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摄影/图文/制作:酒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部分图片致敬网络)</b></p> <p class="ql-block"><b>写在前面:</b></p><p class="ql-block"><b> 七月。炎夏。应好友之邀,我们一行七人来到了风景如画的紫云山风景区。</b></p><p class="ql-block"><b> 紫云山风景区,位于河南省襄县城西南12公里处的紫云镇大山深处,这里属伏牛山系东麓边沿处。</b></p><p class="ql-block"><b> 景区由"九山五湖一条河"和古老的"紫云书院"与众多文物古迹组成。景区山体整体平缓,山上植被茂密,乔灌分明;山林高低错落,生机旺盛。</b></p><p class="ql-block"><b> 景区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约12平方公里。是一处以生态观光游为主,辅以多角度展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儒家文化,形成了以山水林石竹为一体的自然景观与众多历史文化资源融合而并存的特色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这座飞檐画栋,气势恢宏,门楣之上写有"紫云山"三个琉金大字,有着五门六柱十一楼的仿古式建筑,就是紫云山风景区的山门牌坊。它忠诚地守护着景区;它热情地迎接着游人。走近它,不由让人顿生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b></p> <p class="ql-block"><b> 走过高大旷阔的紫云山山门,不由让人眼前一亮,园区内干净整洁,风光旖旎,山水互映,一步一景。亭台、楼阁、竹林、溪河、宝塔、栈道、廊桥、湖泊,这里是成年人的天堂,这里是孩子们乐园。它不仅是一处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园林景观,更是一处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高雅艺术氛围的精神家园。</b></p> <p class="ql-block"><b> 紫云山景区的九山是指:紫云峰、令武峰、龟山、孟良山、焦赞山、尖山、首山、骆驼岭、书院山等。五湖一条河是指:卧龙湖、紫云湖、仙翁湖、明镜湖、龙泉湖。一条河就是指柳河。</b></p><p class="ql-block"><b> 柳河在襄县段流经仅有13公里,但这段流经不长的河却是该地区著名的观光游憩之地。它自北向南流经的地方正是紫云山景区的五大湖泊。这些湖泊、山峰与河流,共同构成了紫云山风景区的自然景观。因为景区处在许昌市与平顶山市的中间位置,所以又被人们誉为"平顶山市的前花园"、许昌市的后花园"。</b></p> <p class="ql-block"><b> 紫云山风景区,不仅峰峦叠翠,奇异美丽,而且还是一个弘扬儒家思想文化的圣地。1981年,紫云山中的紫云书院被列入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一书。景区现已晋升为国家4A级风景区,并被授于"国家森林公园"、"河南省文化保护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b></p> <p class="ql-block"><b> 紫云山风景区,展江北第一槲林之风采,示丰厚理学文化之道德。以"奇、秀、幽、古"而著称。</b></p><p class="ql-block"><b> "奇",是指其山形奇特,它的群峰坐南朝北呈罗圈椅状,没有悬崖峭壁的险峻,却展现着连绵起伏的奇丽。</b></p><p class="ql-block"><b> "秀",春夏时节,这时的紫云山到处鸟语花香,春山如黛;尤其是秋冬之交,秀美怡人的群山,犹如上帝打翻了调色盘,绿色黄色褐色红色,满山遍野,如早晨的朝霞,日落时的彩云,五颜六色,斑斓缤纷,染美了天地,痴醉了游人。</b></p><p class="ql-block"><b> "幽",自然指的是大山之中的恬静幽深。