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湾广岩河卓(竹)筒盐井】

印象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郭家湾广岩河卓(竹)筒盐井】</span></p><p class="ql-block"> 卓筒井由井架,筒车,卓筒组成。</p><p class="ql-block"> 井架是由几根楠竹圈成圆椎体,上小下大,沿井口直立空中。卓筒用碗口初的楠竹挖空竹节做成。卓筒上部有一个三角形钩子,用于连接筒车,卓筒下端安装有一个皮瓦。这个皮瓦作用很大,它让井里的盐水只能进,不能出。铜车是一个宽约一米,直径约3米的大圆转盘,由一根木轴和木条做成,上面圈有一匝一匝的约一寸宽的蔑片。</p><p class="ql-block"> 打盐水时,筒匠,打盐水的工匠叫筒匠。筒匠将卓筒从井架上慢慢沿着井壁放手井中,再将铜车上的篾条前端的铁钩挂在卓筒上部,一切就绪后,筒匠就将卓筒置于井底。只见,筒匠一手握着几条捆在一起成弧形套在筒车上的篾片,相当于筒车的的刹车,弧形篾片套紧点,筒车就转得慢,放松点就转得快。随桌筒车的转动,筒车上的篾条将卓筒置于井中。</p><p class="ql-block"> 非常好奇,几十圈套在筒车上的篾片,眨眼放在了井下。</p><p class="ql-block"> 楞楞地看着铜匠放空车,也琢摸不透,那筒杆几丈高,连套在筒车上的几十匝篾片一下放在了井里,这井不知有多深哟!</p><p class="ql-block"> 不解其意,也没去深问,只觉得那放筒车的声音特别好听,筒车转动时与套在筒车上控制转速的弧形刹车发空的“嚓嚓”的声音震撼人心,像是轻快的交响乐。</p><p class="ql-block"> 筒匠放空车是轻松的,那动作显得洒脱,很富有男子汉味道。然而,空车一旦放完,筒匠就不那么轻松。卓筒在几十米的井里装满了盐水。盐水比一般的水重,筒匠要把它从井下提到地面。这时的筒匠,一根汗巾围在腰上,身上只搭着一块毛巾,像泳装,穿在身上,臀部靠在筒车后面的石凳上,一边两腿蹬在筒车架上,一边手拉着筒车架,一脚一脚,一把一把地转动着筒车,用尽全身力气将放入井下的几十匝篾片一圈一圈地套回筒井上。</p><p class="ql-block"> 筒匠艰难地拉着,额上、身上汗水一颗颗往下掉,筒匠两腿一上一下地交替运动,那搭在身上的毛巾掩不住羞耻,只觉得好奇,并没想到那是祖辈遗留下的粗狂。</p><p class="ql-block"> 一圈,又一圈,终于卓筒提升到了井口,只见筒匠固定住筒车,然后用两手将装满盐水的笨重卓筒一把一把地向上举起靠在井架上。</p><p class="ql-block"> 卓筒井起源于宋代,它是原始工业文明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卓筒井制盐生产工艺看起来似乎简单,但它却有不可估量的史学价值,考古学家称它为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古井的的风韵无不闪烁着华夏文明的辉耀。</p><p class="ql-block"> 晒盐水,这个大转盘原理象少数民族和水车是晒盐,但其用法其不一样。水车是取水,盐车是将卤水通过转盘上的竹筒将盐水提上晒棚。</p><p class="ql-block"> 只要盐工一踏上这盐车,大转盘就会不停地转动,它是广岩河人执着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盐车是重心平衡原理巧妙运用,重心一旦平衡,盐车就静止不动,平衡一打乱,盐车就不停运转。</p><p class="ql-block"> !