司马迁的老爹告诫司马迁什么才算是最大的孝,你好好干,光宗耀祖,老爹在人前有面,脸上有光,你就算是尽了最大的孝,“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联系到现在拼了命的买学区房,无非是让孩子出人头地,有个好前程,“以显父母”,两千年了,简直分毫未变。</p> <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很多,比如如何读书、如何处事等等,作者都在前言中扼要说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赘述。总之,这是一本可以放在你案头的书,闲暇之余,可抽读两篇,就像关老爷,中军帐下,手不释《春秋》;毛主席转战南北,《资治通鉴》常在身边。我们小小百姓,只能照顾好自己的小家,这本《古代家训精华》可常伴你左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