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围屋(海南至东北行之六)

鑫鑫姑奶

<p class="ql-block">  龙南围屋,分布在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境内。龙南市有大小围屋360余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围屋是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里仁栗园围屋。</p><p class="ql-block"> 龙南围屋建造时代不同,建筑风格各异,属客家民居;设计布局先简后繁;建筑规模先小后大。龙南围屋在形式上,除大量方形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拢式围屋,近圆形围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规则的村围。结构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垒砌的;体量上既有江西龙南最大的方形围屋(关西围屋),也有最小的围屋(里仁白围)。围屋的大门门额上多有“某某围”的题名。</p><p class="ql-block">2018年3月9日,龙南围屋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我们去过栗园围后,重点游览了最大的方形围屋关西围。</p><p class="ql-block"> 关西围景区位于江西省龙南市关西镇关西村境内,距城区25公里,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赣南地区典型的客家民居,由关西新围、西昌围、田心围、鹏皋围、圳下围、大书房等六座风格迥异的客家围屋构成的围屋群景区,一期已建成面积达560亩。</p><p class="ql-block"> 关西围景区核心景点﹣﹣关西新围,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汉晋钨堡的活化石",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唯一外景指定参观点。关西新围所在的关西村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关西新围建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集"家、祠、堡"功能于一体,是客家地区传颂的九幢十八厅的典型建筑。</p> <p class="ql-block">  刚刚走进景区售票口,几位工作人员手持长龙经过,见到我们几位游客非常热情地招呼我们玩一玩,于是我们接过长龙舞了起来。还真是力气活,几下就冒汗了!</p> <p class="ql-block">  景区第一个景点就是关西隘。明朝正德年间,王阳明前往赣粤边际平定匪乱,为保一方平安,王阳明在龙南通往定南的一座叫程岭的山上,在程岭峡口上筑关把寨,建造关隘﹣-镇南关,王阳明平寇时就将部队驻扎这个峡口之西,即关隘之西,故称关西。</p><p class="ql-block"> 关西隘为景观化的还原,两层建筑,城门作为消防通道,城楼作为游览通道,由登高塔、爬山廊组成;整个关西全长39米,高21米。</p> <p class="ql-block">  夯土迷宫——夯土迷宫的墙体是仿照客家先民建造围屋外墙所用的技艺、材料,用由石灰、黄泥、沙石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层层夯筑而成,并在迷宫四角各建有一座仿围屋炮楼的指挥台,增加互动体验。客家围屋的营造技艺已经被评定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大家在走迷宫的过程中既体验到游玩乐趣,又可以感受到客家围屋夯土墙体的建筑文化。</p> <p class="ql-block">  往景区里面走,首先看到的是圳下围。这是清末时期的建筑,因为这座围屋建在田边水系的下方所以取名圳下围。为两层土木结构,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579平方米。圳下围布局严谨对称排列,围内的一幢一幢的围屋间相接,高低相互错落有致,显示出布局的灵活性,是客家具有鲜明特色的"一进两堂两围"建筑。圳下围保存下来的原物只有外侧的这一个多边形炮楼和其相连的一面外墙,炮楼上的每个面的都布有射击孔,具有强烈的防御保卫功能。圳下围位于关西镇关西村景区前端。作为景区围屋第一站,占据很好的地理位置。有效利用其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各项优势,致力将圳下围改造设计成围屋民宿的模范案例。</p> <p class="ql-block">  这里就是圳下围旁边的水系景观,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  西昌围俗称“老围”,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关西新围徐名钧的祖居地,是其祖辈、父辈和兄弟们先后建起来的一座不规则围屋。</p> <p class="ql-block">  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唯一外景指定参观点。</p> <p class="ql-block">  世界客属第三十二届恳亲大会捐赠荣誉墙。</p> <p class="ql-block">  江西省家风家教实践基地——梅花書院</p><p class="ql-block"> 梅花书院前方正对西昌围(老围),右后紧邻关西新围,背靠小花洲,地理位置优越,是传统时期徐氏家族子孙后代藏书阅览的地方,总面积达355.6平方米。徐名均自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乡试失败,转而弃儒经商,对自已未能成就举子之业一直业耿耿于怀,誓将"金堂玉马之选"寄托到后嗣的身上,以致在打理生意时还不忘"主家政,课诵读"。在建造关西新围时,更毅然将环境最幽静的地段用来建造书院,并以扬州著名的书院"来给自已的书院命名,这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理念。 </p> <p class="ql-block">  关西新围,景区内最重要的景点。</p><p class="ql-block"> 关西新围始建于清朝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竣工,历时29年建成,由关西名绅徐名均所建。关西新围呈方形,三层土木结构,面积达11300多平方米,为与其祖辈所建的老围西昌围区别,称之为"新围"。围屋坐西南朝东北,平面呈"国"字形,面阔92.16米,进深83.54米,占地面积77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1477平方米,围墙高约8米,墙厚约1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1米高的炮楼。围屋依山旁水,整体布局良好,集"家、祠、堡"多种功能为体,与围屋配套的还有内外花园、戏台、土库、书院等建筑。关西新围以祠堂为中轴线,前后三进,五组并列,是客家地区传颂的九栋十八厅的典型建筑。是国内保持最为完整、规模最大、功能最为齐全、工艺最精湛的客家方形围屋,2001年7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渠园桥位于关西河之上,连接关西新围与承艺坊的重要通道。渠园是取自我们的关西新围围主徐老四的字号"渠园"二字,徐名均,字渠园,号韵彬,徐名均在家里六兄弟中排行第四,后人都称他为徐老四,他靠做木材生意发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承艺围。</p> <p class="ql-block">  从打更塔可以登上承艺围围城,从上方俯瞰围城内外景色。</p> <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仅仅游览了世界围屋之都龙南的两处围屋,对围屋有了一定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龙南的围屋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建筑群,‌更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是客家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龙南依托其丰富的客家围屋资源,‌致力于打造“中国客家围屋之乡”,‌希望通过这一品牌的建设,‌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客家围屋文化,‌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弘扬客家文化、‌研究客家围屋的价值做出了重要贡献。</p>