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在云霄县陈岱镇岱东村与岱南村旧居之间有一大片旱厕。“厕”与“学”闽南话同音,因此我把这片旱厕边的房子,戏称为“学区房”。新中国成立后,从这片“学区房”走出了许多人才。最为杰出代表,非陈阿溪将军莫属。将军与我近邻,房前屋后。在我未出生之前,陈阿溪将军已走出“学区房”,成为读书报国郎。他少年时的旧居“开门见厕”,艰苦的生活条件磨炼了人的意志,印证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意。</p><p class="ql-block"> 我的奶奶虽然不识字,但她很会讲古。我从小就听着奶奶讲将军的故事长大的,将军的故事很励志。我从小就努力读书,想着“跳出农门”,离开这片“学区房”。如今这一大片旱厕早已不见,这片“学区房”也破败不堪。今年陈阿溪将军回乡修缮旧居,做公益。做为旧邻,我有幸协助参与,聆听教诲,钻之弥坚,仰之弥高。</p> <p class="ql-block"> (一)忠虽尽,孝难全</p><p class="ql-block"> 陈阿溪将军从北海舰队副司令员的岗位上光荣退休后,定居北京,短休青岛,每年清明节回乡扫墓。有件事在陈阿溪将军心中一直愧疚终身,难以释怀。都说“自古忠孝难两全”,这句话在阿溪将军的身上,确实是淋漓尽致的写照。他一生为国尽忠,无愧国家,唯独愧对母亲,无法尽孝,直至母亲病故,都无法见上最后一面,送上山头。老将军每次提起此事,总是情绪激动,眼里饱含泪花,几度哽咽。</p> <p class="ql-block"> 2024年清明节,阿溪将军回乡省亲,为母亲扫墓祭祀后,一直滞留家乡两个多月。这是他自从年轻时走出家乡后,留乡时间最长的一次经历,他完成了人生难于弥补的一个夙愿——为慈母修旧厝。1970年他从“哈军工”毕业后,分配到海军南海舰队,历任舰艇观通长、援外装备助理员、战勤参谋、战勤科长、舰队后勤部参谋长。1985年被选调海军指挥机关,历任海军后勤部副参谋长、海军后勤装备研究所所长、海军后勤部参谋长。1995年调海军北海舰队,历任旅顺基地副司令员、青岛基地副司令员、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97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2007年从北海舰队副司令员的岗位退休。几十年来,陈将军“艰难苦乐铸荣光”“忠虽尽”,孝却难全。母亲“为儿上学卖大床”,促其复读,苦尽甜来,终于考上“哈军工”的往事,陈将军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1970年军校毕业,他趁到海军南海舰队广州部队报到的间隙,匆匆回家看望母亲。一见面,母亲就给他出了个难题。母亲住的小房漏雨不能居住,母亲责求他修厝。由于军务在身,无法马上实现母亲的愿望,更是无法陪伴和照顾母亲,和母亲的这一离别,竟成了他终身的遗憾,再次重逢时,已是天人永隔,“野草孤坟无处话凄凉”。</p> <p class="ql-block"> 母亲责求儿子修厝的缘由还得从头细说。这座祖宅属清代建筑,到了父辈这代由于家道中落,分为三家居住。将军父亲分得这座祖宅的两间“灶脚”。两间“灶脚”占地面积二十多平米,一张大床和一只“盖头柜”几乎占满一间“灶脚”。将军七岁时,父亲病故。父亲留下的这两间“灶脚”虽小,却让他们一家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生活困苦的年代,狭窄的生活空间容易造成邻里之间的矛盾。一座古厝就是一部浓缩版的《三国演义》。祖宅里的三户人家,生活琐事,争斗不断。住东西厢房的两家,不仅把客厅隔开,在天井养猪养鸡鸭,堆放杂物,争抢粪水,甚至在天井垒猪圈,西厢房这家还在廊道上建了个柴火灶,放了个水缸。母亲出入房间要绕过水缸,爬过圈墙,出入天井很困难。三家为了天井的使用、过路,常年冤家吵架积怨。</p><p class="ql-block"> 更为悲催的事:西“灶脚”不单年久失修,加上邻居把西厢房填高,本来房檐刚好盖住西边“灶脚”的一小部分屋顶,西厢房檐升高后,西边“灶脚”的屋顶就漏了大洞,不能遮风挡雨,无法住用。邻居家也不给漏洞补上,母亲为这事求告无门而生闷气。母亲本来体弱多病,儿子远在海疆,自己无力修房,终于病倒了。等他接到电报,赶回家时,母亲已过了“头七”。</p> <p class="ql-block"> (二)修旧如旧 感恩前辈</p><p class="ql-block"> 母亲逝世后,将军的愧疚之心一直无法抹去。由于各种因素,为母亲修厝的愿望一直一拖再拖。不能再等了,年事已高的老将军决定重修旧厝。也许是将军的孝心感动苍天,今年的雨水特别多,二十多平米的两间小房竟花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将军秉持敦亲睦邻、保护古厝、修旧如旧、有利公益的原则,不顾年事已高,事必躬亲,认真对待。在外人的眼里,将军不缺住房,修后也不住这里,为什么还要修这破房子?修缮过程费时费力,扒掉重建更省力。陈将军说,这里有他年少的苦乐年华,承载了太多儿时的记忆。修厝是母亲生前的一个嘱托,也是兑现他对母亲的承诺。