在茫茫林海覆盖的绿水青山中,听小溪潺潺,泉水叮咚、百鸟唱和、蛙虫低呜。是一种何等消烦养心的雅境。</b></p><p class="ql-block"><b> "古",自然是指创建于500多年前的紫云书院了。走进这座古老的书院,仿佛能听到古代先贤们那朗朗的读书声,不由让人感慨万千。至悦心灵。</b></p> <p class="ql-block"><b> 走进紫云山景区,不远处就能看到一处湖泊,湖面面积不是很大,但湖水却清秀静雅,碧绿透亮,犹如一款明镜。据传这是西王母娘娘的侍女下凡到此守山时,经常对着湖水当镜梳妆,所以被称为"明镜湖"。</b></p> <p class="ql-block"><b> 紫云山景区有许多大小湖泊,其中最著名也是最美丽的湖当数"卧龙湖"。相传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昆阳大战中搬兵路过此湖时,饥肠辘辘的刘秀为补充体力,于是便在湖中射鸭捉鱼,吃饱喝足之后,刘秀就在湖边席地而卧。后来刘秀带领大军打败了王莽军队之后,人们为纪念真龙天子刘秀这一卧,便改此湖为"卧龙湖"。如今的卧龙湖是进行许多水上游乐项目和垂钓的好去处。</b></p> <p class="ql-block"><b> 紫云山的丹霞峰,是紫云山最佳观日出的地方。每至晴日晨时登顶,便可欣赏到五彩缤纷,如梦如幻般的丹霞日出和霞光之下如诗如画之山水美景。</b></p><p class="ql-block"><b> 相传,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一轮红日排云出,扫尽天下星和月"的诗句,就是在紫云山丹霞峰观日出时有感而发。宋代大诗人梅尧臣在襄县当县令时,曾慕名登顶,并写下"第一妙晨"的华美诗章。</b></p> <p class="ql-block"><b> 在紫云山景区最美丽的灵武山孟良寨,有两个由山泉自然汇聚而成的水潭,水潭东西排列,东潭较大称为"日潭",西潭较小称为"月潭"。两个水潭都不大,但水质却非常纯净甘甜,水质特别优良。这两个潭中的水,即便是经过夏季的高温日晒,依然能保持着清凉的口感。据传,喝日月潭的水能延年益寿祛百病,因此吸引着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到此提水饮用,成为了游人探索自然,体验自然纯净山泉潭水的热门打卡地。</b></p> <p class="ql-block"><b> 在紫云山景区内,有一处成条状带的红褐色石林,这些石头千奇百怪,有的像红莲初绽,有的如骏马奔腾,有的似驼峰突起,有的似乌龟爬行。这些奇异的象形石,被游人赋予了很多名字,如:水獭望月,灵龟探海,仙人指路,棕熊迎客等。可谓是形特各异,妙趣横生。置身其中,如同步入动物乐园,让人目不暇接。</b></p><p class="ql-block"><b> 美妙趣雅的红石林,也给人们留下了唯美的想象传说,有人说那是孙悟空做弼马温时放牧的马群,有人说是老子讲经时倾听的山中兽群,还有人说是紫云书院创办人李敏为那处9999亩的槲树林立下的红石界碑。这些美好遐想,无疑为紫云山红石林增添了一笔厚重的人文色彩。妙不可言也。</b></p> <p class="ql-block"><b> 在紫云山风景区,有一处奇异的天然山顶草地,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位于书院山的山顶,被冠名为"南屏草原"。这处草原依山顶为中心,向四周缓坡地带延伸,呈不规则状,虽然平均处于海拔300多米之上,但却不长树木,只长荆芍野菊及茅草等草本植物。这里是野鸡、野兔、黑蝴蝶等小形动物与昆虫的栖息地。</b></p><p class="ql-block"><b> 每当春暖花开、草荆勃发时,南屏草原便会呈现出与西北大草原一比高下的壮美,草长莺飞,绿波荡漾,满目葱胧,"风吹草低见牛羊"。到了夏季,满山遍野的荆芍紫花便会高调怒放。置身其间,浓郁的花香让人神情气爽。南屏草原上特有的黑色蝴蝶,三五成群地翩翩起舞,悠然而美丽,潇洒而阳光。到了秋天,南屏草原便又成了野菊花的主场,那满山遍野金黄色世界,沁人心脾,荡气回肠,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不尽的舒适清爽</b></p> <p class="ql-block"><b> 在紫云山景区,除有美丽灵秀的自然景观外,紫云山的古迹、古建筑、古遗址等人文景观更是不计其数:明代御封"紫云书院"的皇帝慕名而来拜访的大隗处,春秋老君洞,商周时期的姜子牙故里,财神赵公明洞,楚六王冢,令武将军墓,宋代的焦赞、孟良山寨,明朝的芙蓉洞等。