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家乡那座桥

王文元

<h1>  如今的桥,雄伟壮观,气势恢宏,不仅具有了使用的功能,而且通过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还具有了观赏的功能。千变万化,千姿百态,走在那些工艺之巧、造型之美以及与周边环境之和谐的具現实主义艺术风格的大桥上,可以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不过,走了那么多的路,过了那么多的桥,而最难忘的还是家乡的那座小木桥。</h1><h1> 我的家乡位于江北水乡、南黄海边的一个小村庄,其境内阡陌之间沟河纵横。人家尽枕河,水乡小桥多。我家就住在一条叫作甜港河的河边上。不太宽的河面上,横垮了一座座精致玲珑的各式小桥。可以说,桥在水乡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也记录了我儿时的欢乐,承载了逝去的美好时光。</h1><p class="ql-block"><br></p> <h1> 甜港河北起十八总(地名。在当地,总,一总相当于现在的一里)南与马丰河相接,南北长有七八公里。河的两岸被嫩绿的芦苇装饰,泛起涟漪的河面,风吹过来,伴着簌簌声响,摇曳的身姿,和着虫鸣,吹奏着一曲动人的乐曲。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鱼虾在一簇簇金鱼藻、狼尾草间穿梭,水面上轻轻地荡漾着一圏圈波纹。<br></h1><h1>  而甜港桥就横卧在这河的两岸。在这甜港河上大大小小的桥有七八座,唯有我家边上的这座甜港桥,长有七八米,宽有二三米,是全木结构。河中立有两排木桩,每排有四根粗壮的圆木打入河床深处,作为支撑的桥桩,上面顺着排有四根桥梁,在桥梁上铺着木板,木板与木板间有些间隙,两边建有木的围栏。木桥没有太多的特色,但矗立河面,也显宏伟壮美。对于我们这些没有走过多远的农家子弟来说,这座桥相较于附近河面上的其它桥,已然是一座不错的桥了。而有的桥只是两块木板搭在河的两岸,供行人往返通行,尽管有了桥的功能,但没有围栏,人走在上面,还是有些担惊受怕的。<br>  由于有了这座桥,这里便成了十里八乡的人们上街下岸(下岸:指赶海;下、当地音哈)的通衢大道。不仅方便了两岸人们的出行,还繁荣了经济,促进了交往,也孕育了这片乡村的风土人情。</h1> <h1> 还在我孩童时代,每到夏天来临,便经常约上三两小伙伴一起,在甜港河里游泳洗澡,摸螺丝抠蚬子。更有胆大的,站在桥栏上纵身一跃跳下水去。姿势虽不优美,那也足有四五米的高度,算得上是高台跳水了。现在想来是既锻炼了胆量,又健康了体魄。<br>  每到炎热的夏晚,桥上便会熙熙攘攘,辛勤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洗完澡,摇着蒲扇,不一会就会挤满了小桥,来此纳凉。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有讲故事的,有交流张长李短的。那时的夜是晴朗的。望着远处的天空,数着那数不清的星星,辩识着北斗七星,还有那银河两边的牛郎织女,并且听着大人们讲述着这个古老的的传说。每当有流星划过,大人们就说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不知地上那里又逝去了一个人。由于那时缺少天文知识,小孩们也就信了,并不时的显得惊讶害怕。夜晚,那弯弯的月牙倒映在清澈透明的河面上,萤火虫飞来飞去,像一盏盏河灯,把水面点亮,是那样的美丽,又是那样的温柔。此时的小桥更显得迷人。待到暑气消去,纳凉的人们也就渐渐散了。<br>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那个秋冬时节,漂逸的芦花和雾气氤氲的朦胧,甜港桥又是另一番景色。一片片飞不尽的白色,是一片片散不尽的雾气。在一片朦胧中,小桥的轮廓,小桥的容貌。在一片蒹葭中、苍茫中喟叹一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br> 那一片芦花不只是演绎了风景,也摇曳着情思。一片起伏的芦花,其实就是心潮的激荡。点点飞花,漫空而去,寻觅着她的足迹。</h1> <h1> 上世纪末,随着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然破败的木桥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了。为此,甜港河上木桥被拆除重修,也就有了如今的多孔钢筋水泥拱桥。现在的甜港河一桥飞架东西,可谓天堑变坦途了。<br>  信步于甜港桥上,眺望甜港河的两岸,绿树掩映之中,若隐若现的是一栋栋农家小楼,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在那些烟雨濛濛的季节,颇有“楼外重杨千万缕,犹自风前飘柳絮”的意境;长流不息的十里长河,清风拂过,泛起层层涟漪,那粼粼波光不免让人想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词句来。<br>  望着甜港河上的桥,无论它或废或存,怎样变化,它们都有着一段或长或短的故事。而站在桥上看风景,目之所及,那河光潋滟的一河春水,那绿树掩映的亭台楼阁,无不勾起我儿时的记忆。只有站在家乡的桥上,才能将家乡的全景尽收眼底;也只有站在家乡的桥上,才能领略家乡有形的倩影和无形的眷恋。<br>  无论你走得多远,时时想起家乡的小桥,它无不诉说着关于这座小村庄的故事,告诉你关于故事里的人们。</h1> <h3>王文元</h3><h3>写于2018年7月,完成于2019年2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