远代的工铁们就发明了这种失衡了原理,这确为世界科学史上一大壮举,她不愧为华夏的文明,广岩河人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吸盐水,盐杆垂挂在篾条的一端,通过转动的筒车将盐杆置于盐井深处,围在这筒车转盘上的篾条是用楠竹制成。</p><p class="ql-block"> 提盐水,盐杆吸满盐水后通过筒车一圈一圈地转动将筒杆提上井口,筒匠用双手将这笨重的盐杆一把一把地向上举起靠于井架上。这一抓一举,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它却。非一般人能胜任!因为它需要强大的臂力才能举起筒杆。</p><p class="ql-block"> 从筒杆里放盐水!筒杆里有个皮瓦,只准盐水从底部进入, 不准盐水渗出,象一个看守卫士。筒匠只要用一个铁勾拔动皮瓦盐水才能迸射出来。</p><p class="ql-block"> 盐灶的结构非常科学,也非常复杂。</p><p class="ql-block"> 一是灶户。解放前小井盐灶均属私人所有,拥有盐灶的人叫灶户,生产的食盐全部上交给国家设立的盐务所销售,灶户无权自己销售食盐,如灶户销售本地叫“贼盐”(即私盐),拥有盐灶的一般是大中地主。解放后灶归国有,管灶的叫灶长或组长。</p><p class="ql-block"> 二是筒匠(现名吸卤工)。筒匠必须是精壮的劳动力,解放前一般是无地耕种(躲壮丁)的单身汉,筒匠的工作是踩汲卓筒井的卤水,长期在野外作业,踩汲一筒卤水重50-60公斤,每担卤水重180-200斤。</p><p class="ql-block"> 三是缆子(现名修井工)搬车匠。</p><p class="ql-block"> 缆子是修治卓筒井的技术工。井里发生故障必须及时排除(俗话说“吃阳间的饭管阴间的事”)才能吸卤,缆子要带徒弟,当徒弟首先是搬车(修钻井的工具专用车),未出师前俗名叫搬车匠。在我家乡仅有的几个缆子均年事已高,后继无人,如果不培养徒弟,就要失传。</p><p class="ql-block"> 四是灶匠(现名煎盐工),晒水匠。</p><p class="ql-block"> 灶匠是盐灶煎盐的技术工,它的工作是挖灶、安锅、提旦、等项工作。</p><p class="ql-block"> 度提高到18—20度,就产生了晒卤支条架,晒坝也叫盐田等晒卤生产工作。</p><p class="ql-block"> 晒坝一般长60米,宽20米。支条架一般长约30米,高5米,结构如八字型,本质穿斗,支条架上铺满金竹桠,顶端做有“天船”。天船长10米,高1米,宽15米,天船安放在支9条架顶端的中部,天船底部有伸向支条架两端的与支架条一样长的空竹筒,竹筒上钻有不规则的小眼。在支架的一侧做有筒车,筒车像一个等腰三角型的园罩,高6米,直径5米,被一根横轴穿着。在腰底的外圈上依次安上竹筒,每个长约30—50公分,并在腰底内圈安上木板,人在板上(内径)走动,促使园罩旋转,匠晒坝船行坑中的卤水通过罩的小竹筒输送到天船里,卤水通过天船底部接出的长竹筒的小眼散流到金竹桠上,卤水下滴,这样水份晒去了,卤水浓度大道18—20度后,再输入滤缸滤过。</p><p class="ql-block"> 滤缸将卤水中的沙泥,杂质滤掉澄清再放入盐锅内煎盐。</p><p class="ql-block"> 煎盐的地方叫灶房,俗名叫“场火”。灶房一般长25米,宽15米,结构为本质穿斗,小青瓦房,前部安有煎盐的大盐锅(解放前是生铁园锅,现在是钢板焊成的方锅、大小根据盐灶产卤多少而定),盐锅后面是温水锅,温水锅后面是盐坑。盐坑长方型,用板石砌成长约8米,宽2米。卤水在盐锅中经高温逐渐成盐,(为了使盐洁白,颗粒晶莹,在煎制中架皂角、豆浆。同时提旦,注:旦为另一种矿物质,可点豆腐)灶匠将有水份的盐舀入盐仓中,过滤掉水份再把仓中的盐撮到炕上,将水份全部炕干,既成食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