难怪庄子感叹紫云山"乃仙人之居所"。</b></p> <p class="ql-block"><b> 在紫云山景区有一个秘洞,那可是年轻人探险娱乐的好去处。据传,这个秘洞曾是仙人大伟,道号广成子修道时的洞府。当时的皇帝老儿曾在此洞向广成子询问治国和长生之道。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这个洞又被部队开挖改造成了军事秘洞。秘洞主巷道有许多洞室组成,而洞内深处都是四通八达,暗道重重。据说,不熟悉内部结构的人没有导游引导进去之后很容易迷路。不少迷路者在经过重重惊心的探寻走出秘洞后都会心有余悸。</b></p> <p class="ql-block"><b> 在紫云山的密林深处,有一处始建于北宋时期的焦孟秘寨。秘寨占地12000多平米,是焦赞和孟良二位将军早年在仙翁山(后改为焦赞、孟良山)占山为王时修建,山寨历经千年沧桑,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山寨全部用当地的红石砌成,南北两个寨门均为拱门,拱门内高2·8米,宽2·5米,虽说不上壮观大气,但也不失古朴威严。</b></p> <p class="ql-block"><b> 位于紫云山中的这座六角挑檐青石塔名叫"紫云塔",原属明朝建筑物,而如今这座塔则是因早年战乱被毁后的仿建物,但仍具有很明显的明代建筑风格。塔高31米,计13层,据说这组"31·13"的数字有很深的禅意。据传,此塔下面是紫云山的自然泉水口,在此建塔有敬泉守泉之寓意。</b></p> <p class="ql-block"><b> 紫云山有一片槲树林,处于丹霞峰、书院山、紫云峰之间一个环状山谷内,传说为当年明成化皇帝所赐。槲树身姿如龙,叶如虎爪,有龙虎之气一说。整个槲树林约9999亩,林中很少有其它杂树,每到深秋霜染之时,槲树叶子就会由绿变黄,由黄变红,满山遍野,层林尽染,美得让人陶醉,美到摄人心魄。</b></p> <p class="ql-block"><b> 有关这片有着9999亩的槲树林,有这么一个故事:李敏告老还乡时,皇帝念他劳苦功高,就把紫云山中的这片槲树林赏赐给了他。后来与李敏不合的朝中奸臣向皇上谗言,说皇上赐给李敏的檞树林现已扩展超过万亩,有"万岁"之兆,日后必与皇上争夺天下。皇上听了半信半疑,于是就派人来丈量。说巧不巧,丈量了几次都是9999亩。皇帝对这个吉祥数字很感兴趣,于是就下令,不准让槲树林向外扩展。说也奇怪,尽管这片檞树林长势茂盛,但却只生长在紫云山的这处山坡上,山上山下却找不到一棵,即便是有人把林中的槲树苗移栽到外边的山下栽种,树苗不久也会枯萎死亡。几百年过去了,如今的槲树林已是古木参天,万木峥嵘,并赢得一个"江北第一槲树林"的美誉,但导游却依旧给我们介绍说,这片槲树林至今仍没有超过一万亩之数。</b></p> <p class="ql-block"><b> 紫云山槲树的红叶期,从每年的11月初开始,一般持续25天左右,在这一时段,上山观景的游人特别多。</b></p><p class="ql-block"><b> 紫云山的槲树红叶,是中原地区赏红览秋的最佳去处。据史料载,历代都有文人墨客,名人雅士慕名而来,晋代的葛波、葛玄,唐代的房玄龄,宋代的梅尧臣、明代的李敏、沈周,清代的孙奇逢、李建章等,都在紫云山留下有许多佳话诗章。难怪唐代诗人李商隐感叹:"紫云红叶红胜火,赏秋不必到香山。"</b></p> <p class="ql-block"><b> 紫云山,古称"具茨山",因大山峰峦之中时常会有团团紫云笼罩而又改称为"紫云山"。紫云山风光秀丽,浮翠流丹,登上致高的观景台上眺望,飘渺的云海,沉浮的山峰,似炊烟隐去了时光,像仙境垮越了边界。朦胧的意境,叠翠的群山,云锁雾绕,意境悠远。令人心旷神怡,煞是好看。</b></p><p class="ql-block"><b> 不过,真正让紫云山名扬四海、让襄县人引以为傲的是隐藏在大山深处的这座建于500多年前的"紫云书院"。据悉,明清时期,从紫云书院走出有53名进士,291位举人在朝中和各地为官,这足以证明紫云书院在明清时期之影响。</b></p> <p class="ql-block"><b> "紫云书院",这块镶嵌在紫云书院门楼上的匾额,是由明宪宗皇帝朱见深御笔题写。