他把这次修厝的意义用对联的形式刻录在实木门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旧居修复前后)</p> <p class="ql-block"> 东边“灶脚”门联“不忘过去”“珍惜现在”表达了不能忘记过去艰苦条件,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西边“感恩前辈”“启教后昆”对联表达感恩前人的养育,教育后人不能忘本。</p> <p class="ql-block"> 两间“灶脚”的修复及布置,将军特别用心,保护旧厝硬件设施的同时,更注重提升旧居的文化内涵。东边的“灶脚”安放父母的灵位,灵位下挂着将军修厝祷告父母文,由同窗好友书写的书法作品。文如下:悠悠仙逝数十年,养育恩,何曾忘;野草孤坟,何处话凄凉。幸有清明连年祭,忠虽尽,孝难全。落叶归根化小草,绿山头,伴母眠;同沐清风,浮游遍河山。艰难苦乐铸荣光,旧厝修,愿已偿。词中告慰父母,已为父母修好旧厝,生不能伴母,百年后再好好侍奉父母,浮游遍河山,尽孝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前卖掉的大床完璧归赵,如今修复好摆放于西边的“灶脚”。将军有感作诗一首:为儿上学卖大床,五十八年复回还。若无慈母睡铺板,何来读书报国郎。(注:母亲卖掉大床后一直用两只“椅条”和一块铺板当床,直至逝世。)</p> <p class="ql-block"> 西边邻巷侧门刻写“清风”“春晖”,寓含“明月清风无价,寸草春晖有情”,表达了将军清正豁达、慈孝感恩的心志。</p> <p class="ql-block"> (三)保护古厝 服务公益</p><p class="ql-block"> 两间“灶脚”已修缮完毕,为整体维修、保护利用古厝,拓展公益活动空间,将军接收了族侄有偿转让的房产,计划按公益用房的要求对整座祖屋进一步进行修缮,准备把客厅和东西厢房统一高度,恢复过去“双燕归脊”的闽南古厝风貌。他把这座古厝命名为“永初堂”,并亲拟楹联“永续传统爱家国,初心不忘为人民”。整体修缮后的古厝将做为公益活动的场所,它将是家乡一道靓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厅堂门联:改革扶福至,科学送春来。)</p> <p class="ql-block"> 至此,这座两百多年的古厝完成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程,盛世迎来生机,因此将军采用《易经》乾坤卦词做为门楼楹联。“天行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描述了天地德行和规律,说明人要效仿天地,学习天永不停息,奋斗不止;学习地包容万物的广阔胸怀。这也是清华大学的校训。门联“德化启生机,学养开心智”强调了德智对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德行养心,学习增智。</p> <p class="ql-block">(同窗共话初心,同叙今昔)</p> <p class="ql-block"> 在将军回乡的这段日子,我陪他两次冒雨察看了陈岱的祠堂、古厝。他说,陈岱是个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落,文化底蕴深厚,单祠堂就有数十座,明清时期的古厝也很多,犹如北京市的四合院。这是先辈遗留给我们的历史财富,亟待抢救和保护。他准备整体修缮祖宅是在保护利用古厝的工作上做一些探索。他特别叮嘱修缮古厝做公益,不但要保护古建设施,更要增加文化内涵,发挥好其教育的主旨功能,践行党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占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相信按照这样思路修缮的这座小小古厝将来一定会成为“华堂蔼瑞”的好去处,更是“弘道养正”的好场所。</p> <p class="ql-block">(陈岱古厝集中区)</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将军有苦难的童年,曾经辍过学、放过牛,幸运的是有慈母的深爱与养育,国家的培养,从放牛娃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他的身上充满正能量,崇尚大事“微观”,国事、公事严格认真周密细致;小事“宏观”,家事、私事不计得失。</p><p class="ql-block"> 他有浓烈的爱国爱乡情怀,在他退休后一直关心支持家乡的建设。他多方呼吁,联系有关部门,促进了竹港知州山景肃祖墓的发掘和建设。他说景肃祖是“渐山七贤”之首,又是云霄县十大廉吏之首,景肃祖的德行与善政值得弘扬。他还反复说,文之不传,行之不远,陈岱历史悠久,也出了不少贤才,但缺乏文字记载,他身体力行出资编写《陈岱大祠堂》。他还希望能通过编写专题小册子、族谱,把散落民间的历史文物、资讯、典故传说进行发掘和考据,弘扬祖德,践行祖训,培育良好族风,增强陈岱的凝聚力和历史文化自信,助推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p><p class="ql-block"> 他把家乡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操心。他的故事励志感人,他是家乡的骄傲和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