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以《恩施州民族文化丛书》第一套为例</p> <p class="ql-block">(选摘自田发刚《活火集·文化纪事》)</p> <p class="ql-block">(《恩施州民族文化丛书》第一套10部)</p> <p class="ql-block">(2000—2008年州民委主编《恩施州民族文化丛书》5套)</p> <p class="ql-block">(2008—2011年,由州民宗委指导,州民协、州文促会组织县市民间文艺集成成果再抢救工程成果即各县市《民间文化丛书》9套)</p> <p class="ql-block">2000年初,恩施州民委制定了州民族文化研究十年(2000-2010年)大纲,为全州民族研究规划了十年目标。组织民族文化研究课题,将研究成果编辑出版《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是实施大纲的长期计划。2000-2011年十年间,州民委、州民协、州文促会共编纂《恩施州民族文化丛书》和恩施州各县市《民间文化丛书》14套99部。</p><p class="ql-block">第一套《丛书》10部于2001年3月出炉,这是恩施州、县民族工作者与民族研究专家联手协作,一年攻关的重要成果。可曾知道,第一套《丛书》的编辑出版有着种种艰难。</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在完成第一批课题研究成果,编辑出版第一套《丛书》之前,恩施州民委以胡挠为带头人的老一代民族文化工作者在民族研究上作过很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一些重要成果。诸如,编辑出版了《鄂西土家族简史》、《鄂西州民族志》、《鄂西自治州概况》、《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等著作,发掘了如《卯洞司志》、《容美纪游》等珍贵民族史料,为恩施州民族研究作了奠基性工作。但由于是零散出版,在社会上影响程度不高。要掀起新一轮民族文化抢救工程,采用出版《丛书》的形式,分门别类,形成规模,达到扩大宣传以动员社会关注并参与的效应是非常重要的。制定州“十年大纲”,规划“十年目标”,就意味着州民委将民族研究作为一项可持续有序推进的工作,我们叫作民族文化再抢救工程。编辑出版首套《丛书》,课题选择定为“抢救”性课题优先,兼顾民族遗迹与民族风情研究和新一轮民族志编纂工作的起步。这缘起1999年下半年《恩施日报·周末》刊登巴东堂戏传人黄大国的事迹和《民间绝艺传人》宣传给我们的启示。一个老民间艺术传人就是一座民间艺术博物馆。根据媒体宣传线索,认为抢救那些随时都可能崩塌的民间艺术博物馆是当务之急。优先选择年龄较大的传人领头的艺术品种,以便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向民间艺人请教,可以补充采风。几经切磋,选择了以下几个课题:《巴东堂戏》(传人黄大国,时年93岁),《建始丝弦锣鼓》(传人肖茂荣,时年79岁),《来凤摆手舞》(传人彭昌松,时年67岁),《鹤峰柳子戏》(传人谭大友,时年77岁),《鹤峰傩愿戏》(传人黄茂庭,时年75岁),《恩施灯戏》(传人廖南山,时年75岁)。当时文化界最关注的民族遗迹有容美土司遗址、唐崖土司皇城、鱼木寨等,于是选择了《唐崖土司概观》和《鱼木寨研究》两个课题。民族志编纂则要考虑县民委的积极性,当时鹤峰县民委主任钟以耘表示愿为之先,于是把《鹤峰县民族志》纳入首批课题计划。《恩施风味食谱》的课题,是州民委很早就心仪并拟定的出书计划,于是,民族风情习俗就选择了《恩施风味食谱》。</p><p class="ql-block">在确定课题时,没有召开那种常规的研讨会,选择确定的方法是根据我们所掌握的线索分别与有关县市民委主任沟通协商,大家都觉得是一种文化工作新气象,积极性很高,于是就这样初步定下了十个课题,作为《丛书》第一套的计划书目。计划确定后,州民委组织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暨《丛书》编委会,由民委主任任主任,各县市民委主任任编委。《丛书》编委会讨论确定课题研究和编务工作中的重要事项。</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选准每个课题的研究人员即每部书的编著者是首套丛书成功的关键。编辑民族文化抢救类的书籍,主要是以上世纪80年代的民间文艺集成时期为背景的,同时注意充分利用已有的散存研究成果。这就既要了解民间艺术的传人状态,又要了解大集成时期专事收集整理某类民间艺术的文化工作者,现在称为专家。