笔力雄健,气魄恢宏,彰显皇家气派。实为一道靓丽的风景。</b></p><p class="ql-block"><b> 紫云书院,坐落于风丽秀丽,环境宜人,群山环绕的万亩槲树林之中。它是明清时期读书讲学的地方,由明代中叶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李敏创建,曾为明清时期"八大书院"之一。书院依山而建。占地面积6800多平方米,三进庭院。书院内现有"大成殿、崇德殿、诸贤堂、广业殿等殿堂式建筑多处。</b></p> <p class="ql-block"><b> 紫云书院建在由红石砌成的高台之上。现存的旧址殿堂房舍,均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悠然之美。</b></p><p class="ql-block"><b>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源于唐,盛于宋,清代达到鼎盛,1901年改制为"学堂"。书院与官家的学堂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书院的选址大都少在闹市,一般都会选在名山大川、清溪竹林等风景秀丽的地方,追求的是幽静典雅,情景交融且能让学子们平心静气,安心读书的意境氛围。</b></p> <p class="ql-block"><b> 紫云书院包括:正殿、左右厢房、东西配房各三间。正殿采用二梁起架的硬山式单檐建筑形式,殿内梁柱上镶嵌有孔子和李敏的画像各一幅,东西山墙都有李敏的诗文,殿内吉祥图配有对联:"紫气照天地,云霞映斗星。"殿内右边塑有李敏蜡像,蜡像之上有匾额"理学真传"四字,其建筑和文化氛围充满了古朴古典之韵味。</b></p><p class="ql-block"><b> 大成殿是紫云书院的重要殿堂,高大宽敞的廊檐下的立柱上写有激励学子立志的对联:"对晴雪紫云领略春秋风景,读诗书经典纵对中外古今。</b></p> <p class="ql-block"><b> 据史料裁,除上述殿堂设施以外,紫云书院原先还建有文昌阁、藏经阁、尊经阁、藏书楼、学舍、伙房、药房以及望月亭、辞君亭、莲沼、竹林、花圃、药圃、黑香泉等一应与书院配套设置。现在景区有许多建筑为恢复的仿古建筑,如"望月亭、紫云塔"等。</b></p> <p class="ql-block"><b> 李敏,明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以其忠诚和才华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b></p><p class="ql-block"><b> 李敏(1425一1491),襄县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中进士,初任从五品督察御史,历任浙江、湖广按察使,山西、四川布政使,兵部侍郎,左右副督御使,漕运总督,户部尚书等职,李敏一生刚正不阿,持官中正,著有很多诗文,明成化四年(1465年)因母亲去世回乡守孝。</b></p> <p class="ql-block"><b> 在回乡守孝期间,李敏登紫云山散心时,一下子被这里幽静秀丽的景色吸引,随后不久便在山中盖起三间书屋,并开始了他弘扬儒家思想文化的讲学之路。这期间,他不断通过构思传承理学方案,并逐步将其完善。</b></p><p class="ql-block"><b> 李敏后又被朝廷召回,相继担任漕运总督、户部尚书。在朝廷中,他以赤胆忠心,鞠躬尽瘁的精神辅佐年轻的孝宗皇帝,从改革制度入手,力克财赋弊端,解决了一系列财政问题,他还提出并实施了将官员和藩王的田地收回国家,以示农业的重要性。他的这一举措,为"弘治中业"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李敏一生至力于"理学"研学,为理学的发扬光大作出了巨大贡献。