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熄的小火

格子

<p class="ql-block">在父亲遗留的藏书中,看到一本《烧把小火》的书。翻开内頁有:学渊同志指正,李光照,2005年8月的签名。这是一本原河南日报副总编辑李光照先生的杂文作品集。原河南省文联主席南丁先生为此书作了序,其中写道:</p> <p class="ql-block">我和光照先生相识于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的河南日报社,五十年代初我转至文艺界工作,与他虽相知,平时交往不多。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又相遇在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就对他多了一点了解。光照一生从事报纸,广播电视工作,是资深的新闻工作者,后来走上新闻工作领导岗位,官至省广播电视厅长。在人大常委会里,光照是爱发表意见的委员之一,记忆中没有一次例会他不发表意见的。他发表意见直接了当,尖锐犀利,从不遮遮掩掩,从不怕得罪什么人,而且言之凿凿,充满自信。或者还有不容辫驳的几分执拗。听了几次他的发言,就觉得他的发言颇有个性和风格。在我心目中,光照是个负责任的人大常委会委员,他在认真地履行他的职责。因为年龄关系,我在人大常委会里比光照多待了一届,听不到光照的声音,还真地党得少了点什么。</p><p class="ql-block">《烧把小火》一书的开篇之作就是《杂文姓杂》。李光照先生在文中对杂文作出了他自已的见解:“杂文是新闻评论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有效的舆论监督,杂文是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艺术,杂文姓杂,世情百态,万事万物,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各个角落,众多领域,无所不包,有感而发,皆为杂文。杂文又称杂谈,随笔,小品文。</p><p class="ql-block">河南已故杂文学会会长汪大海先生说:‘凡论文以外的文章,皆可称杂文。`</p> <p class="ql-block">李广照先生</p> <p class="ql-block">《烧把小火》收有180多篇文章,其中写作年月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始迄今已跨越了半个世纪。其中光照先生在1962年所写的《“活本本"与"死本本"》,《让泉水更旺吧!》,《从捞“元宝"所想起的》三篇,早在1966年6月河南日报总编室所编印的《杂文及其它》的内部资料中已看到过。在《"活本本"与“死本本"》一文中,光照先生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论断。他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切具有生命力的“活本本"都反映了客观真理产生于群众之中,又能指导群众的实际行动。否则就只能是一个毫无用处的“死本本"。他在《让泉水更旺吧!》和《从捞“元宝"所想起的》两篇文章中又写道:我常常为那山区人民热爱泉水,涵养水源而付出的勤劳所感动。他们保护林木,植树造林,保护山草,增加复被,做了许许多多水土保持工作,吸收自然雨水,于是那无数的山泉,才能春夏秋冬,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滴滴滴滴,成为江河无穷之源,“涓涓不壅,终成江河"。欲使江河奔腾澎湃,必先涵养水源,使泉水更旺。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无数的宝藏,有赖于我们去开发。河滩有“宝",深山有“宝",沙区有“宝",平原地区也有"宝",每一个地区都有那里独持的“宝"。我们应该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把丢了的"元宝"捞回来。</p><p class="ql-block">光照先生早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提出的观点,在现今仍然是正确的,岂不是正符合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英明论断。</p> <p class="ql-block">李光照先生从1956年起就担任河南日报农村工作部付主任,后又任理论处处长,1981年2月又升任报社副总编辑。在外人看来可谓是一帆风顺。但是在河南日报1958年的“反右倾"运动中被划为右倾分子,受到批判,处分。在十年“文革"中倍受迫害,被打成"黑帮"。他在《从天上落到地上》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在反右派,大跃进和反右倾的整个过程中,我自己的思想可以说一直处于战战兢兢,诚惶诚恐的状态之中。大鸣大放时我曾说要“给省委五个书记都鸣一鸣",虽然未鸣一言,亦是反党思想的表露。在省委农村工作部长召开的座谈会上,当着部长的面我反映过家乡人民生活困难,吃石头面(观音土)的情况,而被记上"本本"。在大放钢铁“卫星“时,农业稿件上不了一版又提过意见,被视为对中央大办钢铁指标的态度有问题。尽管在大放小麦“卫星"时自已"左"的满够样了,却还被认为右倾,仍未能逃脱批判的命运。1958年12月受到多次批判后,被定性为严重右倾错误,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p> <p class="ql-block">李光照先生1926年农历9月IO日出生在河南省伊川县酒后乡酒后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8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在伊川县人民政府工作,负责办了100期《新伊川》的油印小报,1952年IO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河南日报高级编辑,笔名小火,赵广理。