1999年《恩施日报·周末》宣传的《民族文化人》专栏,为我们提供了专家线索。根据这些线索去寻找,几经比较磋商,初步确定了各个课题的承担者。在研究人员基本落实的情况下,分别作为“指令性”计划要求各县市在半年时间内完成课题任务。</p><p class="ql-block">事情不是那么一帆风顺。过了一段时间,咸丰县民委主任刘文政、来凤县分管民族文化工作的副主任周益顺向编委会分别陈述承担《唐崖土司概观》和《来凤摆手舞》这两个课题有困难。前者是研究不足,只有一个几千字的简介小册子;后者是采风资料不充分,缺乏成书的基础。州民委不想放弃这两个课题。于是就采取特殊措施。一是由州民族研究所组织专门研究力量集中时间研究唐崖土司历史,撰写出《唐崖土司概观》。二是与来凤县民委共同研究如何利用现有资料条件将摆手舞编辑成书。当时摆手舞的研究成果状况,音乐曲牌和舞蹈造型的采风资料不足,考虑到永顺与来凤同处酉水流域,摆手舞是一脉相承,决定在全面收集恩施州关于摆手舞采集与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适当选用永顺县已形成并共同认同的成果,科学运用资料,于是书名定为《酉水流域摆手舞》,免得节外生枝。在充分收集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编出提纲,由州民委负责具体编辑。利川考古专家谭宗派承担《鱼木寨研究》的课题任务,在完成了第一章“鱼木寨概览”和第二章“鱼木寨石刻文字实录”之后,中途因家事耽搁,中断编写。州民委组织研究人员将利川张兴文、湖北民院陈湘锋、雷翔等教授的研究资料收集之后,进行梳理,编写了提纲,征得几位教授的同意,就集中一段时间,完成了第三、四、五、六章的的编写成书。《恩施风味食谱》,先是请恩施商校的王老师,他算是恩施州研究饮食文化的专家,但由于课程任务重,加上他是从纯理论角度,也与我们这套书的目标不合拍。于是决定找一位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厨师来写,把恩施州的风味食谱记下来,便于传习。几经比较,决定请鄂西宾馆特级厨师康朝坦,将他创意和收集的特色食谱分类整理出来,并由王平将自己对地方饮食文化研究的心得结合康师傅的食谱,写了一个绪论,于是这部书就很有色彩了。</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在主编第一套《丛书》时,没有足够的经费准备,州民委安排2万元经费,实际只能承担《恩施风味食谱》的开支,没有余钱。州民委决定采取内部出版的办法,由各县市按照承担的课题任务,每个课题先出资1万元垫底。作为这套丛书的具体策划组织者,目标定位是要将这些不可再生资源抢救保存,避免得而复失,用内部出版并不改变它的文化意义。再者,也想采取”先做事,再找钱”的模式。这就是作过地方官的思维特点。在2000年7月鹤峰会议上,州民委班子召集《丛书》编委会开会,通报并督办各县市课题进展情况,落实经费。那时的州民委,在各县市威望高,对州民委安排的事一般都是积极响应,于是顺利集资9万元,其中鹤峰县民委出资3万元。</p><p class="ql-block">编辑工作基本完成后,在业内人士的建议下,决定公开出版。但州民委无钱安排,经州民委主任同意,每部书再由各县市出资6000元。经与各县市民委联系。各县市对于公开出版颇有兴趣,积极响应此举。《丛书》选在恩施日报社印刷厂印制。1000套丛书,各县市承担编辑的书给县市单本300册,另给《丛书》10套。州民委留600套。随后,州民委举行了第一套《丛书》出版发行首发式,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尝试,在文化与非文化圈子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p><p class="ql-block">在州里举行发布会后,我们拟出赠书名单,给四大家领导们和有关部门、图书馆以及文化爱好者们赠书,一时好评如潮。恩施市民委还专门为《恩施灯戏》组织新闻发布会,该书编著者之一黄应柏在发行会上激动得老泪纵横。他说:“我采集灯戏资料足足用了七、八年,曲谱是听灯戏艺人唱出之后一句一句记下来的,此后一直无人问津,只能放在屉子里,没想到州民委组织我们将它整理编辑出来,公开发行,了我一生之愿。”在会上丛书主编以《丛书》“总编后记”为主旨,讲述了这套丛书形成的曲折艰难过程,讲了这项可称恢宏文化工程的意义,提出了继续开展文化抢救工程的设想和运用成果的建议。</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2001年上半年举行首套《丛书》出版发行新闻发布会之后,有一天,州民委主任从州委开会回来说,州委书记刘贤木会上批评有的领导干部出书写序的事。