</b></p><p class="ql-block"><b> "理学",是宋代之后由程颢、程颐及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强调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认为人在世界万物纷扰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我,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b></p><p class="ql-block"><b> "理学",广意泛指是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狭义上说是专指程颢、程颐及朱熹等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这种学说也叫"程朱理学",简称"理学"。</b></p><p class="ql-block"><b> 理学是由宋以后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的结果,它是批判佛教、道教的直接产物,理学在元朝之后的各朝代中均为国家的官方思想理论,其理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留有特别重要的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由于李敏学识渊博,治学有方,成化十八年,李敏奉诏又扩建紫云书院。成化十九年,李敏因病上书乞归,在得到皇上准许后,便养病于紫云书院。养病期间,他与诸生讲习程朱之道,立约践行,大兴理学之风,影响甚巨,不久便盛名远播,一时成为中州学子们争相求学的理学中心。因此,他创建的这座"紫云书院",便有了"造福一方,青史留名"的美誉。</b></p> <p class="ql-block"><b> 李敏在任漕运总督、户部尚书期间,在改除漕运积弊,赈灾救荒,禁示民田放牧,并开"一条鞭法"之先河等多方面均有建树。尤其是在任漕运总督期间,为朝廷节省了大量公费支出,免除了大量士卒的劳苦艰辛等做出了很大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紫云书院建成之后,曾吸引全国各地学子和名家前来求学和讲道。明、清两朝有数百位学子,通过书院学习取得了各级功名。太子朱佑樘(弘治帝)、书画家沈周、文学家李来章、狄介、武状元李春奇等,都曾在此或读书或讲学或写诗或著书。他们所留下的作品在当时及后世,均得到了很高的评价。</b></p> <p class="ql-block"><b> 自紫云书院建成至今,五百多年来,历朝历代的文人学士,名人大家等各阶层游人都曾慕名而来,他们探古观今,络绎不绝。春赏百花,夏避炎暑,秋观红叶,冬吟雪梅,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和美好传奇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李敏一生喜好读书和藏书,关心书乡兴邦教育,在他创办紫云书院期间,捐赠家产充作书院经费,聚书数千卷,因聚书益多,明孝宗帝赐他《通鉴纲目》一椟,并在此兴建"赐书堂"以储之,最多时积书七万九千余卷,多为宋元善本。洛阳刘少师曾专门到襄城紫云书院拜望"赐书堂",并亲自为其题写匾额。李敏六世孙李来章曾撰写《李氏赐书堂记》,书中详述了李氏藏书始末。</b></p> <p class="ql-block"><b> 鉴于李敏对紫云书院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付出的艰辛努力,紫云书院多有为他修建的古建和他留下的遗迹。在紫云书院内,现保存有青石碑刻7处,青石匾额4块,碑刻题记分别为李敏、钦差太监戴仪等人所题。</b></p> <p class="ql-block"><b> 在紫云书院的院内,生长着两棵高大粗壮的古柏。据传这两棵古柏是由李敏亲自种植。至今已有500多年树龄,古柏一棵挺拔真立,一棵弯曲向上,虽形态各异,但却被赋予了很深的寓意:大丈夫能屈能伸。</b></p> <p class="ql-block"><b> 在紫云书院的门柱、牌坊上,大都写有对联,这些对联,既描绘了书院所处环境的幽静雅然,也道出了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书院远离尘嚣,专注学问学术之美德。