为什么用了“小火"的名字呢?他解释说,原因非常简单,在读小学高年级和读初中时办墙报就用了这个名字。“小"乃“光"字的上部,"火“为"照"字下部。此时,用他的意思是自己人微言轻,起不了大作用,烧个小火而已。万万不曾料到这个名子在“文革"中却成了大逆不道的罪证。大字报铺天盖地地批我大刮单干风,说用"小火"的鬼名子就是“妄图用小农经济之火,烧掉社会主义大厦"。《“活本本"与“死本本"》就是反对毛泽东思想。帽子可谓大矣!,大概也是按照"造反有理“的"死本本“行事的缘故吧!</p> <p class="ql-block">李光照先生是《河南日报》创刋时的参与者之一,他1949年5月从开封中原大学分配到河南日报农村组当编辑。我的父亲李学渊是1952年IO月调入河南日报社的。笔者小时候在河南日报社东家属院居住,光照先生一家在报社西家属院居住,对他并不熟悉。我对光照先生最初的认知是从他的大女儿李雪英带头到农村安家落户开始的。</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在1955年对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作的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从而引发一场波及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68年8月23日省会二十万人欢送知识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河南日报不仅发了消息,而且还配发了社论:《热风吹雨洒江天一一热烈欢送应届毕业生上山下乡》。李雪英就是郑州第一批到郏县大李庄乡安家落户的知青之一,这件事当时在河南日报社轰动一时。记得父亲曾对母亲说过:"李光照送他大闺女下乡了"。母亲听后默不作声,她可能是想到了我。到了该年的12月底,我也迁出了郑州的户口,到许昌县五女店魏村大队当农民了。</p><p class="ql-block">以后听说李雪英被推荐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某报社工作。如今大李庄乡更名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乡,这是题外话。(又,据李雪英本人回忆,她下乡三年后被招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3303工厂干了8年工人,6年教师,通过自学上北京广播大学函授,取得本科学历,1985年调入郑州广播电视台,任新闻部编辑,编辑部主任,先后被评为郑州市优秀新闻工作者,郑州市三八红旗手,他在父亲李光照去世后,在他的碑文上写下:从政铁肩担道义,为文,妙手著文章,笔名,小火,竹幽微,布衣厅长,天地人,这里的布衣厅长是省委宣传部悼念文章中对其父亲李光照的评价。)</p><p class="ql-block">1981年我家搬到河南日报8号家属院的邻街楼房,和李光照先生同住一个楼门栋。我家住四楼,光照先生住二楼。我每星期日从大西郊的工厂回家看望父母,常常能在楼栋碰见他,不是他在打扫卫生,就是他在用抹布擦洗楼梯的扶手。他看见我总会先开口问上一句"回来啦",我也是慌张的回答一句“唉!"并无别言。他继续地扫地,继续地抹楼梯栏杆。那扫路的大竹扫把都是光照先生自费购买的。扫地,擦扶手看来都是小事,事情虽小,但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许多干部都做不到这些小事,尤其是身处高位的人,更难做到,而李光照先生却做到了,他那时已是报社的副总编辑啦。李光照先生从事了一辈子的新闻工作,离休后一直笔耕不辍。在他80岁时,出版了一本回忆录《历史的脚印》。这是他继《新闻实践与理论探求》,《正论,杂谈,散记》,《小火集》与杂文集《烧把小火》之后的第五本文集了。他说:算是给我一生划上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吧!</p><p class="ql-block">他说:我的一生,是随着祖国和人民的脚步不断前进的,是在党的亲切关怀教育下逐步成长的。既是过阳关大道,又是历经坎坷崎岖,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酸楚,既沐浴晴朗之艳阳天,又渡过漫漫风雪之夜。可以说一辈子是与党的新闻事业紧密相连的,是为党的新闻事业和整个社会主义添把柴火,烧把小火,放光发热的,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官,无怨无悔,是对得起党和人民的。撰写回忆文章,必须遵从党性原则,坚持说真心话,写真事实。成功之事不装饰夸张,失误之事不隐晦掩盖,从实写出,一一道来。"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任凭读者评说,只要能起一点历史的镜子的作用,我就心慰身安了!李光照先生于2012年1月8日不幸逝世,享年86岁。</p><p class="ql-block">南丁先生也于2O16年11月11日病逝,享年85岁。</p><p class="ql-block">这两位逝者都是我的长辈,是我尊敬的人,愿他们在天堂安好。</p><p class="ql-block">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他纪念鲁迅的一首诗中曾有几句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南丁和李光照先生就属于后一种人,尽管他们已辞世多年。</p><p class="ql-block">作者,李申</p><p class="ql-block">手机,1359886060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