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0608山西四人行之王家大院</p><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这座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过300多年建造而成的,总面积达到了25万平方米。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更是一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重要景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王家始祖王实因水灾搬迁至山西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初居时挖掘了三孔土窑,以佃耕和经营豆腐生意为生,在积攒一定田产和积蓄后,于村西土窑两侧修建了“值槐”和“拥翠”两座宅院,后子孙又进行了扩建。</p><p class="ql-block">明代中叶,王家致富后宅院进一步扩展。明朝末年,为避免受到政局动荡的波及,王氏家族在山梁上修建了凝固堡(俗称“上堡子”),还在仅有的院落周围建起了能分隔不同院落的巷,并在村西的富足沟建起里仁巷,在道左沟建起拱秀巷。据现存《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记载,明朝天启年间,静升王家已是“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农者沃产遗后,坐享丰盈;工者彻通诸艺,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p> <p class="ql-block">从清康熙年间起,王家成为显赫官商,开始大规模建造房屋。康熙三年(1664年),王氏子孙在明代所建凝固上堡的外围扩建了拥翠巷,康熙四年(1665年)修建了锁瑞巷,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向朝廷捐献军马粮草得到褒奖,借此契机王家实现了商业上的跨越。康熙十四年(1675年)扩建了拱秀巷义安院,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扩建了祠堂祭殿,之后又相继为祠堂立旗竿、建厢房、扩修大门。清雍正年间,王家始在静升村北山坡筑堡建宅,雍正三年至六年(1725年-1728年)建成崇宁堡。</p> <p class="ql-block">从清康熙年间起,王家成为显赫官商,开始大规模建造房屋。康熙三年(1664年),王氏子孙在明代所建凝固上堡的外围扩建了拥翠巷,康熙四年(1665年)修建了锁瑞巷,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向朝廷捐献军马粮草得到褒奖,借此契机王家实现了商业上的跨越。康熙十四年(1675年)扩建了拱秀巷义安院,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扩建了祠堂祭殿,之后又相继为祠堂立旗竿、建厢房、扩修大门。清雍正年间,王家始在静升村北山坡筑堡建宅,雍正三年至六年(1725年-1728年)建成崇宁堡。</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整体依山而建,是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群,这种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特点。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题材丰富,雕刻精美,将儒道佛思想与传统民俗文化融为一体,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的风格。而且建筑功能齐全,有居住、祭祀、教育、娱乐等多种功能,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1999年,王家大院被评为“山西省十大著名优秀旅游景区”和“省级文明景区(点)”。2006年,王家大院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15日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8年,王家大院被评为“中国文化旅游十大品牌”。2009年,王家大院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建筑规模非常宏大。从明朝末年到清朝末年,王家进行了连续的土木建设,修建了大量的宅院。特别是在雍正、乾隆和嘉庆年间,每隔十年八载就会开展一项大工程,留下了数百个大小院落和1118间房屋。其中,有4.5万平方米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范围。至2005年,已有3万多平方米进行了修复并对外开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