在这里,酒仙特选出几副对联谨供阅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万山深锁处,一院出书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篱外尝蹲虎,帏中独掩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水从高涧落,秋向晓林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寂寞无人境,应关宋玉情。</b></p><p class="ql-block"><b>不出门须知天下事,知朝廷需用读书人。</b></p> <p class="ql-block"><b> 紫云书院大门前的这座牌坊为四柱三洞,通体由汉白玉雕刻而成,门楣上的四个大字"金声玉振",出自《孟子》一书,意在赞美孔子圣贤之大德始终如一。而李敏得理学之真传、筑庐讲学、传道授业的精神,就是当之无愧的"金声玉振"。</b></p> <p class="ql-block"><b> 从紫云书院正门自南向北,现存有二百三十一孔桥遗址,正门遗址,钟鼓二楼遗址,文昌阁遗址等多处遗址及石刻。</b></p> <p class="ql-block"><b> 距紫云书院约150米处有一道小山岭。山岭前有一座由青石雕砌的两层亭子,这便是紫云书院著名的"望月亭"。望月亭高10米,长约5米,成正方形。它是早年间紫云书院师生们作诗、答对、弹琴、赏月的聚集地。</b></p> <p class="ql-block"><b> 从紫云书院望月楼石阶往下移步,便可看到一座壮美威严的牌楼。牌楼正中上方的匾额上刻有"棂星门"三字。从历史文化历籍上讲,棂星门,就是星门。"星",即是古代天文学上的"文曲星",意为表述此处为天下文人学土之聚集之地。它的意思是各地规模较大文庙的"第一道门"。 </b></p> <p class="ql-block"><b> 走过"棂星门"之后有一条干沽的小河沟,小河沟上有一座小石板桥,而这里,也正是传说中的"二百三十一孔桥"所在地。看着这座由三条红石板所架起的小桥,并没有什么待别之处呀?后经导游介绍才知道,原来这是智慧的古人出的一道"脑筋急转弯",其意是说,这座小桥的两边生长着两棵古柏、三棵柿树,再加上这一座只有一个孔的小桥,这便成了"二百(柏)三十(柿)一孔桥"了。</b></p> <p class="ql-block"><b> 这座建在翠竹园中的"二百三十一孔桥",原名叫作"观澜桥"。观澜一词,原出于《孟子》的"观水有术,必其观澜",顾名思义,就是观其水流。用于强调观察事物的方法必须深入观其波澜,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桥上观看桥下的溪水从山中一个叫作水帘洞的洞中流出,溪水潺潺涓涓,咕咕咚咚,犹如日夜不停地在弹奏一曲《高山流水》的古色古香的琴曲一般。如今的二百三十一孔桥虽然还在,但由于地质和气候的变化和山势的改变,那上游的水帘洞却早已不见。</b></p> <p class="ql-block"><b> 沿着长长的红石台阶登上"书院山",远远就看到了万世师表孔子圣人的高大塑像。</b></p><p class="ql-block"><b>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b></p><p class="ql-block"><b> 孔子。是中国古代所有书院供奉的师祖。他的儒家文化理念核心是"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b></p> <p class="ql-block"><b> 在书院山孔子塑像两边约30米处,有两排襄城县古时的名人塑像,他们是襄城古代的22位名人先贤。塑像静静地矗立在紫云山顶,俯瞰着紫云山秀丽而壮美的山川,塑像神态威严壮重,而又不失宽容自信,令每一位游人心生敬仰。</b></p><p class="ql-block"><b> 这22位文官武将中,其中就包括成就了半朝美誉的"襄半朝"李敏、辛自修、姚继可等。在明朝中叶,这三位襄县籍先贤曾先后在朝中出任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占朝廷(中央政府)六部的一半,所以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襄半朝"。