我说:“刘贤木所指的绝对不包括我们的《丛书》,我们的书也不是领导干部的书。”没多久,刘贤木同常务副州长陈天会接待韩副省长,在民族文化宫餐厅等客人时,我就问刘贤木书记:“听说刘书记在大会上批判出书的事,包括我们的丛书吗?”刘贤木说:“我是说有的领导干部今天出一本书,明天给别人写个序,不务正业,怎么会包括你们的书呢?你们的《丛书》是个好东西。”</p><p class="ql-block">我们试着问陈天会副州长翻了我们送的书没有,他很随和地说:“我不仅翻了,而且对你写的总编后记中九个部分都能说出个大意来。”我感觉到火候到了,随后就给州人民政府写了经费资助的请示。在财政“扫仓库”时,陈天会给我们扫了1.5万元。我非常看重这1.5万元。从此之后,州人民政府对每套《丛书》都补助了5万元左右。经过汇报争取,省民委为支持这一工程,从此也每年安排经费6万元。我的“先做事,再找钱”的办法得以凑效。在以后的《丛书》出版工作中,就有了基本的经费保障。</p><p class="ql-block">在长达10年的过程中,组织州内文化工作者170多人参与其事。不仅抢救保护了民族民间文化,而且重新唤起了文化工作者的文化良知与热情,一部分老文化工作者如鹤峰陈鹤城、向国平、祝光强、龚光美、赵平国、曾凡学、高润身,巴东沈阳、刘启明,建始文世昌,恩施邓治凡、陈仕政、卢海晏、黄应柏、孙邦固,利川谭宗派、潘顺福、来凤肖本正、咸丰杨懋之、宣恩李培之等。他们功莫大焉。他们中间有的已离开人世。前面列出的第一套《丛书》相关的老传人也只有个别人还在世。现在回顾起来,不单是觉得这项文化工程的伟大,更多的是感觉到一种沉重。所幸的是,在老文化工作者的带领下,通过编辑《丛书》,培养历练了一批文化新人。如州民族研究所王平,巴东堂戏主笔高源章,陈二郎故事主编陈新,宣恩民委的郭大新、州直的王晓宁、朱世学等,这就为恩施州的民族文化积蓄了力量。</p><p class="ql-block">可以说,每套(本)书的编著,都可以讲出一些有意义并且有趣的故事,有些还有些辛酸味儿。</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第一套《丛书》出版之后,湖北民族学院的一位资深教授认为我们要不局限于抢救整理文化资源,而要深入研究。我当时很明确地回答说:“我们这是文化基础工程,搞深入研究应该是高校与学问家的任务。”我们坚持不懈,乐此不疲,直到2005年在讨论第四套《丛书》的选题时,这位教授才改变观点,认为我们做的是一件功不可没的大事。</p> <p class="ql-block">【评点】</p><p class="ql-block">围绕民族民间文化再抢救这条主线,整理研究与编辑出版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恩施州县市民间文化丛书,是恩施州民族工作部门的创新工作。它的目标是为挖掘民族文化,保护民族遗产,推进文化繁荣;让外界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存在,领略到这里少数民族的特色,更加乐意光顾我们民族地区,支持和帮助我们的建设与发展;让自身了解自己民族的精魂,感受自己民族的伟大。《恩施州民族文化丛书》、恩施州县市《民间文化丛书》的编纂者坚持抢救与研究并重、研究与运用结合,实实在在为建设民族文化大州作好文化的基础准备。有了这样的目标,就能够自觉地把握民族研究课题服务现实的方向而不搞学院式学究式研究。这些课题的研究,都力求做到尽可能真实地记录原生态文化,较为系统地阐释某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事象,某一历史阶段或某一地域范围的文化源流与特点,深刻地展示和推介了土家族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向世人昭示了土家族地区的文化深厚。</p><p class="ql-block">这些专题的研究对象,过去大多只有一些散存的采风资料、历史材料,基本上没有对它们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与探讨。我们在实施这些课题中,对每个专题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挖掘整理和介绍、述论。这些丛书的材料基本上都是在恩施州这块土地的文化工作者采集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因此,就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近研究对象的客观真实,因而具有很强的权威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