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遇见更好的自己!

心栩芳华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亲爱的书友们,今晚又和大家相约茶语琴韵,相遇在7月11日星期四晚上。让我们共同开启今晚的开心快乐的读书之旅,这个时间属于我们自己,请将您的电话调至静音,请各位书友保持安静,请摄影师为我们抓拍这美好的瞬间。</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要把书读好,就要读好多的书,我们就要在这茫茫的书海之中,寻找对提升自己、净化自己的好书。书读好,读好书,好读书,让我们在书的海洋里汲取无穷无尽的知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  培根说,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正因如此,所有发达国家,不论高层还是平民,都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俄国人酷爱读书,举世闻名,在莫斯科的地铁上,随时可见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在专心捧读。犹太人更爱读书,在犹太人家里。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滴蜂蜜在上面,叫小孩儿去吻《圣经》,此举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犹太人的墓地里常常放着书籍,象征着生命结束,求知永无止境。</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读书中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在读书中修身养性,洗涤心灵,读书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读书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少的活动!</b></p> <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代许多刻苦读书的故事,凿壁偷光的匡衡,囊莹映雪的车胤,头悬梁的孙敬和锥刺骨苏秦等等,他们为书而生,为书而死,为书而乐,为书而苦,为书而贫,为书而瘦,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让我们静下心来,捧起书,享受最丰盛的精神大餐。</span></p> <p class="ql-block">  现代社会是离不开读书的,人的发展也是离不开学习的。因此,我们要把读书作为一种乐趣,并自觉的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的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让自己不断成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面就让我们把书,《道德经》翻到第386页,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一章和七二章。</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原文: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i> 译文: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是有智慧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思想上出了问题。把缺点当做缺点,这样才能没有缺点。得道圣人没有缺点,正是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所以才能没有缺点。</i></b></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知不知上,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我们知道自己的认识有局限,我们知道自己有缺点需要弥补,这是最有智慧的。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来流到了大海,遇见了百海若,发现自己太渺小了。也就是像一粒米那么大,这就叫知不知,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能够不断的进步。′′</i></p> <p class="ql-block"><b>  不知知,病,不知道,却把它当作知道,也就是不懂装懂,这就是一个思想上的大病。夫为病病,是以不病。我们知道自己有很多东西不知道,我们知道这是我们的缺点,我们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谦逊努力,知道自己有病,却不讳疾忌医,这反而是没有病。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坦率承认,不要不懂装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圣人不病,一个有智慧的人在这方面没有病,没有缺点。为什么说他没有缺点?以其病病,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问题在什么地方,知道哪个地方是自己所不擅长的。因此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成长。</b></p> <p class="ql-block"><b>  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译文: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严,就会发生大的麻烦。不要让人民住的地方越来越狭小,不要让他们的生活生存受到压迫。不去压迫人民,他们才不会对统治者的行为感到厌烦。所以圣人有自知之明,不自我表现;珍爱自己的生命,但不自认为高贵。所以舍弃后者而取前者。</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民不畏威,则大威之。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不害怕统治者、领导者的威严,那么对统治者、领导者来讲,大的麻烦就来了。所以无狎其所居。狎通的是狭,不要让百姓住的地方越来越狭小,最后都流离失所。</i></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无厌其所生,厌通压。不要让他们感觉到生存受到了压迫,不要去压迫他们,不要让他们感觉到厌倦生活,因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夫唯不厌,是以不厌。你不去压迫他们,不让他们感觉到生活的窘迫,生不如死[流泪],他们才不会对你的统治行为、领导行为感到厌烦。</b></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  那么,真正有智慧的领导者、统治者应该是什么样呢?“自知,不自见”,自己有自知之明,不是有一点功劳,有一点什么,就去自我表现。“自爱,不自贵”,很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名声,自爱自重,但是不自以为高贵。“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什么样的人才能把天下寄托给他呢?所以好的领导者对自己的生命非常珍视,但是为了天下的使命,可以奉献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我们才能把天下寄托给他。“故去彼取此”,取的是什么呢?取的是自知自爱,去的是什么?去的是自见自贵。</i></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舒心读书会,我遇到了这么多良师益友,我感到很荣幸,每次的读书分享,让我净化了思想,洗涤了灵魂,积累了知识,开拓了视野!衷心的感谢大家每一期的陪伴和精彩的分享。今晚的《道德经》我们就先读到这里,时间过得好快,我们好像有点意犹未尽,那就留给下期书友继续分享。最后衷心的祝愿各位书友,愿你我在七月遇见美好,心随喜乐向阳。笑里全是坦荡,未来光芒万丈,一路芬芳,谢谢大家。</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