从一个小小县城里走出的人,占了朝中半壁江山,这在中国各个朝代都实属罕见。这些名人先贤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远去,但他们一生不凡的辉煌业绩,成就了他们的千古英名。那些刻在他们每人前面石碑上的履历说明,他们早已成了家乡人民心中的骄傲与楷模。</b></p> <p class="ql-block"><b> 紫云山景区有两尊"龟驼碑",它不仅是宗教文化的体现,也是襄城人文的一大特色。它记载着襄城人李敏从出生到景泰五年考中进士至到任太子太保、户部尚书一生的经历和政绩。</b></p><p class="ql-block"><b> 龟驼碑,是龟崇拜习俗的典型体现。古人认为,龟是祥瑞长寿之物,用龟来驼石碑有保佑基主及后人平安吉祥之寓意,同时也希望龟背上的碑文所载的功德业绩能随龟的长寿而流芳百世。</b></p><p class="ql-block"><b> 龟驼碑最早出自汉末,至南北朝得以盛行,不过也只能有皇族一级享用。至到唐武则天时期,才放宽至五品以上官员死后都可享用。再之后,龟驼碑、龙头碑的使用再度放宽,它不仅可在五品大员墓前使用,也可在官家的寺庙、祠堂等场合使用。</b></p> <p class="ql-block"><b> 隐藏于竹林之中的原钟鼓二楼,如今只保存下了四根青石柱子,虽很显秃废,但仍昭示着它昔日的荣耀。而我身后的这座钟楼,则是现代版的仿建物,虽不能彰显往日的辉煌,但也不失当年的气度。</b></p> <p class="ql-block"><b> 在古代,建筑用的青石柱子是封建社会身份的象征。按封建规制,只有朝廷大员才有资格享受这种特权。在古代的书院中,都建有钟鼓二楼,左为钟楼,右为鼓楼。钟报晨时,晚击暮鼓。遥想几多年前莘莘学子们在书院艰辛用功读书时的情景,不禁令人心生万千感慨和敬意。</b></p> <p class="ql-block"><b> 在紫云山山角下,有一个亭子被称为"辞君亭"。辞君亭是一处古迹,始建于1469年,它是李敏送别朝廷中同仁、好友及重要客人的地方。书院主人送客到辞君亭时就会止步,然后各自拱手辞别。别离者渐渐远去,主人少不得就会由衷地有所感慨,或依依挂念,或丝丝感伤,或深深感怀。</b></p> <p class="ql-block"><b> 在紫云书院对面有一大片竹林,名曰"翠竹林",相传为李敏及其弟子们栽植。竹林初时不过有几十或数百株竹子不等,但经过几百年的漫延,现在的竹林已是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50米真正大竹林。虽经数度砍伐,但一茬又一茬的竹子依旧亭亭玉立。茁壮无比。竹竿随竹叶随风婆娑,绿荫叠翠,为优美的景区再添几分秀雅幽趣。竹林之中左有钟楼,右有鼓楼。竹林深处还隐藏有明代文昌祠碑记石刻。据录事载,每至晨钟慕鼓时分,便会有千百只鸟雀随着书院学子们的读书声一起啁啾鸣唱,晨飞暮归。令人叹为观止。</b></p> <p class="ql-block"><b> 在紫云书院旁边有一"状元冢",此乃李敏后裔李春奇之墓。李春奇雍正四年(1736年)殿试武进士出身,状元及第后封御林怀远将军,是中原历史上唯一有记载的武状元,现存有他的墓志铭碑。后人为纪念他,特地在他的墓冢前为他修建了一座纪念亭,纪念亭中有它的塑像。</b></p> <p class="ql-block"><b>写在后面:</b></p><p class="ql-block"><b> 风景如画的紫云山风景区,有观不尽的美景,讲不完的人文历史故事。历史上的紫云书院,虽然在漫漫的时光长河中渐渐淡去,但李敏这个紫云书院的"学科带头人",却以不凡的业绩,成就了他的千古英名。他是襄县人民的骄傲;他是家乡人民的英雄;他是紫云山风景区的灵魂。</b></p><p class="ql-block"><b> 据明史载,在明朝的276年间,襄县共有7位尚书级别的人物位列朝纲,这些文官武将,都为朝廷和百姓做发了很大贡献。这些先贤们不仅给风景秀丽的紫云山景区增添了丰富的人文内涵,也为后人打造出了一座不朽的励志丰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4年7月16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于河南舞阳贾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